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

(抱歉,抱歉,又斷更了,前天坐動車戴口罩,竟然暈車想吐,差點被列車員小姐姐逮起來,在車站折騰了好久,耽誤了行程,造成連鎖反應,昨天半夜纔回到家,悲催!)

世間有許多事兒,乍是一想,挺難,用心再稍稍琢磨,覺得也不是完全摸不着頭緒,真正專心去搗鼓,往往才發覺,也就那麼回事罷了。

關鍵還在肯不肯下力氣,花功夫。

燒製玻璃的法子,大漢工匠已掌握二十餘年,手藝雖愈發的精湛,甚至能純手工研磨出合格的透鏡來,然想從根子上提高品質,卻非尋常匠師能辦到的。

玻璃中的氣泡和原料雜質帶來的異色,想要真正得到解決,還得用化學方法。

帝國科學院的博士們,總有比這更重要的科研項目要攻關,且過去二十餘載,饒是望遠鏡乃至簡陋的開普勒天文望遠鏡,對玻璃的品質要求也不算嚴苛的,勉強夠用了。

畢竟,漢人用天文望遠鏡賞月觀星,也就是瞧個新鮮,難不成真要研究甚麼紅移,觀測甚麼黑洞啊?

直到前年夏天,帝國科學院高聚物研究所無心插柳,試製出了感光塗料,清河王劉乘欣喜之餘,又搗鼓出了膠片和相紙,這才發覺,照相機的鏡頭對透鏡的焦距、折射度和透明度要求都頗高。

黑白藝術照,朦朧就是美,可也不能張張都朦朧啊。

皇帝劉徹是不怎的在意,畢竟上輩子學化工的,超大型透射電鏡都擺弄過了,不比全幅單反高端大氣?再清晰的相機還能照出分子鏈和原子簇啊?

當然,這是玩笑話。

只是上輩子活在美顏相機和靚照摳圖橫行的瘋狂年代,劉徹對現今大漢如此劣質的相機和相片興致缺缺,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子所不欲,未必旁人所不欲也。

就現今這年月,對相機和相片感興趣的人數不勝數。

尤是瞧出遠大“錢景”的賢王劉非和國舅田勝,爭先恐後的爲帝國科學院“捐資助學”,捧着重金請求產學合作。

清河王劉乘本也對此興致勃勃,故而一拍即合,在繼續改進感光塗料之餘,更調撥了不少奴匠,對玻璃的品質提升進行攻關。

爲甚是奴匠,卻不是諸位博士?

蓋因沒有太大必要。

澄清劑和脫色劑的大致配方,在相關理工典籍中皆有所提及,關鍵是在現有條件下,用甚麼添加原料和配比,儘可能的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質。

澄清劑,氧化砷沒法弄,用氧化銻和硝酸鹽也是可以的;脫色劑,二氧化錳等產生互補色的物理脫色劑不好弄,用硝酸鈉和硝酸鉀等化學脫色劑也沒問題。

相關配比和用量,就得靠無限窮舉和對照試驗了,純粹的水磨工夫。

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效率自然頗高。

過往二十餘年沒能解決問題,非因太難,實則就是沒必要也沒意願去解決罷了。

短短兩年出頭,就已有了不小的成果,燒製出的玻璃無色透亮,再無黃綠雜色,也瞧不出有甚麼氣泡了,甚至因添加了硼酸,與過往的純鹼同時作爲助熔劑,適時適量添加,使得玻璃的透明度和機械強度都大幅提升,更因降低了熔點,更便於燒製成型,後端對透鏡的研磨加工自然更爲省事。

化學這玩意,若是摸着了門道,實則就是這麼回事,不斷的酸鹼中和,氧化還原罷了。

宏觀性質的轉變,究其本質,也無非就是微觀變化的集合表徵。

自然科學如此,社會人文亦如是。

帝國科學院成立將滿二十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踏踏實實的鑽研典籍,歸納理論,不斷試驗印證,加之官學大興後,不虞後備人才,終歸到了厚積薄發的時候。

皇帝劉徹對此頗感欣慰,一人成木,衆人成森,若無足夠的技術人才,甚麼工業化都是空中樓閣,無法大力推進,將來更難以爲繼。

正因如此,他近年來已鮮少親自動手搗鼓甚麼了,放手讓劉乘去掌舵帝國科學院,亦大力倡導產學合作,科技發展要以人爲本,以實務爲本。

至少在現今的大漢,暫時沒必要去研究甚麼量子力學之類的,要曉得,劉徹上輩子遇着這門課都得懵圈。

兩股戰戰,頭暈目眩,噁心反胃,聞之慾嘔。

言歸正傳,話說從頭。

玻璃的品質大幅提升,研磨透鏡的成本和人工大幅下降,爲相機的量產提供了絕佳的助力。

量產,要考量本益比,打造出來的相機肯定比不得少府精心製作的那批,然放在這年月,在漢人眼中,那真真是稀罕物件了。

商賈,本就是瘋狂追逐利益的物種。

研磨透鏡耗費人工?

不打緊!

雖說勞力匱乏,但若能牟取暴利,莫說十人百人,就是成千上萬的人手,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都能調撥出來。

當然,實際上也沒那般誇張,撥出十來個作坊,若干匠師和千餘奴隸就足夠了。

每磨出塊合格的透鏡,匠師賞百錢,奴隸的伙食加塊油汪汪的大肉,成本能高到哪裡去?

然每臺相機,販售的價格高達十金,合十萬錢,千石粟谷,夠一頭奴隸吃一輩子的。

大批廉價勞動的重要性,端是展現無遺。

隆冬臘月,年節將近。

相機的銷量異常火爆,莫說長安權貴,就是返京述職的各郡縣僕射長官,也都紛紛找門路,在沒鋪貨上架前,就已提早訂購,免得苦哈哈的去排隊搶購。

相機已問世兩年有餘,莫說王侯權貴,就是尋常百姓都早已從報紙中知曉了世間有這等好物件。

要曉得,現今大漢已非昔年般唯有長安週報獨佔鰲頭,許多商團也紛紛涉足報業,雖由太常府嚴格控管,不得擅自議論國事,卻是刊載着各地風土民俗,趣聞軼事,商賈訊息,或爲朝廷宣導些國策政令,引導社會輿論。

在民間娛樂極度匱乏的大漢,讀報紙愈發成爲種樂趣,饒是目不識丁者,也能湊過來聽旁人念,就跟看戲和聽說書似的。

別說,還真有不少落魄士子,靠給鄉里村民讀報,掙到了茶水錢。

兩年多的光景,足以讓大漢臣民從報紙上了解到何爲相機了。

尤是京畿百姓,務農者有農閒,務工者有休沐,閒着沒事就聽人讀報,家貲富餘者也未必湊不出十萬錢來買臺相機耍耍。

更有精明的商賈,搶購到相機,就靠替百姓照相掙錢了。

皇帝劉徹聞之此等情形,不禁搖頭失笑。

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蛇有蛇路,鼠有鼠道,總有各自的活法,總能尋到各自的出路。

少府卿陳煌無疑也是如此,雖說少府沒摻和到相機行當中,然他對牟取暴利的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並不眼饞。

感光塗料、膠片的片基、相片的紙基,兩大商團雖也能製作,然品質想趕上少府名下的工坊,那可差得遠。

就如製作香皂芳馨浴用,若離了石化工坊提供的物美價廉的甘油,用動物脂肪去庖制,那非但要成本暴增,品質也無法保障。

甚麼相機,甚麼香皂,在陳煌看來,都是陛下所謂的“一錘子買賣”。

尤是相機,販售出去後,兩大商團還得提供“售後服務”。

高達十萬錢的金貴物件,壞了不管修?

若被人申告到大農府商部,不得活活罰死你!

這是早有先例的,少府工坊爲“東風客運”打造的萬臺蒸汽機車,也都提供售後服務,否則現今這年月,上哪尋摸到民間修車匠?

若非少府與東風客運立契時就定好了相關條陳,東風客運的東家們不怕少府日後在遣人修車時漫天要價?

過往二十餘載,少府和四大商團就是大漢營商典範,現今大漢商家的絕大多數形制條陳,包括契約和賬目的規制,十有八九都是先照搬再依實際情形進行微調的。

保修若干時日等售後服務的條陳,也漸漸爲漢商所吸納,尤是極爲重視商譽的各家商團,並不介意耗費點小錢,換取良好信譽。

要曉得,現今包括朝廷公府和各地官府的“外包標案”,對前來競標的商家也常要考量過往商譽。

畢竟上有御史大夫,下有巡察御史,沒有漢官願教悠關自身仕途的標案讓無良商賈標去,否則若是出了甚麼岔子,都沒處喊冤去。

少府不摻和相機行當,只販售品質最好的膠片和相紙,自是沒太多顧慮。

甚至於,膠片和相紙都賣得不多,光靠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提供感光塗料、片基和紙基,就能掙得鉢滿盆滿。

王侯權貴們不差錢,且不少宗婦貴女時常入宮赴宴,兩年來慣見皇后擺弄搗鼓相機,耳濡目染下也都很是瞭解,曉得好膠片和相紙的重要******善其事,必先利器。

這道理,誰還能不曉麼?

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設計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議定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團 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