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四面合圍

此時已是二月,天氣暖了起來。草地有了綠色,間雜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不時有獐免蹦跳。天上有蒼鷹盤旋,伴着朵朵白雲,鑲嵌在藍天上。

張玉騎在馬上,看着周圍的景色,心胸開闊。慢慢離開橫山,進入了沙漠草原中,周圍的景色全然不同。橫山那裡雨水不少,百姓多是以種地爲主。離開橫山,就漸漸進入了遊牧區。

到了王亭鎮,張玉吩咐在鎮外紮營,全軍緊守營區,不得到處遊逛。

指揮使崔建道:“太尉,前面鎮子多麼方便,可以住在民戶裡,何必在外面受苦?”

張玉道:“最近多次發生軍兵騷擾百姓的事情,狄太尉極是震怒,還是不進鎮子的好。莫要忘了鐵冶務的事情,一次斬了十幾人,出了事真要殺頭的。”

幾個將領一起搖頭,各自嘆氣。過了王亭鎮,再向北就出了農耕區,全是大漠草原了。不在這裡舒舒服吃一頓,好好睡上一覺,後面可就再沒有了好日子。

全軍安頓下,駐防王亭鎮的將領過來拜見。進了帥帳,行禮如儀,張玉道:“自本朝佔夏州,最北就是到這裡和大沙堆,未深入安慶澤。前些日子,党項剩餘兵馬逃入了安慶澤,你這裡有沒有什麼消息?”

守將叉手:“回太尉,前幾日逃來十幾帳牧民,說党項殘軍在安慶澤強逼民戶從軍,徵調糧草。除此之外,便就音訊全無。現在到安慶澤的道路已經沒有行人,商戶躲避。”

張玉道:“西邊的大沙堆如何?那裡說是党項降軍叛亂,被守軍平定了。”

守將道:“自降兵反叛,官兵大索,現在大沙堆已經廢棄,除了駐軍之外,已沒有民戶了。”

張玉點了點頭,心中明白,只怕是守軍搶掠錢財,大殺一番之後,剩下的民戶逃離。一座沙漠旁邊的鎮子,就此廢棄。也難怪狄青震怒,軍兵作亂,一個鎮子就此消失。

送走鎮守將領,張玉叫了嚮導來,到外查看地勢。

嚮導指着北方茫茫草原道:“這一帶雨水稀少,多是這種草原和沙漠交接的地形。向北有沙山,水多的地方有草原。草不豐茂,遊牧者趕着牛羊到處遷徒。”

張玉道:“由此去安慶澤,該如何走?”

嚮導道:“若要近,直向北去就是。不過太尉要截斷党項西路,就要向西走大沙堆以北,沿着草原邊緣纔好。安慶澤和黃羊平西邊是茫茫大漠,多流沙,人畜難行。”

張玉點了點頭:“那便向西行。大漠裡行軍,最怕沒有水泉。從明日起,你與三百先鋒在前,每日裡找到有水泉的宿營地。此次進軍,以中路狄太尉大軍爲主,我們只是輔助。”

嚮導叉手稱是。這一帶的草原與沙漠雜在一起,水源不足,大軍一旦離了泉水,便非常危險。

安慶澤,党項首領韋支信、白遇子與幾位將領圍着一團篝火。一邊烤火,一邊商量形勢。

白遇子道:“得到消息,宋軍十萬人,從夏州和石州一路北來,要與我軍決一死戰。此次是狄青親自帶軍,分成三路撲來,其勢不小。”

韋支信道:“我們兩萬餘人,無法與宋朝大軍作戰。當漸戰漸退,避開他們。大漠之中,宋軍能追多少日子?等到大軍退去,這一帶還是我們的天下!”

白遇子嘆了口氣:“這裡人口不多,也無法支撐我們大軍。若是時間長了,沒有耗走宋軍,我們先斷糧,那可就麻煩了。西邊是大漠,北邊是地斤澤,東邊是麟府路,其實我們無處可去。”

韋支信道:“我就不信,宋軍十萬人,能在大漠中堅持多少日子。能拖上十天左右,他們應該就無法支持。只要節省一些,我們的軍糧應該接濟得上。”

白遇子道:“如果十天宋軍不退,又該如何?夏州離着並不遠,城中儲蓄的糧草,全歸宋軍,他們人手又多,總有軍兵運糧。還是要想好退路,不要被宋軍逼得無路可走纔是。”

沉默了一會,韋支信道:“實在不行的時候,我們就北走地斤澤!”

白遇子道:“地斤澤是宋軍賈逵轄地,那裡有五千人。我們兩萬兵,不知能不能對付得了他們。”

韋支信道:“總是要試一試。周圍的州縣,龍州獻城之後被宋軍屠城,軍兵一個都沒有逃掉。這就是前車之鑑!投降是死,血戰到底也是死,那何不作戰到底!”

其餘將領一起高聲稱是。狄青佔領夏州之後,這些党項將領都要降了,結果就聽到了龍州被屠的消息。投降了也要屠城,他們怎麼還會降?幾個帶兵的將領見宋軍即將合圍,便帶了兵馬,聯合了彌陀洞的守軍,跳了出來,退到大漠之中。

這一帶就是後世的毛烏素沙漠,不過這個年代沙漠剛剛開始形成,還有許多草原。雖然稀疏,支撐不了太多的人口,卻一直都是党項的最後退路。不過以前他們可以一直向北去,退到陰山下,現在卻沒有那個條件了。現在四周全部是宋軍,而且重兵包圍,實際是一塊死地。只能寄希望於宋軍作戰不堅決,能夠守得他們退軍。等到大軍退去,這一帶就是自己的地盤。

地斤澤北邊就是鐵路,宋軍隨時可以調集重兵,党項殘軍沒有縱深。而且這一帶的牧民,也養不活這麼多軍隊,党項軍隊沒有多少選擇。狄青統大軍前來有消息一到,便就人心惶惶。

韋支信嘆了口氣:“國主已經被押到開封府,封了官職,在那裡住下來,夏國已經亡了。奈何宋軍貪圖錢財,殺降擄掠,我們不過是給自己爭一條活路罷了。若是降了就平能平安無事,誰又想逃避!”

白遇子道:“委實如此。本來全軍已無戰心,結果宋軍在多地屠城,軍兵不得已,只能再聚起來作戰。狄青一軍實在信不過,若是最後沒有辦法,寧可到東邊去。”

韋支信道:“誰又知道賈逵會如何?他是狄青舊部,豈能不聽狄青指揮?”

白遇子道:“現在他屬韓琦屬下。韓琦轉戰數千裡,破十幾州,沒有聽說殺降的事。”

幾個將領一起嘆氣,顯得無奈。韓琦是沒有殺降的事情,但面對的,卻是賈逵的部隊。賈逵本來就是狄青舊部,南征回來才分開,誰知道會怎樣呢。兩萬多人,對上狄青的十萬大軍,沒有哪個將領敢狂妄地認爲可以戰而勝之。沒有勝利的機會,那就只有死路了。

麟州,賈逵看了狄青的公文,對屬下道:“党項兩萬殘兵逃入安慶澤,狄太尉率十萬大軍,意欲北上剿滅。爲防党項兵逃竄,行文我部,派兵與大軍配合。”

一邊的副都指揮使蘇安靜道:“黃羊平的党項殘軍,無非是渡明堂川東來麟州,或者北上去攻地斤澤,只有這兩條路。地斤澤數千兵馬,面對兩萬殘軍,要增兵纔是。”

賈逵道:“麟州不必擔心,狄太尉派楊遂率三萬大軍,沿明堂川北來,主要是地斤澤。派五千兵馬過去,湊足萬人,應該足夠。我們這裡,即將取契丹朔州,要派兵馬支援,不好多派兵馬。”

蘇安靜有些猶豫:“地斤澤一萬人,能不能擋得住兩萬党項殘兵?”

賈逵笑道:“當年杜太尉開拓河曲路的時候,三萬兵馬,縱橫數千裡,連敗契丹、党項。現在到了我們,卻處處束手束腳。一萬兵馬足夠了,若是出了意外,將領該殺!”

當年杜中宵帶營田廂軍此上,只有三萬人,面對契丹和党項大軍,縱橫無敵。隨着時間過去,宋軍的膽量縣是越來越小,再沒當年豪氣了。

在狄青手下的時候,向來稱張勇賈智。張玉是第一猛將,賈逵則能決斷,有計謀。這幾年,在武都軍校學了數次,加上手下將領多是從武都軍校出來,賈逵對自己手下還是非常放心。以一萬軍隊對党項的兩萬殘兵,如果打不贏,這將領委實有問題。

賈逵軍中是河曲路的習慣,各種制度完備,將領各司其職,與狄青大軍不同。一萬軍隊,槍炮裝備完全,怎麼是党項殘軍能夠對付的。

當下賈逵下令,濁輪寨一帶的宋軍,統統前往地斤澤。配合那裡的守軍,堵住黃羊平党項殘軍北上的退路。同時行文勝州韓琦和富弼,用鐵路向地斤澤補充糧草彈藥,做好戰鬥的準備。

第147章 初戰告捷第163章 過蒲昌第79章 剪羊毛第225章 大戰將至第11章 攤派差役第26章 圍堵第265章 使節第157章 避嫌第52章 除夕第50章 沒有展開第42章 故交第144章 做大事情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第90章 狼狽爲奸第219章 打獵第101章 早作打算第160章 出人意料第106章 慶功第54章 逃散之人第182章 軍中封建第62章 新奇第34章 似是而非第195章 使節第45章 時移世易第25章 窮治地方第58章 請求第30章 京西營田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76章 吃好住好第154章 降不降?第34章 新錢第14章 不管事的縣令第64章 聖心難測第213章 新與舊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54章 逃散之人第84章 實在聽不懂第14章 陣前殺將第45章 定計第3章 比不得第21章 練兵第8章 擦邊球第9章 酒糟蒸酒第231章 大不一樣第70章 試炮第56章 依山而陣第152章 恰逢其時第78章 重炮第115章 契丹相爭第193章 分岐第155章 機宜司第61章 心驚肉跳第154章 投奔第22章 難題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63章 欠債還錢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166章 調兵遣將第52章 除夕第165章 皇子案發第90章 等不得了第30章 兵臨城下第64章 自投羅網第37章 熟人第133章 兩件大事第183章 收網第90章 等不得了第31章 你想錯了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211章 分岐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133章 大戰在即第259章 劉淮在此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36章 獻城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231章 細作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33章 泄秘第205章 人才難題第131章 賊性難改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128章 夜談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102章 拿人第50章 糧草第101章 慶功宴第106章 草市飲酒第13章 聲東擊西第251章 援軍來了第146章 誰知從前第36章 窮則獨善其身第93章 我想謙虛第57章 掛麪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59章 順手牽羊第44章 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