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

依旺大殿內,正舉行着盛大的宴會。

不似帕提亞人傳統的席地而坐,亦不似漢人的分案而食,卻是備諸多長桌,擺了各式吃食,供人自行取用。

此等宴會形制,無疑是傳自大漢。

除夕夜,乃是漢人極爲重視的,講究的是闔家團圓,圖得是個歡喜熱鬧,多半是不會擺出“自助餐”的架勢吃年夜飯。

然今夜列席的巴勒弗男眷很多,加之又邀了不少漢人,包括兩位宗室子、諸位使臣和將官,若如尋常般設宴,想各自談話極不方便。

包括埃霍斯在內,不少巴勒弗嫡系子弟都曾在漢都長安“留學深造”,覺着此類宴會形制不錯,娜索婭和撒瑞拉更屢屢見識過宗婦聚會乃至宮宴,故家族長輩們便是讓他們安排此次宴會。

不得不承認,巴勒弗家族之所以有今日的盛景,跟掌權者們開明豁達的心態是分不開的。

譬如家主撒普爾,雖仍是壯盛之年,卻肯放權給兩個兒子,只要爲家族好,個人得失又算得了甚麼?

教宗都讓給長子塔澤斯做,夠不夠豁達?

唯有撒普爾這類人,才配得上族人的敬重,所謂服衆,不是靠天花亂墜的胡謅,而是要看你如何做,且是經年累月的不違初衷。

巴勒弗家族如此,大漢的諸多世家大族,尤是那些傳承千百年的名門望族,更是如此。

後世之人多是將之污名化爲門閥,搞得好像肩負華夏正統傳承的大族就是齊魯孔氏,這就是儒家春秋筆法的造孽!

國家,國家,說是有國纔有家,然無家又何來國?

家族沒有傳承,就如水無源,樹無根。

家族,是國家的脊樑,不是說家族非要多強大,但若子孫真是忘了自家祖宗,真特麼的悲哀!

一羣數典忘祖之人,勉強組成的國家,又談甚麼凝聚力?

要真想復興華夏,就要重塑家庭觀念和家族觀念,過甚麼狗屁聖誕節,清明多放幾天假,大力鼓勵老百姓回鄉祭祖纔是正事。

當然,有的人就算有錢有閒,也是出去旅遊也不去掃墓的,但這類人終歸上不得檯面的暴發戶罷了,放眼後世華夏,真正有權有勢的,不也往往很重視宗族觀念,至少會追溯族譜,重修祖墳。

窮的時候或許忙着謀生,顧不着祭祀祖宗,但若有錢有閒了,還自顧自的享樂,多半是富不過三代的,靠這類人也撐不起華夏的脊樑。

不是倡導家族政治,而是講這個道理。

人可以窮,但不能忘本;家族可以弱,但傳承不能丟!

(PS:可能筆者出身小城鎮,觀念比較保守,但確實覺得大城市裡人情淡漠,真真覺得甚麼自由主義很可笑,且不負責任,可能又不免得罪部分讀者,但寫出真實想法是我一貫秉持的理念,是不會爲訂閱費折腰的。)

我等屁民,固然可以對權勢階層羨慕嫉妒恨,但若光懂得羨慕嫉妒恨,做個憤世嫉俗鍵盤俠,更是永無出頭之日,想靠強者施捨的憐憫,那甚至連自家子孫都也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了。

弱者的怒吼或哀嚎,皆是毫無意義的。

諸君當努力,茁壯自身,遺澤子孫,與吾共勉吧。

言歸正傳,話說從頭。

巴勒弗家族雖是外族,但作爲強大且深具凝聚力的家族,還是能得到漢人基本尊重的,蓋因漢人本就極爲重視宗族觀念,饒是宗族內部常爲繼承權爭得頭破血流,每每對外卻必得同心齊力,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所有世家子弟都熟記於心。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不外如是。

兩位大漢宗室子到得阿帕麥亞城已兩月有餘,親眼見得巴勒弗家族的種種情形,對這“岳家”也不免多了幾分讚歎乃至認同。

安息內部分裂不假,然巴勒弗家族內部,卻無比的團結。

家主撒普爾做出抉擇,全族就毫不遲疑,哪怕觸怒王族的事都敢幹,甚至擺出不惜玉石俱焚的架勢。

這話毫不誇張。

米特里達梯王之前下了王令,要封撒普爾做甚麼祆教大祭司,請他常住泰西封神廟,甚至遣王儲弗拉特斯親自來“請”。

撒普爾本是遲疑難決,甚至做好了接受的打算,然在家族密會時,各房掌權者卻反倒不同意!

“大不了徹底撕破臉!”

撒普爾的長兄阿薩克素來寡言鮮語,此番卻是語落如鍾,“無論你等如何打算,我必是不能見家主被米特里達梯那小子押爲人質,若真要與王族鬧翻,我這一脈凡能動彈的男兒,都率先上陣,死在家主前頭!”

“兄長莫要小覷人,我巴勒弗男兒就沒有貪生怕死的!”

“正是,家主雖願爲家族涉險,然現今各地貴族都眼睜睜瞧着,若見得我巴勒弗家族向王族低頭服軟……哼哼!”

更有族老冷笑不已,陰惻惻道:“米特里達梯心太大,先王沒敢做的事,他倒是敢想,莫非忘了他的王位是如何來的?”

咳咳~~

撒普爾清咳兩聲,免得這位愈老愈愛走極端的長輩繼續口無遮攔,過往有些舊事,是不宜宣之於衆的。

巴勒弗家族看着地位超然,從不涉入王族的奪位之爭,實則總有各種不足爲外人道的法子,將自身屬意的人選扶上王位。

只不過,現今的米特里達梯王很強勢,不到迫不得已,撒普爾也不想冒險出手,畢竟失敗的後果太嚴重,漢廷只怕也不會支持。

“塔澤斯不是做了教宗麼,讓他到泰西封神廟去坐鎮,但凡有個損傷,就讓無數王族子弟給他殉葬!”

阿薩克越俎代庖,替家族老弟拍了板。

他這話絕非隨口說說的,巴勒弗家族的繼承人若是死在泰西封,他們真就敢在巴勒弗家族的勢力範圍內,殺光所有的王族子弟。

就是這麼莽,就是這麼剛!

到時,事情無疑會演變成安息兩大家族的私仇,依照帕提亞人的規矩,旁的家族皆是不能插手的,誰壞了規矩,所有大貴族都會聚衆攻之。

安息王族之所以無比忌憚巴勒弗家族,也是怕他們如此掀桌,王族固然最強,但硬剛舉族死戰的巴勒弗家族,也絕對討不了好。

甚至於,米特里達梯王也未必能得到整個王族的支持,指不定被迫推個王子出來,給塔澤斯抵命。

於是乎,塔澤斯隨王儲弗拉特斯去了泰西封,卻沒接甚麼大祭司,就是以教宗自居,且是帶去了大批白袍祭司,真就要在泰西封神廟建立教廷,並向各地派駐各級主教,廣爲佈教。

宗教裁判所,卻是設在聖城阿帕麥亞,由裁判長埃霍斯坐鎮,手下大批黑袍裁判官,就是爲清洗所謂的異端。

王室謀害教宗?

那就再請神諭,發動祆教聖戰,之前在祭祀大典的諸般神蹟,早已傳遍各地,世間從來不乏狂熱的宗教瘋子。

聖城啊!

巴勒弗家族的祖地,成了祆教的聖城,祆教必將大興,這皆是毋庸置疑的,安息王族再憤慨,也是爲時已晚。

教宗“坐鎮”泰西封神廟,已然是給王族臺階下了,不是麼?

只不過,教宗塔澤斯在啓程前,特意當着萬千信衆宣佈,每歲皆會返歸聖城朝拜,且主持祭祀大典。

這意味着,王族每年都得放他回來些時日,甚麼幽禁挾持都是行不通,否則別說巴勒弗家族,就是祆教的信衆們也會鬧翻天的。

塔澤斯離去後,阿帕麥亞城端是馬照跑,舞照跳。

反倒是前來朝聖的祆教信徒源源不絕,讓巴勒弗族人血賺。

皇帝都有窮親戚,枝繁葉茂的巴勒弗家族也不是每個族人都能錦衣玉食的,現今在阿帕麥亞城擺個小攤,光是給祆教信徒們賣些酒水吃食,都能掙到不少。

就現今這般情形,誰敢在阿帕麥亞城質疑神蹟的真實性,怕都不用黑袍教士們出手,當地居民就能把這些“異端”活剮了。

有些玩意,自個心裡信不信是一回事,如何說如何做,卻又是另一回事。

所謂神明,本就是依人類的需求而出現的,與其說源自信仰,都不如說是種託付冀望的工具。

神像與尋常雕像區別,只是有無香火供奉罷了,究其本質,不是木頭就是石頭,若用金屬鑄造神像,那豈非更是“拜金”主義?

說實話,甚麼祆教諸神,巴勒弗的嫡系子弟多半是不信的。

尤是知曉“神蹟”底細的各房掌權者,非但自身不信,也不讓自家子女去真正信奉。

要曉得,他們已知悉漢人的規矩,只敬祖,不信教,在大漢境內更不準傳教,語怪力亂神者,非但治罪嚴辦,犯行過重者更會梟首處斬,以儆效尤。

慈濟觀都只能廣施善行,不得佈教傳道,更不得登壇作法,況乎外來宗教?

巴勒弗的嫡系子弟,將來指不定要歸化入漢,若是真的篤信祆教,可還了得麼?

當然,這不妨礙他們參與乃至執掌教務,實際上,對某樣事物愈瞭解,愈是知根知底,就愈發曉得這特麼到底是個甚麼玩意。

祆教,無論對巴勒弗家族,還是對漢廷,皆只不過是件工具罷了。

所謂神蹟,若是漢人真想搗鼓,世間處處皆“聖城”,甚麼狗屁教宗,到時半點正當性都沒有。

據塔澤斯說,漢人還將個猶大教的大祭司弄走了,天曉得日後猶大教的甚麼耶和華或摩西會不會也“顯靈”啊。

巴勒弗家族的掌權者們腦袋清楚得緊,甚麼教權都是虛的,強權纔是真理,抱緊漢廷大腿纔是首要之務。

若真被現今的虛假浮華蒙了心,遮了眼,真的舉族信奉祆教,那特麼不是腦子進水啊?

沒瞧見麼?

親眼見識過大漢的強盛,但凡不是智障,就絕不敢輕慢漢使,況且,這位“東方先生”,還是漢廷特意指派,與埃霍斯等人一道回返的。

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二百四十四章 綠林好漢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帳暖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衛趕至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監國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術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