第358章 棄市震懾 馬謖阻奏

初建的梁州州朝行政效率是十分快的,再加上有着數十逆將的統一指證,鄧賢的罪證可謂是證據確鑿。

就在鄧賢被抓捕的第二日,糜暘敲響議事鐘鼓召集一衆州臣齊聚州牧府中。

在州牧府中的大殿之中,糜暘讓主簿鄧艾當衆宣示鄧賢及那數十逆將的罪行。

在完成這一步之後,糜暘便在衆臣面前果斷的做出了對這數十逆臣的處置——棄市。

當衆臣聽到這數十逆臣受到的懲罰是棄市之後,臉上無一不流露震驚之色。

棄市的刑罰最早源於商周時期,在春秋時期漸漸流傳開,並且一直傳承到現在。

《禮記》記載:“刑人於市,與衆棄之。”。

棄市的意思是在人衆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以示爲大衆所棄的刑罰。

雖然《禮記》中有這種刑罰的記載,但是真正將棄市這一刑罰發揚光大的,正是當年璀璨一時的秦朝。

棄市一刑之所以會受到秦始皇的鐘愛,乃是因爲這個刑罰在公衆面前行刑的特殊性,可以極大的震懾大衆中心懷鬼胎的人。

同樣受到這種刑罰的家族,在名望上也會受到巨大的打擊,從而加強這種刑罰所帶來的威懾性。

漢承秦制,儘管西漢歷代君主廢除了許多秦朝時的酷刑。

但是棄市這一種對維護統治有很大效用的刑罰,就算是以仁義著稱的漢太宗也沒有廢除。

兩漢四百年以來,受到棄市刑罰的罪犯不在少數,他們中的大部分無一不是罪大惡極之輩。

同樣的,每當執法者施展棄市之刑後,都會起到很大的震懾效果。

不然大殿中的一衆州臣在聽到那數十逆臣被處以棄市之刑時,臉上也不會浮現震驚之色。

在當世三大勢力中,儘管劉備以提拔寒門人才著稱於世,但是劉備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在沒有一種制度的輔助下,他能提拔的寒門人才也是有限的。

至少從目前大漢的整體國情來看,許多擔任中層、基層官職的人都是士族、豪族出身。

這一點在益州中尤爲嚴重。

不然的話益州系在沒有佔據一個核心職位的情況下,又怎麼能與元從系與荊州系分庭抗禮呢?

那數十逆臣中就大多都是益州士族、豪族出身。

現在他們被糜暘處以棄市之刑,他們死有餘辜倒也罷了,但正如上文所說,這種刑罰會對他們背後的家族造成一定的衝擊。

這樣的後果,更讓大殿中的諸位州臣感到害怕。

他們也大多是本地士族出身。

棄市一刑帶來的後果,身爲諸葛亮與法正徒弟的糜暘不可能會不知道。

可是他還是要執意用這種刑罰,這除去體現他對作亂、貪腐行爲的深惡痛絕之外。

他還爲的還用血淋淋的事實,警告梁州境內的所有士族、豪族。

給我安分一點。

否則的話,難保他下次不會直接動用當世最爲令人膽寒的族誅。

畢竟糜暘是否能動用族誅之權,差的只是一道給劉備的請示上書而已。

糜暘今日會特地召集一衆州臣,打的便是殺雞儆猴的打算。

在明白糜暘的用意之後,在場的州臣中許多人都不禁面面相覷起來。

他們想到就在不久前糜暘才因爲他們的順從,對他們施加恩寵,不吝財物。

本來那時他們以爲糜暘是個寬仁之君。

但從糜暘今日的行爲可以看出,在遇到不服從他的人之時,糜暘並不缺乏果決的鐵腕冷血手段。

若說前幾日糜暘的行爲稱作是冬日之陽的話,那麼他今日的行爲便是夏日之陽。

堂堂正正,用熾熱的陽光燒盡一切魑魅魍魎。

糜暘這番恩威並施的手段,讓在場的一衆州臣對糜暘都有了更深的認識,亦讓他們的心中樹立起,有着親身經歷爲基礎的敬畏之情。

這樣的敬畏,無疑比之前因爲傳聞所產生的敬畏之情更爲深重。

糜暘看着在場的州臣在得知那數十逆臣受到的刑罰,及明白他的深層用意後臉上流露出的敬畏之情,他滿意的點點頭。

其實在之前法邈就曾建議過,讓糜暘對那數十逆臣實施族誅之刑。

畢竟那數十逆臣犯下的罪行,本質上就是在發動一場叛亂。

懲罰這樣的罪行,用族誅之刑最爲合適。

相比於用棄市之刑,糜暘差的只是一道正式的請示上書而已。

而在有着明確罪證的情況下,只要糜暘寫出正式上書請示劉備,劉備不會拒絕糜暘的請求的。

只是糜暘並非是嗜殺的人。

可能對於當世人來說,族誅一刑用來懲罰叛亂之人就是政治正確。

可是糜暘來自於後世。

反正依目前的情勢來看,棄市一刑起到的震懾力足夠強大,那麼族誅這種刑罰能不用就不用。

在以嚴厲的刑罰震懾住梁州上下的人心之後,糜暘下令將在大殿中的那數十逆臣押往鬧市即刻行刑。

而那數十逆臣在聽到自己被糜暘處以死刑之時,本來就有不少人嚇得癱倒在地。

現在在糜暘的命令下,他們的身後又突然出現許多如狼似虎的甲士將他們押往鬧市,這更讓他們心中的恐懼之情頃刻間升到最大。

有的逆臣被嚇得尿了褲子,有的逆臣如蠕蟲一般伏低不斷叩頭請饒,有的逆臣則如受驚的案上黑魚一般,在不停的掙扎着身子。

生死之前,很少有人能保持常態,特別是對這些利慾薰心的人來說。

而那種種不一樣的死亡前的醜態,就如一道道利箭一般射入在場的州臣心中。

那數十逆臣臨死前迸發的醜態越不堪,他們心中受到的震懾就越深。

自先漢百年以來,漢中郡中還從未出現過同時執行如此多人的棄市之刑。

可是再大的鬧劇也有曲散的時候,在一衆如狼似虎的甲士的拖拽下,那數十逆臣不久後就盡皆被押往鬧市。

待得那數十逆臣被押走之後,整座大殿中顯得極爲安靜,似乎落針可聞。

這種氣氛讓本就幽深的大殿,無形間瀰漫上一種令人心懼的氣氛。

就在諸位州臣在大殿中如坐鍼氈的時候,從糜暘的位置上淡淡飄來一句話: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陛下時常教導孤的一句話。

故而孤決意設立司聞曹,直屬於孤,爲孤執掌督查梁州一應事宜,不知諸卿有何看法?”

有何看法?

糜暘問這句話的語氣頗爲淡然,但當這四個字落在殿中的諸臣耳中時,卻讓他們繼續面面相覷起來。

諸臣相覷之間,無有一人敢主動出頭做直臣。

依漢代禮制,縣侯、牧伯者皆可自稱孤,以示尊榮。

以糜暘目前的身份,他其實早可以在臣下面前稱孤,只是他以往很少這麼自稱過。

但現在他卻罕見的在衆人面前自稱孤,那是在提醒在座的諸人,自己現在是他們的主君。

主君有意設立一個官職,而且還扯出劉備這條真龍,糜暘爲的就不是詢問在座人的看法。

他是在通知。

糜暘的一衆心腹有政治嗅覺的人不多,但在座的州臣大多出自士族、豪族,這點政治敏感性他們還是有的。

在意識到糜暘的真正用意後,儘管他們都知道司聞曹這個官職頗爲敏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他們的利益。

但在方纔糜暘的震懾之下,現在還有誰敢反對糜暘的用意?

特別是今日的議事,唯一可能掣肘糜暘的吳懿稱病並未到場。

要知道,鬧市距離州牧府可並不遠。

要知道,士族之間互相聯姻十分正常。

一旦糜暘掀桌子,放出族誅這個大殺器,在場的州臣至少有一般都會被牽連進去。

所以在糜暘話音剛落下的時候,州臣中馬上就有識時務者拱手對糜暘拜道:“牧伯英明。”

這聲聲音在寧靜的大殿中,顯得十分清楚。

而在這聲聲音響起之後,馬上就有許多人附和起這句話。

不久之後,整個大殿中的州臣都表示糜暘的這個決策十分英明。

看到所有人都沒有異議,糜暘的臉上再次浮現笑意。

這想來就是史書上記載的“上下同心”吧。

這是梁州國力即將大盛的徵兆呢。

在數十逆臣在鬧市中被處決,引得南鄭民衆爭相觀看,引以爲戒的數日之後。

南鄭城中有數騎攜帶着梁州牧上書的信使從南門駛出,快速地朝着成都而去。

過去幾日之中是糜暘以雷霆手段震懾人心的時候,也是梁州別駕法邈苦思冥想如何交作業的時候。

有才的法邈在苦思幾日之後,終於寫好一封上書交給糜暘觀看。

糜暘在看過沒問題之後又將這封上書轉呈給鄧艾審查,鄧艾審查過並無疏漏之後,這封上書才正式交到呂乂的手中由他派人發往成都。

儘管糜暘改造的三從事制度只是初行,但在糜暘的主持下,梁州的政事處理流程已經越來越像後世的“三省制度”。

時值春夏時分,正是益州內河流的汛期時節。

在便利的水運條件之下,那數位信使很快就來到成都城中。

漢代時負責往來遞送文書雖然都是奏曹史中的小吏,但由於遞送文書的重要性,所以這樣的小吏一定都是長官的心腹。

並且能負責這種任務的小吏,都是頗爲精明強幹之人。

就像當年的太史慈。

精明強幹保證了信使,不會犯下一些疏忽,讓糜暘的利益受到損害。

當梁州的奏曹史小吏進入成都中後,他們雖然如往常一般將手中的文書遞送進尚書檯的官署之中。

但是他們在將手中的文書交給尚書檯中的文吏時,曾特地提醒這封上書要交到丞相的手中。

梁州的奏曹史小吏有這個舉動,並不是畫蛇添足,乃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本來按東漢官制,尚書檯纔是爲中央朝廷接收來自地方文書的地方。

同樣的,各地上書要交到尚書令劉巴手中。

但劉備在稱帝后,一方面他爲展示正統性並未對尚書檯的職權進行削減,可另一方面他又復立了丞相一職。

劉備的這個舉動,是充滿了矛盾的。

因爲當年尚書檯能逐漸成爲中央的政權中樞,本就是通過一步步蠶食掉丞相的權力做到的。

甚至尚書檯的設立,當年便是爲了抑制,削減相權。

現在大漢中樞朝廷既有尚書令,又有丞相,那麼文書該送到誰的手中?

之前巴郡太守廖立就因爲搞不清這個問題,他的文吏將文書送到尚書令劉巴的手中。

於是不久之後他就被徵召回朝擔任長水校尉這個虛職.

自那之後,來自於地方的文書一旦送到成都,各地的奏曹史小吏都會特地叮囑尚書檯的小吏不要搞錯了。

當這個政治慘案發生之後,大漢中的地方長官,貌似全都明白了劉備的用意。

劉備之所以讓尚書令與丞相併列於朝,根本就不是爲了互相制衡。

他等的便是像廖立這樣的人犯這種錯誤。

然後他就可以藉着懲罰那人的釋放出的政治信號,以下及上,不動聲色之間自發的將尚書令劉巴的權力全都轉到丞相諸葛亮手中。

這樣既可以避免有人非議他擅改祖制,又可以在事實上將所有的行政權力交到諸葛亮手中。

可謂是兩全其美。

但朝野之中有些大臣知道,劉備想給諸葛亮的並不僅僅是這些。

劉備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在爲給諸葛亮一項令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權力做鋪墊。

當梁州的小吏將手中文書交給尚書檯中的小吏後,因爲知道這封文書來自於梁州。

所以尚書檯中的小吏並不敢懈怠,他立馬雙手捧着手中的文書快速前往諸葛亮的所在。

尚書檯作爲中央朝廷的權力中樞,佔地當然是很廣的。

而當丞相諸葛亮以錄尚書事的名義進入尚書檯後,很快他所在的地方便成爲了尚書檯中的中心。

當小吏手捧梁州文書越過重重回廊,來到一處廳堂外時,他一眼就看到了值守在外的馬謖。

作爲深受諸葛亮器重的荊州系中的後起之秀,馬謖在不久前在諸葛亮的舉薦下成爲尚書檯中的一位尚書。

馬謖也知道他能有今日,全靠諸葛亮的提拔。

因此他在成爲尚書之後,便一直跟隨在諸葛亮身旁,協助他處理政務。

小吏在看到馬謖之後,馬上來到馬謖的身前,可還未等小吏開口,馬謖看到小吏手中捧着的文書,他的眉頭便一皺。

“你先站在一旁吧。”

說完後馬謖用手指了指一旁。

這時那位小吏才發現在一旁,早已經有着數十位手中捧着來自不同地方文書的小吏在排隊等候。

第331章 不斷討好 嚴詞警告第598章 心懷死志 壯哉楊公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496章 心有牽絆 自爲猛虎第196章 派出信使 五日之後第33章 誰敢殺我?第268章 大軍東下 劉備去向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139章 東三動亂 援軍已到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564章 欲斷後路 先遣雄鷹第412章 主動出擊 夜郎自大第63章 忠義貫金石,趙子龍(追讀呀,票票呀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請假一日第302章 三虎一鹿 共逐樊城第335章 脫衣負荊 箭懾張郃第540章 迷霧重重 司馬終動第88章 援兵!援兵!(四更求追讀)第169章 孝直再現 將兵迎質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583章 連殺敵將 趙雲神威第22章 出獄第475章 斬山爲梯 引發營嘯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廟號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602章 亡國之象 效法魏武第34章 武力爆表的關平第130章 公安缺糧 司馬入營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章推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235章 岌岌可危 司馬挫敗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第575章 士載南下 噩耗致暈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421章 分兵武都 兵不厭詐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97章 呂蒙的秘密武器(求追讀!不要養啦!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43章 刀兵護家(求票,求追讀)第435章 山河爲榻 坐守國門第239章 兩勸滿寵 局勢轉變第98章 各位,蹦極看過沒?(無食言,求追讀第331章 不斷討好 嚴詞警告第124章 孫權之怒 猛虎擡頭(4000字!求追讀第556章 力拒九品 首倡科舉第423章 輕搖令旗 二擒孟獲第351章 治中直諫 鎮北興奮第177章 不法則罪 昭烈之風(5000字!)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勢逆轉第72章 兩軍對陣(三更求追讀)第518章 憤而降漢 大敵隱現第580章 福至心靈 排除正確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670章 齊侯新號 天策上將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147章 高臺受賞 升階封拜(5000字)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第184章 氣若游絲 魏王薨逝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409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第659章 兩宮之爭 山陽在否第461章 情勢不利 別出心裁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169章 孝直再現 將兵迎質第445章 懷疑與自信第593章 郭淮計策 聯吳抗漢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504章 營聲鼎沸 滿城皆驚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220章 斷髮認罪 曹仁親征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463章 空城計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157章 法正遺策 君臣同悲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53章 你可知五溪蠻?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347章 權力慾望 無人能免第551章 二擒滿寵 糜暘將至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96章 疲累的公安(求追讀!不要養啦!)第154章 煮酒相會 漢水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