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回頭路

石全彬看着十三郎,身材高大,這幾年更變壯了不少,站在那裡像一座山一樣。連連點頭:“教頭如此身軀,若不是遇上杜提舉,在鄉間着實可惜了。我奉朝廷之命,到這裡觀軍,看這幾年練兵實效到底如何。前幾日看了炮兵,着實犀利非常,天下無人可比。今日到騎兵營看看。”

十三郎叉手:“但憑團練吩咐!”

石全彬對身邊的杜中宵笑道:“雖然同在一軍,武教頭跟姚炮主卻不一樣,豪爽許多。姚炮主雖掌重兵,人卻文質彬彬,說話不多,條理清晰,好似個讀書人一般。我多年在外統軍,到了騎兵這裡,才覺得分外親切。前幾日在炮營,總覺得束手束腳,說話都不好大聲。”

杜中宵道:“這是難免的事。炮營裡上到主將,下到士卒,日日裡讀書識字,計算地形彈道,可不就是那個樣子。他們做事首先要的是心細,自然就是那種氣度。”

一邊向營中走,石全彬問道:“你們這裡,有鐵甲騎兵麼?鐵監製的鐵甲,這幾年愈發精良,穿在身上活動自如,猶勝於皮甲。而且價錢不貴,製造方便,不似皮甲花那麼多功夫。”

十三郎道:“回團練,鐵甲雖好,與皮甲比起來太重,軍中用得不多。我們這裡多是皮甲,衝陣時無非再加兩重罷了。士卒力氣在那裡,穿上鐵甲,諸多不便。”

石全彬看着十三郎奇道:“似教頭這山一樣的猛士,鐵甲穿上又有何礙?禁軍中的猛士,有的還在鐵甲裡再套一層薄鎖甲,陣前刀槍不入。”

十三郎道:“末將自然可以穿鐵甲,能行動自如,軍中就不容易了。一則難有那樣猛士,再者隨州在南,也沒有那麼多的好馬。穿了鐵甲,軍中的馬匹很難衝起來。練了幾年,現在堪堪有一都鐵甲兵。”

石全彬點了點頭:“原來如此。人馬俱缺,那就沒有辦法了。”

鐵甲規模化製造比皮甲便宜,防護還勝過皮甲。鐵監完善了制式,這幾年大規模生產,禁軍中的精銳軍隊,大部已經換了鐵甲。營指揮使以上,都是量過尺碼,由鐵監按身材精製的。其他人員,則是鐵監生產幾種規格,各選適合自己的。

裝備鐵甲,對禁軍戰力的加成,還要勝過槍炮。不說鐵甲騎兵,就是精銳步兵,一排穿鐵甲拿長斧大刀的高大兵士一路砍過去,血肉橫飛,比成排倒下的敵軍場面震撼多了。相對於對槍炮的抵制,禁軍對鐵甲非常歡迎,針對實際使用的情況,向鐵監提了許多意見,現在已經非常成熟。

每過幾年,就有將領到各地揀汰廂軍,身材高大、武藝超常的人選入禁軍中。進入禁軍後再層層選拔,其中的精銳,如諸班直、上四軍、和拱聖、雲騎等軍,無不身材強壯。鐵甲用在這些人身上,正是好馬配好鞍,用對了地方。好鋼打造的軍器,加上穿鐵甲的強壯士卒,三衙自認現在禁軍戰力強了許多。

杜中宵也知道禁軍的情況,聽石全彬不斷說着鐵甲的好處,對於營田廂軍裝配不多,心中顯然有些輕視。不由想起一句話,子彈是懦夫,刺刀是好漢。刺刀又算得了什麼好漢?顯然在朝中將領眼裡,長斧大刀比刺刀更有資格做好漢。

到了校場,看十三郎集結的演示隊伍,站在那裡整整齊齊,石全彬道:“奇怪,怎麼不見弓騎?”

十三郎叉手:“回團練,我們軍中沒有弓騎。凡非鐵甲重騎,輕騎例裝騎槍一支,以代弓弩。”

“用騎槍?”石全彬看了看杜中宵,“什麼是騎槍?也是火槍麼?”

杜中宵點頭:“不錯,騎槍比弓弩方便許多,軍中的騎兵都是用騎槍。與步兵用的火槍相比,騎槍短一些,一般爲雙管,可以連續兩發,裝填也方便許多。當然,威力就比步兵火槍差得遠了。”

“原來如此。”石全彬沒再說話,顯然不知道騎槍代替弓箭是個什麼思路。宋軍的騎兵,比步兵還要重視弓箭,大多都是弓箭手,練的是騎射戰術。一般騎兵,都是八九成用弓,一兩成刀槍。平時訓練也是以射箭爲主,直射、輪射等等。樞密院要求練習的“之”字射,已經是非常先進了。說到底無非是儘可能在有效的距離內,能夠射出更多的箭。

出現這種局面,首先是步兵的發展,正面進攻能力增強,騎兵衝陣的效果降低。正面對陣,宋軍一般是用步軍長兵器破敵,協同的騎兵利用機動優勢,攻敵弱點,擴大戰果。這種時候的騎兵,更多是騷擾牽制的作用。與契丹党項作戰時,已經列陣完成的步兵軍陣,並不怕對方騎兵衝鋒。

騎兵重要,主要是在其機動性,包括戰場間的機動性和戰場機動性。宋軍騎兵的使用,極少出現在正面對陣時,以步兵爲主。這與現實有關,也跟長時間缺馬的傳統有關。但另一方面,騎兵的機動性決定了,他們可以選擇合適的地方下馬作戰,步兵有的,他們大部分都可以有,比步兵更加靈活。

見石全彬不說話,十三郎吩咐面前的騎兵,按照日常訓練,分別演給石全彬看。

一切都有規例,帶隊的軍官訓練,分成幾隊,各自取了騎槍,如禁軍騎兵射箭一般,演示騎射。無非是直射、輪射,根本沒有此時樞密院提倡的“之”字射。石全彬看了,心中不由搖頭。

演過一輪,石全彬再也忍不住,對杜中宵道:“提舉,以前禁軍練弓,委實是你們這般,多練直射輪射,射親射遠。也不需要中的,上靶即可,這是一樣的。不過,最近樞密院知會三衙,要騎兵再加練一種‘之’字射。這種射法,要馬走之字,相距雖近,卻可多射幾箭,陣前殺敵最有效。”

杜中宵道:“我也聽過‘之’字射,軍中練了幾次,最後大家一致議論,沒有大用處,以後就不再練了。這倒不是樞密院說的不對,而是營田廂軍的騎兵,不是那種用法。只有正面對陣的時候,‘之’字射纔有用處。而我們的騎兵,除非特殊,正面衝陣只有鐵甲騎。他們本不帶騎槍,是帶一支側鉤槍,帶一刀一鐗,直衝敵陣。其他騎兵,應儘量避免與敵正面交鋒,快打快退,是以如此練習。如果萬不得已正面對敵,則變爲步兵戰術,以騎槍和腰刀對敵。”

此時還是冷兵器時代,撞牆式的衝鋒非常危險,正規軍都有防範正面衝擊的措施。杜中宵哪怕知道一點那個概念,也不敢用在這個時候。指望着排山倒海衝過去,敵方勢氣崩潰,就此收割戰果,是自殺式的打法。打儂智高這種或許可以,對上契丹和党項,是沒有用處的。除非特殊情況,宋朝跟他們作戰多是苦戰,需要反覆衝殺纔可能衝亂軍陣,一波過去沒有就是沒有了。

騎兵的長處在於其機動性,最快找到敵方的弱點,快速攻擊。或者快速機動,掌握戰場主動性。想正面衝陣,杜中宵還不如用郭諮的無敵霹靂車呢。大軍團規模的兩軍對戰,營田廂軍靠的是炮兵。由炮兵控制戰場,隔離戰場,形成局部優勢。敵方崩潰,才由騎敵軍擴大戰果,步兵鞏固勝利。營田廂軍中,最重要的步炮協同,而不是步騎協同,“之”字射完全沒有用處。

這是戰爭思想的根本不同,石全彬完全無法理解營田廂軍這種打法。若不是他看了多日炮營,對炮兵非常佩服,都要認爲杜中宵在胡說八道了。

此時宋軍對騎兵的用法,主要是偵察敵情、攻伐敵軍和迂迴騷擾、劫擊糧道。營田廂軍的思路與此相同,正面衝鋒相對次要,主要由鐵甲騎兵來承擔。大部分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是掩護兩翼,瞅準時機作爲預備隊投入。戰前則是偵察敵情,控制戰場。

不過自從裝備鐵甲,就連馬的具裝鐵監也制了組合式的鐵具裝,河東有了穩定的好馬供應,樞密院和三衙起了變化。他們越來越傾向於,讓鐵甲騎兵騎着具裝鐵馬,直接衝陣。衝散之後,再由後面相對快速的輕騎兵擴大戰果。以前宋軍的騎兵分散使用,現在三衙的將領,開始傾向集中,大規模騎兵作戰。

石全彬在京城,對這幾年軍中的變化非常清楚。看過了炮營,本對營田廂軍寄予厚望,結果過來看騎兵,與自己想的不同,戰略戰術都走到禁軍的老路上去了。

宋朝缺馬,因爲騎兵受了契丹和党項無數的氣。很多人的夢想,就是自己有大量騎兵,哪裡失去的哪裡找回來。河東馬場已經看見了希望,能夠穩定產出優良軍馬。如果那裡的馬場擴大,數年之後禁軍同樣可以組建萬計的騎兵,配合新的鐵甲具裝,排山倒海一樣蕩平北方強敵。

第34章 面比肉貴第7章 一拍即合第108章 無本買賣第6章 糟民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91章 菜地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87章 大同來使第249章 內賊第194章 要強硬第146章 遇仙樓重聚第61章 心驚肉跳第9章 初戰第26章 反噬第256章 死裡逃生第57章 怎麼軍改?第74章 鍊鋼第44章 奇兵第186章 刺刀戰第67章 意外第29章 奏對第71章 試槍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33章 使者第123章 新家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72章 兵臨靈州第51章 各有封賞第107章 大同府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157章 長久之計第61章 于闐商人第21章 練兵第43章 示之以恩第111章 石州第77章 誰買誰倒黴第255章 殺人滅口第16章 佈置第206章 不自知第84章 實在聽不懂第53章 技術狂人第25章 欽差試炮第89章 內亂第98章 無事生非第136章 納稅人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26章 突發大案第69章 打出去第126章 細作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219章 打獵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90章 等不得了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5章 當街兇案第106章 慶功第35章 古之龍泉第37章 錢的問題第80章 各有前程第19章 齊射最好第116章 全力向西第79章 得償所願第112章 對牛彈琴第99章 科學的勝利第127章 南下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3章 首告有賞第171章 主戰第118章 韃靼人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93章 三碗不倒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95章 絕路第126章 行會第70章 商場開業第138章 價格雪崩第57章 靜候時機第119章 小火慢燉第126章 行會第86章 地方龍蛇第103章 不湊巧第201章 廣招人手第128章 伊州來使第178章 軍民配合第73章 形勢突變第18章 遊騎第118章 普通人第36章 獻城第68章 有好酒第98章 只取朔州第196章 尉遲三郎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第79章 由遠及近第60章 目標黑水城第139章 打探消息第119章 一定要做好第13章 破飛狐第26章 圍堵第15章 人多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