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江淮一片混亂

蔣全義、王一林率領一萬水師將士,一路闖關斬將,如下山猛虎般橫衝直撞。

這一路上,更象是蝗蟲過境,一片狼籍。

不管是富戶還是尋常百姓,一旦遇上,便洗劫一空。

如果罵人能把人罵死,那麼恐怕這支軍隊,早已全軍覆沒了。

蔣全義與王一林不一樣,但他默許了。

他要的不是銀子,要的是糧食。

沒有補給,只能就地取食,否則,這幾日連番攻城作戰,這支軍隊早就崩潰了。

好在沿途都是小城,守軍也不多,面對着這麼一支龐然大物,能不逃就算是勇敢了。

可饒是如此,水師至如皋時,也已經只剩六千餘人。

這種傷亡程度,讓蔣全義心痛不已。

爲了急速行軍,蔣全義下令所有人丟棄身上除糧食之外的東西,以保證行軍的速度。

這一路的劫掠,將士手中的財貨可不少,特別是王一林,他的身邊已經有了數十車的財貨。

王一林不同意,可他已經幾乎喪失了軍隊的控制權。

面對着蔣全義陰沉沉的臉,王一林又一次選擇了妥協。

不過他提出,與其丟棄,不如就地掩埋。

蔣全義同意了。

於是,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山腳,找了個本身就有的山洞,將所有財貨都搬了進去,最後砸塌巖壁,封住洞口。

王一林心痛地說道,“這要是哪個祖墳冒輕煙的看到,怕是幾輩子,不,幾十幾百輩子也用不完啊。蔣老弟,你可是作了大孽了。”

蔣全義不理會王一林,轉身就下令,全軍轉東南方向行軍,即日起,遇縣城繞行而過。

……。

清廷震動。

這支明軍的“殺傷力”太大了。

清廷的“懷柔”對象是義興朝,可問題是義興朝手一攤說,咱們已經宣佈這是支叛軍了,他們的死活和作爲與我朝無關,你們愛打打愛殺殺,不用理會我們的感受。

義興朝不管了,可清廷得管啊,死的傷的被搶的,那可都是自己的地盤啊。

由此,朝堂上竟出現了一些“招降”的呼聲。

這不奇怪,今時不同往日,未入關前,清軍打打草谷,襲擾劫掠一番之後,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哪管身後巨浪滔天?

現在,都坐了三年天下了,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改變。

屁股決定立場,任何朝代都一樣。

清廷從光腳的,變成了穿鞋的。

自然開始想着要安定了。

可這支“叛軍”卻是光腳的。

他們除了一條爛命,無所顧忌。

很難想象,連命都不要了的人,還會去顧忌別的。

所以,招降的聲音越來越大,他們不是光腳嗎,得,給他們穿上鞋就是了,這樣,他們就有了顧忌。

招安,自始至終用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其中牽扯到的利益,非同小可。

可這種聲音,遭到了多爾袞和洪承疇的聯手打壓。

倒不是說這兩個老冤家,開始握手言和了,而是對於這件事上,二人的訴求是一致的,他們只是僅僅在這件事上聯起了手。

道理在很簡單。

長江南北周邊,這幾年一直反覆易手,清廷徵收不到賦稅。

鳳陽至淮安一線,幾府之地,承擔着清廷在東南一隅的主要賦稅來源。

可現在被這支“叛軍”掃蕩得夠嗆,誰是周邊各府各縣人人自危,那是一點都不過分。

許多商船已經不再敢北上了,而是選擇杭州、松江府轉運。

而民間,不管是富商巨賈、還是平頭百姓,無一不怨聲載道。

這種輿情背後的干係很大。

滿清入關到此時,不過百多萬人,統治偌大的中原,還得依靠漢人。

清軍之中,漢旗、降清明軍加起來,得佔六七成。

這支“叛軍”在這十來天的功夫,讓清廷遭受的人員、財產損失,甚至遠遠大於儀真一戰。

最關鍵的是,這支“叛軍”其中很大一部分追隨過吳爭北伐,他們養成了一種見韃子就殺的習慣,這習慣不好,真不好,特別地讓清廷頭痛。

如果真將這支“叛軍”招安,那問題會很嚴重,試想要是那些降清的明軍,也都來這一手,那天下不就亂套了嗎?人心就得散了。

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在這一點上,多爾袞和洪承疇的意見是一樣的。

於是,一個滿族的攝政王,一個降清明臣的領袖,不約而同地達成了默契,打壓這種招安的呼聲之後,朝廷下旨,勒令鄭親王濟爾哈朗限期全殲之支“叛軍”,五天之內回京述職。

旨意簡單明瞭,就是說濟爾哈朗從接旨的那一刻算起,到站在奉天殿中奏報,就給你五天。

你還得做到“全殲”二字,一個都不能少。

……。

濟爾哈朗承壓了。

壓力山大。

這倒不是說濟爾哈朗無能,力有不逮。

恰恰相反,濟爾哈朗的和碩鄭親王爵,那可是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

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真正的愛新覺羅近支。

可姓愛新覺羅的多了去了,也沒見有幾個如同濟爾哈朗這樣成爲和碩鄭親王、輔政大臣的。

年輕時濟爾哈朗,無論對明朝、蒙古、朝鮮乃至滿族內部反叛部落的作戰,那都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他並不認爲殲滅這支叛軍很難。

難的是,這支叛軍蹤影不定。

這是個最難的難題。

不管古今,兩軍交戰,重點在於知己知彼。

首先要知道對方主帥的性情特徵,遇事的反應方式。

可這支叛軍的主將只是個副都指揮使,從五品銜,還是個新興之秀,誰知道他從哪冒出來的?

一無所知。

其次,得知道這支叛軍的目的和行軍方向。

可這支叛軍忽北忽南,忽東忽西,有時疾如脫兔,有時還返身打追擊清軍一個回馬槍,打個小伏擊。

這讓追擊清軍苦不堪言。

最後,朝廷圍剿得調動大軍吧?

所謂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叛軍一個勁地奔逃,無意佔領一個城固守,這樣的軍隊,再讓人頭痛。

這就象要追捕一個逃犯,得知道他的心性、愛好,遇事反應、有哪些親朋好友,最有可能往哪去,在何處落腳,方可安排布控。

這些,濟爾哈朗都無從知曉。

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莫長林招供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咄咄怪事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外力第四百九十一章 忠奸難辯第六百六十四章 也太能折騰了第三百五十一章 酒醉纔有真言第一百九十一章 鴻門宴?第七百十九章 本公年少氣盛,怕捺不住自己性子第四百零八章 當救!第一百十九章 山寨居然有紅衣大炮第七百三十四章 老夫知足了!第一百十四章 三刀斷山劉老三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一切爲了勝利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連橫合縱(二)第十三章 你才頗有童稚呢。第八百三十一章 活秦檜被生擒第六百零九章 夜梟第五百四十九章 應天府,一片詳和!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鞭子最講理第一百四十九章 遭受清軍炮擊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陳守節父子的爭吵第七百六十二章 吳爭練兵(一)第八百九十八章 天罰第三百章 騙鬼呢!第一百九十七章 低買高賣,與夷通商第四百七十五章 理念之爭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三大矛盾第五百五十八章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第八十二章 你想謀反嗎?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人之將死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柳成蔭第九百五十四章 換你的人?第五百零五章 物以類聚第一千零五章 併購第二百八十四章 真是誤會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你竟敢在本王面前提銀子?第八百二十三章 敵人不上當第二百四十五章 訣別第九百四十二章 因爲吳家……累了!第九百零三章 生擒博洛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我要贏第六百五十一章 將錯就錯第五百零六章 他就是想殺死吳爭第五百十八章 再殺一個固山額真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簡單、不粗暴第九百三十八章 夏完淳力挽狂瀾第五百十四章 局勢詭異第一千零七十章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第八百四十五章 借是要還的,取,那就不用還了第三百二十六章 他就是英雄!第一百七十五章 謀劃政變第一千零九章 我來代勞!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三年後的再見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錯覺、美夢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七星島海戰(四)第五百九十六章 他們在北上!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又是儀真第八百四十八章 就是兩僞君子!第四百零二章 首輔之位第六百二十一章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血洗王府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是個疏忽第二百十一章 祭奠第五百零八章 從未有過的狼狽第二百零二章 軍議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變化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口舌如簧第一千四百章 教唆(二)第八百八十一章 委屈你了!第四百五十章 全殲清軍第八百六十三章 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第一百十七章 劉老三臨終遺言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義結金蘭?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漢明半月談第六百七十六章 沈致遠要降清第五百四十一章 那就……走吧。第六百五十三章 如今可不就是亂世嗎?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刮目相看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佈局第六十五章 韃子來襲第九十九章 想得美,做得更美第四百五十八章 鷹、鴿兩派第五百九十七章 她是在考驗我第九百三十七章 迷途知返,更爲決絕第一百零七章 魏某是揚州人第八百三十二章 當受世人敬重第五百五十七章 又至淳安鎮第一千二百十三章 做壞人,真的不容易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七星島海戰(七)第六百六十六章 善於把握機會的方國安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戰略轉變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沛縣之戰(一)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將計就計(二)第七百三十章 來自商人的強烈抗議第七十八章 有魂的軍隊,不死!不滅!第九十四章 你敢死,我……不敢!第三百三十九章 衛匡國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逼宮?第四百三十二章 平崗山突圍戰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