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

張學良繼續說:“我們受全國人民的要求,發動這次事變。我們內心純潔,完全是爲國家着想,不是爲個人利害打算。現在,希望委員長能平心靜氣,勇於改正錯誤,聯合全國力量,堅決抗日,以爭取民族生存,則學良和全國人民於願足矣。”

當張學良說完,蔣才訥訥地說:“你既爲了國家,應先送我到洛陽,送我到洛陽再談。”張學良繼續說:“今日之事,豈容搪塞了事。我們仍希望你勇於改過,羣策羣力,共赴國難。如果仍然執拗不悟,堅持己見,就只有讓羣衆公裁了。”

蔣介石一聽由羣衆公裁,坐直了身子對張學良叫道:“過去我待你那樣好,現在,你竟想把我交羣衆公裁,你既然說是爲國家,你還是把我先送回洛陽再談。”說完後,蔣就閉目坐在椅子上,不再說話。談話沒有什麼結果,張學良辭出。

當天中午,蔣介石提出,要見陝西省主席邵力子。此時,邵力子被軟禁在西安綏署衛士隊隊長室內。張學良看過蔣介石後,於上午10時看望邵力子,表示慰問,說明對蔣兵諫的目的是抗日救國,並介紹蔣被扣後態度頑固,請邵力子去勸說蔣改變態度,接受抗日要求。恰巧蔣介石也要見邵,邵便去到新城黃樓見蔣介石。

邵對蔣說:“今天已經發生了這件事,希望委員長仔細考慮。由於日寇的不斷入侵,已經激起了國民的憤慨,如果政府還不想辦法去抵抗,自然會釀成變故。現在設法彌補,尚未爲晚。”

邵力子離開後,蔣介石向宋文梅要紙筆。他默想了一會,便提筆給宋美齡寫了一份像遺囑式的電文。全文如下:

美齡吾妻:

餘決心殉國,經國、緯國吾子即汝子,望善視之。

蔣中正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另一份是寫給蔣經國、蔣緯國的,內容爲:

經國、緯國吾兒:

餘隻承認宋美齡爲餘唯一之妻,務望汝等以生母待之,則餘雖死於九泉下亦瞑目矣!

蔣中正

蔣介石寫好電文後交給宋文梅,讓宋轉交張學良拍發出去,張學良答應當日發出。

2.和平解決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一時亂了陣腳。在如何對待張、楊和營救蔣介石的問題上,出現了主戰、主和兩派的分化。

12月12日午夜,南京政府要員召開臨時緊急會議。當時除張楊通電外,南京對西安方面情況茫然不知,連蔣介石是死是活都不知道。馮玉祥、孔祥熙、張治中等主張一切以蔣介石的安全爲重,應以和平談判解決問題,不要匆忙做出懲罰張、楊的決定。可是以何應欽、戴季陶、吳稚暉等爲代表的討伐派,在“不能過於瞻顧蔣公之安全,置國家綱紀於不顧”的旗號下,極力主張立即派兵討伐西安,會議通過兩項決議。

會後,何應欽開始籌建討逆軍司令部,臨時抽調若干親信幹部擔任各級幕僚,以軍委會銓敘所所長林蔚任參謀長,軍委會高級參謀徐培根爲參謀處長,以參謀本部三處處長錢貽士主管後勤等等。主戰派的討逆惡浪,使內戰陰雲籠罩。

與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一片混亂的同時,宋家上下亂作一團。宋子文正在香港,得知消息後他馬上撥通了桌上的電話通知秘書,準備次日晨乘飛機回上海然後轉南京。宋藹齡得知這一消息後,馬上與孔祥熙一道驅車來到了宋美齡的住宅。

此時,宋美齡正在召開航空委員會的會議,討論改組全國航空建設會一事。當聽到孔祥熙說“西安發生兵變,委員長消息不明”時,宋美齡驚駭萬分。她萬萬沒有想到,張學良竟會將蔣介石扣押。她果斷決定次日清晨即返南京,並約蔣介石的顧問澳大利亞人端納同行。

南京方面,12月13口清晨,中央大員又齊集丁字橋中央黨部禮堂,召開中央臨時緊急會議。會上大家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有的主張討伐,有的堅決反對。宋美齡闖入會議,力主和平解決,並與何應欽發生了爭執。

宋美齡回到自家官邸,端納等人已在等候。她提筆寫了一封給張學良的信交給端納,囑咐端納到西安後與張學良面談,並表示自己不日也將赴西安會合。

12月13日傍晚,端納的飛機抵達洛陽。在那裡他收到張學良拍來的“歡迎到西安來”的電報。第二天下午,端納從洛陽起飛,一個多小時後到達西安。張學良派他的私人管家、美國人傑米·愛爾德到機場迎接。

端納此次前來西安,帶來了宋美齡兩封信:一封是給張學良的,大意是希望張能顧全蔣個人和國家大局公私兩方面關係,請求釋放蔣介石,另一封信是給蔣介石的。給蔣介石的信經過檢查記錄以後,仍交給端納。隨後,端納在張學良的陪同下來到新城黃樓見蔣介石。當時,蔣介石見到端納,激動地說:“我知道你會來的。”端納將宋美齡的信交給蔣介石說:“我來了,蔣夫人也要來的。”聽到宋美齡也要來,蔣大聲對端納說:“你不能帶她來這裡。”看完宋美齡的來信後,蔣介石頗爲傷感,信中說“南京現在是戲中有戲”觸動了他,使他的態度變緩和下來,開始以“十分精明和現實的方式”來對待事變,平心靜氣、推心置腹地同端納交換意見。

蔣介石根據他被扣後這幾天的所見所聞,已逐步地瞭解到張學良的真實意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沒有什麼危險,現在聽了端納的一席話,又看見了宋美齡的信,頓時輕鬆了許多,並露出了笑容。他同意當天晚上由新城大樓搬進金家巷高桂滋公館去住。

端納的到來,使蔣介石同張學良緊張、敵視的關係開始得到緩和,西安和南京之間的僵局也被打開了。15日,蔣介石託隨端納同機到達的黃仁霖帶一封信回南京給宋美齡。信中說:

餘決爲國犧牲,望勿爲餘有所顧慮。餘決不愧對餘妻,亦決不愧爲總理之信徒。餘既爲革命而生,自當爲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體還我天地父母也。對於家事,無他所言,唯經國、緯國兩兒,餘之子亦即餘妻之子,望視如已出,以慰餘靈,但餘妻切勿來陝。

儘管南京政府已經知道蔣介石安然無恙,但仍無意放棄軍事討伐的計劃。16日,何應欽正式宣佈對張學良軍事討伐。17日上午,又宣誓就任“討逆”軍總司令,進行全面軍事動員。7個師集結於潼關前線,整裝待發,所有飛機集中洛陽待命。只要一聲令下,新的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形勢異常危急,宋美齡讓端納再赴西安轉告孔祥熙因健康上的原因及行政院代理院長的身份,不能去西安,希望問問張學良,換宋子文和顧祝同行不行。請蔣介石給南京何應欽寫一張手令:立即停止軍事行動。

16日下午,端納第二次飛到西安,向蔣介石轉達了宋美齡要蔣阻止何應欽進攻西安的意見。張學良也極力勸說蔣介石阻止何應欽的軍事進攻。他向蔣介石指出:“我們對你是一番好意。何應欽逼近潼關要打,我們就和他打。如果要轟炸,那就不知道要炸到我或是你?”終於,12月17日蔣介石給何應欽寫了一封停戰手令。原文如下:

敬之吾兄:

聞昨日空軍在渭南轟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觀察,中正於本星期六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日以前,萬不可衝突,並即停止轟炸爲要。順頌戎祉。

中正手啓

十二月十七日

17日中午,蔣鼎文帶着蔣介石給何應欽的停戰手令和給宋美齡的信,乘飛機離開西安,當晚宿洛陽,18日上午抵南京。在此情況下,何應欽不得不下令於19日下午6時前暫停轟炸。

對蔣介石如何處置?西安又該向何處去?張學良、楊虎城盼望着儘快表態。就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下,12月17日,周恩來率領代表團從延安乘坐張學良的波音飛機,來到西安。

周恩來向張學良轉達中央對西安事變的處理意見是:西安事變是震驚中外的大事,蔣雖然被扣留,但他的實力原封不動,西安已經與南京處在對立的位置。因此,對蔣的處置要十分慎重。周恩來要張學良力爭說服蔣介石,只要他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條件,就釋放他回去。

19日下午,宋子文乘飛機離開南京,同行的有他的兩名秘書和與楊虎城關係密切的十七路軍高級參議郭增愷。當夜,宿洛陽。20日上午lO時,宋子文一行飛抵西安。

隨後,張學良、端納陪同宋子文去見蔣介石。蔣介石沒想到宋子文來,情緒激動。當看到宋美齡信中說:“如子文三日內不回京,則必來與君共生死”時,蔣介石哭了,一再叮囑宋子文不要讓宋美齡來。宋子文在西安了解到張楊兵變的真實目的,並瞭解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目的。第二天,宋子文便匆忙飛回南京報告。

宋美齡得知西安情況,覺得和平解決事變的曙光已出現。21日,在孔祥熙等人的支持下,宋美齡和宋子文同去西安,宋氏兄妹一行22日下午飛抵洛陽中途停留,下午4時,他們的飛機降落在西安機場。出乎宋美齡意料的是,他們一下飛機,就受到張學良和楊虎城的熱情歡迎,彷彿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宋美齡這次給蔣介石帶了許多吃的、用的東西,有蔣介石喜歡吃的浙江家鄉的梅乾菜,還替蔣介石帶來了一副假牙。

在張公館稍事休息後,宋氏兄妹即在張學良的陪同下去見蔣介石。因爲事前沒有通報,正面壁冥思的蔣介石突然見到宋美齡出現在眼前,驚喜交加,說:“餘妻真來耶?君入虎穴矣!”

宋氏兄妹把南京情況告訴蔣介石,勸其今天不應輕言殉國,應珍惜生命,爲國家努力。他們私下交換了有關如何談判的看法。當時,張、楊、周提出以八項政治主張爲基礎進行談判。蔣介石雖然贊同和談,但卻說他不能直接參加談判,而由宋氏兄妹作代表出席,並且他將不在協議上簽字,但他將以“領袖人格”來擔保實現。

宋美齡見蔣後,立即帶着蔣的指示去見張學良。宋美齡批評了張學良此項行動太莽撞,並希望張學良儘快收拾“危局”,送蔣回家。張表示他絕無傷害委員長的意思,而且一不要錢,二不要地盤,只要委員長同意抗日,籤不籤文件都可以,他“個人亟願立即恢復委員長之自由”,唯此事關係者衆,不得不徵求楊虎城等人同意。楊虎城及其部下提出釋放蔣介石的條件,要求蔣介石必須在協議上簽名。

宋美齡感到此事有了麻煩,爲了爭取蔣介石早日獲釋,她不得不求助於代表周恩來。23日和24日,宋美齡與周恩來作了兩次長時間的談話。第一次,周首先說明沒有參與西安事變,並闡明瞭和平解決事變的主張。然後,周恩來從中國革命所經歷的困難和曲折談起,說明九一八事變後,民族矛盾上升爲主要矛盾,希望團結抗日,但蔣介石對團結抗日的要求始終不予理會。當前,是改變政策的好機會,望他們兄妹勸蔣回心轉意,這對國家、對個人均有好處。

宋美齡說:既然有誠意,應在政府領導下,共同努力。周恩來說:只要蔣介石同意抗日,擁護他爲全國領袖,並且指出除蔣介石外,全國沒有第二個適合的人。周還談到國防、經濟上的問題,對唯武器論和抗日長期準備論作了分析和評論。宋美齡要求周恩來做勸說楊虎城的工作,使楊同意早日釋蔣,周表示同意。

第二次談話時,宋美齡明確表示贊成停止內戰,她對周恩來說:“我等皆爲黃帝裔胄,斷不應自相殘殺,凡內政問題皆應在政治上求解決,不應擅用武力。”

23日上午,雙方代表在金家巷張公館的西樓二層開始了第一次正式談判。宋子文代表蔣介石,西安方面是張學良、楊虎城和周恩來。關於這次談判的情況,周恩來在當天給中央的電報中記錄如下:

我提出及紅軍六項主張:

子、停戰,撤兵至潼關外。

醜、改組南京政府,排逐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

寅、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

卯、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公開活動(紅軍保存獨立組織領導。在召開民主國會前,蘇區仍舊,名稱可冠抗日或救國)。

辰、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

巳、與同情抗日國家合作。

周恩來表示這六條如能保證實行,將襄助蔣介石統一中國,一致抗日。宋子文表示同情和承認這六條,但要先徵求蔣介石的意見。下午,談判繼續進行,宋子文先就六項條件提出具體實施意見,並進行討論。

第二天繼續進行談判。除昨日參加人員外,宋美齡也參加了進來。宋子文提出,只要蔣下令撤兵,就放他回南京,對此張學良表示同意,楊虎城和周恩來表示再考慮。至此,談判結束。

這天,蔣介石將自己的意見告訴張學良,他將下令中央軍退出潼關,離開西北,改組國民黨,聯俄、英、美等;要孔、宋與張商定名單,改組政府。朱紹良及中央人員離開陝、甘,決令何應欽出洋;聯紅容共,現紅軍蘇區仍不變,經過張暗中接濟紅軍,俟抗戰起再聯合行動,改番號。至此,蔣介石基本同意了西安方面的六項條件。

24日晚,宋氏兄妹陪同周恩來去見蔣介石,蔣勉力坐起與周寒暄。蔣說:“恩來,你是我的部下,你應該聽我的話。”周表示:“只要蔣先生能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指揮。”最後,蔣介石向周恩來表示了三點:題。

(一)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

(二)由二宋及張學良全權代他與周解決以前商談好的問

(三)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1)

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54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5)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