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爭奪海權(十)

遊德高對於茅元儀的話也不甚在意,他再次示意茅元儀請坐,一邊慢條斯理準備茶葉和器具。

“總兵忠義,我等敬佩不已。但是正如我家主公所說,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如今朱明失德,以至天下民不聊生,烽煙四起。”

“現在中原流賊肆虐,東北有建虜寇關,大明的江山已然搖搖欲墜,若是我家主公不出手,這天下早晚也要落到別家手裡。”

“天下自有正朔,若是人人皆聚兵割據,那朝廷如何自處?你等此舉就是叛逆!”,茅元儀大聲反駁。

遊德高指了指包括自己在內的屋內衆人,“總兵可知道我等的出身?”

茅元儀喘着粗氣一臉漲紅地坐在一邊不說話。

遊德高繼續笑着解釋:“這裡衆人幾乎都是流民出身,若是沒有我家主公,我等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年了。如我們這樣的人,我家主公早已經救下數百萬。”

“總兵說說,我等需要這朝廷救命之時,爲何不見他來相救?這天下如今有數千萬生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這朝廷如何不救?”

遊德高可是做過思政官的人,對於劉家的理念和話術體系自然是十分清楚,說着說着他便開始引用起了劉錫命的大同論。

wωw¤тт κan¤¢〇 ……

“正如我家二哥所說,天下之所以紛亂,在於階級壓迫過重,官紳階級佔據了大部分生產資料,如果不能改變這種局面,就算是繼續讓朱明當政,這天下早晚還是要亂。”

“我家二哥常說,觀總兵大作,便知你是心繫天下之人,正所謂以武止戈,我等興兵不爲私利,而是爲了天下之大利,還請總兵體諒。”

茅元儀被遊德高一番大同論說的啞口無言,一邊閉目深思,一邊卻又覺得這話有些道理。

只是多年的忠君思想讓他的腦袋多少有些轉不過彎來,想到遊德高那些無從辯駁的話,這會兒有些悶悶地嘆了口氣。

“哎,遊都督口才過人,茅某無言以對,只是這些話你們對我說了也沒用,還望你等好自爲之,真的能依言而行。”

遊德高和屋裡的一衆軍官笑着對視一圈,末了他起身朝茅元儀躬身下拜。

“難得遇到總兵,此乃天意,如今我家主公不在,遊某便替我家主公懇請總兵出山,相助我等。”

“懇請總兵出山,相助我等!”

艦長室裡,一衆軍官齊聲高呼,響起了一陣陣迴音。

茅元儀一臉猶疑地站起身來,“茅某流放之人,如何當得起諸位厚愛,你們還是另找他人吧。”

“正是因爲總兵被流放,你便更應該相助我軍,如總兵這般大才都只能在此孤獨自守,這大明朝廷還有何值得效忠的。”

眼見茅元儀已經開始遊移不定,遊德高繼續加了一把火道:“難道總兵就願意在此地孤獨終老,了此殘生了嗎?”

“孔子有云,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總兵既有匡扶天下之志,爲何要拘泥於小節?良禽擇木而棲,古之正理也,還請總兵三思。”

遊德高最後一句話讓茅元儀有些動容。

實際上,眼下正是茅元儀情緒處於最低谷的時候,如果沒有遊德高在的話,幾個月後,他便會因爲悲忿縱酒而亡。

想一想這麼多年來所受的苦難,再想想自己胸中所學,茅元儀腦中一片天人交戰。

“好,我答應了”,良久之後,茅元儀終於定下心來。

他轉身看向遊德高,臉上泛起一絲堅定之色,“但是茅某有言在先,若是呂宋將軍府不能如都督所言,行大同之道,則茅某隨時要走。”

“哈哈哈,這理論便是我家主公所倡,如何不會實行,總兵請放心。”

遊德高大笑着看向艙內軍官,“諸君,向全艦通報消息,茅總兵加入我軍,暫時作爲我海軍都督同知履行職務。”

“此舉不妥”,艙內衆人還沒來得及反應,一個聲音大聲從艙外傳來。

伏波師思政官趙敬勇身着一身大紅軍裝大步走了進來。

“這位想必是茅總兵了,在下呂宋將軍府海軍左副都督、伏波師思政官趙敬勇,拜見總兵。”

趙敬勇照樣一臉恭敬地朝茅元儀見了禮,這纔看向遊德高。

“呂宋將軍府治下官民,皆應由二哥來任命。如今二哥不在,對外作戰雖然由我等組成的海軍軍事委員會討論決定,但是人員任免仍然應當由兵部任命。”

“老遊你的心情我可以體諒,但是此間的干係你可要認識清楚,我建議,先請茅總兵擔任二哥此前爲蘇相設立過的參贊一職,等到政務院消息過來後,再行任命。”

趙敬勇的話讓遊德高一愣,隨即他也一拍腦門反應了過來。

“瞧我這豬腦子,老趙說的對,就按你說的辦。”

作爲當事人的茅元儀在一旁眼睜睜地看着呂宋軍奇特的議事方式,左副都督他知道,這個思政官又是什麼角色?竟然能和遊德高平起平坐。

呂宋的一切頓時又在他眼中變得奇怪起來。

不過雖然只能暫時任命爲參贊,遊德高依舊爲茅元儀舉行了一番慶祝活動。

正好銅山水寨也已經清繳完畢,這個水寨裡鄭家卻沒什麼錢糧存放,艦隊只能將一千三百多水師俘虜,連同他們的家屬共計四千餘人盡數裝船,繼續朝臺東定州而去。

臺灣即將進入大開發,人力資源緊缺,因此蘇謹和陳翊定給海軍的命令是在打擊鄭家的同時儘量收攏人口,加上有茅元儀這麼個熟悉情況的在,銅山水寨也還算安分。

這個年代的大明水師官兵過得十分悽慘,月俸連一兩銀子都不到,只有八錢。

雖然被鄭家收編,但是對於這些非嫡系部隊,鄭芝龍等人也沒心思大加拉攏。

因此聽到呂宋人承諾自己等人都可以在臺灣分田或是獲得一份不低於一兩五錢月俸的工作之後,銅山水寨的俘虜們全都安定了下來。

茅元儀孤身一人被流放至此,除卻自身以外沒有什麼牽掛。

待到艦隊啓航之後,他好學的心思又動了起來,在孫武號上來回不停走動,能夠打聽學習的全都問了一個遍。

呂宋軍文武做事嚴謹細緻的態度讓他讚歎不已,當聽聞呂宋還另外設有集議院,並且大納言等官職是由民間選舉這種聞所未聞的方式產生之後,茅元儀對於劉錫命這個神秘主公更加心向神往了。

四天之後,艦隊再次返回到了基隆城。

經過兩個多月的建設,基隆城已然與西班牙人在時大不一樣。

除了原本設在雞籠島上的聖薩爾瓦多堡壘,現在被更名爲歸寧堡,遊德高等人又在海灣對面建設了一個小型堡壘定遠堡。

這兩個堡壘將基隆海灣牢牢的扼守住,即便是鄭家來襲也無法輕鬆突破。

至於海灣深處的基隆城,雖然還顯得有些蠻荒,但是總比銅山水寨要強許多,遊德高等人相信,在這批俘虜慢慢融入之後,基隆城將會取得快速發展。

這也是呂宋軍政府將雞籠作爲北伐第一站的原因,這裡不僅水深深達3丈5尺,更是便於防守,十分有利於呂宋艦隊停駐。

銅山水寨被襲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鄭家,雖然不是自家的嫡系人馬,但是這麼大一個據點被人直接拔出,依舊讓鄭芝龍有些掛不住面子。

鄭家艦隊再次加大了對沿海的搜尋力度,但是始終找不到呂宋艦隊基地所在。

等到八月底,遊德高帶領艦隊再次對福州、福寧州等地鄭家據點和福建水師部進行了襲擊,掠得白銀七萬兩,人口八千餘人。

這些俘虜全數被帶往臺北的基隆和臺東的定州進行安置,尤其是定州,地處臺東平原,有充足的土地進行開墾。

在與當地的阿美族原住民發生了數次衝突之後,遊德高下令將飛熊旅派出的官兵一分爲二,其中1200人駐守基隆,另外800人則駐守定州。

至於民政,則由呂宋將軍府派遣過來的民政人員進行管理。

第六百六十三章 呂宋漢王(四)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家舊宅第七百一十六章 繼續北伐第二百零五章 過年準備第三百七十四章 拯救皇陵(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突襲莊園(四)第一百一十章 陣前交涉第一百一十四章 引君入甕第六百六十九章 呂宋漢王(十)第三百九十一章 劉家生變(二)第六百七十六章 呂宋漢王(十七)第一百五十四章 玉泉入村第六百六十四章 呂宋漢王(五)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中亂起第五百七十四章 天下大亂(三)第五百一十一章 爭奪海權(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撲朔迷離第五百七十一章 圍攻武昌(三)第二百九十八章 獻忠兵至(四)第七百章 驅逐韃虜(十二)第二百五十八章 街頭賣藝第四百九十章 盧象升死(一)第三百九十二章 劉家生變(三)第五百九十二章 圖謀宗室(九)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戰水匪第四百四十章 英國商人第三百四十六章 取道湖廣(二)第六百五十八章 改換衣冠(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表字無疆第七百三十章 南明離火(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巡按急招第四百零一章 安撫後院(一)第一百二十章 再生波瀾第六百八十五章 攻取江南(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兵又至第三百三十八章 見洪承疇第三百九十六章 回村誘惑第一章 魂入明朝第四百五十九章 佔領呂宋(二)第二百零二章 思想問題(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永凱當官(六)第二百三十四章 追擊逃賊第六百九十九章 驅逐韃虜(十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邊攻防第二十章 崇禎七年第五百四十六章 救疫河南(八)第五十三章 師出以律第一百八十九章 全村排查第五百零二章 賑濟京城(四)第三百八十八章 小戰建虜(三)第三百八十五章 清兵入關第六百五十一章 恐嚇清軍(一)第四百八十章 縣令雷洪(二)第五百五十五章 救疫河南(十八)第一百零六章 紡織工坊 一第五百八十五章 圖謀宗室(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朝鮮安南(三)第四百二十八章 謀劃佈局(一)第七百零八章 新朝氣象(三)第六百一十章 督師中原(十一)第四十八章 縣丞巡縣 一第六百一十四章 督師中原(十五)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場掃尾第七十九章 顧盼生輝第一百四十八章 意呆利人第三百七十一章 拯救皇陵(一)第十八章 還清欠債第五十一章 以直報怨第四百八十二章 武當來訪(一)第二十七章 轉讓交易第一百五十七章 分房計劃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兵又至第二百六十八章 街頭械鬥第二百零四章 思想問題(三)第五百五十章 救疫河南(十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永凱當官(三)第六百七十四章 呂宋漢王(十五)第六百九十六章 驅逐韃虜(八)第五百章 賑濟京城(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六十二章 智退敵兵第五百一十二章 爭奪海權(四)第三百四十章 賄賂中官(一)第一百章 再鬥黑虎 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逃出生天第三百五十三章 亮相復社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下大亂(一)第八十五章 制衡之道第四十九章 縣丞巡縣 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國之脊樑第二百一十章 玉落錢票第二百零五章 過年準備第五百四十二章 救疫河南(四)第六百五十二章 恐嚇清軍(二)第四十一章 打擊報復第五百五十五章 救疫河南(十八)第五百零九章 爭奪海權(一)第二百六十三章 浙江宗羲(二)第七百零二章 驅逐韃虜(十四)第三百二十二章 漢中風雲(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