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集結葉縣

六月中旬,杜中宵整頓廂軍,上報京西路和朝廷之後,全軍沿鐵路至鐵監附近集結,開始一次大規模的全軍演練。到了鐵監剛下火車到衙門,杜中宵就得到了狄青自延州調任樞密副使的消息。

儂智高圍廣州後,朝廷在廣南東西路大規模調整人事,失陷的州縣,包括邕州,都重新收復並任命了守臣。命曹琮之子曹修爲廣西路經制盜賊,以魏瓘知廣州,與知桂州餘靖一起帶經略安撫使。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已經致仕的王德用重起,以使相判鄭州。公開的說法是,契丹使節南來,乾元節上壽的時候見到了王德用,問“黑王相公乃復起耶?”由此而重新用王德用。

杜中宵對這個說法有些不信,朝廷重臣,怎麼會如此隨意?而且與王德用復起同時,狄青由鄜延路都部署、知延州,進入樞密院爲樞密副使。更可能的,是皇帝有意啓用武將入主樞密院,重掌兵權,並開始準備討伐廣南的儂智高。

六月底,三個多月的時間,足夠進入中樞的狄青準備,正好秋後瘴氣漸消的時候南下。杜中宵現在整訓軍隊,也恰好趕在這個時間節點上。

一直到現在,樞密院主官是用文臣還是武將,並沒有一定之規。實際上長時間擔任樞密使的,正是武將出身的王貽永,文臣樞密換了很多人,他一直不動。最近王貽永的身體不好,王德用復起,狄青入樞密院,未必就不是爲了接替王貽永做準備。不過不管是王貽永還是王德用,都是將家出身,與從兵卒升上來的狄青不同。狄青從三衙管軍到一路主帥,還曾經做過經略使,到入主樞密院,軍中的重要職位幾乎都做過,從士兵到主帥,立國之後所未有。能與他相比的,只有五代時的情況,武將完全掌管兵權。

此時的皇帝對軍中職位,一是多用外戚,因爲武將的俸祿高。再一個多用親信,而且隨着權力的鞏固,喜歡用武將。狄青得到皇帝另眼相看,升遷一向飛速,是軍中最被重用的人。最少與王德用一起,是被皇帝相中的樞密使王貽永的接班人。

當然,狄青在這個時候入朝爲樞密使,最重要的原因,是當年賞識他的范仲淹去世了。

范仲淹離開鄧州後,改知杭州,任滿改知青州。因爲身染疾病,請求知較近京城的穎州。由青州行至徐州的時候,於上月離世。范仲淹作爲士人領袖,在文官當中有非常高的威望,自慶曆新政失敗,便就再沒有入主中樞的機會。隨着他的離世,一個時代結束,另一個時代開始了。生前的時候,許多與范仲淹走得近,或者志趣相投的人,被有意無意地投置地方。他在徐州去世,這些人開始重新進入中樞。

沒有了范仲淹,狄青才能被皇帝放心重用。有范仲淹,狄青依然只能在外,等待時機。

現在的皇帝,是個心機很重的人,做的許多事情看似無意,其實一直維持着朝政的平衡,大權從來沒有旁落。心機很重,未必就是城府很深的陰險小人,不威脅到天下佈局,一向都很和藹,願意聽朝臣的意見,也知道自律。這是個聰明人,不過是個想做好人的聰明人,不是陰險小人而已。

坐在衙門裡喝着茶,杜中宵把這些事情想通,不由得有些泄氣。皇帝本人擺明了行軍打仗也好,日常管理軍隊事務也好,更喜歡武將,自己想在廣南大幹一番的希望,一下渺茫了很多。

党項初亂的時候,前方用的不是文臣,掌數路兵權的是劉平。連打幾個敗仗,最後把范仲淹和韓琦調到西北,穩住局面,文臣任經略使才成爲慣例。十幾年來的例外就是狄青,武將任經略使。後來不管大臣怎麼勸諫,一直保持樞密院的主官是王貽永,皇帝從心裡不信任文官能夠帶兵打仗。真有武略的,如張亢等人,也會千方百計讓以文改武,包括初到西北的范仲淹和韓琦。

以文制武好,還是讓武將掌握最高權力?顯然這種討論沒有意義。依現在的軍制,正常年代不可能讓武將掌權,不然大權在握,又是一個五代。宋軍打不了勝仗,也跟樞密院是文官沒有關係,管樞密院的是武將打得更難看。歷史上真正確立樞密院用文官的是宋神宗,那時候對外還好看一點。

宋軍戰力不強,跟軍事制度有關,跟皇權對軍事力量的定位有關。說什麼因爲重文輕武也好,崇文抑武也好,以文制武也好,跟這個時代的讀書人談兵沒有區別,隔靴搔癢而已。

給武人更高的社會地位,給他們更高的官位,或者更多的錢,滿足他們的一切慾望,甚至讓他們掌握天下權力,隨時可以改朝換代,軍隊就能打了?歷史上沒有這種事情,也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這就跟認爲地主剝削農民,資本家剝削工人,是因爲賺的錢不夠多是一個道理。賺錢多了還想賺更多,軍隊在前方面臨生死威脅,什麼待遇能比得上投降做勝利者反過來搶?如果後方過於強大,還可以自己掌權,跟侵略者分利益,鎮壓後方平民不比跟正規軍隊作戰容易多了。

晚唐五代之後,包括後面的朝代,皇權出於對軍事力量的恐懼,出現了一種慣例。朝政不許武將插手,供養軍隊的能力掌握在朝廷官僚的手中,防止他們造反。爲了保證皇位穩定,皇帝牢牢掌控軍權,除了作戰的時候,統兵權與朝政割裂,統兵官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以軍事力量保證統治。

這制度不是宋朝開創,是由宋朝穩定下來。大宋是以軍立國,說得明明白白,軍事力量是保證皇帝統治的基礎。朝政的首要目的是養軍,保障了軍隊再談治理。遇到反抗,軍事力量進行鎮壓。即使是進行招撫,也是把造反的人招入軍隊中。如同契丹最強大的部族是皇族,最強大的軍事力斡魯朵十二宮一府主要掌握在皇帝手中,太后權勢大了便有一宮,就連大臣如韓德讓聲勢煊赫也設一府。地位的名顯區別,就是手下有多少軍事力量,有兵就有地位。國家沒有大一統,帶有典型的封建特徵,國內不像是處在國家共同體裡。什麼地位?你有幾個師就有什麼地位。宋朝不同,軍隊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的手中。

軍隊首先是對內保證統治,對外的目的是爲對內服務的,只要內部不亂就不是大事,甚至可以割讓利益。這樣的後果,是軍隊戰力的底限是對內鎮壓,上限是能夠抵禦外敵,能夠主動進攻是意外。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有戰鬥力?只能隨着時間推移,一步一步腐化,直到內部無法繼續,要麼皇帝向下放權重建戰鬥力,恢復從前的軍閥混戰,要麼就是被完全取代。至於開疆拓土,那不存在的。要想對外開拓,皇帝需要放棄一些東西,讓內部無亂可生,才能夠放心把軍隊派出去。

杜中宵在軍隊中搞專業化,甚至有意培養武臣官僚,便就出於改變這種局面的用意。只有用官僚系統代替軍隊的專權封建,一如文官那樣,皇帝纔可能會放開以人管軍,大將可靠第一的心理限制。如果做不到,每一個帶兵的人都被認爲是潛在的反賊,要處處防範。怎麼管軍?怎麼打仗?對屬下管得不嚴,待遇差了,戰事不利,被認爲是無能。對屬下太好,讓他們吃飽穿暖,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把手下當家人兄弟一樣,打仗時衝鋒在前,又會被認爲心懷不軌。兩難,這差事就不是一般能做事的人做的。

想起狄青進朝爲樞密副使,杜中宵無奈地嘆口氣,茶喝在嘴裡一點滋味沒有。

形勢如此,自己真能到南部平亂又怎樣?還不是幫狄青做嫁衣,讓皇帝進一步收攏軍權。能夠得到戰功,升官快一些,還要及時擺脫軍隊,不然以後就沒大出息了。

沒有勝利,沒有大功,杜中宵的想法無法實施。不改變軍隊制隊,天下有錢了又怎麼樣?軍隊這個吞金怪獸只是不斷改變自己的面目而已。年深日久技術會傳播到國外,終有一天還會形成現在的局面。無非是以前敵人騎着馬來,有了槍有了炮,以後有了船,他們換一種形式來而已。

要想立功,現在看來,自己沒有到一定地位,很難改變局面。而在軍中,是沒有可能升到自己想象的地位的。不在軍中,又沒有了從上而上,完全證明自己的機會。對杜中宵來說,也是兩難。

正在杜中宵坐在衙門裡胡思亂想的時候,知監郭諮和通判王公儀進來,後面跟着陶十七。

見禮畢,分賓主落座,郭諮道:“適才正跟通判還有十七郎在後面,看新制機器。提舉遠來,本是說的明日到,未曾遠迎,還望恕罪。”

杜中宵道:“軍中收拾整齊,我便提前一天,坐着車過來了,倒是忘了知會你改期。”

重新換過了茶,杜中宵道:“此次來鐵監,我帶的人馬不少,要在附近的方城山演練整訓,地方麻煩不少。除了提供糧草,還要檢查地方,讓划進演練地域的百姓遷出來,你們用心。”

郭諮道:“清檢地方,可交由葉縣地方辦理。至於糧草,鐵監是大地方,提舉勿憂。”

杜中宵點頭。葉縣是鐵監惟一的下屬縣,官吏完備,不過此時已遷去北邊的昆陽舊址。廂軍決定的演習區域,正在葉縣管下,自然也該由他們配合。

第7章 審案第103章 杖斃第129章 提拔第160章 甲骨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129章 取朔州第50章 困難第83章 攻城受挫第85章 四散而逃第43章 不同待遇第69章 格外可惡第12章 已陷死地第166章 調兵遣將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161章 兵進伊州第246章 議事第13章 關鍵證人第94章 針鋒相對第13章 聲東擊西第56章 買書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97章 各取所需第151章 畏難的營田軍隊第117章 牢城營第67章 生意第113章 迎接第200章 何不參軍第208章 騎兵第一營第15章 我要考進士第88章 隨你們打去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102章 拿人第20章 農民舉人第140章 用人換地第73章 各想出路第246章 議事第69章 各有算盤第46章 失誤的代價第236章 時移事易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85章 物是人非第66章 屬官第40章 模範村莊第95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72章 進攻第9章 培根固本第54章 逃散之人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61章 時間不等人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138章 價格雪崩第5章 刁難第84章 兄弟相見第164章 商量第38章 試槍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33章 悔不當初第131章 賊性難改第136章 堅守原地第111章 首告第199章 軍校第38章 進山第253章 斬將奪旗第107章 無可奈何第207章 不奉旨第160章 新生活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139章 善後第219章 打獵第2章 連夜攻城第203章 給錢第268章 備戰第69章 什麼都要基礎第42章 疑惑第69章 格外可惡第122章 倒黴鬼第80章 各有前程第137章 再回幽州第120章 謹慎爲上第148章 西進第78章 仙人跳第218章 用盡全力第119章 使節第206章 廣南亂起第18章 互相推諉第122章 見面第1章 疾風暴雨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5章 舊人第31章 大軍南下第15章 初具規模第32章 官、吏、差第70章 試探第145章 沒有準備第41章 差強人意第102章 坐車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39章 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