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敢拼纔會贏!

北伐軍士兵敢拼,這其實是心裡一種民族自豪感的釋放。

被壓抑的久了,一旦爆發,其力量是無窮的。

吳爭一直在宣揚、鼓勵、縱容這種民族自豪感,因爲對於體格而言,北人要強於南人這是事實,窮山惡水環境滋養出的人,體格自然要強於相對生活安逸的南方人。

這也是明末以來,朝廷需要用三倍、五倍乃至十倍的兵力去守遼西走廊,最後依舊因技不如人而亡國。

東北地區有着天然的地形屏障,左有大光安嶺,右是小興安嶺,南面是長白山脈,這就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口袋形,中原王朝想要進入東北平原,只有遼西走廊一座獨木橋。

華夏數年的歷史中,也僅有唐元明清四朝,將東北地區納入中原統一政權的管轄範圍之內。

但元本身是蒙古人,清更是從東北起家,不足以類比。

也就是說,數千年中,僅有唐、明兩朝,真正控制並派駐流官統治了東北。

哪怕是強漢,也只是向西域擴張,並沒有涉足東北。

其餘各朝,不僅無法進軍東北,反而從始至終,受東北少數民族的襲擾,苦不堪言。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東北的地理環境制約,路途遙遠不說,千軍萬馬,僅一條道,一旦大軍行動,必被沿途阻截,根本無突襲的可能性,反倒是後金皇太極,聯合了蒙古人發動了一場千里奔襲淩河城之戰,一舉擊潰了大明千辛萬苦才構築起了淩河城防線。

而北人的體格,先天強於南方人,不佔地利,又力不如人,進入東北就會很難。

唐、明兩朝做到了。

唐有黑水都護府,明有奴兒干都司,故盛唐、強明之溢美之詞,絕非虛妄。

可惜明末,明軍戰力下降迅速,一直打敗仗,從義州(大淩河),不斷地南退,錦州、松山堡、錦西、寧遠,直到綏中、山海關。

每個城池、要隘的丟失,都有一場可歌哥泣的血戰和無數的亡靈。

到了清軍入關時,明軍幾乎是聞風披靡,這就有了一牛祿清軍,敢悍然進攻府城的咄咄怪事。

所以,吳爭一直“縱容”着北伐軍將士不留俘虜,這並非是吳爭野蠻嗜殺,而是此時南方人的“恐滿症”,絕非是聽聽捷報可以扭轉的,只有親手殺過,才能無懼!

此時北伐軍面對的雖然不全是滿旗軍,大部是從北面而來的漢旗軍。

這些漢旗軍雖然是漢人的皮,但早已不認自己是漢人,對漢人手段之兇狠,比滿人猶過之而無不及。

北伐軍無懼,泰州、吳淞二衛戰至今日,大小不下十數場惡戰。

聽!

已經有士兵引爆了腰間的手雷。

被炸出的缺口,瞬間被人潮合攏淹沒。

但有了第一人,就會有第二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敢於死,方可活!這是吳爭在軍校爲新兵演講時,一而再、再而三所強調的,但這時,吳爭自己都放下望遠鏡,扭過頭去了。

四、五年過去了,還需要士兵用這樣的方式去犧牲,吳爭感到揪心的內疚。

他不禁暗罵,“小安子,再不趕來,少爺就踢爛你的屁股!”

……。

之前說過,沛縣地形獨特,東、南兩面臨水,東是泗水,南是泡河。

泡河上有橋——飛雲橋,此時早已被北伐軍攻破。

可泗水上沒有橋,沛縣城也就沒有東城門。

所以,多爾袞加固沛縣城牆時,只加固南門和南城牆,西、北方向本就是清軍所佔各府,自然不可能出現敵人。

正因爲如此,吳爭想到了一個可趁之機。

那就是讓宋安集合徐州長林衛、收攬當地人做嚮導,並給了宋安三百人和一些虎蹲炮,令宋安悄無聲息地向東迂迴,從泗水橫渡,進攻沛縣東城。

如果是府城,這點兵力絕對是不夠的,但沛縣原本就城小牆矮,只要能順利渡泗水,就可趁敵無備,對東城進行突襲。

吳爭之所以此時敢打這種消耗戰,就是爲了拖住敵人,爲宋安率部突襲東城,創造機會。

陳錦恐怕是做夢也想不到,吳爭會用這種“下三爛”的手段,他連城牆上的守軍都調出城外,發動對北伐軍猛烈一擊了,哪會顧及到這個絕不可能出現敵軍的東城方向?

然而,就象是聽到了吳爭肚中的罵聲般,宋安率軍終於在東城發起了攻擊。

在南門城戰鬥最激烈、殘酷的時候,在陳錦心中又燃起反敗爲勝希望的時候,宋安率部攻入了東城。

幾乎是沒有任何成建制敵軍的阻截,宋安率三百北伐軍、一百多長林衛登上了東城牆。

此時陳錦的內心是崩潰的。

敵人竟然從最不可能出現的地方出現了。

看着正在鏖戰的前方,陳錦做了一個決定,分兵防守,將原城牆上的守軍再調回去。

清軍的編制是相當不明確的,譬如刀兵和槍兵,弓兵和弓騎,兵種是兼顧互換的,也就是說,上騎是騎兵,下馬是步兵,還可以客串一下弓弩兵,這與北伐軍完全不同。

當然,這並無貶低之意,相反,是說明清軍的單兵技能非常全面,但往往做優點和缺點都是相對的。

譬如,清軍士兵往往在開戰後,瘋狂地前撲,更崇尚個人的武勇,但如果被打一記當頭悶棍,士氣會下降地很快,簡單地說,習慣於打順風仗。

他們不屑於明軍的陣法和配合,直至清軍入關,有無數明將降清,清軍依舊看不上漢人的兵法。

不過想想也是,再好的兵法,不也被他們打敗了嘛。

但此時陳錦調弓弩兵回城牆阻擊從東城來的宋安部,調的兵力並不多。

因爲前方吃緊,雙方已經打成膠着,調動的這支弓弩兵,實際上就是清軍的預備隊,他們承擔着陣線一旦某處出現缺口,就頂上去。

陳錦所考慮的是,如果任由這支小股部隊出現在南城,勢必造成軍心渙散,既然入城的北伐軍數量不多,或許調這支預備隊上城牆,可以阻擊入城之敵,以安軍心,兩害相權取其輕嘛。

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各有打算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誤判第七百七十七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爲何不能是陛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拔營向紹興府第十四章 直把杭州作汴州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樹欲靜風不止第六百七十九章 你也太狠了!第一千零四十章 心中有屎的馬士英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磊落之人第三百七十八章 素未謀面的正室夫人第三百九十七章 鎮國公閃亮登場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舐犢情深第五百六十六章 你敢抗命?第六百十五章 不要也罷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二袁招了第一千四百十七章 貪得無厭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誰勝誰負?第五百四十一章 那就……走吧。第五百二十三章 攻江都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滅口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親不親故鄉人第六百四十三章 英雄不問出處第八百三十八章 每日自省吾身,絕無貪過一文哪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訛詐!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以何賞不世之功第九十五章 大捷?!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瘮人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盡職而降的納布爾第四百七十八章 太不要臉了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難唸的經第六百五十三章 如今可不就是亂世嗎?第四百九十八章 相互試探第六百五十章 金聲桓的小算盤第五百六十四章 你踹我就是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沈致遠奪權第一百七十三章 厲如海救駕第七百九十九章 是法治還是人治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心裡長草第八十三章 家國天下!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爲誰而活第三十八章 這世間只有兩種人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奏對第六百二十七章 有密旨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吳爭的擔心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亂拳差點嚇死老師傅第九百五十二章 打順手了,勝利拈手即來第四百零五章 霸道第六百八十二章 你想要朕怎麼做?第四十章 盡人事,聽天命。第四百四十六章 陰謀變成陽謀第四十二章 你變了,真變了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說到底還是缺錢第二百九十四章 監守自盜?!第七百零九章 王一林離去第一千六百十八章 落子無悔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做人難第九百十一章 君可欺第七百二十六章 朱慈烺究竟要幹啥第五百二十四章 躺着都中槍第一百二十三章 人才難得第十一章 就算你長得再美第四百零五章 霸道第二百零七章 莫老,老莫第一百四十章 方國安不聲不響撤退第三十六章 密信遺失第四百五十八章 鷹、鴿兩派第六百五十四章 北伐軍萬歲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兵權交接第七十七章 不約而同的統一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比吳三桂更可恨的大漢奸第二百四十章 水田阻敵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君子之約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不必再議第二百八十二章 吳爭遇刺第一千零十五章 大人,刀還在!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勸降第一千七百零六章 舊縣之戰第七百章 沈致遠破釜沉舟?第六百七十九章 你也太狠了!第二百四十四章 常州光復第二百零九章 逼迫吳勝兆第六百二十三章 韃子開始屠城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法無禁止皆可爲?第三百六十五章 應天府之變(八)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母子反目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人走茶涼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邳州之敗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迫降第一百零六章 官帽批發第九百四十章 會晤朱媺娖第三百七十四章 講自己的道理第一千一百十七章 想多了吧?第二百零七章 莫老,老莫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第六百六十章 我要當先生第六百四十二章 戰爭收官第三百八十三章 針鋒相對(一)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廬州、安慶第四百八十九章 罷免吳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