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

我國養鴿子的歷史堪稱久遠,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隋唐時期,在我國南方廣州等地,已開始用鴿子通信,其中海上商人因爲經常出海遠離家鄉,就用信鴿與家人聯絡。在《唐國史外》中就指出“南海舶,外國船也,每歲至安南、廣州......海路必養白鴿爲信,舶設,則鴿雖數千裡亦能歸“。在當時杭州一帶,以養鴿爲樂,在鴿腿上繫上風鈴,數百隻羣起羣飛,望之若錦、風力振鈴,鏗如雲間之珮。當時不但民間好鴿,王公貴族也不例外,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嶺南家鄉,曾養羣鴿,並用鴿子與家人來傳遞書信。

到了宋代,信鴿通訊已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信鴿的馴養技術已日趨成熟。以後的《鴿經》,則把信鴿分爲皁子、銀灰串子、兩點斑、紫葫蘆、信鴿、硬遊等六個品種。高宗趙構更是迷戀養鴿,甚至不理朝政,故有人曾寫打油詩,在《古杭雜記》中寫道:“萬鴿飛翔繞帝都,朝暮收放費工夫;何如養取雲邊雁,沙漠能傳二聖書“。

對於此時的有錢人而言,鴿子確實可以算是一種玩物,飛鴿傳書是風雅之事。但對於海上艱難求生的海客們而言,信鴿卻有更多的實用性意義,是在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傳遞思念的使者,葉繼送來的信鴿原本就是海客所養。

這養鴿人名爲孫富安,事實上卻不富也不安,他現年四十餘歲,看起來卻又瘦又老,足可以看作六十歲的人。他年輕時跟隨大食人的船隻做事,因十幾年前照料過某個重病的大食水手,那人臨終時將幾十只鴿子送給了他。孫富安對於這些鳥兒還真有些緣分,餵養起來得心應手,十幾年來對訓鴿的法子也無師自通,有時也將鴿子賣給海商用來通訊。後來乾脆不走海了,專心養起鴿子來。他爲人有些孤僻,不善交際,賣鴿子的營生收入有限,也就勉強餬口,生活是比較落魄的。

正好張鏑在澎湖建制後安排劉十九作爲招才科主管,去往各地蒐集情報、招募人才,得知了這麼個人,就花高價將孫富安的鴿舍連同幾十只鴿子全都買下,爲更好管理,乾脆把孫富安本人也僱傭下來,跟着葉繼的船就到了昌國。

劉十九這一回算是立了大功,因爲張鏑後方現有的地盤和人員都太分散了,聯絡通訊這一塊一直都是短板。就以當前的主要聯絡線路而言,流求、澎湖、泉州都各自相距至少一二百里,與昌國、呂宋更有千里之遙,全靠船隻通訊的話,需要幾天甚至十幾天才能將信息傳到一處,何況海上行船不確定因素多,若遇上風雨惡劣天氣,能不能送到都是個問題。這樣一來,有時後方發生的事情沒法及時反饋,前方的決策也沒法及時下達。對於管理者而言是一種解不開的死結,長此以往,組織勢必崩潰,最好的結果也是各個部分各自爲政而已。好在作爲張鏑基本盤的流、澎、泉一線幾個負責人都比較可靠,劉石堅、葉繼、李大安等人的能力和忠誠都無可比擬,即便張鏑不去坐鎮也能正常運轉,還能源源不斷的支援前方。但是作爲新開發的二線地盤呂宋,這個後方的後方卻因爲聯絡不暢,儼然都有了一點獨立王國的味道。雖然陳三甸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反叛的跡象,但只要有這樣的趨勢就是讓人擔心的。這大概也正是張鏑在設立中興社時不將呂宋納入的原因,那其實是個自己還未能完全掌控的地方。

但有了信鴿就不一樣了,哪怕千里之遙也只要一兩天時間就能聯繫上。當然現在還只能實現從昌國飛往泉州,其它地方還未建好鴿舍,也沒安排養鴿人。將來等幼鴿再孵化幾批,就可以逐漸在澎湖、流求乃至呂宋都設立新的鴿舍,訓練出新的信鴿,在各個地區之間互相聯絡。

張鏑準備親自試試看這些信鴿的性能,找了紙筆,略一思索便寫了一封便箋。內容只有幾句話,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對劉十九表示讚許和嘉獎;二是希望他繼續訪求人才,如有其它的養鴿人也可多招攬幾個;三是流求開拓需要的人多多益善,請不拘一格,多招人手。

寫好便箋,張鏑根據孫富安的引導,將紙條捲起來,塞入一隻鴿子腿上繫着的小竹筒,在門外雙手一託,鴿子便撲簌簌的飛向天空。鴿子具有強烈的歸巢性,一般來說,它們的出生地就是它們一生生活的地方,任何生疏的地方,對鴿子來說都是不理想的地方,都不安心逗留,時刻都想返回自已的“故鄉”,尤其是遇到危險和恐怖時,這種“戀家”慾望更強烈。若將鴿攜至距“家”百里、千里之外放飛,它都會竭力以最快的速度返歸,並且不願在途中任何生疏的地方逗留或棲息。這次孫富安帶來的幾十只鴿子都是在泉州馴養的,放飛之後也就會一直往泉州的“家”裡飛去。

今後如果要實現在各個地點用信鴿聯絡,就需要在當地從幼鴿開始培養。比如在昌國馴養出五十隻鴿子,再將他們帶往流求,那麼從流求放飛就可以有五十次與昌國單線聯繫的機會,反之亦然。

因爲鴿子的繁殖和訓練都需要時間,如果建立這樣一個聯繫網絡按照張鏑的估計至少要幾個月的時間,不過如果有更多會馴養鴿子的人勢必可以讓進度更快些,這也是張鏑希望劉十九多找一些訓鴿人的原因。

張鏑又問孫富安,可否收幾個徒弟,將這養鴿子和訓鴿子的方法傳下去。孫富安倒是沒什麼意見,只要能有口飯吃,與他熟悉的鴿子在一起,帶兩個徒弟又有什麼關係。只不過他表示自己做不來師傅,說不出多少道道來,養鴿子全靠自己用心與鴿子相處,其它的也沒什麼好教的。張鏑很理解,現在的很多手藝沒有現成的方法和教科書,本來就要靠學徒自己去實踐、去摸索。他讓親兵安排下去,就到附近的各處村鎮,找一些聰明伶俐的貧家子弟,專門招來學習馴養信鴿,這當然不難找,這個時代的人們日夜勞作也只夠溫飽,如果只要養幾隻“鳥”就能有飯吃,誰會不願意呢。

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三百四十九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二)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三百二十九章 紅巾化白頭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二百十一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四)第四十一章 海上閻羅 荊泰賊惡貫滿盈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三十六章 呂宋攻略 太平寨制霸全島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五)第一百九十九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五)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三十六章 呂宋攻略 太平寨制霸全島第三百三十五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一)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八十九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下)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八十九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下)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十四章 廣州遇險 南海大勝蒲家船第一章 死而復生 緣是蝴蝶夢莊周第二百七十六章 北元密探(十)第三百二十六章 改造義軍第二十六章 臨安難安 又驚聞焦山大敗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元密探(一)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一百七十四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下)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三百七十章 隆興大會戰(十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來(三)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三百二十二章 韃子的反撲(二)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一百九十九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五)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下)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三百六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