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朱媺娖提了個條件

聞聽朝廷下詔,與清廷停戰議和,丹徒明軍將士一片激憤。

吳爭也感覺心累,但,他能夠理解朝廷和內閣諸臣的無奈。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

慶泰朝根基太弱了,弱到風一吹就會散架。

所謂九府之地(現在加上紹興府是十府了),除去吳爭三府(加上紹興府是四府),王之仁三府,朝廷真正能掌控賦稅的只有三府,而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要讓朝廷繼續支持與清軍來一場大戰,那真勉爲其難了。

吳爭知道這樣不對,但如果讓自己拱手讓出四府賦稅,那吳爭還真不放心。

這個世道,只有握在自己手中的纔是自己的。

授人以柄,這種只有君子做的事,吳爭辦不到,甚至對於還未決定歸屬的紹興府,吳爭都決定當仁不讓了。

就更不用說另外三府了。

所以吳爭能理解朝廷的決定。

在吳爭的安撫下,將士們開始平靜下來。

可夏完淳與別的將領不同,他有見識有才華,他能一針見血地看清問題本質,他憂慮地看着吳爭問道:“這次停戰的最後獲利者,會是我朝嗎?”

是啊,慶泰朝區區十府之地,大半個江蘇加上小半個浙江,這樣的地盤,與掌握大半個華夏的清廷相比,時間並不站在慶泰朝一邊。

大家同時發展,可土地和人口相差太大,怎麼比?

吳爭對此的解釋是,“清廷所說佔領的土地和治下人口是我朝十多倍,可其所承擔的壓力也是我朝的十幾倍,乃至更多,因爲這片土地上的明人會反抗,清廷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去遏制,同時,雖說清廷所佔土地大於我朝,但我朝十府之地商業發達、人口集中,不象北方貧苦。最重要的是,我朝可以做到君臣上下同心,而清廷則需要面對佔據半數之多降臣的反正,如此比較下來,孰優孰劣,不言而喻。”

夏完淳被說服,可吳爭自己心裡卻在嘆氣,慶泰朝真能做到上下同心嗎?

這兩天一直沉默寡言的錢翹恭卻想得不一樣,如果和談,那叔叔或許還有救。

雖然叔叔此時不知生死,但有希望總比沒希望強……能迎回遺體,讓他葬於祖墳。

錢翹恭急道:“吳爭,帶我回應天府,問問我叔和將士們可有生還者?”

吳爭默默地看着錢翹恭不語。

原本以錢翹恭的聰明,自然是不會問出這個問題的。

可當局者迷,再聰明的人,關心則亂。

邊上夏完淳嘆氣道:“翹恭,你怎麼就不明白,儀真被清軍合圍日久,若非吳三桂久攻不下,圍三撅一,無意拼個你死我活,怕是你也不可能突出來……以令叔的忠勇,他連撤退都不願意,又怎會……哎。”

夏完淳是不忍心說明白,但他言下之意,錢翹恭又怎會聽不明白?

叔叔不肯撤,決意爲南岸多牽制清軍一日,已經存在死志,怎會落入清軍之手?而他不降,清軍又怎肯輕易放過他?

如果真是受傷被清軍俘虜,那……那還不如殉國來得乾淨。

是,交換俘虜古來有之,可這交換,得以多少將士的生命換來的戰果去交換啊,叔叔又怎會捨得朝廷這樣做呢?真如果這樣,怕叔叔真活着,也會自盡以明志的。

想到這,錢翹恭熱淚盈眶。

吳爭突然開口道:“我帶你去應天府。”

不僅夏完淳不解,錢翹恭也愣了。

“只要令叔還活着,就算拿我去換,我也絕不推辭!”吳爭平靜地說道。

……。

就在吳爭向夏完淳交待好防務,要出發去應天府的時候。

馬士英親自趕到丹徒,面見吳爭。

他的來意非常複雜。

但僅一點,就讓吳爭萬分驚愕。

登基?!

是,吳爭與馬士英私下早訂有目標,終極目標就是登基爲帝,可顯然,現在是不恰當的。

十府之地的皇帝?

還不如一個巡撫更合適吧?

而當馬士英說出另一番話時,吳爭立刻斷然拒絕!

當日陳子龍在殿上倡議擁立吳爭,得到除錢肅樂之外,所有朝臣的一致擁護。

可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吳爭必須爲惠宗後裔,也就是說,吳爭在登基之前須先認祖歸宗。

其實陳子龍不是無的放矢,不管吳爭身份真假,只要吳爭認祖歸宗,姓了朱,那麼就算吳爭是假的,那又如何?

史上皇帝沒有子嗣,過繼同宗室子弟繼承大位,不是沒有。

所以,只要吳爭姓了朱,那歸入惠宗名下承嗣,也算是“正朔”了。

這同樣也是朝臣一致附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形勢緊迫,廣州三個皇帝無論是誰成了氣候,那就形成了南北相爭的必然。

慶泰朝想要佔據大義,就得有皇帝,否則名不正言不順,如何抗衡南面?

這是朝臣一致附議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還有別的原因,譬如吳爭現在權位已經賞無可賞,譬如吳爭手中的實力足以掀翻內閣,另起爐竈等等。

既然勢不可擋,不如順勢而爲。

至少還能混個擁立之功不是?

可羣臣的一致意見,卻被監國朱媺娖不置可否的態度,給暫時擱置了。

這不是吳爭一口拒絕的原因,而是朱媺娖提出了一個讓吳爭無法答應的荒誕條件。

當日朱媺娖退朝之後,留下了馬士英。

君臣進行了一席開門見山的詳談。

朱媺娖沒有隱瞞,將吳爭、吳小妹身份對調之事,一五一十地對馬士英說了一遍。

然後問道:“馬相一直追隨鎮國公,說來也不是外人,本宮想問問,你以爲,此事可行嗎?”

饒是馬士英見慣了宮廷、朝堂詭異之事,也被朱媺娖的話驚得張大了嘴,久久無法合攏。

朱媺娖的做法何等瘋狂、荒謬!

古有狸貓換太子的傳說,可如今李代桃僵,絕不讓古人。

如此一來,就算大明覆興,怕也不是原來那個大明瞭,連皇帝都不是朱氏後人了,這天下還叫明嗎?

不過屁股決定立場,立場不同,看法就會南轅北轍。

馬士英現在的屁股坐在吳爭這邊,立場自然就不同了。

第三百六十八章 如何割捨第二百八十三章 沈致遠受傷,吳爭暴怒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舐犢情深第一百三十六章 吳小妹有性格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李顒舌戰雙儒(一)第五百四十五章 堅拒吳王爵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瘮人第三百六十章 應天府之變(三)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各有打算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失職的“漢奸”第二百四十三章 強攻常州城第八百三十章 吳爭及時趕到第三百三十一章 人心易變第九百六十三章 騙局第二百七十八章 誤會引起的騷亂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做人難第三百三十五章 你想多了第九百八十二章 引蛇出洞還是畫蛇添足?第二百四十三章 強攻常州城第一百零七章 魏某是揚州人第八十七章 皮糙肉厚第三百九十五章 這是我的意思第九百四十八章 清廷震動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計劃跟不上變化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薑是老的辣第一千二百十二章 或許,有一人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摟草打兔子第三百十六章 自求多福吧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收復海州(三)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需要理由嗎第三百四十三章 真理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之內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有一種撤退,叫脫離?第一百二十九章 六萬敵軍逼近嘉興第九百七十六章 馬某豈敢開這種玩笑?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偶然還是必然第一千二百章 急需戰略互信第一百十二章 妹妹的心事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不受?第九百十一章 君可欺第一百六十五章 恩威並施第六百二十九章 正經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同是明軍,何必內訌?第六十三章 顏面第五百十七章 以攻代守,打清軍一個反擊第六百六十章 我要當先生第六百十八章 他的血,流光了。第一千零十九章 老兵不死第五百六十四章 你踹我就是第四十七章 他無德,我有德。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 什麼人哪?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快了第四百零二章 首輔之位第一百九十三章 低賦稅纔是導致明亡的主因?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萬事皆有因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一場姍姍來遲的大海戰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馬士英的執着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祖大弼請降第一千六百十七章 鄭森“病了”第五百九十九章 別招惹偏執的女人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醴陵會盟(二)第六百八十四章 江防被突破第三百六十章 應天府之變(三)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你敢誹謗本王?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攻海州?第一千七百零一章 人人皆有選擇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父子之情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再編新軍第八百二十五章 別讓父老鄉親瞧不起咱們第四百零二章 首輔之位第九百五十五章 準備痛打落水狗第五百九十八章 山風欲來風滿樓第一百六十六章 紹興告急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我來攪局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老實人第九百三十三章 坑敵沒商量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盡職而降的納布爾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又是儀真第一千三百章 妥協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灘滸山海戰第三百七十一章 妖孽!第六百九十章 多爾袞開始渡河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傳言不虛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廷亂象再起第四百章 必須阻止馬士英入閣第一千零十四章 數千水師潰兵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湊份子原來是這意思第七百二十八章 不負理想,不負天下第一百零五章 攻守同盟,互爲犄角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崖鎮大捷(二)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二袁招了第一百十五章 山賊都配軍師第六百六十九章 不會有都城第二十六章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渣男第二百五十七章 打不動了,停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完勝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小人物也能幹大事第五百八十七章 江南商會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七星島海戰(一)第九百八十二章 引蛇出洞還是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