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節 白酒業

如果是後世人看到這些長方形,塗着軍綠色油漆的鐵皮盒子,大致肯定能猜到裡面裝得是什麼:汽油,潤滑油,橄欖油......無非是這些玩意。汽修店的櫥窗和很多人的汽車後廂都有這玩意。

今天在校場上打開的這些鐵盒,材料是馬口鐵,裡面裝得則是酒。

白酒這種東西,由於要耗費主糧,所以在帝國“本土”是不生產的。前文說過,臺南已經開闢了葡萄種植園,上層人士正在大力推廣葡萄酒。

而一直以來針對明國的白酒貿易方式,則是由窯區負責提供玻璃酒瓶,由杭州站在漕糧富集的杭州本地,用釀酒設備生產白酒。

這種貿易方式很成功。

漂亮的玻璃酒瓶,純色透明的酒液,醇和濃香的口感,以及特意針對士紳階層調配出的三十五度酒精含量,令大明的富人們趨之若鶩,買都買不到。

要知道文人喝酒和苦哈哈不一樣。文人講究慢上頭,要醞釀,要微薰,要詩酒唱和,最後發起騷來還要揮毫潑墨,所以士大夫喝酒,度數不能高。

精準的市場定位,令“百年糊塗”和“捨得”這兩個充滿了意境的高檔白酒品牌,很快在縉紳階層中打響了名聲。要不是因爲原材料不足,這一樁白酒生意的總利潤,肯定是要在諸多工業品中名列前茅的......看看後世的茅臺就知道了。

而這一次被艦隊帶到天津的馬口鐵桶白酒,則是商業部門針對北方的貿易環境,專門策劃的一個試水商業項目。

首先,由於天津太遠,運費高昂,所以指導思想就是儘可能將一些不便運輸的商品立足於本地生產,這其中利潤最大的當然是白酒了。

其次,天津是漕糧的接收方,在這邊釀酒,酒坊吸納到的糧食不會影響南邊的收購,所以穿越衆在這邊開辦的企業,儘可以敞開來釀酒。

這樣一來,產量更大的中低檔白酒方案就進入了計劃。

那麼最適合用來和北方遊牧民族貿易,兼顧中層和底層人民需求的酒是什麼?

毫無疑問:二鍋頭。

今天在校場上這些馬口鐵小桶裡的,就是標準的五十五度二鍋頭酒。

............................

看到這一堆亮閃閃的鐵盒後,站在校場上的圍觀羣衆面面相覷,不曉得葫蘆裡賣得什麼藥,難不成裡面是碎銀子?

而這時負責簽訂商業合同的兩位“經歷”閃亮登場了。

命人拿來瓷碗,給在場的馬販子,馬伕,以及所有來幫忙的護衛,包括小吏陸水和他的手下都發了碗後,薛姚二位經歷便笑呵呵地提起鐵桶,擰開蓋子,將裡面清冽的液體倒進了人們手中的瓷碗裡。

一瞬間,濃烈的酒香開始在校場中飄蕩。

下一刻,搞清楚狀況的人們,紛紛在笑聲中開始痛飲起來。

歷史上二鍋頭真正被創造出來,那還要等到康熙年間了。而今天穿越衆拿出來的,則是用後世設備和工藝生產出的標準型二鍋頭。

看似清泉一樣的酒液入口後,卻像一條火線般滑入腹中,然後渾身便開始發暖。稍後酒勁上來,腦袋也開始微微發暈。這種如尖刀烈火般的感覺,再配合上渾身燃起的熱勁,頓時令這些常年在口外寒風中行路的漢子們漲紅着臉,翹起了大拇指:“好酒!好酒!”

觀察完這些下苦人的反應後,薛海元和姚建設不由得對視一笑:看來這二鍋頭古今同理,都是底層人民的最愛啊!

這些從鐵桶裡倒出的酒水,在事前檢測時,包括透明度,酒精含量,香型,口感在內的指標,肯定是超過明人土釀的。而今天這些品酒人士的反應,也令銷售者最後放下了心。

既然這樣,那就開始做市場吧。於是在場的所有馬倌兒和護衛人人得到了一桶樣品:這是拿回去給他們背後的老闆品試的。

接下來便是銷售。

情況很樂觀,馬販子們研究一番後,當場做出了表態:他們願意將兩百匹馬的貨款,全數用來換購這種“上等烈酒”。

對於馬販子來說,銀錢其實用處不大。因爲他們去口外蒙古買馬時,基本都是易貨貿易。那些養馬的牧民最需要的是明人的各種日用品,酒,食鹽,人家不要銀子。

所以馬販們對二鍋頭很滿意,他們一眼就給這種商品做出了定位:擺在全羊席上,由蒙古的王公貴人們親手倒給尊貴客人的高檔烈酒。

高檔的原因不但在於內涵,還在於外包裝。

這種漂亮的鐵盒“心思巧妙”,既能用手提,又可以堆疊,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怕顛簸,遠勝於被麻繩捆紮的酒罈——在這個物資匱乏的時代,事後能用來裝其他東西的馬口鐵桶,毫無疑問有着更高的附加值,這妥妥就是高檔的代名詞。

馬販子們當即和兩位經歷達成了交易。

不過交易雖說成功,但是想要提貨,那還得等一段時間。因爲今天在校場上亮出來的這些酒,只是隨船而來的推廣樣品。

下一步,穿越衆先要找人合夥,成立釀酒作坊後,才能生產出商品來......

當然,這個過程很快。因爲當天晚上各位老爺在品嚐完二鍋頭,研究完這種看上去就很拽的鐵桶後,第二天一早,有意出資和穿越衆合夥開酒坊的天津衛大款,又一次擁擠在了校場內。

.....................

由於有着交通和漕糧的雙重優勢,使得天津就像後世的茅臺鎮一樣,自古以來釀酒業就極度發達。從這裡出產的土釀,要輻射到大半個北方。

在大直沽林立的功能性建築裡,除了廟宇外,還有一條產業鏈是最多的:酒坊和酒肆。

所以天津本地的商賈,對釀酒這種高利潤行業並不陌生,其中很多人甚至都開辦有自己的酒坊。這樣一來,評估完這種精緻的獨特的盒裝酒後,就沒人不動心了。

經過近年來逐漸加深的瞭解,現在這些明國大商人都已經認識到了工業品的妙處——無論數量是多少,這些商品的規格和外觀都始終如一,和他們認知中的手工製品完全是兩個概念。

現在看到這盒美酒,真正瞭解穿越衆的大商人,也會意識到同樣的問題:這種透明而又入口猛烈醇厚的好酒,一定和“百年糊塗”那種天價酒一樣,品質永遠都不會改變。

這是值得下重注的:他們手下那些作坊出產的土釀,每一鍋的質量都會有浮動,根本做不到像那些工業品一樣“免檢”。

考慮清楚後,第二天的校場門前,又一次停滿了豪華馬車。

這些天來,受種種大額代理合同刺激,原本就已經如熱鍋般沸騰的天津商界,今天再一次掀起了“圍標”的高潮。凡是懂得白酒高額利潤的天津頭面人物,無論是坐商、行商、馬販、酒坊、還是士紳、官員、漕幫、鹽務,盡皆蜂擁而至,個個來頭不小。

見到如此盛況,穿越衆就放心了:看來大家對白酒業的信心都很強嘛,很好,這樣的話,公司就可以順利開辦了。

是的,穿越衆這次打算以白酒爲契機,在天津衛引入後世的管理理念,成立一家由衆多股東組成的,打破明人傳統的正規股份制公司。

在清末列強帶來公司制度以前,中式商人們雖說也有和外人合股做買賣的情況,但這畢竟不是主流,各種合夥制度也和後世有很大不同,很原始,隨意性很強。

明人真正的主流,還是家族式的買賣。這種經營模式,最多僱傭一些外人來當掌櫃,而背後的股東,或者是一家獨大,或者是族內各房頭公有。

而一直以來都在治下推廣正規化,公式化模式的穿越衆,這一次也將先進的制度帶到了天津,即將成立的這家白酒公司,就是範例,就是標本。

於是乎,在新修繕的點將廳裡,密密麻麻坐在一起的北方商人們,第一次像小學生一樣,聽完了臺上姚建設同志念出的公司章程和招股書。

在接下來的問答環節中,商人們很快搞清楚了“公司”的關鍵內涵:無非是因爲盤子太大,所以就從傳統的幾人合夥做買賣,變成了幾十,幾百人合夥做買賣。

到了這個時候,商人們考慮的問題其實就很簡單了:到底信不信將軍府經歷司這一套繁複的章程?或者更簡單,更直白一點說:到底認不認將軍做生意的信譽?

廢話,這還用說嗎?迄今爲止,和將軍府大做買賣的人,有哪個不是大發特發?將軍這種有金山銀山的人,有必要騙你那點股金嗎?

想明白這個關節後,商人們就開始踊躍認購原始股了。規章制度可以慢慢再研究,“信”這個字纔是根本——穿越衆長久以來建立的商業信譽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背書作用。

認股過程進行得很快很順利。不要看官府拿兩千兩銀子出來都像要了命一樣,在這個時代,富腴的商業資本纔是資金大批積澱的行當。

於是就在當天,在這個位面,北方第一家公司制企業就此宣告成立了:天津北方酒業集團有限公司。

第349節 開港(十五)第204節 殺王(一)第417節 落腳和撕逼第315節 胚胎移植和馬政第634節 歷史慣性的體現以及火線提幹第70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一)第532節 招商會之前第624節 討逆(二)第227節 有光號第25節 到地頭第367節 跌倒第201節 公平交易第641節 交待第275節 養豬第579節 官邸會議(三)第664節 共襄大業(一)第242節 華容道第651節 落腳第666節 共襄大業(三)第204節 殺王(一)第490節 特區局面(二)第423節 校場(二)第503節 臺北(二)第604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五)第99節 許心素第516節 紮根第435節 淬火第157節 滯銷第44節 丐幫第303節 建制(一)第91節 大樟村第5節 高科技第462節 接觸和態度第689節 北歸(一十四)第183節 強行貿易第267節 捕魚第111節 羊入虎口第369節 他鄉逢故知第704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三)第464節 暗中佈局第687節 北歸(一十二)第236節 羣賢畢至(九)第463節 懟第353節 開港(十九)第70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一)第220節 兩手準備第110節 楊二和摩雲觀第537節 宗本第107節 人貨混裝第326節 會議(一)第211節 殺王(八)第193節 蚊子叮大象第435節 淬火第159節 熊大來了第727節 歷史(二)第406節 全體覆沒第438節 戰役背景第414節 私人恩怨第185節 紛雜第8節 兩隻老闆第360節 去舟山第567節 人頭談判第695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四)第574節 北部灣整肅第178節 備戰工作第420節 白酒業第715節 收線(七)第227節 有光號第309節 建制(七)第397節 堂上交鋒第162節 忍無可忍第200節 展銷會第338節 開港(四)第475節 金殿撒潑(一)第466節 解惑第660節 救反賊(六)第592節 毛承祿第718節 清場第233節 羣賢畢至(六)第536節 蓄謀已久第345節 開港(十一)第658節 救反賊(四)第192節 勘探隊第572節 鴻基堡第282節 龍巖戰記(四)第249節 化工廠(二)第728節 歷史(三)第685節 北歸(十)第283節 龍巖戰記(五)第39節 蘿蔔開會(一)第643節 年飯第476節 金殿撒潑(二)第313節 竹鼠第261節 一波又起第379節 到站第471節 面聖第88節 談判(二)第260章 抵達臺江第480節 買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