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

漢帝劉啓四十歲的大壽辰籌備已有年餘,盛大的慶祝活動將延續十日。

活動覆蓋很廣,從皇帝家人、內臣、外臣、士紳、民衆等,到外國使節都有專門活動,會場的地點和佈置是根據來人而有區別,有事先經皇帝同意的程序,所有賓客覲見皇帝和呈遞禮單、皇帝回賜賞也是事先安排好的,由專門的司儀和禮賓來完成活動。根據皇帝對賓客的態度安排賓客在不同的地方進餐,皇帝可臨時賜酒或餐,這也是事先有準備的。

壽辰當日,漢帝劉啓在未央宮正殿接受了王公百官的朝賀及貢獻的禮物。無法趕到京城面聖的各地文武百官,也設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禮,祝賀皇上萬壽無疆。

一切都按照禮儀不斷的進行着,但是朝臣們還是感覺到了一絲不同以往的氣氛。

首先是樑王劉武並未進京,按說作爲劉啓一母同胞的弟弟,封地樑國裡京城不過快馬數日的路程,樑王此番卻託病沒來賀壽,實在有些詭異。

其次是皇帝膝下的諸位皇子並未出席隨後在未央宮舉行的國宴,而是到太后的長樂宮單獨舉行家宴,需知其中的九位皇子已經之國了,身份上算得是朝臣,理應參加國宴纔是。

總之,朝臣們在國宴上看到漢帝劉啓的唯一血親,便是當今的太子劉徹。

看着高坐於殿上,笑意盈盈,與羣臣把酒言歡的皇帝和太子,這些人老成精的朝廷重臣們哪還不曉得皇帝的意思,擺明就是警告某些不安分的人,太子劉徹是大漢帝國的儲君,也定會是帝國未來至高無上的皇帝,決無其他可能!

劉徹饒有趣味的打量着側席上的太尉竇嬰,對他喜怒不形於色的本事相當佩服。

竇嬰將自己的情緒隱藏得很好,只是在最初的時候,眼中不由自主的閃過一絲陰霾,但隨即就很好的掩飾了下去。但他並不知道,劉徹早已將他的反應盡收眼底,心中冷笑不已。

酒過三巡,眼見宣誓主權的目的已經達到,劉徹也不需多呆,低聲向皇帝老爹告退。

劉啓嘆了口氣,幽幽道:“去吧,記得留些情面,畢竟都是朕的兒子,也是你的兄長啊。”

劉徹微笑着點頭應諾,示意皇帝老爹放心,隨後向羣臣敬了一杯酒,方纔告辭而去。

長樂宮仁孝殿內,廳堂內的巨型餐桌上擺滿了美味佳餚,氣氛卻有些詭異。雖是名爲家宴,但卻未見女眷都列席,便連王夫人(劉徹姨母王兒姰)所生的年歲最幼的四個皇子都未出席。

望着主座上不發一語,津津有味吃着菜餚的太后,諸位皇子們心中不免忐忑。倒是老八趙王劉彭祖,毫無顧忌的大口品嚐着菜餚,還不時擡頭恭維太后幾句,終是把太后逗得笑容滿面,開口招呼皇子們用膳。

大廳內的氣氛頓時好了許多,皇子們也開始享用起這些從未見過的美味佳餚,至於吃到嘴裡是什麼滋味,只有各人心裡明白。

酒熱正酣,太后擡頭誇讚道:“非兒,去年你差人送來的絲繡很是華美,真是難爲你的一番孝心了。”

江都王劉非趕忙放下手中的象牙箸,答道:“只要皇祖母滿意,孫兒下次讓繡娘再多繡上些,進獻給皇祖母。”

太后笑着擺擺手,道:“有你這份孝心就夠了,莫要勞民傷財,百姓也不容易。”

既然起了話頭,太后又和皇子們聊起了各自封國的情況,一時間倒也其樂融融。太后興致一高,又笑問道:“近來京城裡多添了不少新奇玩意,你們回京已有月餘,當是樂在其中吧?”

諸位皇子紛紛應諾,都眉飛色舞的談論着近日的美好生活,只有河間王劉德皺眉不語,臉上隱隱有不虞之色。

這自然逃不過太后的眼睛,她面色一沉,幽幽道:“德兒,可是遇着甚麼難事?”

整個大廳爲之一靜,諸皇子都訝異的望向劉德。劉德對面的劉榮更是拼命對他使着眼色,但是他低估了自己這個弟弟的倔強,也低估了他的愚蠢。

只見劉德滿面漲紅,忽的站起身來,對太后躬身一揖,朗聲道:“求皇祖母爲孫兒做主!中尉郅都半月前派兵包圍了我和大哥三弟的府邸,將府內下人盡數押往中尉府,如今生死不知,孫兒何曾受過這番屈辱!”

太后聞言,卻沒有絲毫訝異,擺手示意劉德坐下,隨後淡淡的說了句:“哀家知道了。”

皇子們見太后這番做派,心中不由一緊,對原本的猜測又肯定了幾分,隨即自顧自的繼續吃喝起來。

劉德張嘴想要再說些什麼,卻最終沒有說出口,無力的坐下,只是雙拳緊握,極力控制自己心中的憤怒和恐懼。

所幸這等恐怖詭異的沉默氣氛並沒有存在多久,太子劉徹便緩緩步入大廳。

“孫兒見過皇祖母。”

“徹兒,你來了,趕緊來這坐。”

太后見到劉徹,顯得很是高興,招呼他和自己一起坐在主位的坐榻上。

劉徹也不客氣,徑自走到太后身邊,穩穩的坐了上去。

諸位皇子見狀,心中又是一緊,甚麼情況,這是和太后平起平坐了?

但劉徹只有九歲,雖然長得高大些,仍然算是個半大孩子,在此事上卻也抓不着把柄。

劉徹絲毫沒有在意衆人的眼光,只是自顧自的吃着侍女們盛來的菜餚,有一搭沒一搭的和太后聊着。

酒過三巡,太后微微起身,道:“哀家有些乏了,去歇息片刻。你們先吃着,都不許走,哀家到時還要回來和你們好好聊聊。”

說完,她絲毫不顧皇子們的反應,也不等他們起身恭送,徑直在貼身侍女的攙扶下,往內殿去了。

劉徹此時心安理得的獨自坐在主位上,饒有趣味的打量着席上的諸位皇子,臉上滿是溫暖的笑容。

眼看皇子們似乎都沒有說話的打算,個性火爆的劉德再也忍受不住,高聲道:“劉徹!既然費盡心思把我們留下,有話便直說吧!”

“放肆!怎可直呼太子名諱?還不快快向太子賠罪!”

劉榮聞言一驚,搶在劉徹發話前,猛地站起身來,大聲呵斥道。

“大哥不必如此,二哥想是對孤有些誤會,一時心急罷了,孤王不會責怪他的。”

劉徹淡然一笑,擺手示意劉榮坐下,壓根沒去理會劉德。

“就是就是,太子乃是人中龍鳳,豈會和莽夫一般見識。”

趙王劉彭祖卻是出人意料,連聲附和道。

劉德惡狠狠的盯着劉彭祖,喝道:“老八,你說誰是莽夫!”

劉彭祖戲謔道:“誰答應便是說誰嘛。”

“你……”

“怎的?二哥還想打我不成?”劉彭祖撇撇嘴,一副不屑的樣子。

劉徹笑意盈盈的看着劉彭祖逗弄着劉德,沒有出言阻止,這老八果真是個妙人,絲毫沒有顧忌的得罪劉德,分明就是投名狀嘛。

倒是劉榮再次出言制止了處於爆發邊緣的劉德,這番隱忍工夫,讓劉徹除掉他的心思又堅定了幾分。

敲了敲桌面,劉徹示意衆人安靜,見劉德還要說話,他清咳了一聲,大廳內傳來一陣刀劍出鞘的嗆啷聲。

諸位皇子駭然轉頭,發現各自身後都站着數名郎衛,手中橫刀寒光閃閃。

“太子,這是何故?”

劉榮渾身巨震,顫抖着問道,他知道,劉徹最想殺的便是自己。

“沒什麼,只是想讓兄長們安靜的聽孤王說話。”

劉徹揚了揚眉毛,隨口說道,聲音雖然不大,卻如洪鐘大呂般,在死寂般的大廳內久久迴盪。

眼見諸位皇子都老老實實端坐在椅子上,不再說話,劉徹這才揮揮手,示意侍衛們還刀入鞘,臉上滿是戲謔的道:“既然兄長們都沒話說了,便讓孤王提些想法吧。”

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五百一十七章 漢爲刀俎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四十七章 廠房落成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