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陳宮叛曹

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將許汜和王楷、首先迎曹操入主兗州的陳宮,他們一起發動叛亂,引領呂布軍入兗州。在陳宮等兗州士人的遊說下,兗州各州郡羣起響應。

張邈既是曹操的發小,又和曹操有過命的交情。當年曹操起兵討董,全仰仗衛茲的支持,而身爲陳留人的衛茲當時是在張邈手下任事的,如果沒有張邈的認可,衛茲是不可能支持曹操的。而且曹操在討董的時候,名義上是歸屬張邈的。

當年張邈因爲袁紹當上諸侯盟主,還得了冀州,有了驕矜之心,所以張邈責備和提醒了袁紹一番。袁紹沒有領發小情,還開始嫉恨起張邈。加上張邈接待和結拜了從袁紹那裡逃出來的呂布,袁紹更加對張邈惱怒。

等曹操當上兗州刺史,袁紹就下令曹操殺掉張邈。曹操自然不會對袁紹言聽計從,寫信說:“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以此來勸諫袁紹。袁紹念舊情,沒有再追究張邈。

從那以後,張邈和曹操的感情更加好。爲此,曹操第一次征伐陶謙,摸不住徐州強弱的曹操對家小說:“我若不還,往依孟卓。”曹操對張邈的信任可見一斑。

如此感情的張邈爲什麼會反叛曹操呢?那是因爲曹操在接任兗州後的一系列行動,讓張邈誤以爲曹操聽從袁紹的指令行事,曹操是袁紹手下一將。

袁紹雖然因爲曹操的勸阻不再要求曹操殺張邈,可張邈認爲袁紹一有機會還是會動手的,尤其是王匡和韓馥的慘狀讓張邈心寒。

韓馥逃出冀州,寄住在張邈這裡,每天憂慮驚恐。因爲袁紹派人來和張邈議事,就以爲是袁紹讓張邈殺他,韓馥便跑到廁所,用刮削簡牘的書刀自殺了。韓馥的死,對張邈的觸動很大。

以上便是張邈反叛曹操的第一個原因,是出於自身安全着想的。還有第二個原因,當時袁紹外甥高幹的從弟高柔便看出來了。

高柔時常對他人說道:“今者英雄並起,陳留四戰之地也。曹將軍雖據兗州,本有四方之圖,未得安坐守也。而張府君先得志於陳留,吾恐變乘間作也,欲與諸君避之。”

高柔看出張邈手下有自己的勢力和兵將,這些都是不歸曹操管轄的。在這個亂世,有太多人想着爭權奪利,張邈有地有人,絕不甘於人下。

有了這兩條原因,張邈反叛的內在需求就有了,差的只是外在條件。而這個外在條件,誰也沒想到會那麼快到來。

兗州士人在陳宮的撮合下,決心反叛曹操,迎張邈入主兗州。兗州的士人最初是想讓張邈入主兗州的,至於最後由呂布爲主,那又是另一個原因了。

兗州士人反叛曹操,同樣有許多原因。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曹操沒有履行最初入主兗州時,對大家承諾的條件。

當時劉岱剛死,兗州羣龍無首,兗州士人正在尋找入主之人。不同於冀州士人大部分想要一統天下,兗州士人大部分是保守派,他們希望有一人領導他們駐守一畝三分地,不加入諸侯紛爭,不使家族利益和人員受損失。

當時有人提議迎青州軍入兗州,可很快便被其他人否定了。

一,劉備家底都是青州人,若是劉備入主兗州,兗州士人必在青州士人之下,他們不同意;二,劉備是武人出身,青州很多本地士人都還沒認可劉備,更不要說兗州士人了。

排除了劉備,又不想要兩袁,能入兗州士人眼的英雄就很少了。這時候曹操狂風掃落葉般擊敗東郡黃巾,讓兗州士人眼前一亮。

曹操既有名望,又與士人交厚,在這亂世之中,軍事素養也很高,完美符合入主人選。但有個前提,那就是曹操名義上還是袁紹的部下。

當時有意入主兗州的曹操,在和陳宮商議過後,給陳宮做了承諾,表明自己不是和袁紹一條心的,不會和袁紹一條道走到黑。

在陳宮和鮑信配合的勸說下,兗州士人相信了曹操,接納了曹操。

有認可曹操的,自然有不認可曹操的。邊讓便是一個曹黑,仗着自己的才氣,不把曹操放在眼裡,經常貶低曹操。

還有中二性的曹操怎麼能忍受這種鍵盤俠,藉着他人誣陷邊讓的由頭,殺了邊讓及其全族。

同時輕易入主兗州,也讓曹操有些飄了。他不但殺了邊讓等兗州反對自己的士人,還特意殺了以前得罪過他的人。

其中一人叫桓邵的,祖籍在沛國,在兗州遊歷,素來輕慢曹操。曹操得兗州後,桓邵避兵災於交州,曹操便遣使讓交趾太守士燮殺桓邵。桓邵害怕,回到兗州自首,向曹操道歉。可曹操沒有免罪,還是殺了桓邵。

邊讓這種書呆子,本來無關緊要。可邊讓的死,讓兗州士人開始重新審視曹操。隨後曹操一些列舉動無不表明曹操是跟着袁紹的步調走的,想要將兗州拉入袁紹征伐天下的戰車。

以上那些兗州士人和豪強不過是沒有眼界,隨大流的一羣人。兗州士人中還是有很多人明白,身在亂世是不可能不加入的。區別只是主動加入和被動加入。這些有識之士的代表,謀士士人是程昱,武將豪強是李乾(李典的從父)。

自然,高才的陳宮同樣明白曹操。陳宮本來是不會反叛曹操的,可曹操在徐州屠城的舉動讓陳宮受不了了。

陳宮,字公臺,東郡東武陽人。性情剛直,有俠義之心。

曹操在徐州剛開始殺戮的時候,陳宮就寫信勸諫曹操。可當時滿腔怒火的曹操什麼人的勸解都聽不進去,曹操的無視讓陳宮也怒了,他決心要曹操付出代價。

第二十八章 孫堅的奮鬥第二百五十章 鄭陽第四十七章 曹操的奮鬥第一百一十一章 袁術敗亡第一百二十九章 黃祖慘敗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四十二章 昭姬紡織機第四百二十二章 金蝦港第三百三十八章 歸途第一百九十章 劉協見聞第三百二十九章 傅肜陳震第三百六十一章 陰平道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八十四章 農業補貼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權投降第四十二章 昭姬紡織機第二百七十三章 毒計第二十五章 內訌第三百章 直襲陳倉第二百零一章 南郡之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海軍渡江第五十四章 董氏滅絕第四百三十九章 治身毒之策第二百七十二章 山頭第四百四十二章 利益相關第四百三十九章 治身毒之策第六十章 劉虞去青州第四百五十一章 安息薩珊之戰第四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六十二章 華佗第一百八十一章 關中平定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城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疲於奔命第二百九十章 陳、雷之死第七十二章 典韋第七十八章 劉寵第四十章 袁紹決斷第一百零三章 衆叛親離第四百四十三章 軍事貿易第四百五十六章 地中海海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遠征漢中第二百三十一章 火燒江都第二百四十一 劉備大軍至第二百九十四章 荊南之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南下之議第三百八十六章 扶南與鮮卑第六十五章 兗州驚變第三百四十四章 諸葛謀劃第八十二章 劉協東歸第三百二十六章 嚇退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二百五十六章 陸遜獻城第二十六章 撤軍三百三十九 司馬氏第一百八十九章 郭嘉亡第二百章 叔侄交心第三百三十章 奸雄曹操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二百四十章 小沛之戰第二百零八章 英靈第三百二十七章 太史慈之憂第四百六十五章 劉備昇天第三百零九章 關中決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八十章 呂布入徐州第一百二十八章 急轉直下第四百零四章 鋼槍第十七章 羣雄起兵第一百零九章 王模三百三十九 司馬氏第四百二十六章 無雙劉理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二百三十九章 周瑜他謀第三百二十七章 太史慈之憂第三百五十四章 騎兵初敗陣第二章 錢糧滿倉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雄謀劃第五十五章 反攻長安第二百二十六章 蜀中震動第四百三十一章 抵達東洲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見玉璽第四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三百七十九章 曹操絕唱第二百八十七章 徐盛先開第一百八十七章 劉協離許都第二百零七章 水師叛亂第五章 練兵與開荒第一百八十七章 劉協離許都第二百六十六章 重騎死傷第四百零二章 鋼炮第一百四十九章 北方勝負第三百二十五章 全民皆兵第二百八十九章 相縣攻防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諸葛取蜀中第二百五十四章 中暑第四十七章 曹操的奮鬥第七十一章 曹呂相爭第三十四章 鄭玄第六十九章 臧霸第三百五十九章 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