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繼續和談

夏完淳卻一躍而起,一把拽住錢翹恭的胸襟道:“你可知道,這兩日在丹陽、鎮江、丹徒三地,我們死了多少人?我一萬建陽衛,丹徒一戰,就傷亡近七千人。鎮國公麾下五千騎兵、三千多新兵,八千多人,如今僅存不足四千人。你倒是可以一死了之,可你有想過嗎,在場之人乃至丹徒城中僅存不足七千的將士,就你一人悲傷、心痛嗎?”

夏完淳的厲聲質問,讓錢翹恭臉色由青轉紅,再轉爲白。

怔立了半晌之後,他緩緩軟倒下來,雙膝跪在船頭,面對着儀真方向,“咚咚”地磕頭,“九叔,侄兒無能……侄兒不能陪你共赴黃泉,也救不了你……。”

所有人聞聽,無不落淚。

吳爭起身,走到錢翹恭身邊道:“還去嗎?若不去,我就下船了。我叔死在嘉定時,我不象你這樣,我只是覺得,留着這股子血氣,多殺幾個韃子纔是正事。”

說完,吳爭轉身頭也不回地離開,準備下船。

突然背後傳來夏完淳一聲驚呼,吳爭心裡輕輕一嘆。

接着後背就捱了重重的一拳,然後一腳,再然後就聽到錢翹恭厲聲大喝,“吳爭,我打死你!”

再然後,吳爭就不知道了。

……。

錢肅典沒有死,倒不是他臨陣降了。

而是洪承疇到了。

其實洪承疇率使團到儀真時,儀真城已經被清軍攻破。

經過半天血腥的巷戰之後,錢肅典身中一箭,身邊僅剩下數十人,被數百清軍所圍。

各自爲戰的明軍殘部散落在大街小巷,已經構不成對清軍大的威脅了。

被殲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如果真要殺了錢肅典,其實對清軍來說,只是彎弓一箭的事,易如反掌。

慶泰朝也無法追責,畢竟這是兩國交戰嘛。

可洪承疇堅決地阻止了吳三桂,倒不是因爲洪承疇心中留着香火情,象他這樣的清廷走狗,哪還會對明軍有香火情?

洪承疇只是認爲,留錢肅典活着,那就是與慶泰朝談判非常有利的籌碼,甚至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於清軍將士心中的憤怒,這不是他需要考慮的。

洪承疇下令,將城中明軍逼向城西角,然後重兵圍了起來,然後讓吳三桂派使者渡江,向慶泰朝重提停戰議和之事。

被圍困在城西角的錢肅典清點之後,發現身邊明軍,僅八百三十一人,幾乎人人帶傷。

將士們死裡逃生慶幸之餘,想起殉國的二萬同袍,無不落淚,可有一樣,他們目光依舊堅定,哪怕錢肅典此時一聲令下,他們絕對毫不猶豫地衝出去與韃子拼命。

……。

吳三桂很驚訝,清廷竟會吃這麼一個啞巴虧之後,還想與慶泰朝言和。

要知道,江北清軍的傷亡,都慶泰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重要的是鎮江城的失守,讓清軍失去了南下的跳板。

可吳三桂默唸一想,也就明白了,身居高位多年,這點政治敏感還是有的。

洪承疇的到來,讓他意識到清廷風向開始轉變。

或許要改變多爾袞的鐵血霹靂手段,改爲“懷柔”了。

想想也是,畢竟滿清人口不多,想統治這麼多漢人,還是必須要依靠漢人。

真要將全天下漢人逼急了,怎麼統治?

這與洪承疇之前數次上疏的意見相符,而此時洪承疇出使江南,自然是洪承疇在朝堂上佔了上風。

而多爾袞向來與洪承疇不對付,那麼可想而知,皇帝是站在洪承疇這邊的。

這個想法讓吳三桂感覺機會來了,他心中對多爾袞有着強烈的怨恨,如果不是多爾袞出爾反爾,他吳三桂何至如此境地?

之前對多爾袞惟命是從,那是不得已,如今吳三桂決定,向洪承疇靠攏,從而得到小皇帝的青睞,以換得重新單獨領兵的權力。

吳三桂專程設宴款待洪承疇。

洪承疇哪會不領會到吳三桂的用意?

可洪承疇知道,朝中降臣們聚集得再多,繩擰得再緊,真正的話語權還得依靠在外領兵的將軍,而領兵的將軍需要朝堂的代言人,於是雙方几乎是一拍即合,皆大歡喜,不要言語,建立攻守同盟,雙方心知肚明。

至於清軍傷亡和損失,對於二人而言,根本不放在眼裡,二人的想法雷同——關我屁事?

……。

人的忍耐度其實是很有限的,特別是對慶泰朝那些養尊處優的文臣來說。

畢竟大明亡的速度太快,他們還沒有真正嚐到什麼叫艱苦抗戰的滋味。

他們滿口的大義,可真正落實到他們身上,那就兩說了。

倒不是說慶泰朝文臣想投清,這一點肯定是不會的。

可問題是慶泰朝實力薄弱,這一戰從開始到現在,僅打了半個月,可朝廷的消耗已經見底,說國庫裡跑老鼠,一點兒都不誇張。

三萬新軍那是全靠陳子龍等人嘴皮子一突嚕,“化緣”來的。

朝廷現在連俸祿都發不出來,這種情況很可能要維持到夏糧徵上賦稅之後。

雖說文臣們一般都家底厚實,可真讓他們半來年不領俸祿,那壓力還是很大的。

所以,從鎮江城光復之後,不少人已經在“吶喊”停戰,在他們看來,守住這“半壁江山”那已經是足可泰山封禪的巨大勝利了。

此時清廷出使議和,正好契合了這部分人的心意,可謂一拍即合。

就連一直吶喊光復河山、打過江去的陳子龍也不例外,不過與那些人不同的是,陳子龍是真正感覺到這仗不應該再打下去了,再打下去,不用清軍南下,朝廷自己就垮了。

官員俸祿、士兵糧餉、賑濟百姓、修繕建築,哪樣不要錢?

先不說這些,就說這一仗打到現在,鎮江府光復,儀真那二萬多爲國捐軀的將士,數萬人的撫卹,得多少銀子?

想想這些,身爲首輔的陳子龍就已經一頭官司了。

所謂不當家不知柴木油鹽貴,只有不在其位之人,才能在街上激昂狂呼,打過江去。

不僅是陳子龍,張煌言也贊成暫時停戰,連不知兄弟、獨子生死的錢樂肅都同意停戰。

那麼內閣五人就有三人同意了,議和,列入了慶泰朝議程。

第十章 勝利,就是最好的尊嚴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要反擊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滴水不漏第九百八十八章 閹豎第九百五十九章 難成氣候第一百五十五章 有羣鄉紳,前來勞軍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沛縣之戰(一)第九十四章 你敢死,我……不敢!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名君之相?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怪我嘍?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沛縣之戰(二)第一千五百十四章 適逢其會第五百五十八章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第五百九十二章 王一林的心眼第一千四百十章 錢翹恭要勸降?第三百九十一章 吳爭是惠宗後裔?第六百七十六章 沈致遠要降清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女人,女人……女人!第三百四十五章 就憑他們?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韃子一樣不缺窩裡鬥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吳爭的擔心第六百五十二章 想吃牢飯了不成?第七百十八章 那就讓人家聽聲響唄第一千三百十七章 舉世伐清的先兆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廬州、安慶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郡主吳小妹第三百九十六章 君子,須欺之以方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吳爭很忙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試用施琅第四百四十七章 防人之心不可無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 海州光復第五百六十二章 射殺金聲桓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撞,也得撞沉它第三百九十八章 權臣OR忠臣第一百三十三章 完勝第四百零一章 何謂道?第四百四十四章 金聲桓獅子大開口第三百五十一章 酒醉纔有真言第七百零五章 這得多熱鬧?第九百三十一章 小的十九了第六百四十四章 我就要殺了他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福臨的小算盤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錢肅樂要請辭第五百二十七章 沒有交易便沒有傷害第九百四十五章 防守反擊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南北三個戰場(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將錯就錯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你竟敢在本王面前提銀子?第二百七十章 借道入山寨第一千零十九章 老兵不死第八百十七章 案情原委(一)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壞人OR好人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急襲第三百六十二章 應天府之變(五)第一千零六章 絕命書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以何賞不世之功第六百七十七章 義興朝兩國公戰前會晤第一千一百章 父教子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是真,是假?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 風雷騎初試鋒芒第四百九十章 馬士英暗中“投清”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諸事不宜第八百十七章 案情原委(一)第二百零八章 兵臨松江城下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三百五十三章 奉一女子爲帝,豈能服天下人心?第八百零八章 如此說來,本王還得感謝你?第五百二十三章 攻江都第三百九十九章 權力不僅改變男人,也改變女人第二百二十八章 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第八十五章 老夫沒聽見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軍購第一千七百章 終有一失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朱慈煃得逞第五百十三章 你也配?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破局第二百一十章 吳勝兆服軟,松江府光復第四百七十七章 肯定是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那個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渣男第六百四十六章 帝王心術第九百九十一章 尼堪趁機反擊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 衡陽鎮狙擊戰(五)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小家子氣嗎第一千二百十六章 流水真無情麼?第四百七十四章 劫富濟貧之說第二百六十七章 空手套白狼第四百零七章 黃道周來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低買高賣,與夷通商第三百四十一章 要槍,還要人第九百五十一章 二百里奔襲第八百八十五章 書生與和尚第一千零十九章 老兵不死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瘋了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仗,爲何而打?第九百七十五章 一念之差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堅固的堡壘第一千四百十五章 小林騎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有一種撤退,叫脫離?第四百七十四章 劫富濟貧之說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是一出父教子,可憐的錢翹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