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應天府之變(四)

PS:感謝書友“鄧淇真”投的月票。

錢肅典堅定地道:“你我之前就有改變這個世道的打算,如果不是因爲大哥和錢家,早已做出選擇。如今聽你所說,吳爭倒是個可以依託之人,既然如此,何不賭上一把,走一條與大哥不一樣的道路,或者殊途同歸,也不一定。況且,你我若助了吳爭一臂之力,將功折罪,想來吳爭也不會太過追責於大哥,長平公主雖年少,但心胸寬廣,量來也不會太計較大哥的過失。還有,就算長平公主執意追究大哥,吳爭做爲錢家女婿,總不能見死不救不是?”

錢翹恭眼神一亮,對啊,吳爭刻意的迴避這點,因而自己一直忽略了這一點,吳爭與自己那可是郎舅,“小叔的意思,那是選靖海候?”

錢肅典牙一咬,沉聲道:“可以一搏!”

“那就聽小叔的。”

錢肅典一愕,而後大罵道:“你小子竟敢對你親叔奸滑如廝!”

……。

王之仁浸淫宦場多年,雖說武人出身,但經過事多了,自然也就圓滑了。

他確實被陳子龍一席話點醒,如果吳爭贏了,那就朝廷也就沒自己什麼事了,至少他得仰吳爭的鼻息生存。

這讓王之仁有些受不了,也與他原先的想法有悖。

是,王之仁確實想與吳爭聯手,甚至可以接受以吳爭爲主導。

但聯手與效忠是兩回事,一種是合夥人,一種是臣服。

這其中的區別在於,自己是否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對於一個居國公之位,同樣權傾朝野的王之仁來說,臣服,心理上是無法接受的。

所以,他選擇撤兵,這不僅僅姿態,更是他的選擇。

王之仁的選擇是兩不相幫,只要他不給雙方落下把柄,那麼無論是誰上臺,都無法動搖他興國公的根基。

這一點分寸的把握,不是閱歷頗深之人,是無法拿捏恰到好處的。

但王之仁心裡清楚,沒有他的襄助,吳爭贏不了,應天府四方兵力,沒有他的水師,吳爭僅靠正陽門外東府城的兵力,不足以掌控全局,局勢已經很明顯,錢肅樂掌握着聚寶門外錢家叔侄的新軍,夏完淳有着定淮門外義軍,而那些降軍雖然名爲吳爭麾下,可實際上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派系衆多,一時無法形成合力。

最關鍵的是,因爲吳爭不在。

這很重要,任何主帥在與不在,直接關係到將士的選擇,甚至左右着將士做出選擇。

有時候,一張臉的存在與否,足以改變歷史。

譬如象岳飛的岳家軍,嶽爺爺在的時候,岳家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美稱,可一旦嶽爺爺沒了,岳家軍也就一江春水向東流了。

這說明一個問題,知將不知君的時代,主帥對一支軍隊的控制力和重要性。

這也是明末明軍一直輸多勝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朝堂重文抑武的風氣,閹割了明人的血氣和彪悍。

扯遠了,說回王之仁。

王之仁的想法其實與馬士英和錢家叔侄大同小異。

他們都認爲,朱以海一旦入城,就宣告着吳爭的政治生命由此終結。

除非朱以海能赦免吳爭,真心赦免,並對吳爭深信不疑,但這可能嗎?

政鬥沒有對錯,只有成敗。

勝者爲王,敗者爲寇。

或許附從者可以不究,但爲首者,必定在劫難逃。

否則,如何顯現在勝者的威嚴?

如何豎立起唯我獨尊的姿態?

王之仁一樣認爲這次吳爭完了,那麼他就得爲自己考慮,他選擇兩不得罪,其實就是變相地選擇襄助陳子龍,這就是他向陳子龍釋放的一絲善意。

這絲善意,足以讓他在這場變故之後,依舊屹立於朝堂上,並且得到他應該得到的東西。

王之仁、馬士英、錢家叔侄他們的想法確實沒錯,這是這個時代的風氣和慣例,及他們所受的教育造成的。

在他們看來,大義和正朔,是成就一切的必要條件,而朱以海入應天府,那就具備了大義和正朔,足以將吳爭的一切優勢化爲灰燼。

可他們無法想象,吳爭本就是個異類。

說得更準確些,被馬士英無意間點醒的吳爭,想清楚了自己究竟應該做些什麼的吳爭,纔不會去在意這些所謂的大義和正朔,在他的心中,重生唯一的目的,就只有抗清復明四個字,而復的不是朱明,而是漢明!

漢明,漢人的大明,與朱家無關,何來正朔之說?

所以,吳爭在路上,就已經派出精騎,趕在自己的前面,急令正陽門外東府城駐軍迅速出動,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朱以海入城。

雖然吳爭還是沒有明言擊殺、進攻等字眼,但令中“不惜一切”四個字,足以說明一切。

吳爭終於露出他原本以爲退貨了的獠牙,他要,掃清政敵。

上面說過,一支軍隊在主帥在與不在時,表現是完全不同的。

東府城的駐軍也是一樣,再怎麼說,朱以海是天下皆知的魯王,就算沒登基,總也是朱明皇室。

吳爭僅以一道命令,就要他們對一個王爺動殺手,這確實非常難。

所以,東府城駐軍,只是阻斷了朱以海一行前進的道路,並沒有動手扣押、拘禁朱以海及一應朝臣,甚至將領們還陪笑安撫,聲明軍令在身,一切誤會只等靖海候趕到,便見分曉。

這話不說還好,還能勉強劃分爲誤會,可這話一說,哪能瞞過象錢肅樂等人?

聽說吳爭已經在趕來的路上,朱以海已經嚇得渾身顫抖,他慌亂起來,要求錢肅樂趕緊想辦法,甚至提議原路返回,從聚寶門進城,這個時候,朱以海顯然已經不在意威嚴啊、正朔啊什麼的了。

錢肅樂這次不同意。

非常堅定。

他的理由非常充足,吳爭已經在趕來的路上,如果此時再返回聚寶門進城,恐怕就會被吳爭趕上。

那麼所有一切就如同過眼雲煙,這個城中的軍隊,很可能因爲吳爭的到來,而引發臨陣倒戈之事。

畢竟,從北伐起,吳爭一直是他們的統率。

第六百六十一章 延攬廖仲平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毫無新意的勸進第八百九十九章 血債血償第八百九十一章 得按本王的規矩來第八百六十二章 話都被你說了第一百二十七章 殺人?救人!第八百七十八章 情勢急轉第九百二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七百六十四章 吳爭練兵(三)第二百章 大明絕非想象中那樣不堪第三百四十六章 醞釀劇變第二百二十五章 恩怨兩清,互不相欠第四百零四章 你們愛咋咋滴第六百八十二章 你想要朕怎麼做?第五百三十三章 這理得說明白嘍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老馬想當漢奸?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爲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嗎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老實人第七百二十五章 那你就去死吧第一百九十五章 顛覆了自己的認知第一千二百十三章 做壞人,真的不容易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英雄遲暮?第一千零十九章 老兵不死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大西軍之變第五百二十三章 攻江都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亂拳差點嚇死老師傅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沛縣之戰(一)第三百零六章 三界被阻第一百七十八章 錢翹恭的選擇第一千六百十八章 落子無悔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真假難辯第三百五十章 祭奠第八十六章 這世道,想做事真難。第四百六十六章 血戰鎮江城(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奉一女子爲帝,豈能服天下人心?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勸降第五百七十五章 江南軍校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父子情深第三百五十六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七百八十章 蛇鼠一窩第九百零九章 兩老太爺過招第九百九十七章 責罰陳勝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擔心第八百四十一章 北伐之日,不遠矣!第八百四十章 別去招惹軍人!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因爲勝利第七百章 沈致遠破釜沉舟?第七百二十八章 不負理想,不負天下第三百零九章 陳勝部危急第四百三十九章 戰局發生轉變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七星島海戰(三)第二百八十四章 真是誤會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多爾袞成竹在胸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公私兼顧第一千五百十六章 法不容情,人容情第七百八十八章 改良的虎蹲炮第一千四百十三章 臨陣換將第九百八十三章 兩難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先聲奪人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被雷劈的不一定是壞人第五百八十九章 劍,有了自己的想法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渣男第六百九十八章 南蠻子,好大的口氣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風雨欲來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再編新軍第三百零七章 三女竟是姐妹第五百零四章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第六百五十四章 北伐軍萬歲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多爾袞死了第二十四章 坐而論道(一)第九百四十二章 因爲吳家……累了!第八百二十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一千一百十八章 誰更小人?第一千四百十一章 背水一戰第四百三十一章 瓜瀝攻防戰第三百二十八章 用人得疑第四百九十章 馬士英暗中“投清”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第五百零六章 他就是想殺死吳爭第七百七十九章 兄弟不是用來墊腳的第九百五十八章 壞消息多了,能治病!第六十章 話絕、意絕,便是不可挽回。第九百三十章 負心多是讀書人第七百三十三章 新首輔人選第七百六十三章 吳爭練兵(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有密旨第四十二章 你變了,真變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鄭森的抉擇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不受?第一千三百十章 一門忠烈第五百七十章 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的吳老爹第二百九十八章 鴻門宴?第二百零二章 軍議第九百六十二章 閣下是官吧?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逼宮?第二百十四章 三反之政,烏乎不亡?第八百二十三章 敵人不上當第九百八十三章 兩難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以強擊強,最能摧毀敵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