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還都長安還是洛陽?這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當年漢高祖劉邦鼎定天下時,心中的首選都城也是洛陽,而不是長安。劉邦覺得秦朝定都關中,卻覆滅得如此之快。這命有點不太好。而且洛陽也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城。又還是東周的都城,周天子在這裡居住了幾百年,這是個好兆頭,比起短命秦王朝來,不知道要好到哪裡去了。

而劉邦集團的大多數人也支持劉邦的意見,覺得定都洛陽好。關中不吉利。結果就在劉邦要做出決定的時候,兩個人改變了劉邦的意見。

第一個是婁敬。婁敬說洛陽不行,雖然周天子在此待了幾百年,但強大的時候,諸侯來朝;弱小的時候,周室就控制不了諸侯了。而關中卻不同。“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爲固,卒然有急,百萬之衆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不如定都關中,萬一天下有事,山東叛亂,自己也能守住關中的基本盤,然後再圖反擊。

劉邦遲疑不定,就去問他的智囊張良。張良也贊同婁敬的意見:“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劉邦一聽,就毫不猶豫的決定定都長安。從此西漢在此二百餘年。到了光武帝時,還都長安還是定都洛陽,又成了一個選擇困難的問題。

最後,經過反覆權衡之後,劉秀並沒有選擇長安,而是決定定都洛陽。這是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考慮的。

劉秀起家於南陽,身邊的功臣集團,多是宛洛派系,人家天然就不想入關中,而是想着在自己的地盤上。劉秀的基本盤就在南陽、洛陽,所以他從情感上,也比較偏向洛陽。而且洛陽本身就是個大城,在西漢也是作爲陪都存在的。選擇定都洛陽,在政治上並沒有障礙。

另外經過西漢末年的大動亂,長安已經一片殘破,富戶和百姓紛紛出逃,關中幾成廢墟。劉秀集團剛剛平定天下,手頭窮得很,能省一點是一點,哪裡肯花費巨資,去重建長安宮室。而且洛陽居天下之中,又有大河、洛水運輸天下物資,有利於東漢王朝的經濟發展。

最最關鍵的是,新建立的政權還比較弱小,守在洛陽,在戰略防守上比起長安來,要更有優勢。

劉秀也是一代名主,號稱位面之子的人。他也是經過了反覆權衡算計,這才作出決定來的。無疑這個決定,是比較正確的。要是真的選擇定都長安,只怕是要立即陷入對外戰爭的泥潭了。

現在,這個問題,又輪到劉備做選擇了。劉備內心,其實是比較偏向長安的。但他覺得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越是重大問題,自己就越是不能一意孤行。事關國運,他自然得慎重。

賈詡想了想,便道:“洛陽調在中樞,西阻崤谷,東望荊山,南望少室,北有大嶽三河之分,風雨所起,四阻之國。其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君王定都於此,便可遙控天下。實爲帝都之上選也。不過長安帶河阻山,懸隔千里,且大王爲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還都長安,亦是正理。”

劉備聽明白了,賈詡的意思是洛陽很好,長安也很好。洛陽省事又省錢。不過定都洛陽的劉秀是長沙定王劉發一脈,你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一脈,要是想給祖宗爭口氣,去長安也不錯。定都洛陽也行,定都長安理由也是足夠充分沒人攔着,去哪裡你自己看着辦。這等於是說了一堆廢話,真是隻老狐狸啊。

荀攸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仍然是建議劉備還都洛陽:“長安殘破,又有河西諸羌胡爲害。當奉天子還洛陽。”

劉備心中就嘆了一口氣,然後拿眼睛去看二個便宜女婿。

諸葛亮見劉備眼光看來,舉手一揖,從容不迫的朗聲道:“主公,依臣之見,當還都長安!自桓靈以來,天下大亂,先有黃巾,後有董卓。諸侯混亂,割據一方。不奉天子之命久矣。若無主公,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主公漢室宗親,以一己之力,再續大漢國祚。當還都長安,以告高廟。

且天子守長安,精兵良將拱衛左右,羌胡無以爲害,涼州將徹底安寧也。”

劉備聽了,眼睛就是一亮,孔明不愧是孔明啊。讓自己還都長安,從政治角度上,就有了宣傳的意義。讓世人知道,安定天下的,是他劉備,而不是劉秀的子孫。另外,羌胡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荀攸想着要防羌胡,諸葛亮卻想着徹底剪除羌胡的危害,這一點上,高下就已立判。自東漢定鼎以來,關中、涼州的羌亂,就徹底失控。有人曾經說東漢亡於涼州羌亂,雖然有失偏頗,但也不是全無道理。

翻看東漢史,可以見到對涼州羌胡的用兵記錄之頻繁,還有歷年的錢財,動不動就是億萬。搞得後來甚至有大臣直接建議皇帝把涼州給放棄算了。這鉅額的軍費開支,朝廷實在是承受不了,這涼州反正是不毛之地,就讓給羌胡算了。還好有腦子清楚的,極力反對,不然這麼大一塊地盤,就真的要扔了。

終東漢一朝,對羌胡的戰爭,斷斷續續打了百多年。而在西漢,卻沒有這個問題,爲何?還不是因爲天子都長安,精銳禁軍拱衛附近,羌胡但凡有點動靜,就立馬被鎮壓下去了。

當然,並不是說諸葛亮就一定比荀攸高明瞭。荀攸比諸葛亮大了差不多三十歲,在思想上更趨近於保守。而諸葛亮則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性格里面,當然是更具有進攻性。

劉備腦海中念頭不停的在轉,手指也無意識的在擊打着桌安。他嗯了一聲,面無表情的又看向了陸議。

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第二百九十四章 出使荊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七百零九章第四百零二章 袁紹兵至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谷關內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離荊州(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涼州之戰(三)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五百四十章 鄴城之戰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四十七章 曹兄孟德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離荊州(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第五百五十六章 關中攻略(八)第二十章 東萊故事第三百二十二章 公孫之敗(二)第一章 臨危託孤二百二十五章 呂布窮途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七百六十二章第二十二章 東萊故事(3)第三十二章 初拒徵辟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六百三十章 戰爭序幕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四百二十六章 流言驟起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二百九十七章 幽冀大戰(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鄂縣失守第六百十一章 兗州戰事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三百九十七章 張燕出山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關中諸事第三百四十七章 荊揚水戰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勢危急第六百八十一章第八百零三章 戰爭爆發(四)第七百八十五章 往攻新野第三百四十九章 曹操南圖第七百八十章 赤子曹昂第七百七十六章 慘敗而回第五百五十七章 關中攻略(九)第四百七十三章 冀州攻略(十五)第三十八章 太學論儒第四百一十九章 麴義應對第五百二十二章 政策調整第一百零九章 築城巴丘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六十章 鮮卑之事第三百六十八章 劉備所謀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五百六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六百四十七章 圍點打援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三百八十四章 袁劉大戰(十四)第五百五十五章 關中攻略(七)第二百四十章 身陷匈奴營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二百五十一章第六百三十八章 西域見聞(二)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五百八十七章 皆大歡喜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五百五十四章 關中攻略(六)第六百五十三章 兗州決戰(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袁劉大戰(二十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天下亂象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第四十九章 事件起因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一百四十五章 廢立之事第五百六十三章 關中攻略(十五)第六百七十五章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亂第二百八十一章 跨海東征(八)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五十八章 黃巾初蹤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四百九十三章 冀州攻略(三十五)第四百七十章 冀州攻略(十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風雨幷州(三)第五百六十四章 關中攻略(十六)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六百二十四章 關羽還擊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五百五十六章 關中攻略(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