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軍制變了

與杜中宵和姚守信幾人走在軍營裡,石全彬一直在考慮營田廂軍的軍制。他出身內侍世家,幾代人自五代時便在宮中隨在皇帝身邊,可謂是見多識廣。幼時被石家收養,隨在父親身邊,不但是熟知宮中典故,也讀書認字,讀過不少書。從小黃門一步一步做起來,宮中掌過權,出外任過官職,沿邊也曾帶領千軍萬馬過,見識自非一般人可比。

想了許久,石全彬猛地想起,杜中宵在營田廂軍的做法,不就是類似於兩漢的郡國兵嗎?正是因爲類似於郡國兵,知州掌軍冊,怎麼可能不重視?與治下的其他軍隊比起來,這些人更可靠。

不過與郡國兵不同,這些人除役之後,只是帶個鄉兵的名頭,並沒有春秋教閱。不過只要州中的甲仗庫在,這就是一支潛在的軍事力量,能夠與其他軍隊抗衡。

想通了這一點,石全彬也就明白杜中宵爲什麼強調是由知州掌軍冊。後世常說這時的官員,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其實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知州。知州不全是文官,重要地方大多都是武臣。州一級的主官不是隻有知州,還有直接用武將的刺史。而知縣不管軍,非京朝官的知縣就是縣令,屬於文官序列。

此時的知州到底不是兩漢時的一方諸侯,權力早已被分割,手下多一支這樣的力量,也並不會讓人起什麼異樣的心思。只是掌軍冊,手中就有可靠的力量,少受通判和監司的牽制。知州要想有兩漢時郡守的職權,必須加一大堆使職,如帥臣經略使就例有一長串兼職,只是簡稱其爲經略使而已。沒有兼職,知州職權受到非常多的限制,不是一方之主,而只是附屬於朝廷的一個官職而已。

如石全彬是陵州團練使,如果真去陵州回本鎮,他就是那一州的主官,不會再設知州。如果朝廷加一句不簽署本州事務,那就是個閒官,還會有知州及相應官員。州府本就是藩鎮,節度、防禦、團練、刺史、觀察等印一應俱全。只是極少的情況下,纔會讓這些藩鎮官實任,是一種特殊的榮耀。在藩鎮官實任的時候,他們的職權遠大於知州,幕職官全部對他負責,名義上不再是朝廷外派。

宋朝削藩鎮,不是沒有藩鎮了,而是絕大多數只有名義,藩鎮還在那裡。平時藩鎮各印,是由州里的官員分掌的,很多政務軍務,制度上仍然是用藩鎮的名義發出。

石全彬對此知之甚明,軍制上向兩漢郡國兵靠攏,也是軍制改革的一個方向。只要州里的事務是知州主管,而不是節度使、防禦史、團練使、刺史,朝廷就不必擔心。

一切想通,石全彬才知道自己還是小看了營田廂軍,小看了杜中宵。設立營田務衙門,再加上營田廂軍,杜中宵其實同時試驗了兩種制度改革。一是因爲田都是新開墾,營田務所屬的民戶類似於均田,各家田地相差不多,貧富比較平均。依附於營田務制度,營田廂軍類似於郡國兵,是通過學校從良家子中選出來,他們的待遇和軍功是由地方分擔的。

全用良家子從軍,軍官和兵員在地方都是民戶,營田廂軍與此時的禁軍和廂軍完全不同。偏向於郡國兵的選拔制度,又使其與弓箭手、蕃兵甚至出現苗頭的保甲也不同,與唐時的府兵也不同。

營田廂軍選拔而來,對地方並不特別依賴,軍需全部都是由軍中供給,軍官效用職業化,兵員則是半職業化的。軍隊的戰鬥力,並不依託地方的土地制度,其他地方同樣可以如此。給的待遇是免役,參軍時主戶和客戶是相同的,只要有家庭,沒有資產的編戶都可參軍。

現在營田務的均田被破壞了怎麼辦?破壞了並不影響營田廂軍,那就不是杜中宵的事了。營田廂軍需要的是地方穩定,編戶齊民,要的只是人力,並不是物力。

實行這樣的軍制,那現在軍中多處與禁軍不一樣的地方,到底會不會影響戰鬥力,石全彬又拿不準了。前些日子趙瑜到這裡看過之後,對營田廂軍大加讚賞。特別是火炮,趙瑜斷定以後會成爲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力量,天下再沒有軍隊比營田廂軍更全用炮。此事引起了皇帝和宰相的重視,特意再派石全彬來評估一下營田廂軍的戰力。去廣南數千裡,又是廂軍序列,到時打不了勝仗,這笑話就大了。使用當地的廂軍也就罷了,千里迢迢派京西路的廂軍去,是要當主力部隊用的。

營田廂軍的戰力如何,石全彬還沒有見到,僅僅是軍制就讓他非常頭痛。除京城禁軍,在外的禁軍和廂軍都受地方官員和三衙雙重領導,以地方官員爲主。杜中宵有權力對軍隊進行改革,只要這種改革在允許的範圍內。現在只是廂軍有禁軍和鄉兵的雙重性質,並沒有離經叛道。

正在石全彬想心事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號角響起,軍營裡一下就熱鬧起來。

石全彬驚了一下,問身邊的杜中宵:“提舉,怎麼突然號角響起?莫不是有軍情?”

杜中宵道:“團練,此號只是告訴軍中官兵,中午休息時間結束,要迅速整軍。軍官訓話,各自去做安排好的事務了。軍營之中,一切皆有紀律,衣食住行,都必須聽從指揮。”

石全彬點了點頭,這才明白。一般的軍營,號角響起,都是有緊急軍情,沒想到這裡如此隨意。

看着附近不時有軍官兵員整隊,石全彬道:“提舉,軍中如此頻繁吹響號角,人人緊繃,到了戰時遇到敵情又該如何?總不能到了臨戰時,反而不吹號角了。”

杜中宵道:“軍中號令,日常是一回事,轉爲戰時又是另一個樣子。號角各有不同,加上軍中用的金鼓旗幟,用途不同,曲調不同。軍中士卒都受訓練,必須分得出其中異同。”

石全彬點了點頭:“如此說,軍中吹號的也是熟手,非一般人可爲。”

“那是自然。鼓吹本就是軍中號令,豈能任意爲之?凡是掌鼓吹的,都是號令人員。”

後世軍中常用的軍號此時還沒有傳入中原,偶有所見也被當成稀罕事務,日常所用是金鼓號角。號角很難有明確曲調,只有幾種簡單聲音,主要用作集合整惕之用。杜中宵倒是想用軍號,不過那東西看着簡單,對於不通曲樂的人來說,想製出來可就是難了。

看着整隊之後各自離去的隊伍,石全彬道:“提舉軍中雖無肅殺之氣,但軍容嚴整,紀律來明,非弱旅可比。練軍之難,首在整齊,次在結陣。觀你軍中部伍,一行一動都有指揮,整齊劃一,已是不易。”

杜中宵對自己練的軍隊最自豪的就是紀律,聽了這話,對石全彬道:“團練且看,軍營中各支隊伍不只是整齊,他們走起來,步伐一致。每人邁出去的步長、步速幾乎一樣,走得遠了也不會亂。”

石全彬仔細看了一下,果然如此。行進中的兵員並不會特別注意腳下,但他們每一步走的距離,行走的步速幾乎一樣。就連擡腳落腳,也大致相差不多。走得遠了,隊伍依然整整齊齊。這顯然只能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做到,而且有固定標準。一步邁出多遠,一丈走多少步,都非常明確。

能夠保行軍容整齊,就已經是強軍的標準,想做到營田廂軍這種程度,就連禁軍上四軍也不行。

一時好奇,石全彬問杜中宵:“提舉,練成如此必然費了無數功無,不知有何用處?”

杜中宵道:“軍容整齊對軍紀士氣的好處不說,但說臨戰時的實際用處。我們用的是火槍,要求同進同退,一起開槍。做得越整齊,威力越大,對敵的傷害越大。他們平時這樣習慣了,臨陣時不必特別指揮,就可以整整齊齊前進後退,裝藥發槍。鼓點只是提醒兼鼓舞人心,他們並不全靠鼓點指揮。”

“哦——”石全彬點了點頭,沒想到杜中宵練兵細到了這種程度。士卒臨戰,特別是兩軍對壘的時候,其實非常機械,很多是出於本能做動作。平時習慣了,戰時在周圍帶動下,會加強戰力。

第77章 諸事不同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119章 臨別之言第15章 朝爭第86章 逝者已矣第11章 攤派差役第215章 軍校第11章 決戰第263章 初勝第59章 重騎立功第63章 文臣論兵第45章 時移世易第72章 一路向西第193章 分岐第37章 貪得無厭第93章 恩威並施第80章 新婚第104章 都堂問對第241章 保值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37章 熟人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202章 離去第36章 獻城第29章 再次自薦第149章 伊州第263章 初勝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222章 戰事關鍵第18章 無路可走第105章 突破第271章 韓琦第71章 試槍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123章 新家第69章 志同道合第128章 夜談第9章 初戰第164章 商量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95章 秋收第155章 看你像賊第131章 放手第59章 重騎立功第73章 出門難第72章 比刀第71章 戲中人第70章 試探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111章 都是小錢第147章 大亂將起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45章 定計第39章 古礦洞第199章 打虎隊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81章 親征第8章 約期舉事第73章 出門難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114章 種地一條龍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23章 全力應戰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130章 大包圍圈第40章 不進則退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71章 花超了第20章 結冰了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112章 撞鐵板第37章 貪得無厭第37章 僵局第134章 表功第88章 入幽州第126章 細作第139章 善後第181章 焉耆第61章 于闐商人第31章 競爭第68章 稀罕物第208章 騎兵第一營第72章 不等了第33章 泄秘第133章 兩件大事第94章 誰不缺油?第119章 小火慢燉第98章 時代的碾壓第73章 形勢突變第182章 細作第211章 分岐第141章 抑配車票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69章 他鄉遇故人第50章 如釋重負第33章 舊人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