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打獵

十三郎和陶十七一衆人縱馬而行,穿過池塘邊的草地,走到山腳的小樹林,一直進了小山上的灌木叢,直向山頂而去。正走的時候,突然從旁邊飛起一隻碩大的野雞,撲楞楞地消失在了不遠處的灌木裡。

十三郎道:“你們看清楚沒有?那雞灰撲撲的,長得甚是肥大。先捕了來,晚上煮雞吃!”

一邊說着一邊下馬,就手把馬背上的槍抽了出來,準備填藥裝彈。

陶十七在一邊看着十三郎,見他撕開藥包,把火藥倒進槍桶裡。又從帶上取出一顆子彈,準備裝進槍管裡去。只是新的子彈底託與槍管配合十分嚴密,一時卡在那裡。

見十三郎狼狽,陶十七笑道:“這槍打得格外準,當然不是什麼都能用的。必須要練過,才能快速裝進子彈,而且打起來快狠準。”

一邊說着,一邊接了槍來,不用眼看,輕輕鬆鬆把子彈裝進槍裡,用通條捅得嚴實。

十三郎接了裝好子彈的槍過來,口中道:“恁地古怪!用起來如此麻煩,我們騎兵怎麼使用?”

陶十七道:“這槍本來就是專供槍法準的人,用於狙擊,打那些軍官旗手之類的有用人物。一般的兵士用火槍就好了,至於騎兵,爲了便於使用,不是有給你們用的短管槍麼?”

十三郎道:“那些槍短是短了,馬上也帶着方便,只是威力不行。”

一邊的姚守信道:“前線騎兵作戰,特別是輕騎兵,本就是運動時快速衝鋒,又跟鐵甲重騎正面硬衝敵陣不同。馬跑起來本就沒什麼準頭,須臾之間距離就差了數步,有短槍就足夠用了。”

這話是不錯,但對於十三郎來說,卻不足夠。他自己的馬上既有馬刀,還帶着鐵鐗,同時配一把馬槍,這是騎兵的正常裝備。除此之外,還有一枝專門的戰斧,還有合身的全套鐵甲。重騎兵和輕騎兵兩套裝配,十三郎一應俱全。自己選了一匹好馬,穿着重甲,還能跟輕騎一起活動。

衆人填好火藥,裝好子彈,看準野雞落下的地方,慢慢圍攏過去。

這一帶的灌木叢並不十分濃密,中間大量的疏落草地。多少年又沒人到這裡打獵了,野雞野兔之類沒有警惕,顯得傻呼呼的。走不多遠,就看見林間草地上,一隻肥碩的野雞慢慢走着,不斷轉動脖子,好似觀察哪個方向有獵人。

十三郎一眼看見那雞,端起槍來,示意其他人低下身子。舉槍瞄得真切,輕釦扳機,隨着清脆的撞擊火石聲,槍口冒出一團火來,伴着一陣濃煙。不等煙散去,就聽撲楞楞的聲音響起,前邊的野雞張開翅膀,飛了不遠的距離,又落進了樹叢中。

陶十七看了,不由哈哈大笑:“十三郎,以前用弓箭的時候,你百步穿楊,甚是得意。現在換了火槍,還特別有準頭,怎麼如此沒用!快快閃到一邊去,看我一槍擊中這鳥!”

說完,端着自己的槍,輕手輕腳穿過樹叢。走不多遠,又看那雞停在空地散步。舉槍瞄準,陶十三扣動扳機,只聽一聲響,隨着硝煙冒出,那雞連叫幾聲,在地上蹦了幾蹦,便倒在那裡不動了。

陶十七上前取了野雞,拿在手裡回到原處,舉到十三郎面前,道:“看見沒有?這槍打得準,只要瞄得真切,哪裡有打不到的事情?前面有準星,只要手穩就好!”

十三郎道:“有什麼稀奇?我只是練得不熟罷了。等過幾日我練得好了,再比比看!”

陶十七隻是笑。這麼多年,不管是徒手還是用刀槍,後來用火槍,自己都不是十三郎的對手。這廝好似生下來就是爲了打架,爲了上戰場廝殺的。今天用新槍,自己處處贏過他,實是開心得很。

衆人取了野雞,重新上馬,一路翻過山頭,向方城山深處行去。

到了傍晚,十三郎等人滿載而歸。這山裡野物本就多,又少獵人,拿着新槍到山裡簡直像是撿獵物一樣。不到一天的時間,衆人打了兩隻獐子,一隻狍子,幾隻野兔,還有數只野雞。走在最後的幾個隨從甚至帶了一隻野豬,是他們恰好遇到,一槍放倒。

紅日西斜,十三郎指着前方的一處小村莊道:“我們到那裡歇一歇,討口茶喝。這一帶方圓數裡之內只有這裡有人家,再向前走,連處店鋪都沒有。我們歇一歇,派個人去知會三位步軍師主,今夜到我營裡來,飲酒吃肉。大軍初到,現在演練尚未開始,我們且快活幾日!”

衆人道好,一起催馬上前,派了幾個人去知會楊文廣、趙滋和竇舜卿,讓他們今晚到騎兵營。

到了村落前面的一處大院子,十三郎下馬,對門口的一個莊客道:“去知會你們員外,我們今日入山打獵,走得累了,前來討口水喝!”

這一帶是十三郎騎兵的演練場,那莊客認得十三郎,急忙進去稟報。不多時,一個五十多歲的員外帶了兩個年輕人,從裡面出來,上前拱手:“小民吳真與兩位犬子,見過太尉!”

十三郎指着身邊的人道:“這幾位都是軍中將領,與我向來熟識。走得累了,員外借口水喝!”

吳員外急忙相讓,口中說道:“幾位太尉快快裡面用茶!窮鄉僻壤,莫怪小民招待不週就好。”

衆人進了院子,因爲天氣炎熱,便在院中的大梧桐樹下坐了。

此時梧桐花期已過,不時有喇叭一樣紫色的花從樹上飄下,散落在腳邊,散發着淡淡的甜香。

吳真指揮着莊客,上了茶來,口中道:“太尉莫怪,鄉下人家簡陋,不喝團茶,只喝散茶。這茶產自信陽軍,聽說是明前好茶,用後山的泉水衝了是極好的。”、

姚守信道:“這茶是極好的,我們在軍中日常也如此飲用,員外有心。”

衝了茶,幾位軍官和陶十七坐在一桌,隨行的軍士坐另一桌,打的獵物隨便堆在桌前。

吳真自己和大兒子陪着十三郎等人,讓二兒子去陪着隨行軍士。看地上的獵物,吳真道:“幾位太尉好運氣,打了這麼多獵物。以前我們這裡也有獵人,現在鐵監建起來,去那裡做事賺錢多,加之通了火車,常有外地獵人過來賣獵物,好幾年沒人打獵了。”

十三郎道:“打獵實在辛苦,能夠安穩種地,誰去做這種苦差事?也就農閒時候,到山裡去獵只獐兒兔兒,解一解饞。我們閒來無事,畋獵向來比演軍,纔到山中支走一走。”

吳真連連稱是。自古以來圍獵就有軍事演練的作用,軍隊打獵,倒也不算不務正業。

喝了一會茶,姚守信問吳真:“員外,看你家業殷實,不知除了種田,還做什麼營生?”

吳真道:“不瞞太尉,我這裡離路不遠,後邊又有一條小河,河水甚是豐盛,便開了一處作坊。東邊鎮上有一家,專門做收割機的,生意甚好,我給他們做些小東西,賺些錢餬口。”

姚守信點點頭。鐵監這個地方,只種地是做不了員外的,更發不了家。有鐵監在那裡,周圍還有無數小廠,大量招募工人。他們工錢不是種地的莊客能比的,把人工的價錢擡上去,種地難找人。只靠自己家人種地哪裡有發家的道理?更不要說,常平司統一調度糧食,壓住糧價,種地沒有前途。吳真以前是這村的員外,繼續不下去,把地賣了,把莊客遷散,開了一處制鋼鐵零件的小作坊。鐵監的技術已經傳播開來,他家學着用水力鍛錘,再加上一個小鑄造的爐子,生意倒也紅火。周圍小廠很多,自己不亂來,總不會斷了生意。從去年開始配合鎮上的小廠,製造收割穀物的馬拉收割機,生意非常穩定。

聽了吳真的介紹,姚守信奇道:“馬拉的收割機我知道,不是鐵監產的麼?南邊營田務開的土地不少,多有人家購買,卻沒聽說還有私人做的。”

吳真道:“鎮上的田員外,有一個兒子曾進鐵監的學校,極是好腦子!他回到家裡,買了兩臺鐵監的機器,細細地拆了,一年時間便就做了一模一樣的出來。只是一樣,許多零件自己做不出來,便如用的割刀,不是鐵監出來的,很快就壞掉。好在修機器的地方有這些東西賣,可以裝成機器。”

十三郎道:“如此你們就搶了鐵監的生意,他們肯依?”

吳真道:“開始賣的時候,倒也並沒有人管。後來做的大了,便有鐵監帶着衙門的人來,說我們復刻了鐵監的機器,有違律法。後來商量許久,每臺機器給鐵監交偌幹錢,這生意便做下來了。”

說白了就是專利費,杜中宵針對京西路的情況制定了許多地方條例,這就是一項。地方條例地方制定,在特定的地方執行,不過是得到朝廷認可的。每過幾年,朝廷就會編定地方條例,稱爲一路一州一縣條例,有專門的部門編寫管理。

姚守信對此知之極深,問道:“如此一來,一臺機器你們也就賺不了許多錢了。”

吳真道:“鐵監產的機器是好,可也貴啊,許多種田的買不起。幾家立社,合買一臺機器,用得多了少了,修的時候誰家出錢,都有許多麻煩。我們產的機器便宜,除了一些關鍵的零件,都是自制,比鐵監賣的便宜許多。縱然每一臺給鐵監交一些錢,還是有錢賺的。再者說,買我們的機器修着方便。”

私營小廠做地方生意,會有針對性地在某些地方節省成本,比鐵監製的質量差一些,便宜了總有自己的市場。這是常有的事,不只是收割機,鐵監產的很多機器都有外面的小廠仿造。鐵監並不嚴管,最多要求他們交些費用,不會不允許製造。

聊了一會,陶十七道:“你們每一臺機器都給鐵監交錢,這錢怎麼交的?鐵監又沒有人在這裡,看着你們製做的數目,會賣出去多少。賣的多了,錢交的少了,鐵監又能如何?”

吳真道:“怎麼如此?我們這些做小件的廠,跟做收割機的廠一樣,都記得有帳。一旦被發現帳籍不實,以後就不能做意了。再者說了,除了一些易制的小件,機器上用的割刀、軸承等等,這些關鍵部件我們可制不出來,鐵監總有辦法清點數目。”

陶十七點了點頭。自己就是鐵監的官員,有人佔便宜可不行。只要管理到位,能收上錢來,民間小廠自己製造,賺些錢也沒有什麼。有了這許多的小廠,整個地區的技術素質上去,人也好招。

這就是鐵監帶給地方的好處,不只是人員培訓外流,還有成套的零件供應。特別是關鍵零部件,換個地方不但做不出來,買也不買不到。就如收割機,別的地方也有能人,能夠把機器拆了之後,完全仿造出來。但關鍵的割刀、傳動等零部件買不到,還是做不成機器。

如帶動割刀的軸承,用的是特殊品種的青銅,加入潤滑油才能正常工作。買不到這些,用其他材料很快就磨壞了。更不要說割刀,製造困難且不說,材料用的是高碳鋼。鐵監的高碳鋼很少賣到外面,價格奇高,而且朝廷有管制,類比于軍器,民間根本不可能造出來。

一個鐵監還是小事,由鐵監帶動了整個地區的工業發展,相輔相成,才造就了這一帶的繁華。如果像後以生產值論,鐵監在京西路第一,超過了首州河南府。

民間小廠開得多了,很多人員都到鐵監的學校培訓過,實踐中產生許多奇思妙想。現在很多民間制來的機器,是鐵監的人也沒有想到的,反過來要向民間學習。

陶十七這些搞技術的人,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從民間買些工業品回來,進行研究。他們製造的或許不夠精細,但其思想可以啓迪人們的思維,不斷地發明新東西出來。

鐵監是一粒種子,帶動附近州縣的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第59章 巧遇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40章 模範村莊第164章 商量第93章 恩威並施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74章 兩個拳頭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200章 何不參軍第205章 先讀書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25章 窮治地方第43章 示之以恩第127章 重回鐵監第12章 三個和尚沒水喝第203章 不期而遇第7章 御史臺案第100章 不同心思第149章 農事第194章 要強硬第176章 佔領高昌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142章 巧遇第164章 商量第44章 吾鄉有人第101章 陛下,降不降!第82章 亂起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資質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43章 戰前聚議第94章 誰不缺油?第45章 葉縣改革第65章 生事第3章 新家第9章 培根固本第136章 再次掛帥第15章 朝爭第58章 請求第21章 逃出生天第1章 疾風暴雨第88章 談判第44章 背後勢力第203章 一切都變了第57章 民以食爲天第174章 大炮主義第67章 無法可想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83章 衆官請客第28章 也是狗官第147章 曾經的上司第184章 冤家聚頭第184章 冤家聚頭第269章 斃敵城外第176章 錢荒第195章 使節第80章 另起爐竈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112章 武進士第156章 互相幫忙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157章 避嫌第28章 風高放火天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48章 溼法鍊銅第111章 都是小錢第78章 作戰當勇第74章 鍊鋼第126章 行會第14章 準備進攻第76章 天生神將第114章 重兵出擊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77章 小社會第131章 放手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117章 大開眼界第44章 奇兵第94章 針鋒相對第5章 往何處去?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32章 首戰潰敗第70章 各有怨言第18章 買空賣空第125章 党項商人第148章 楊家將第60章 全軍出擊第263章 初勝第24章 新知縣第83章 千里投奔第24章 新知縣第78章 期貨第89章 同去第56章 依山而陣第240章 錢與物第95章 經銷商第48章 邀賞第53章 推而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