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變戰局

詭變戰局

局勢的發展,許多方面都出人意表。第一,常州在李鴻章部下郭松林、劉銘傳、周盛波、張樹聲及常勝軍戈登合力猛攻之下,於四月初六克復,接着久守鎮江的馮子材進克丹陽。大家都以爲這兩支軍隊會師以後,一定乘勝西趨,直撲金陵,爲曾國荃助攻。哪知李鴻章儘管朝旨催促,卻以傷亡過重,亟須整補爲名,按兵不動。這是爲左宗棠、胡雪巖所預料到的,李鴻章不願分曾國荃一心想獨得的大功,有意作態。

第二,是“天王”洪秀全忽然下了一道有如夢囈的“詔令”,說“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領到天兵,保固天京”。過了兩天,“天王”服毒自盡,實現了他“上天堂”的諾言。接位的是洪秀全的十六歲兒子,名叫“洪天貴福”,稱號喚做“幼天王”。

消息外傳,都知道曾國荃成大功在即,頗有人高吟杜少陵的“青春作伴好還鄉”,作亂後重整家園之計。而京裡重臣、京外督撫,有良心,肯做事的,亦都在默默打算,曾國荃一下金陵,太平天國十餘年的積聚,盡萃於“天王府”,足可用來裁遣將士,恢復地方,固然,金陵所得,必是用於江南及湘軍,但應解的協餉,可以不解,就等於增加了本地的收入。

像左宗棠就是打着一把如意算盤,認爲曾國荃一克金陵,廣東便將覆成浙江的餉源。他曾跟胡雪巖談過,到那時候,要專摺奏,派他到廣東去會辦釐捐。胡雪巖口頭一諾無辭,其實不當它一回事,在他看來,此事渺茫得很,只是不便掃左宗棠的興,所以只是唯唯敷衍而已。

在李鴻章所撥借的炮隊協攻之下,曾國荃所部在五月底攻佔了“龍膊子”,其地在江寧城外東北的鐘山之巔,居高臨下,俯瞰全城。此地一失,“忠王”李秀成束手無策了。

曾國荃用兵,獨得一“韌”字,苦苦圍困到這般地步,要韌出頭了,更不肯絲毫怠慢,下令各營,由四面收束,直往裡逼,逼近城下,晝夜猛攻。而真正的作用是,借無時或已的炮聲,遮掩他挖掘地道的聲響。

金陵圍了兩年,曾國荃從朝陽門至鍾阜門,挖過三十多處地道,有時是“落磐”,挖地道的士兵隨死隨埋,叢葬其中,有時是爲長毛所發覺,煙燻水澆,死者論百計。有一次快成功了,地道內的士兵,忽然發現一枝長矛刺了下來,其實是長毛行軍休息,隨意將矛一插,而官軍輕躁沒腦筋,使勁將那枝矛往下拉,長毛始而大駭,繼而大喜,掘地痛擊,功敗垂成,死了四百人之多,都是朱洪章的部下。

朱洪章是貴州人,也是曾國荃部下高級將領中,唯一的非湖南人。因爲孤立其間,不能不格外賣力,免得遭受排擠。曾國荃亦很看重他,一直保到提督銜記名總兵,派他經理營務處。此時再挖地道,由他與記名提督河南歸德鎮總兵李臣典共同負責。

從六月初八開始,日夜不停,挖了七天才挖成,填塞炸藥,可以作最後的攻擊了。曾國荃問部下諸將:哪一營“頭敵”,哪一營“二敵”?

諸將默無一言,便按官職大小,個別徵詢。官階最高的是蕭孚泗,已經補上福建陸路提督,他依舊沉默,便只好問李臣典了。

李臣典倒願打頭陣,但要朱洪章撥一兩千精兵給他。朱洪章表示:“既然如此,不如我來當頭。”事情便這樣定局,還立了軍令狀,畏縮不前者斬!

六月十六日正午,由朱洪章下令施放炸藥。地道中的炸藥有三萬斤之多,進口之處用巨石封固,另外以極粗的毛竹伸入地道,內用粗布包炸藥填塞,作爲引線,引線點燃以後,但聞地底隱隱如雷聲,卻不爆發。天空中的驕陽,流火鑠金一般,炸藥絕無不燃之理,萬千將士揮汗屏息,等得焦灼不堪。這樣過了一個鐘頭之久,地底連那隱隱雷聲都消失了。

過去亦常有不能引發炸藥的情事,這一次看起來又是徒勞無功。各營將士,無不失望,正準備先撤退一批部隊,分班休息時,突然間,霹靂之聲大作,彷彿天崩地裂似的,太平門的一段城牆,約有二十多丈長,隨煙直上,聳得老高,成爲聞所未聞的奇觀。

這有個說法。明太祖建都南京,洪武二年始建都城,徵發大量民夫,花了四年工夫,方始完工,周圍六十一里,不但比北平城週四十餘里,西安城週二十四里都大,而且亦是世界第一大城。

南京城不但大,而且高,平均都在四十尺以上。大與高之外,最大的特色是堅,城以花崗石爲基,特爲燒製的巨磚爲牆,磚與磚之間,用石灰泡糯米漿水砌合。全城告成,再以石灰泡糯米漿水塗敷,所以在城外隨便指一處敲擊,都會顯出白印。五百年來刀槍不入,水火不侵的城牆,畢竟還敵不過西洋的炸藥,只是被炸以後,磚磚相砌,過於堅牢,所以纔會造成二十餘丈長的整段城牆,飛入空中的奇觀。後來知道,這段城牆飛出一里多外,裂成數段落地,打死了數百人之多。

在當時,朱洪章奮身向前,左手執旗,右手操刀,大呼上城。於是九門皆破,有所謂“先登九將”,除朱洪章、李臣典、蕭孚泗以外,還有記名總兵武明良、熊登、伍維壽、提督張詩日、記名按察使劉連捷、記名道員彭毓橘。

捷報到京,自然要大賞功臣。據說文宗在日,曾有諾言:平洪楊者封王。但清朝自三藩之後,異姓不王,甚至封公爵的亦沒有。因此,親貴中頗有人反對實現文宗的諾言,形成難題。最後是慈安太后出了個主意,將一個王爵,析而爲四,曾國藩功勞最大,封侯,其次是曾國荃,封伯,接下來是一個子爵、一個男爵,封了李臣典和蕭孚泗。

朝旨一下,朱洪章大爲不服。論破城當日之功,他實在應該第一,首先登城,生擒僞勇王洪仁達,佔領“天王府”。而曾國荃奏報敘功時,卻以李臣典居首,據說,當朱洪章佔領“天王府”,看守到黃昏時分,李臣典領兵馳到,自道“奉九帥之命接防”。於是“天王府”歸李臣典的控制,看守到第二天上午八點鐘,光天化日之下,“天王府”無緣無故起火,燒得精光。事後曾國荃奏報,搜索“天王府”除了一顆僞璽以外,什麼都沒有了。

李臣典敘功居首的奧妙是如此!朱洪章在“先登九將”中甚至不如蕭孚泗還落得一個五等爵末位的“一等男”,他所得的恩典,是“無論提督總兵缺出,儘先提奏,並賞穿黃馬褂,賞給騎都尉世職”,雖亦不薄,但名列第三,太受委屈。

一口氣咽不下,朱洪章去找“九帥”理論。曾國荃大概早有防備,應付之道甚絕,他說:“我亦認爲你應居首功。但敘功的奏摺,是由我老兄拜發,聽說是他的幕友李某搗鬼。”說着,從靴頁子裡拔出一把雪亮的刀子,倒持着遞向朱洪章,“你去宰了那個姓李的。”

朱洪章爲之啼笑皆非。但李臣典亦如黃粱一夢,錫爵之恩,黃馬褂、雙眼花翎之榮,竟不克親承寵命,恩旨到時,已經一命嗚呼。據曾國荃奏報,說他攻城時,“傷及腰穴,氣脈阻滯”,因而於七月初二日不治出缺。卻又有人說,李臣典死在“牡丹花下”——破城之日,玉帛子女,任所取攜,李臣典一日夜之間,御十數女子,溽暑不謹,得了“夾陰傷寒”,一命嗚呼!當然,這是私下的傳說,反正死因如出於牀笫之間,真相是再也不能水落石出的。

蕭孚泗的封男爵,亦有一段故事。

當城破無可爲計時,李秀成在亂軍中帶着一個親信書童,出通濟門往東南方向逃走,目的是越過茅山,經溧陽、長興到湖州,與由杭州遁走的長毛會合。

走到一處叫方山的地方,撞見八個樵夫,其中有人認識他,卻確不定,便冒叫一聲:“忠王!”

李秀成一看行藏被人識破,便長跪相求:“哪位領路帶我到湖州,我送三萬銀子酬謝。”

說着,他與他的書童都將袖子抹了上去,但見四條手臂上,戴滿了金鐲子,另外有一匹馬,馱着一隻箱子,看上去並不大,可是壓得馬的腰都彎了,可以想見其中裝的是金銀珠寶。

這八個樵夫見此光景,大起貪心,一方面想侵吞李秀成的錢財,一方面還想報功領賞。於是這八個人將李秀成主僕騙入山下的“澗西村”,公推一個姓陶的去向官軍報信,目的地是駐紮太平門外的李臣典營中,因爲姓陶的有個同族弟兄是李臣典的部下,託他轉報,比較妥當。

姓陶的經過鐘山,又飢又渴,想起這裡是蕭孚泗的防區,營中有個伙伕,因爲供應柴草的關係而熟識,不妨到他那裡歇腳求食。

姓陶的得意忘形,休息閒談之間,透露了生擒李秀成的經過。這個伙伕便轉告親兵,親兵轉報蕭孚泗,姓陶的便註定要做枉死鬼了。

一番秘密囑咐,將姓陶的好酒好肉款待,蕭孚泗自攜親兵二十多人,烈日下疾馳到澗西村,將李秀成手到擒來,價值十餘萬銀子的金銀珠寶,亦歸掌握。姓陶的被一刀斬訖,藉以滅口,不過蕭孚泗總算還有良心,沒有殺那個伙伕,給了他五顆上好的珠子,一匹好馬,暗示他連夜“開小差”,走得越遠越好。

蕭孚泗之得封男爵,就以生擒

李秀成之功。曾國荃到後來才知道真相,吩咐賞那八家樵夫,每家一百兩銀子,結果爲親兵吞沒大半,只拿出去一個“大元寶”——五十兩銀子,由八家均分。

如果李秀成真是爲蕭孚泗憑一己之力所生擒,這份功勞,就真值得一個男爵了。因爲“天京”雖破,“幼天王”未獲,只說已死在亂軍之中,對朝廷似難交代。幸好有個李秀成,論實際,其人之重要又過於“幼天王”,差可彌補元兇下落不明之失。

其時曾國藩已由安慶專船到江寧,撫循將士,賑濟百姓以外,另一件大事,就是處置李秀成,委派道員龐際雲、知府李鴻裔會審,這李鴻裔,就是曾國荃向朱洪章所說“搗鬼”的“李某”。

從六月廿七到七月初六,十天的工夫,審問的時間少,李秀成在囚籠寫“親供”的時候多,每天約寫七千字,總計約七八萬言。卻爲曾國藩大刪大改,所存不過三分之一,方始奏報。其中談到城破以後,洪秀全兩個兒子的下落,說是“獨帶幼主一人,幼主無好馬,將我戰馬交與騎坐。”“三更之後,舍死領頭衝鋒,帶幼主衝由九帥攻倒城牆缺口而出。君臣數百人,捨命衝出關外,所過營塞,疊疊層層、壕滿壘固。幼主出到城外,九帥營中,營營炮發,處處喊聲不絕,我與幼主兩下分離,九帥之兵,馬步追趕,此時雖出,生死未知。十六歲幼童,自幼至長,並未騎過馬,又未受過驚慌,九帥四方兵進,定然被殺矣,若九帥馬步在路中殺死,亦未悉其是幼主,一個小童,何人知也?”

這段供詞,與曾國藩奏報“幼逆已死於亂軍之中”,有桴鼓相應之妙,不道弄巧成拙,反顯刪改之跡——“幼天王”未死,逃到湖州了。

在曾國藩封侯的同時,又有恩旨賞賚東南各路統兵大帥及封疆大臣,親王僧格林沁,加賞一貝勒;湖廣總督官文,賜封一等伯爵,世襲罔替;江蘇巡撫李鴻章一等伯爵;陝甘總督楊嶽斌、兵部右侍郎彭玉麟賞給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並賞加太子少保銜;四川總督駱秉章、浙江提督鮑超,一等輕車都尉世職;西安將軍都興阿、江寧將軍富明阿、廣西提督馮子材,均賞給騎都尉世職。

東南大員,向隅的只有左宗棠和江西巡撫沈葆楨,上諭中特爲交代:“俟浙贛肅清後再行加恩。”這雖是激勵之意,但相形之下,未免難堪,尤其是李鴻章封爵,使得左宗棠更不服氣。往深一層去想,曾國藩節制五省軍務,江西、浙江亦在其列,這兩省既未肅清,就是曾國藩責任未了,何以獨蒙上賞?

再有一件事,使左宗棠氣惱的是,江寧潰敗的長毛,只有往東南一路可逃,因而湖州一帶,本來打得很順利的,忽然增加了沉重的壓力。如果事先密商,曾國荃定於何時破城,進兵圍剿的策略如何,都能讓左宗棠知道,先期派兵填塞缺口,伏路攔截,又何至於讓潰敗的長毛,如山倒堤崩般涌過來?然則曾軍只顧自己爭功,竟是“以鄰爲壑”了!

朝中當國的恭王,以及上獲信任,下受尊重,確能公忠體國,爲旗人中賢者的軍機大臣文祥,卻不知東南將帥之間,存着如此深刻的矛盾,緊接着大賞功臣的恩詔之下,又有一道督責極嚴的上諭,讓左宗棠看了,更不舒服。

上諭中說:“江寧克復,羣醜就殲,無逸出之賊”,這幾句話,便使左宗棠疑心,曾氏弟兄奏報克復江寧的戰功,不知如何鋪張揚厲,誇大其詞,因此對於後面:“着李鴻章將王永勝等軍,調回長興,協防湖郡,左宗棠當督率各軍,會合蘇師,迅將湖州、安吉之賊,全行殄滅,克復堅城,勿令一賊上竄”的要求,越起反感。

“你看,”他對胡雪巖說,“曾氏兄弟,不但自己邀功,還斷了別人的建功之路。照字裡看,大功已經告成,浙江可以指日肅清,湖州長毛如毛,攻起來格外吃力,即使拼命拿下來,也討不了好。因爲有曾氏兄弟先入之言,說江寧的‘羣醜就殲,無逸出之賊’,朝廷一定以爲我們虛報軍功。你想,可恨不可恨?”

胡雪巖當然只有勸慰,但泛泛其詞,不能發生作用,而諜報一個接一個,盡是長毛的某“王“、某“王”,由皖南廣德,竄入浙江境界,越過天目山,直奔湖州的消息。最後來了一個消息,是難民之中傳出來的,飛報到杭州,左宗棠一看,興奮非凡。

這個報告中說:“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寧城破以後,由“幹王”洪仁玕、“養王”吉慶元、“譽王”李瑞生、“揚王”李明成“保駕”,六月廿一那天,到達廣德,然後由守湖州的“堵王”黃文金,在五天以後親迎入湖州城內,並且已得知“忠王”李秀成爲官軍所獲的消息,所以改封洪仁玕爲“正軍師”。

這一下,左宗棠認爲可以要曾氏弟兄的好看了,當即囑咐幕友草擬奏稿,打算飛騎入奏,拆穿曾國藩所報“幼逆已死於亂軍”中的謊言。而正當意氣洋洋,解顏大笑之際,胡雪巖正好到達行轅,聽得這個消息,不能不掃左宗棠的興,勸他一勸。

“大人,這個奏摺,是不是可以緩一緩?”

“何緩之有?元兇行藏已露,何敢匿而不報?”左宗棠振振有詞地說。

胡雪巖知道用將帥互訐,非國家之福的話相勸,是他聽不入耳的,因而動以利害,“我們杭州人有句俗語,叫做‘自搬石頭自壓腳’,大人,你這塊石頭搬不得!”他說,“搬得不好,會打破頭。”

“這是怎麼說?”

“大人請想,這樣一奏,朝廷當然高興,說是‘很好!你務必拿幼逆抓來,無論如何,不準漏網。抓到了,封你的侯’,大人,抓不到呢?”

“啊,啊!”左宗棠恍然大悟,“抓不到,變成元兇從我手中漏網了!”

胡雪巖是有意不再往下說。像左宗棠這樣的聰明人,固然一點就透,無煩詞費,最主要的,還是他另有一種看法使然。

他這一次上海之行,聽到許多有關曾氏兄弟和李鴻章的近況,皆由曾、李的幕友或親信所透露。有許多函札中的話,照常理而論,是不容第三人入耳的,而居然亦外泄了!這當然是曾李本人毫無顧忌,說與左右,深沉的只爲知者道,淺薄的自詡接近大僚,消息靈通,加枝添葉,說得活靈活現,無端生出多少是非,也沒來由地傷害了好些人的關係,因爲如此,胡雪巖對左宗棠便有了戒心。

他在想,這位“大人”的口沒遮攔,也是出了名的。如果自己爲他設計,離間曾李之間的感情,說不定有一天,左宗棠會親口告訴別人如何如何。這豈非“治一經、損一經”,無緣無故得罪了曾、李,就太犯不着了!

而左宗棠有他這句話,已經足夠。當時很高興地,一迭連聲地說:“吾知之矣!吾知之矣!”

這樣的回答,在胡雪巖卻又不甚滿意,他希望左宗棠有個具體的打算說出來,纔好秉承宗旨,襄助辦事。因而追問一句:“大人是不是覺得愚見還有可採之處?”

“什麼愚見?你的見解太高明瞭!”左宗棠沉吟着說道,“不過,在我到底不是翻手爲雲覆雨的人,而況李少荃一向爲我——”

他也沒有再說下去,只是知道他平日言論的人,都能猜想得到,李鴻章一向爲他所藐視。如今與他修好,彷彿有求於人似的,未免心有不甘。

胡雪巖認爲從正面設詞規勸,與在私底下說人短處不同,即令密語外泄,亦是“檯面上”擺得出去的話,並無礙於自己的名聲,因而決定下一番說詞,促成左、李的合作。

“大人,”他有意問道,“如今唯一的急務是什麼?”

“你是指公事,還是指我自己的事?”

“公事也是如此,大人的私事也是如此。一而二,二而一,無大不大的一件大事是什麼?”

“自然是肅清全浙。”

“是,肅清全浙只剩一處障礙,就是湖州。拿湖州攻了下來,就可奏報肅清。那時候,大人也要封侯拜相了。”

“拜相還早,封侯亦不足爲奇。果然膺此分茅之賞,我是要力辭的。”

胡雪巖不知道他這話是有感而發,還是故作矯情,反正不必與他爭辯,唯有順着他的語氣想話來說,才能打動他的心。

“大人這一着高!”他翹着大拇指說,“封侯不稀罕,見得富貴於我如浮雲,比曾相、李中丞都高一等了。不過,朝廷如無恩命,大人又怎能顯得出高人一等的人品?”

“這話倒也是。”左宗棠深深點頭。

左宗棠終於鬆了口,胡雪巖也就鬆了口氣。至於如何與李鴻章合作,就不用他費心了,一切形勢,左宗棠看得很清楚,而且談用兵,亦不是他所能置喙的。他只提醒左宗棠一點,會攻江寧,李鴻章忤了朝旨,目前急圖補救,所以即使左宗棠不願與他合作,他自己亦會派兵進窺湖州,表示遵從朝廷所一再提示的,“疆臣辦賊,決不可有畛域之分”的要求。

左宗棠亦實在需要李鴻章的支持。

第一是兵力。湖州已成爲東南長毛的淵藪,殘兵敗將集結在一起,人數超過左軍好幾倍。而且逼得急了,會

作困獸之鬥,決不可輕視。

第二是地形。湖州四周,港汊縱橫,處處可以設伏邀擊,本是易守難攻之地,當年趙景賢孤城堅持,因勢制宜,將地形的利用,發揮到了極致。如今長毛守湖州的主將黃文金,亦非弱者,且假“幼主”洪天貴福的名號以行,指揮容易。而且湖州所貯存的糧食,據報可以支持一年,這又比趙景賢當時的處境好得多了。

шωш☢Tтkд n☢¢ 〇

這進取湖州的兩大障礙,都不是左宗棠獨力所能克服的,而亦唯有李鴻章可以幫助他克服這兩大障礙。論兵力,有蘇軍的協力,纔可以完成對湖州的包圍——當然不是像曾國荃攻金陵那樣的四面包圍。如果採取這樣的方略,即使兵力部署上能夠做得到,亦是不智之舉,從古以來,圍城往往網開一面,因爲不放敵人一條生路,必然作生死的搏鬥,就算能夠盡殲敵人,自己這方面的傷亡,亦一定是慘重無比。反過來看,留下一個縱敵的缺口,正可以激起敵軍的戀生之念,瓦解他的鬥志。而況在預先安排好的敵人逃生路上,可以處處設伏,反爲得計。

論地形,湖州外圍的第一要隘是北面出太湖的大錢口,當年趙景賢雪夜失大錢,導致湖州的不守。以今視昔,情勢不殊,要破湖州須先奪大錢,而奪大錢,蘇軍渡太湖南下,比左軍迂道而北要方便得多。同時最大的關鍵是,攻大錢必須要用水師,而這又是左軍之所短,蘇軍之所長。

李鴻章當然要用他之所長,盡力有所作爲,既以彌補常州頓兵之咎,亦以無負錫封爵位之恩。左宗棠自與胡雪巖深談以後,默默打算,自己這方面地利、人和都不及李鴻章,如果不能大包大攬,放下諾言,限期獨力攻克湖州,就不能禁止李鴻章馳驅前路,自北面攻湖州。兩軍不能合作,便成爭功的局面,李鴻章爭不過無所謂,自己爭不過,讓李鴻章喧賓奪主,那就一世英名付之流水了。

他想來想去,因人成事,利用李鴻章相助,是爲上策。自己只要盡到了地主的道理,客軍不能不處處情讓,即使蘇軍先攻入湖州,李鴻章亦總不好意思,徑自出奏。只要光復湖州的捷報由自己手中發出,鋪敘戰功,便可以操縱了。

打定了主意,暫且做一個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左宗棠親自提筆,寫了一封極懇切的信給李鴻章,在商略掃蕩東南餘孽的策略中,透露出求援之意。李鴻章亦很漂亮,答應將他部下的“郭劉潘楊四軍”,全數投入湖州戰場。

郭劉潘楊——郭松林、劉銘傳、潘鼎新、楊鼎勳四軍,是淮軍的中堅,其實李鴻章投入湖州戰場的,還不止這四軍,另有以翰林從軍的劉秉璋,與曾國藩的小同鄉,江南提督黃翼升的水師,亦奉委派,分道助攻。李鴻章的心思與左宗棠大致相同,有意大張聲勢,將進攻湖州一役,看得不下如金陵之復,一方面像押寶似的,希望能俘獲“幼逆”,掘得“金穴”,一方面亦是有心掃掃曾軍的興頭。

在湖州的長毛,號稱二十萬,至少亦有六折之數,左李兩方,正規軍合起來不下八萬,加上隨軍的文員、伕役,總數亦在十萬以上。彼此旗鼓相當,發生惡戰是意中之事,但勝負已如前定,而且長毛敗退的情況,大致亦在估計之中。因爲由於地形的限制,進取的方向,只能順勢而行。左宗棠所部由湖州東南、西南兩方面進逼,蘇軍則由東北、西北分攻,並從正北進扼大錢口,以防長毛竄入太湖。湖州的東面,是東南最富庶的地區,有重兵防守,而且東到海濱,並無出路,在湖州的長毛,唯一的出路,只是向西,如能衝過廣德,則江西有李世賢、汪海洋,都是長毛中有名的悍將,能會合在一起,或者還有苟延殘喘的可能。

戰場如棋局,不但敵我之間,爾虞我詐,就是聯手的一方,亦在勾心鬥角——李鴻章畢竟還是下了一着專爲自己打算的棋,將劉銘傳的二十營,陸續拔隊,指向浙皖之交,名爲進攻廣德,斷賊歸路,其實是想攔截黃文金,俘“幼逆”,奪輜重。

湖州終於在七月廿六克復了。

如事先所估計的,黃文金果然開湖州西門遁走。大隊長毛分三路西竄,到了廣德,又分兩路,一路向皖南,一路是由黃文金帶着“幼逆”,由寧國過西天目山,經開化、玉山竄入江西境內。劉銘傳竄追不捨,其它各軍爲了爭功,亦無不奮勇當先,連追五日五夜,長毛潰不成軍,黃文金死在亂軍之中了。

但是洪天貴福卻還是下落不明,比較可靠的傳說是由江西南下,打算與竄至廣東、福建邊境的李世賢、汪海洋會合。然後西趨湖北,與“扶王”陳德才聯結,自荊襄西入陝西,在關中另起一個局面。這當然是一把如意算盤,但即令打不成功,這樣竄來竄去,如與安徽、河南的捻匪合流亦是大可憂之事。因此,朝廷對兩次三番,窮追猛打,而竟未能捉住“幼逆”,置之於法,深爲惱火。

更惱火的是左宗棠。“全浙肅清”的摺子已經拜發,而洪天貴福未獲,就不能算克竟全功,一時還難望分茅之賞。

辨明瞭“十萬軍”之說,再論糾參部下的責任,言詞更爲犀利:“至雲杭城全數出竄,未聞糾參,尤不可解。金陵早已合圍,而杭州則並未能合圍也,金陵報‘殺賊淨盡’,杭州報‘首逆實已竄出’也!”僅是這兩句話,便如老吏斷獄,判定曾國荃有不容賊衆逸出的責任,而曾國藩有謊報軍情的罪過。但在結尾上,卻又筆鋒一轉,故弄狡猾:“臣因軍事最尚質實,故不得不辯。至此後公事,均仍和衷商辦,臣斷不敢稍存意見,自重愆尤。”這段話是所謂“綿裡針”,看來戒慎謙和,其實棱角森然,句句暗隱着指責曾國藩的意思在內。

這通奏摺發出,不過半個月便有了迴音。由恭王出面的“廷寄”,措詞異常婉轉,不說一時還不能封左宗棠的爵,卻說“左宗棠自入浙以來,克復城隘數十處,肅清全境,厥功甚偉。本欲即加懋賞,恐該督以洪幼逆未滅,必將固辭,一俟餘孽淨盡,即降恩旨。”是很明顯地暗示,左宗棠封爵,不過遲早間事。

關於他與曾國藩的爭辯,亦有溫諭:“朝廷於有功諸臣,不欲苛求細故。該督於洪幼逆之入浙,則據實入告,於其出境則派兵跟追,均屬正辦。所稱此後公事仍與曾國藩和衷商辦,不敢稍存意見,尤得大臣之禮,深堪嘉尚。朝廷所望於該督者,至大且遠,該督其益加勉勵,爲一代名臣,以孚厚望。”

上諭中雖未責備曾國藩,但是非好惡,已表現得很清楚。而許左宗棠以“一代名臣”,更是上諭中難得一見的字樣。總之這一場御裁的筆墨官司,左宗棠佔盡上風,而與曾國藩的怨,自然也結得更深了。

曾左結怨,形諸表面的,是口舌之爭,暗中拼命抵拒的,是地盤之爭。而又像在夾縫中受擠,又像首當其衝的是曾國荃。

曾國荃的本職是浙江巡撫。用兵之時,爲了鼓勵將帥,不按建制任職,此省大員在他省領兵,事所常有。但戰事告一段落,情形就不一樣了。

照常理而論,曾國荃即令破江寧以後有過失,到底百戰功高,應該讓他赴浙江巡撫本任,纔是正辦。無奈左宗棠以閩浙總督兼署浙江巡撫,絕無退讓之意。而曾國藩爲曾國荃告病,雖由於憂讒畏譏,以急流勇退作明哲保身之計,其實亦是看透了老弟有“妾身不分明”的隱衷,估量他決不能到任,不如自己知趣。

在朝廷卻又有左右爲難之苦。一方面東南軍務結穴於湖州克復、全浙肅清,不能不敷衍左宗棠的面子,一方面卻又覺得真個讓簇新的一位伯爵,解甲歸田,不是待功臣之道。因此,對於曾國荃告病,一直採拖延着不作明確的處置,希望曾左之間,能夠消釋嫌怨,言歸於好,由左宗棠出面奏請交卸撫篆,飭令曾國荃到任。

這是個不能實現的奢望。朝廷看看拖着不是回事,決定成全曾國藩的心願,許曾國荃辭職。可是空出來的浙江巡撫這個缺,由誰替補?卻頗費斟酌。

朝廷也知道左宗棠的意思,最好是讓蔣益澧由藩司升任,而浙江藩司一缺,則由左宗棠保薦。無奈蔣益澧的資望還淺,並且這樣處置,在曾國藩的面子上太難看。朝廷調和將帥,決不肯輕易予人以偏袒某人的印象,所以左宗棠的意願是不考慮的了。

要考慮的是:第一,新任浙江巡撫確需清廉練達的幹才,因爲洪楊所蹂躪的各省,浙江被禍最慘,善後事宜亦最難辦,非清廉幹練,不足以勝任;第二,此人要與左宗棠沒有什麼恩怨,而又能爲曾國藩,甚至李鴻章所支持,然後浙江的善後事宜,才能取得鄰省的援助;第三,大亂已平,偃武修文,浙江巡撫是洪楊平後委派的第一員封疆大吏,也是恢復文治的開始,所以此人最好科甲出身。如果有過戰功,更爲理想。

結果選中了一個很理想的人。此人名叫馬新貽,字谷山,先世是回回,從明太祖打天下有功,派在山東衛所當武官,定居曹州府荷澤縣,已歷四百餘年之久,因此,馬新貽除了信回教以外,徹頭徹尾是個山東土著。

在馬新貽的新命傳至浙江的同時,江西來了一個重要而有趣的消息,“幼逆”洪天貴福終於落網了。

(本章完)

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四章 情勢鉅變,胡雪巖着手破產清算_破產清算危機逼近夜訪藩司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章 時局動亂,押上全部身家的一次商業預判_推位讓國轉道寧波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三章 王有齡上任即遇大麻煩,胡雪巖謀劃完美解決方案_胡王重逢危機逼近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五章 查封典當,局中設局鬥心鬥智_美人設局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四章 難倒百官的棘手事,胡雪巖火速辦妥_妝閣密談幕後老闆清查典當請援鬱家請援鬱家瞞天過海佳人心曲皆大歡喜改弦易轍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四章 情勢鉅變,胡雪巖着手破產清算_死中求活江湖禍事舉借洋債爲人謀職平息風潮紅頂商人胡雪巖2:信譽即生意_第一章 用十萬銀子做五十萬銀子的生意_曲曲心事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六章 結識左宗棠,開啓鉅商之路_重回杭州入閩督師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四章 情勢鉅變,胡雪巖着手破產清算_死中求活甲申之變甲申之變終成眷屬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三章 王有齡上任即遇大麻煩,胡雪巖謀劃完美解決方案_胡王重逢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四章 重返上海,胡雪巖意圖東山再起_帶病啓程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四章 情勢鉅變,胡雪巖着手破產清算_死中求活幫夫行運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六章 結識左宗棠,開啓鉅商之路_投靠左帥幫夫行運拜見岳母皆大歡喜商場鬥法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八章 胡雪巖錢莊開張,向心腹親授“官商之道”_錢莊開業江湖禍事紅頂商人胡雪巖5:隱患埋於巔峰_前記胡李會晤離亂重逢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五章 查封典當,局中設局鬥心鬥智_美人設局皆大歡喜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一章 胡雪巖資助王有齡進京捐官_胡王結緣左帥臨任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章 時局動亂,押上全部身家的一次商業預判_亂世商機皆大歡喜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七章 人去樓空,一代商聖成舊夢_贈妾酬友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五章 查封典當,局中設局鬥心鬥智_壯士斷腕情場干戈勸離之計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七章 人去樓空,一代商聖成舊夢_人去樓空擬辦船廠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八章 胡雪巖錢莊開張,向心腹親授“官商之道”_錢莊開業收爲己用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章 時局動亂,押上全部身家的一次商業預判_推位讓國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五章 公款過手做本錢,胡雪巖的融資之道_籌開錢莊遭人算計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四章 情勢鉅變,胡雪巖着手破產清算_破產清算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二章 王有齡打通層層關節,起步官場_巧遇故知幕後老闆惱人情債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四章 重返上海,胡雪巖意圖東山再起_帶病啓程紅頂商人胡雪巖2:信譽即生意_第一章 用十萬銀子做五十萬銀子的生意_上海之行以賭會友移花接木大擺壽宴終成眷屬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七章 人去樓空,一代商聖成舊夢_掘寶異聞西征大事漕幫生計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五章 查封典當,局中設局鬥心鬥智_美人設局入閩督師生死訣別入閩督師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四章 難倒百官的棘手事,胡雪巖火速辦妥_大功告成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一章 王有齡仕途遭遇生死劫,胡雪巖巧妙化解_新城之亂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六章 結識左宗棠,開啓鉅商之路_投靠左帥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二章 王有齡打通層層關節,起步官場_巧遇故知共議前程甲申之變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四章 情勢鉅變,胡雪巖着手破產清算_破產清算空門尋蹤改弦易轍胡李會晤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八章 寶物遭人掠取,一線生路變絕路_煙消雲散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六章 靠山王有齡把官做實,胡雪巖把生意做活_委署知府死得其所對抗潮流終成眷屬死得其所紅頂商人胡雪巖5:隱患埋於巔峰_第五章 胡雪巖事業的賢內助——螺螄太太_名分之爭轉道寧波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四章 情勢鉅變,胡雪巖着手破產清算_破產清算紅頂商人胡雪巖5:隱患埋於巔峰_第五章 胡雪巖事業的賢內助——螺螄太太_巧牽紅線江湖禍事排解糾紛驟起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