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清軍兵臨紹興

紹興府,也是如此。

奉化僅僅支撐了兩日,清軍輕易攻破城門,城中三千明軍潰散。

這也怪不了士兵,面對三萬清軍的攻擊,能守兩日,已經是不錯了,不能再對他們要求更高。

多鐸沒有多停一日,隨即下令,兩路進軍,兵鋒直指上虞。

一路經陳溪至豐惠,豐惠以南是嶺南,也就是平崗山,豐惠以北,便是吳莊。

另一路,經驛亭至永和,直指紹興府。

沿途的明軍只是以百戶所的規模存在,紛紛向紹興府撤退。

清軍如入無人之境,幾如南下攻破南京之時。

不過有一點還是有區別的,清軍不再屠城。

這不是韃子從漢人儒家學會了寬仁,而是他們心中已存敬畏。

這份敬畏,來自於明人的抗爭和擁有的實力。

很多時候,以惡制惡,纔是真正可以震懾敵人的方法。

這就象以攻代守一般,只有讓對方忌憚,纔是真正保護被佔區百姓的方法。

吳爭從杭州、嘉興兩府北伐,連戰連捷,擊潰、殲滅韃子不下八萬之衆。

而對於俘虜,從沒有過寬仁。

以殺止殺,對目前爲止,除了明軍降軍,還沒有一個八旗俘虜,還能活着離開。

這種狠絕,就連兇殘的韃子也不禁也想想,萬一有一天自己也成爲俘虜,會不會因屠殺明人,被明軍虐殺。

這與此時盛行的一種說法不同,此時盛行,只有乖乖獻城投降,才能避免被韃子破城之後屠城。

這種說法很有市場,很能迷惑普通百姓,甚至連一部分地方官員都信了。

可事實上是,只有拼死反抗,打痛了韃子,才能讓他們生出敬畏之心。

這一點,從吳爭北伐之時,就已經有了端倪。

從攻破台州以來,清軍從上而下,都對屠城二字,三緘其口。

追隨多鐸的明軍降軍,就更不敢胡爲了。

但這不影響着多鐸所率清軍勢如破竹地向紹興府方向挺進。

紹興府很弱,真的很弱。

這弱指得是紹興百姓的體格,文人當道,武臣沒落,紹興府最多的是文人墨客。

但紹興府紳民的氣節,卻不亞於江陰百姓。

從清軍入寇上虞界之後,二路大軍就被死死地擋在驛亭和豐惠,無法再進一步。

從某一方面來說,與江陰相比,紹興府軍民面臨的處境更加艱難。

江陰是據城而守,可紹興府除了紹興城,周邊皆是小縣,且東南之地,極少有戰亂,城池修建得大都不高,有些縣城城牆高不過一丈,甚至有些年久失修,早已破敗不堪。

明軍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寡不敵衆,更困難的是無險可守。

可明軍還是做到了。

他們將多鐸兩路大軍,遲滯在驛亭和豐惠三天,不能往前一步。

驛亭是個小鎮,人口不過一萬多,小城方圓僅十里地。

但它的位置非常重要,突破了它,清軍就會直入紹興府腹地。

原本朱媺娖調了兩衛共六千人駐守,但在陳勝主動率部至豐惠後,朱媺娖將豐惠所駐二衛,調走了一衛,充實驛亭的防禦力量,於是驛亭有了九千明軍。

它的統帥,就是時任兵部侍郎張煌言。

張煌言的軍事才能近乎於沒有,但他的號召力是強大的,他將軍事指揮權讓渡於廖仲平,自己負責徵兵和調度。

僅僅三天,所徵兵員,高達五千人。

雖說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夫,但在冷兵器時代,加上是守城,這五千人,派上的用場,就足以使得清軍在城下駐足了。

三天時間,驛亭小城在清軍一萬五千人的強攻下紋絲不動。

但由此產生的傷亡也是可觀的,近四千人的傷亡,而清軍傷亡不足二千人。

朱媺娖急調紹興府最後一衛中的三千人,急援驛亭,穩固了防禦。

而豐惠之戰,那就顯得稍微輕鬆一些了。

平崗山寨,有一支騎兵,經先後擴充,已經有一千五百人。

被錢翹恭訓練了二個月,也參加過三界之戰。

已經不在新兵菜鳥範疇。

加上這幾個月的訓練,已經初具戰力。

山寨中有步兵三千人,除了留守一千人,陳勝帶來了兩千人,加上紹興府一衛三千人,豐惠的明軍人數有六千五百人。

前來進攻的韃子兵力是一萬。

豐惠城更小,方圓才六裡地。

但它有一個優勢,它與嶺南平崗山只有一條通道,而這道路是穿過豐惠城區的。

而豐惠城並不在陳溪至紹興府官道上,也就是說韃子進軍紹興府,其實完全可以不顧豐惠,直接撲向紹興。

但如果,韃子真這麼做了,豐惠的明軍就能從中截斷清軍的後路。

地形所限,清軍只能死磕豐惠,意圖拔除這枚釘子,掃清障礙。

於是,一場雙方都歇斯底里的惡戰暴發了。

三天功夫,雙方都殺紅了眼,豐惠北門幾度易手,如果不是陳勝將一千五百騎兵事先置於豐惠西北的丁宅方向,在關鍵時刻突擊韃子中路,恐怕還真守不住豐惠。

進攻豐惠的韃子沒有騎兵,對於明軍這支神出鬼沒的騎兵抓耳撓腮,恨得咬牙切齒。

可人腿趕不上馬腳,只能每次眼睜睜地看着明軍騎兵消失。

三天打下來,雙方傷亡都很大,已經精疲力竭。

就此,不約而同地進入暫時的僵持狀態。

紹興府王府。

朱媺娖傳見魯王朱以海。

“魯王,你離開紹興,撤往杭州府吧。”

朱以海一愕,這些天他與一部分官員鬧得很兇,爲得就是撤退。

紹興府總共就一萬多兵,一路平川,怎麼可能擋得住多鐸三萬多大軍呢?

就算是個軍事白癡,恐怕也能明白這個道理。

可問題是如果紹興府是朱媺娖當家,雖說是個小女子,可她有着象錢肅樂、張國維、張煌言等一羣重臣的擁戴,朱以海無法真正左右朝廷的決策,所以,只是鬧!

可就在昨日開始,朱以海等人不鬧了。

明軍在驛亭和豐惠,生生擋了韃子三日,令韃子不能前進一步。

這讓朱以海等感覺到紹興府還是能守住的。

有了這希望,自然就不鬧了。

第二百三十九章 紹興防禦戰第一千一百章 父教子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結髮夫妻第六百十四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五百三十三章 這理得說明白嘍第二百四十八章 沈家小子,你敢動老夫試試?第七百二十四章 智者千慮罷了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湖陵城之戰(一)第三百十九章 吳爭欲救奸倿第七百零三章 福臨要建火槍新軍第二百六十章 唐庶人朱聿鍵第九百十二章 道不同,不相爲謀第九百五十七章 滾!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鄭森來援第三百二十一章 人舌無骨,黑白顛倒第八百十九章 你得聽我的第二百五十九章 拉攏王之仁第一千四百十七章 貪得無厭第一百十六章 劉老三的噩夢第三百三十五章 你想多了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郡主吳小妹第五百十一章 火槍陣難敵騎兵衝鋒第五百九十八章 山風欲來風滿樓第五百二十九章 今日不妨再辭官一回第一百十九章 山寨居然有紅衣大炮第五百零六章 他就是想殺死吳爭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柳如是是個奇女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經略杭州府?第二十四章 坐而論道(一)第六百四十一章 你這輩子欠我的,沒有機會還了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誰纔是真正心中恐懼之人第八十八章 讓人窩火的錢翹恭第八百四十七章 率性而爲的沈致遠第一百七十八章 錢翹恭的選擇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人心之變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逼上梁山的匹夫第一千三百十五章 世事總不盡如人意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出海掃尾第二百七十二章 吳小妹竟是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加不加賦第二百六十九章 恐嚇多鐸第八百十三章 潛入縣衙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判斷失誤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老朽有罪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就是陽謀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須慈悲,更須雷霆第八百九十一章 得按本王的規矩來第三百六十五章 應天府之變(八)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錢謙益居然沒死第一千零三章 能和我說說心裡話嗎第一百三十三章 完勝第四百九十七章 馬士英醒悟得晚了些第一千一百十五章 漢室是哪室?第六百四十六章 帝王心術第一千六百三十章 銀子,永遠是頭等大事第八百八十七章 義貞一品夫人第一章 今日便是最後一戰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三百零九章 陳勝部危急第三百章 騙鬼呢!第一千五百十七章 有個女子在演講第六百零六章 陛下聖明第四百八十二章 你太魯莽了!第十九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有過必糾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親不親故鄉人第七百七十三章 假戲真做?!第四百十二章 杭州灣水戰第二百十四章 三反之政,烏乎不亡?第八百六十一章 話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第九百三十一章 小的十九了第三百二十九章 猜忌第三百六十四章 應天府之變(七)第四百十二章 杭州灣水戰第七百五十一章 其實大明火器是強悍的第八百七十七章 惱羞成怒?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祖大弼請降第六百五十一章 將錯就錯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廷亂象再起第一百六十六章 紹興告急第五百八十二章 越來越難騙了第三百九十六章 君子,須欺之以方第一百八十六章 與興國公談判第二百四十三章 強攻常州城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以何賞不世之功第六百二十一章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第九百零一章 請君入甕第七百八十九章 軍旗第一百十二章 妹妹的心事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撤嗎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你,盡力了嗎?第九十九章 想得美,做得更美第九百七十五章 一念之差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訛詐!第八百七十五章 敗,就是殺人最好的理由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奸臣OR忠臣第二十二章 升百戶第一千零九十章 愣頭青陳其材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誰入了誰的坑?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心急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