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愛拼纔會贏

多爾袞以三千鐵騎加上原鳳陽府駐防騎兵,合成萬騎大軍(實際是九千騎),向東攻擊江都、泰州、如皋一線,用意到了此時,其實已經很清楚。

那就是截斷攻揚州的北伐軍退路,然後南北圍殲。

淮安城祖大弼、鹽城嶽樂二部,只有一個目的,牢牢吸引、牽制北伐軍的兵力,然後由騎兵橫向切割,一戰畢其功!

盛名之下無虛士。

在多爾袞發現陰謀對吳爭無用,幾乎是免疫的情況下,他幡然醒悟到自己錯了,於是改變策略,設下這一個局。

這是陽謀,不管你避不避,它都在那,除非你不想北伐,打算苟安一隅,否則,怎麼也逃不過去。

多爾袞算準了,一旦戰爭暴發,以長江這道天險,北伐軍無法迅速運送重炮過江,那麼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戰鬥力,趁這個時間差,打一場局部優勢戰,絕對能讓吳爭損兵折將,喝上一壺。那時,北伐軍是想撤撤不了,想進無法突破,被困於揚州北部,動彈不得。

最多是退守高郵、興化一線,可這些城的城防,對清軍攻城根本起不了太大的阻礙。

這道題很難解,增兵,一旦敵人騎兵擊破江都、泰州、如皋一線,那麼,所有增援部隊都會面臨長江天險的困擾,就算水師可以控制江面,但如今的火炮最遠射程才十多裡,根本無法控制岸上縱深,援兵一旦登陸北上,就會處於敵騎的突擊威脅之中,沒有城防、沒有縱深,僅靠滿面上的戰船,向北最多突擊三十里,然後就是任敵騎宰割。

但有一個是多爾袞也沒有預料到的變數,那就是吳爭居然親至寶應,指揮泰州衛攻淮安。

多爾袞不想吳爭死,他這局設下時,就沒有想過要讓吳爭立馬死。

不是多爾袞不想報多鐸之仇,如果他身子骨硬朗,那就沒什麼了。

可眼下他自己朝不保夕,在安排身後事,如果吳爭死了,朝廷就會了卻了一塊最大的心病,那自己有一日突然病亡,朝廷卸磨殺驢,吞併眼下自己三種的三旗人馬,哪還會有半點顧忌?

江南與西南、西北不同,它與順天府離得近,關鍵吳爭手中還有三支水師,隨時可以對大沽口進行襲擾,清廷不得不如履薄冰。

吳爭如果死了,那義興朝就是個空架子,隨時會傾覆,掃除了江南這塊心病,清廷就安穩了,這與多爾袞的利益不符。

多爾袞既要削弱吳爭的勢力,使其無力北進,只能困於長江以南,又不能使吳爭的勢力一撅不振,威脅不到清廷。

所以,多爾袞佈下的局,僅僅只限於長江之北。他的目標是,收復江北泰州、泰興、如皋三府,如果能染指靖江,當然更好,同時,殲滅北伐軍至少三成以上的有生力量,並對己方三萬新軍的實際戰鬥力,進行一次實戰評估,由此來判定沈、錢二人真正的練兵能力和忠誠度。

但多爾袞沒想到的是,吳爭居然親自到了寶應,這怕是這個預設的局中,最大的變數了,多爾袞此時還不知道,如果知道,他會作出極大的戰略調整,因爲,吳爭不是個承襲祖蔭的主帥,而是一個從戰亂中崛起的主帥,這,便是最大的變數和不穩定因素。

許多時候,一個主帥,足以影響和扭轉一場戰事的結局。對此,多爾袞自己是深有體會的。

可惜的是,正象吳爭不知道多爾袞親自來了兗州一樣,多爾袞也同樣不知道,吳爭在寶應。

這便是雙方最大的變數!

……。

吳爭得到陳勝急報時,已經在第二天的傍晚。

這是吳爭五年以來,遇到最爲棘手、最兇險的時刻了。

吳爭有過那一陣的慌張,他打算迅速撤兵,令陳勝部硬頂從鳳陽府來的敵騎,不用多,只要一天,泰州衛就可以越到寶應,撤向興化。

然後令方國安的軍校兵團,死守江都,同樣爭取一天時間,以求泰州衛與吳淞衛在泰州會師,如此,手中就有了不下三萬人的兵力。

這樣的兵力,無論是固守還是撤退,將立於不敗之地。

唯一的代價就是陳勝的五千金華衛和方國安的一萬軍校兵團,這兩部擔當阻擊敵騎的任務,就不可能安然脫身。

但相對於六萬北伐軍全部被拖在江北,還是值得的。

吳爭與蔣全義等商議了一個晚上。

但蔣全義堅決反對以這種方式撤兵,他認爲,淮安城中守軍也是人,只要全力攻破淮安城,那麼這個局便會煙消雲散,到時,掌控戰爭主動權的,就是咱們。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前提是,淮安城能在兩日之內被攻破,否則,敵騎的推進速度非常快,後路就會被截斷,到時想退也沒法退了。

而蔣全義辯論道,如果以一萬五千人的犧牲,來換取咱們三萬人的活命,我寧可死在淮安城下,這四年中,我敗過、逃過,甚至被俘虜過,但從沒有一次,主動讓弟兄們爲我去死,此例,此生不敢開!

吳爭聞之動容,他心裡也不忍心,陳勝、方國安部所處的位置,是可以迅速向江邊撤退的,有張名振水師在,撤後南岸或者前往靖江固守,是完全有可能的。

讓他們爲自己而死,吳爭確實有些不忍心,特別是軍校的那批生員,那是培養了三年的北伐軍日後的骨幹啊。

吳爭陷入了左右爲難之中。

眼見着天色漸漸亮起,時間緊迫,吳爭終於做出決定,他連下四道令,傳令陳勝、方國安部迅速南撤,由張名振水師接應至靖江固守。

令魯之域部繼續強攻鹽城,力求在兩日內有所進展。

令正在奉令北上的北伐第一軍一營,渡江後暫時駐囤泰興,協防泰州,等候下一步命令。

令杭州北伐第一軍再調萬人至吳淞待命。

這四道令,讓蔣全義駭然色,他急問道:“王爺,您這是要與敵人拼死一戰?”

吳爭沉默了一會道:“許多時候,愛拼纔會贏!”

第七百九十一章 後世再無旗袍第一百四十六章 賭運第三十六章 密信遺失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第二百零七章 莫老,老莫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整訓令第七百七十六章 爾虞我詐第四百八十八章 與士大夫共天下?第一千五百十一章 用人得疑,疑人得用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還敢躲?第二十三章 真會來事。第三百四十六章 醞釀劇變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新編北伐第三軍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海州之戰(一)第一章 今日便是最後一戰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沈致遠奪權第三十六章 密信遺失第一百六十八章 方國安投敵第六百九十三章 是和是戰,諸公就沒有一個定議嗎?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封鎖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陳錢山水師第四百二十章 運氣不錯第五百零三章 老情敵,小問題第五百十二章 又現太子蹤跡第七百二十章 不服!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 舌槍脣箭第八百八十五章 書生與和尚第四百四十八章 歪打正着第二十三章 真會來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經略杭州府?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請自重!第四百零四章 你們愛咋咋滴第四百九十四章 以戰爭威脅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要動織造司第二十二章 升百戶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該發生的,已經發生第三百十三章 海邊小城第九百八十四章 陰謀之下,最慘的是無辜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叔王也有野心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政變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瘋了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下馬威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兵權交接第二百九十三章 吳老爹身體有了起色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一拍即合第二百五十五章 莫家有奇女第八百零一章 張蒼水,你不如你兒子第三百十九章 吳爭欲救奸倿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被雷劈的不一定是壞人第一百三十章 打伏擊第九百十二章 道不同,不相爲謀第五百三十八章 馬瑤草,你得表態第七百六十八章 吳爭練兵(七)第五百四十九章 應天府,一片詳和!第八百四十三章 烈士遺孤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事大了第四百七十五章 理念之爭第九百八十一章 吳爭在哪?第一百五十章 火炮專家第九百零七章 與沈致遠聯絡上了第一百零七章 魏某是揚州人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誤國誤君第四百十八章 帝王無情義第一百零三章 趙史主動投效第二十二章 升百戶第二百六十六章 杭州府騷亂第三十一章 別忘記給吳家留個後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風雲突變第七百十五章 一場不對稱的對決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一場姍姍來遲的大海戰第十四章 直把杭州作汴州第九百九十八章 真不是我!第二百六十七章 空手套白狼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撤嗎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是一出父教子,可憐的錢翹恭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都是銀子惹的事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情報傳遞受阻第三百七十二章 裝病還裝出理了第九百零四章 事關生死,不可大意第九百八十六章 兩面受敵第六百三十一章 收官大捷第三百八十六章 道不同不相爲謀第七百三十六章 空手套白狼啊第三百四十二章 真是雞肋嗎?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用命換尊嚴第八百四十三章 烈士遺孤第五十章 有難同當第四百八十三章 陪你一起等天明第一百三十二章 滅掉韃子前鋒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攻海州?第三百八十三章 針鋒相對(一)第四百五十八章 鷹、鴿兩派第七百八十一章 信任自己的同袍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漢明半月談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路遇奇葩第七百零七章 泰興城,落。第八百八十二章 能爲友赴死的人,怎麼可能投降敵人?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晉爵令第三百九十八章 權臣OR忠臣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老朽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