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爭奪海權(八)

泉州晉江,鄭芝龍在自己的老家晉江安海鎮修建了規模龐大的豪華宅邸。

崇禎十二年七月二十日,鄭芝龍按照往常的管理裝模作樣地在自家前廳天主廳裡禱告了一番,便要準備用膳。

早在澳門的時候,鄭芝龍爲了攀附葡萄牙人便已經受洗加入了天主教,只不過對於他這樣的投機主義者來說,天主教也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至於虔誠那更是談不上。

然而很快他的好心情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滿腔的憤怒和震撼。

從澎湖逃脫的鄭芝豹帶着一身大汗匆匆跑了進來,“大哥,禍事了,呂宋人率兵攻打澎湖,小弟攻之不及,只得帶領殘兵退了回來。”

“哐當”

鄭家帷幔重重的豪華飯廳中,鄭芝龍手中的白玉碗一下子翻落掉在了地上,留着武將短髯的黑臉上怒氣勃發。

“入他孃的,老子沒去找他們的麻煩,他們竟然還敢打上門來,真是反了天了。”

“來人,去把三爺他們都叫過來。”

安排完這些,鄭芝龍也顧不得吃飯了,一把將鄭芝豹拉過來仔細看了看,滿臉都是擔憂之色。

“老五,你有沒有傷着?”

“謝大哥關心”,鄭芝豹感動地抱拳回道,“呂宋人炮火兇猛,我方的縱火船還沒靠近就被他們一掃而空,我手下的福船和鳥船根本比不了,無奈之下,小弟也只得先逃了,還請大哥責罰。”

鄭芝龍緊皺眉頭,“胡說什麼,你是我弟弟,澎湖沒了還能打回來,你沒了讓我到哪兒去找去。”

“坐下說話,快和我仔細講講這幫呂宋人的情形。”

兩人就坐飯桌旁坐定,鄭芝豹咕嘟嚥了口口水一臉心悸。

“太慘了,呂宋人此次來襲至少有三十多艘大船,全都是紅毛那種夾板船,但是比紅毛的更大,炮火更爲兇猛。”

“我仔細數了數,最大那幾艘船上,光是一側火炮就有四十門之多,即便是最小的戰艦一側也有火炮十二門,……,呂宋人只管遠距離開炮,我軍無法靠近,只能眼睜睜看着弟兄們傷亡慘重。”

鄭芝豹說着說再次勾起了慘痛的回憶,自從料羅灣海戰以來,鄭家已經享有承平日子十年之久,這期間雖然也要跟其他海盜作戰,但是都只能算小打小鬧,哪裡像昨天一般的傷亡。

鄭芝龍更是如同聽天方夜譚一般,三、四十艘夾板船,最長的至少二十多丈,讓他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腦袋。

但是隨即他又暴怒起來,“呂宋人船堅炮利又如何,這東南沿海是咱們鄭家的天下,誰來都不管用,走,點齊人馬,咱們馬上殺回去。”

這時鄭芝龍手下大將鄭鴻逵等人也全都趕了過來,聽完鄭芝豹的講述,一個個全都義憤填膺。

“總鎮,下令吧,我等誓死請戰。”

“好,爾等速去泉州、福州集結水師,咱們這次定要叫呂宋人有去無回。”

鄭家的戰爭機器馬上開動了起來,晉江雖然是鄭芝龍的老巢,但是也只有戰艦一百餘艘,其餘的則分佈在泉州、福州、漳州等地。

集結戰艦還需要時間,這時鄭明義等人也從澎湖逃了回來。

聽聞自家在澎湖的產業被呂宋人劫掠一空,鄭芝龍更是暴跳如雷。

只是等到兩天後鄭家龐大的艦隊抵達澎湖時卻赫然發現,澎湖島上一片祥和,連呂宋人的毛都沒見着一根,彷彿他們不存在一般。

只留下空蕩蕩的澎湖鎮和鄭家銀庫訴說着這一切並非夢中。

但是呂宋並非無所顧忌的亂搶一氣,除了鄭家銀庫中的白銀和碼頭上的鄭家商船以外,其餘海商的商船和貨物卻分文未取,這一切竟然是專門針對鄭家。

氣瘋了的鄭家艦隊圍繞澎湖開展了大範圍的搜索工作,但是半個月下來,竟然什麼都沒有找到。

遊德高等人此時早已帶着兩百多萬兩戰利品和三十餘艘鄭家商船返回了基隆城。

這裡本來就少有福建商人往來,在鄭家大肆搜索海面的情況下,願意冒風險出航的遊商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竟然沒人發現雞籠早已易主。

安安靜靜地在基隆城中修整了半個月,等待來自呂宋的火藥等補給送到,同時對城市進行了再次修建和加固後,八月初六,遊德高帶領着艦隊再次踏上了征程。

這一次,他沒有選擇再走澎湖路線,反而沿着臺灣東海岸一路前行,再次在臺東南的定州堡整頓,而後繞臺灣南端直奔漳州而去。

鄭芝龍手下雖然有數百戰艦,但是真正能夠遠洋航行的卻是不多,雖然叫囂着要去攻打呂宋本土,但是鄭芝龍等人好歹還有些自知之明。

整個鄭家的重心依舊放在臺灣海峽當中,然而半個月的搜索無果,多少也讓鄭家有些鬆懈。

大明的福建水師本來在沿海共設有五個水寨,共計兵馬一萬人左右。

但是自景泰年間起,關防日益廢弛,加上屯田流失,這些水寨也荒廢的差不多了。

等到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朝廷纔再次加強了這些水寨的建設,同時設立了數十個遊兵營地禦敵。

鄭芝龍被招安之後,整個福建水師便也逐漸被他侵蝕控制。

好在他還知道也分寸,只管海上之事,對於福建巡撫等官員也還算尊重,加上流寇禍亂中原,因此朝廷便也騰不出手收拾他,只能聽之任之。

遊德高等人的艦隊這次打算襲擊的就是位於漳州下轄的銅山水寨,鄭家在這裡派駐有1500兵馬,並有大小戰船30餘艘。

銅山水寨位於漳州下轄的漳浦縣境內,水寨就建設在外洋的井安島上,這裡位於廈門和汕頭之間,便於控制廣東到福建一帶。

遊德高等人帶領的艦隊從定州出發,距離漳州有近1000裡海路,好在到了這裡便不用擔心鄭家的船隊,一行人日夜兼程,終於在八月初九抵達了井安島外。

一路上遇到不少商船,但是遊德高都沒有予以理會。

大海茫茫,這些人就算跑到鄭家去告密,自己等人估計也早就撤走了。

爲了躲避風暴,井安島水寨修建在靠近大陸的一側,因此等到呂宋艦隊突進到附近時,竟然都沒有人發現。

轟隆的炮聲打破了銅山水寨的安靜,一見水寨停靠的都是些中型趕繒船和小型火鷹船之類的船隻,遊德高連俘獲的興趣都沒有了,直接命令艦隊開火齊射。

數百門火炮齊齊攻擊之下,銅山水寨還沒來得及抵抗,便瞬間喪失了所有戰鬥力。

想到上次在澎湖的繳獲,姜保林一個勁兒的攛掇遊德高派遣陸戰隊上岸搜刮。

“鄭家這麼有錢,萬一這兒又搜出來一大筆銀子呢,咱們回頭建設臺灣還需要銀子呢。”

這話讓遊德高心中一動,眼見整個碼頭已經陷入了火海,岸邊的水寨當中也是哭喊聲不斷,顯然已經無法組織起像樣的反擊,遊德高便也點點頭同意了。

“弟兄們,登岸。”

飛熊旅迅速依靠小艇在碼頭上集結起來,由於艦隊就在港口附近,整個碼頭被火炮轟了幾炮之後,竟然再沒有人敢上來,銅山水寨的軍兵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敵方集結好部隊。

然而姜保林等人想象中的如土雞瓦狗一般擊潰銅山水寨一事也沒有發生。

就在呂宋登陸部隊馬上準備進攻時,用木頭製成的寨牆裡,竟然出來了一個身着文人長袍的短髯圓臉男子,一開口便將混亂無序的銅山水寨整合了起來。

隨着銅山水寨大門被拼死關上,姜保林只得帶領部隊退回了碼頭,開始呼叫起火炮支援來。

有艦隊在,銅山水寨雖然恢復了一戰之力,但是依舊擺脫不了被人魚肉的命運。

等到水寨城牆被火炮連番轟碎之後,整個水寨再次淪陷。

第二十九章 穩定人心第四百二十六章 欽點狀元(二)第二十一章 正月拜年第六十八章 招攬人手第五百六十八章 救疫河南(三十一)第三百三十一章 拯救官軍第五百二十七章 佔領臺灣(四)第三章 惡客上門第四百八十六章 請戰建虜第五百四十一章 救疫河南(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收尾工作第五百三十五章 日本開關(五)第四百一十八章 北上京城第三百一十二章 名振府縣(七)第五百九十七章 龍歸大海(一)第四百五十八章 佔領呂宋(一)第七百一十九章 征服蒙古(三)第九十章 整頓村莊第一百零九章 整備禦敵第三百二十九章 國之脊樑第五百三十六章 日本開關(六)第二百零四章 思想問題(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跟蹤迷影第四百八十三章 武當來訪(二)第二百五十八章 街頭賣藝第三百八十五章 清兵入關第四十七章 修牆建房第二百二十六章 仲春三月第六百九十章 驅逐韃虜(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佔領臺灣(一)第二百四十四章 第二基地第二百二十一章 高中頭名(四)第六百三十一章 大明覆滅(六)第四百五十六章 攻略安南(九)第一百三十三章 城中販布第一百二十八章 蘇氏兄弟第五百三十一章 日本開關(一)第五百九十五章 朱仙之敗(二)第五百三十三章 日本開關(三)第三百一十四章 名振府縣(九)第六十章 義救老師第三百八十五章 清兵入關第二百零一章 守株待兔(七)第二百一十章 玉落錢票第四百六十六章 佔領呂宋(九)第六百二十四章 吏治改革(五)第五百四十六章 救疫河南(八)第一百五十九章 大同之道第四百零八章 籌建教堂第五百六十五章 救疫河南(二十八)第五百七十四章 天下大亂(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動身北上第五百九十二章 圖謀宗室(九)第四百四十三章 武裝交易(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漢中風雲(八)第四百八十五章 再次寇關第六百零三章 督師中原(四)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取江南(八)第六百三十九章 另立新君(六)第三百九十四章 劉家生變(五)第五百五十五章 救疫河南(十八)第三百零八章 名振府縣(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俘虜闖王(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再次擴張第三百八十六章 小戰建虜(一)第二百九十三章 結社!結社!第三百四十二章 賄賂中官(三)第二百五十三章 再次相遇第四百四十四章 香港海戰(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圍攻武昌(一)第六百九十八章 驅逐韃虜(十)第四百二十八章 謀劃佈局(一)第五百八十三章 救時司徒(六)第一百七十章 突襲莊園(三)第五百二十六章 佔領臺灣(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會試陰謀第十三章 賣菜衝突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場掃尾第二百零三章 思想問題(二)第五百四十九章 救疫河南(十二)第六百零四章 督師中原(五)第七百二十九章 南明離火(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西商人第五百五十六章 救疫河南(十九)第三百二十八章 另尋他法第四百五十八章 佔領呂宋(一)第七百二十八章 封藩日本(二)第六百八十四章 攻取江南(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舅老爺第一百五十三章 擊退賊寇第三百三十九章 討要屯田第二百二十五章 繼續敲打第五百七十六章 天下大亂(五)第五百五十九章 救疫河南(二十二)第五百六十三章 救疫河南(二十六)第三百一十一章 名振府縣(六)第六百零一章 督師中原(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漢中風雲(四)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朝氣象(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