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袁紹的膽略

“汝說什麼?再說一遍!”

“回主公,黑山賊偷襲鄴城,城中士兵謀反,殺害慄太守,現已攻佔鄴城。”

許攸說道:“主公,我等家小,大軍糧草皆在鄴城。今鄴城有失,我軍後路斷矣。當乘黑山賊立足未穩,回師急攻鄴城,奪回鄴城。”

“不可!”田豐、沮授一起大喊。

田豐說道:“今強敵在北,輕易退軍,彼若追擊,我軍潰矣。”

沮授說道:“公孫瓚得公孫範之助,輕兵直入冀州,幸得我軍北上抵擋,方將公孫瓚阻於甘陵國(清河縣)內。若我軍回師救援鄴城,公孫瓚乘機渡過清河,彼可直驅鄴城。”

郭圖說道:“主公,軍中糧草已然不多,若在此地遷延日久,軍士恐要譁變。不如留兵斷後,輕軍急回鄴城。黑山賊劫掠成性,鄴城雖爲其奪取,城中百姓必不與其一心。屆時我軍回返,城中義士必裡應外合,奪城易也。”

“不然!”逄紀說道,“黑山賊攻鄴城,號十萬之衆,雖不實,然可戰之兵亦有萬人。此間公孫瓚有兵五萬,若留兵斷後,多留兵,則攻鄴不足用;少留兵,則必爲公孫瓚所敗,如此萬事休矣。”

“好了!”見手下謀士都有向吵架發展,袁紹出言喝止,“我注意已定,明日我軍後撤三十里,引公孫瓚軍渡河決戰。諸位各回大營備戰,勿復多言!”

“領命!”

公孫瓚這邊也很頭疼,他是長途跋涉,糧草運轉不便,長時間被袁紹擋在這裡,有百害而無一利。但是河上只有一座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若是貿貿然讓大軍過橋,陣型不嚴,肯定被袁紹擊敗。

正當公孫瓚頭疼的時候,斥候來報:“報主公,袁紹大軍後撤三十里,不知緣由。”

“好,再探!”

嚴綱說道:“主公,袁紹大軍不戰而退,恐有詐,需小心謹慎。”

公孫瓚還在思考的時候,又有探馬來報:“報主公,鄴城被黑山賊奪取。”

“甚善!”公孫瓚說道,“此必是袁紹退兵之由,全軍即刻進兵,不可讓袁紹逃脫。”

關靖說道:“主公,袁紹軍撤軍時軍容嚴整,何不就此讓其離去。我軍不必追趕其軍,揮師直渡清河,入廣宗。廣宗至鄴城一馬平川,待下廣宗後,再使白馬義從擊袁軍之後,袁軍糧草不濟,必自潰矣。”

公孫瓚說道:“我軍兵強馬壯,袁軍後路已亂,必自相疑。此時一戰可定,何須拖延時日。我注意已定,明日天明過橋,追殺袁軍。”

翌日,公孫瓚過界橋,果然沒有受到任何阻擊,這讓公孫瓚本人和部下都以爲袁軍無心戀戰。

過橋沒多久,公孫瓚就接到斥候回報,袁紹已在十里外列陣迎敵。

公孫瓚同樣擺好陣型,向袁軍逼近。兩軍相遇,公孫瓚看袁軍人數少,而且篤定袁軍人人歸心似箭,就直接下令兩翼的突騎衝陣。

可是袁軍不像公孫瓚想的那樣,袁紹在開戰前就聚集衆將士,喊道:“我軍大敵當前,鄴城卻爲宵小襲取。本應回師救援鄴城,然公孫軍如芒在背。此刻紹之妻子亦不得保全,況衆將士乎?欲救家中妻兒,必退公孫軍,諸君可願與其決戰乎?”

張郃喝到:“決戰退敵!”

“決戰退敵!決戰退敵!決戰退敵!”

在袁紹的刺激下,袁軍從得知鄴城被襲中穩定了下來。

袁紹又召集衆人商議明天決戰的戰術,張郃說道:“主公,鄴城被襲,公孫瓚必以爲我等急於撤軍,我軍和佯裝不敵,再設伏擊之。”

“不可!本初之言使將士齊心,可士卒心中尚有疑慮,若使誘敵深入之計,軍士詐敗恐變真敗,那萬事休矣。”

袁紹問道:“麴將軍有何妙計?”

“何須妙計,要敗公孫瓚之兵其實不難。明日由某部下爲前部,本初遣一軍強弩手後援,待某擊潰公孫軍,本初即可揮師掩殺。”

衆將聽麴義的大口氣都有些不高興,議論紛紛。袁紹知道張郃的計策是好的,但麴義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要是詐敗變真敗,那就沒救了。

袁紹看着一圈眼神閃爍的將領,最後決定相信麴義。

交戰時,公孫瓚中軍安排了三萬步兵方陣,方陣兩翼外圍是弓騎兵(包含白馬義從),弓騎兵兩翼外圍是突騎兵。

剛一開始公孫瓚就下令突騎兵直衝袁紹方陣,此時麴義率領的八百百戰精銳將自身完全隱藏在大盾後面,沒有聲響,支援麴義的強弩手也被麴義下令不得出聲,一時間袁軍寂靜的可怕。

公孫瓚軍的突騎兵在進入弩箭射程之後,紛紛藏身馬後躲避,可預想的箭矢沒有到來。

公孫瓚的突騎兵全都是老兵組成,他們想到了剛開始和冀州軍(韓馥率領)交戰的情形。這些突騎兵以爲現在的冀州兵還是和以前一樣,不再有防備,起身加速進攻。

待突騎兵衝到麴義幾十步遠的時候,麴義率先大喝一聲,他的士兵還有強弩手也跟着大喝一聲,強弩手同時射出了手中的箭矢(所有人都射出,不是三段式)。

可麴義也知道公孫瓚的想法,他緊咬着公孫瓚的尾巴不放,公孫瓚沒有時間重整軍陣,不得已只能向更遠處撤退,想繞回大營修整。

麴義追着公孫瓚,逼迫公孫瓚不得回返大營。麴義看準時機,直插公孫瓚大營,此時公孫瓚大營守備空虛,麴義輕鬆攻入公孫瓚大營,拔了牙門旗。公孫瓚步兵沒了主心骨,完全潰散。

第二百五十四章 中暑第二百一十七章 三方出兵第十四章 董卓霸京師第四百一十章 大漢海船第四百三十三章 堅實後盾第一百零九章 王模第四百章 封禪西征第三百三十二章 長安之戰第二百七十九章 吳懿兵敗第七章 初戰第四百五十五章 羅馬海軍第三百二十一章 性情中人第四百一十三章 耽摩慄底守城戰第三百章 直襲陳倉第四百一十二章 等級制度第二百八十四章 九品官人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袁紹兵敗第九十七章 袁術稱天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四百二十一章 王基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一百九十二章 夏口之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三百八十九章 扶南攻略第三百六十七章 曹仁兵敗第一百二十七章 呂孫相爭第二百三十二章 形勢逆轉第四百章 封禪西征第二百一十四章 黃月英之謀第三百八十五章 登基第三百七十九章 曹操絕唱第七十章 昌豨第一百零一章 重騎之鋒第二百二十七章 戰機至第十章 雒陽風雲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息羅馬之戰第四十章 袁紹決斷第三百二十一章 性情中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獻捷天子第三百四十章 南中反叛第四百一十三章 耽摩慄底守城戰第二百四十四章 馬超兵敗第三百七十五章 葭萌內訌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勝曹操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二百一十五章 華歆至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三百零九章 關中決戰第一百零三章 衆叛親離第五十二章 董卓之死第三百一十二 戰局明朗第二百八十一章 張任戰死第四百六十一章 阿爾達班五世之死第三百八十九章 扶南攻略第四百一十七章 百年大計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第三百五十七章 諸葛瑾與諸葛均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勝曹操第六十四章 曹劉相爭第二百八十二章 劉璋投降第十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四十八章 袁紹兵敗第八十七章 許都第二十章 具裝甲騎第一百二十三章 南下之議第二百二十章 詐降第一百七十章 叛亂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二百四十八章 鮮卑之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顏良陣亡第十章 雒陽風雲第六章 黃巾第二百八十五章 甘呂東向第二百六十七章 鞭撻士卒第一百一十三章 周、曹、許亡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城牆第二百五十七章 孫紹的野望第一百零四章 宛城之敗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勝曹操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城牆第二百九十六章 夏侯淵又劫糧第三十八章 袁紹之謀第七十三章 濮陽之戰第三百七十二章 石陽城破第三百八十七章 海軍出擊第四百六十一章 阿爾達班五世之死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六十九章 臧霸第一百三十 孫權第二百六十七章 鞭撻士卒第二百四十六章 鮮卑聯兵第三百九十六章 扶南大略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二百四十四章 馬超兵敗第三百七十三章 張魏奇襲第四百零三章 身管自緊第一百一十三章 周、曹、許亡第一百六十五章 黃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