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圖窮匕見

演義裡的陶謙,是個“溫厚純篤”的老好人,所以就算因爲他的用人失誤導致曹嵩被殺,曹操起兵報仇來伐徐州,大家夥兒也都挺同情他的,爲後來所謂的“三讓徐州”也定下基調——老頭子是真心爲了徐州百姓考慮,所以不傳兒子卻傳外姓,大公無私到了極點。

但是史書上的陶謙就是另外一張面孔了,說他“背道任情”、“刑政失和”,疏遠趙昱等名士,重用曹宏等小人,即便沒有曹操打過來,眼瞧着這徐州也支撐不下去。

兩種說法大相徑庭,其實都不可信。演義上那麼美化陶謙,一是爲了醜化他的敵人曹操,二是爲了拔高他的繼承人劉備;史書上把陶謙貶得一文不值,則正好相反,是站在曹魏的立場上,就不可能爲曹操的敵人說什麼好話。

是勳自從青州避難來到徐州以後,也好幾次見過陶謙,他對這老頭子的印象基本位於上述的美化和醜化之間。首先,徐州的民政搞得不錯,丹揚兵也瞧着挺精銳,可見“刑政失和”云云全都是污衊;其次,老頭子年歲大啦,就光想着怎麼把徐州的基業太太平平交到兒子手上了,私慾滿腹,而毫無公心可言。

不過在此之前,他始終覺得陶謙有點兒老耄昏庸,否則也不會被曹宏給玩弄於股掌之上了。而且老頭兒耳根子也軟,曹宏說什麼那就是什麼,改天麋竺跳出來反對曹宏的意見,老頭兒又會傾向麋氏,好象基本上就沒有自己的思考,沒有堅定的主見。直到這時候。陶謙躺在病席上“嘡嘡嘡”一番說話,是勳才知道——小瞧這老頭啦,他割據徐方多年,也勉強算是當世的梟雄之一,哪兒那麼容易被自己、曹宏等人給耍得團團轉呢?老頭兒說不上扮豬吃老虎。可也假裝糊塗,其實一直牢牢地掌控着大局哪。

並且老頭兒一口就喝破了“汝是欲將徐州獻與曹家吧”,驚得是勳就不自禁地伸手往腰裡去摸——他原本在腰下懸着長劍的,可是在陶謙的寢室門口就給解下了,所以摸了個空。可是就算長劍還在,自己又打算如何了?難道還能抽出來把陶謙給砍了嗎?自己有這份能耐和膽子嗎?那不過是人們碰到危險狀況。本能地想要捏緊武器防身而已。

可是自己身在徐州之內,在陶謙的寢室當中,陶謙要是有害自己的心思,別說手上剛有點兒縛雞之力的自己,就算太史子義跟這兒,恐怕也沒那麼容易單槍匹馬逃出去吧?除非。把陶老頭兒綁作人質……

他正跟這兒又驚又怕,還外帶不大明白自己究竟在驚怕些什麼呢,就聽陶謙冷冷地說道:“宏輔啊,是曹仲恢讓你留在兗州,不肯回返的吧?一旦老夫撒手西去,到時候你們翁婿內外勾連,便可將此徐州牢牢捏在了掌中吧?”

是勳聽了。卻又不禁一愣。

陶謙輕輕嘆了口氣,語氣逐漸放緩:“何必如此呢……雖然老夫也知道,倘若老夫不在,失了制約,麋子仲定非曹仲恢的對手……然而以仲恢的名聲、能力,實難主此一州,何不放下野心,好好輔佐我兒。況且,一旦曹仲恢起了妄念,徐州必然生亂。對兗州也不算什麼好事情……宏輔,汝今既仕於曹孟德,自當秉其忠心,既要爲徐州計,也要爲兗州計……”

是勳長長地吸了一口氣。試探着問道:“陶使君對小子說了這麼多,究竟想要勳做些什麼?”

陶謙輕輕點頭:“果然是聰明之士——汝可返回兗州,勸說曹孟德,即便老夫故去,仍然支持我兒孟章,兩州合則兩利,分則兩損啊。這也是老夫暫且由得仲恢跳梁的原由,都因汝是他的侄婿,又是徐、兗之間的紐帶啊!”

是勳深深地朝陶謙鞠躬:“誠如君命。”然後站起身,就待後退離開——他心說他喵的,自己還是高看了這老小子啊!

剛纔陶謙說“汝是欲將徐州獻與曹家吧”,這話就嚇得是勳一個哆嗦,還以爲老頭子瞧破了自己的陰謀呢,卻原來此曹家不是彼曹家,老頭子壓根兒就認識不到自己跟曹宏、陳登等人合謀,想把徐州獻給曹操,只是以爲自己跟曹宏結爲一黨,想在他死後篡奪徐州的實權而已。唉,這還是眼光太短淺啊,光瞧着自己家一畝三分地了,完全對天下大勢一頭霧水——老頭兒確實是被兒子的前途、家族的存續給矇蔽了雙眼,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也好也好,這樣也好,自己樂得輕輕鬆鬆返回兗州去,繼續在曹老闆手底下做事。徐州的天變不了啊——有了陶謙的默許,估計曹宏只要別做得太出格,將來輔佐陶商第一臣僚的地位是跑不了啦,那麼等老頭兒一掛,曹宏逼陶商臣服於曹操,那還不是手到擒來之事嗎?

是勳這麼想着,都已經退到屋門口了,一轉身,突然瞟見甘氏坐在廊上,雙手伏在膝前,應該是在等待陶謙的召喚。陡然再見到這位美女,是勳不禁腦袋又是一暈,心說瞧起來姑娘你是無福進昭烈皇帝的門了,將來更追封不了甘皇后,也不知道這朵鮮花,最終會插在哪坨牛糞上面?

其實鮮花插牛糞,那也是千百年來上演過無數回的戲碼啦,根本不能叫慘,正經鮮花被牛糞搶走,那才叫慘。話說史書上沒有記載劉備納甘氏,是在陶謙死前還是死後,倘若在死前,那就是政治聯姻的產物,倘若在死後……八成是被劉備這色狼給搶了親。其實政治聯姻的可能性真的不算很大,你想啊,陶謙就算想要拉攏劉備,可以封官許願,也沒必要把老婆的親侄女兒送給對方當小妾吧(做正室就有可能了)——陶謙的老丈人曾經做過蒼梧太守,甘夫人作爲二千石的孫女,論身份地位,其實比劉備還要高一截哪。

是勳一邊胡思亂想着,一邊就依依不捨地把腦袋給轉過去了。剛纔從陶謙病席前出來。他態度挺堅決,動作挺迅速,就象是巴不得趕緊落跑,可是擱這回兒,卻多少有點兒猶豫。不想就這麼着離開。

你在想什麼啊!他這樣暗中咒罵自己,這纔剛結婚的第二天,就又去想別的女人了麼?你還有沒有節操啊?甘氏將來嫁誰,關你屁事,反正除非突然間出現什麼狗屁狗血橋段,她又落不進你懷裡來。鮮花是插牛糞還是被牛糞強插,跟你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不過話說,徐州要是太平,以甘氏的家世,就不大可能被強插,除非是徐州亂起來。徐州還可能亂嗎?只等陶謙一死。這份基業就會落到我主曹操手中,有曹操掌着,徐州肯定是穩如泰山啊。

想到這裡,他不禁又轉過頭去,瞟了病席上的陶謙一眼,心說這老頭兒多久才能嚥氣哪?終究是虎老威風在,老頭兒不死。這徐州照樣穩固,老頭兒要是掛了……真的能夠太平無事嗎?曹宏能夠鎮得住場子嗎?麋竺和是家老三還會不會鬧什麼妖蛾子?劉備還會不會橫插一槓?那無下限的笮融,跟無下限的袁術,又會耍出何等奸謀來?

曹操真的能夠無風無浪地順利接管徐州嗎?

想着想着,不自禁地腳步就停了下來。沒想到就這麼細微的動作,竟然被屋裡的陶謙發現了,當下長長地喘了一口氣,開口問他:“宏輔尚有何言要對老夫說嗎?”

某些時候,人的腦海中會產生一些特別奇怪的念頭,如果不費心去捕捉的話。這個念頭或許如同流星般倏忽劃過天際,很快便湮滅無蹤了,但倘若在念頭閃過的一剎那,突然有股外力刺激,這念頭就會黑夜明燈一般瞬間閃亮。剎那間。陶謙的話便刺激到了是勳,他就覺得腦中靈光一現——老頭子就快死了,我還有什麼可怕的?

於是他突然轉回身去,緊邁幾步,重新回到陶謙身邊,跪坐下來:“不錯,勳正有幾句肺腑之言,要對陶使君言講。”

陶謙微微睜開雙目,斜斜地瞟了他一眼:“你說。”

“使君以爲當世爲何世耶?是春秋,還是戰國?”

“春秋如何,戰國又如何?”

“倘爲春秋,則曹、麋、是、陳四家爲國之卿大夫,共輔君子,可保徐方穩如泰山,”是勳一字一頓地說道,“而倘爲戰國,不能滅別國者恆被別國所滅。不要說大公子了,即便是陶使君壯年,能安徐州,可能安天下否?翌日有安天下之人出,則徐州必爲所並!”

陶謙聞言,不禁皺了一下眉頭:“如之奈何?”

“列國之中,衛先降秦爲附庸,則存之最久!”

陶謙微微地側過臉來,緊緊盯着是勳的眼睛:“你的意思……”

“無論勳與曹氏,還是麋氏,抑或笮融,便都在爲使君身後事慮,”是勳大着膽子說道,“勳實言相告,我等欲將徐州獻於我主曹兗州,麋氏欲將徐州獻於劉玄德,笮融欲將徐州獻於袁公路。大勢如此,使君無能爲也,何不早作定計?如此則不僅徐州可以保安,便孟章公子、仲和公子,將來亦可安享尊榮。使君若不早早定計,則恐徐州終不得安,陶氏亦將殄滅無遺矣!”

他一邊這麼說着,一邊仔細地觀察陶謙的表情,就見老頭兒先是驚訝,接着惱怒,到最後表情卻變得鎮定平和下來。等他話一說完,陶謙突然伸出手去,抓住了是勳的手,喘着氣說道:“宏輔啊,你是第一個對我說真話的……只是,老夫尚有一事不明。”

是勳暗中長出了一口氣,忙道:“使君請講。”

話音才落,忽然聽到屏風後面響起一個聲音:“陶牧之疑,爲何便不能將徐州獻於我主袁冀州呢?”

ps:今天第二更。

第1章 東郡英豪第11章 空手奪刃第20章 忙中得閒第24章 壯士斷腕第27章 助守鄄城第20章 注經化俗第20章 人臣當言第8章 奇峰突起第27章 得韓徵倭第1章 兩面三刀第36章 何言德行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9章 請徵句麗第2章 隆中之對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0章 前程無限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章 先帝遺詔第5章 雪中偶遇第1章 分州荊襄第14章 無奈竊國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4章 婚宴驚魂第25章 鄠縣落鳳第23章 幽州諂臣第30章 不可迷失第27章 昔孔子歿第6章 建安石經第10章 擇易避難第5章 再見梟雄第7章 卿何人也第5章 今古不同第4章 五經注我第27章 魚復三險第19章 請徵句麗第22章 甥其無恙第10章 得無患乎第8章 謀策定亂第15章 解衣衣之第18章 陶牧拜表第31章 大戰餘波第8章 選士之策第25章 汝國何在第3章 遼東來書第9章 隔壁老王第2章 吏之不足第1章 東郡英豪第28章 後世來者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6章 罵死荀彧第21章 老馬戀棧第30章 奉駕幸許第7章 吾青州人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2章 趙達彈狀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5章 誰堪伯仲第7章 婦人之言第21章 采采榮木第3章 四方貴半第22章 心痛之由第24章 城上易幟第25章 一國將相第6章 反攻序曲第18章 先發制人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5章 不王而王第8章 謀爭爲上第17章 披髮叫天第5章 鮮花牛糞第11章 熟悉劇情第35章 世豪之富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2章 僞書離間第20章 圖窮匕見第29章 銅雀臺上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7章 子桓發礮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5章 請爲紀信第13章 必擒是勳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5章 畫蛇添足第15章 初攻鄴城第25章 爲公宣揚第7章 雷澤詩會第5章 府中密議第3章 出泥不染第11章 叔勉之心第24章 軍功酬爵第25章 陸梁冀州第26章 城頭箭書第30章 有害令名第20章 冢子監國第7章 比干直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