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編制

教閱廂軍衙門裡,杜中宵、劉幾和楊畋及幾位都監坐着喝茶。信陽軍是自己的茶場,營田務管着產茶,常平司賣,那裡大規模產茶之後,很快就成了兩個衙門的官方用茶。綠茶的特色,就是沖泡之後有淡淡回甘,越喝越有味道,不似團茶的茶湯,都是各種跟茶味道關係不大的表面功夫。坐着久談,還是綠茶方便一些,衆人很快就習慣了。

杜中宵道:“前些日子,廣南作亂的儂智高攻破了邕州,殺害官員,屠戮百姓,作惡多端。佔了邕州之後,他有幾條路走。一是割據邕州自立,自成一國。此獠曾經與交趾作戰,交趾恨之極深。佔據邕州不走,則南有交趾,本朝北邊調集兵馬,是死路一條。要麼北上攻桂州,如破桂州,則就全據廣西。邕州前去桂州有天險崑崙關,蠻人沒有攻城器具,怕難以攻破此險關。最近一條路,就是沿鬱水而去,去攻廣州。如果破廣州,則南靠海,仿南漢故事而自立。依我估計,十之八九他們會沿鬱水東來。”

劉幾道:“提舉說的是。鬱水向東,橫州、貴州都是小城,無駐軍,又無城牆,難以防守。賊人沿途招集流亡,一旦再破梧州,就難制了。”

杜中宵搖了搖頭:“雖然知道如此,卻沒有辦法。現在正是五六月間,廣南瘴氣正盛的時候,北方兵馬難以南下。而廣南除廣州和桂州周圍又無重兵,只怕難以防住。在我看來,儂智高圍廣州只怕很難阻止。現在朝中對此事看得不重,只是讓荊南集結兵馬防賊北上,準備與桂州兵馬一起剿賊。等到賊人兵臨廣州城下,就萬不會如此了。那時候朝野震動,必然會讓北方兵馬南下。我們營田廂軍在的地方,剛好有鐵路可以集結,除了京城禁軍,沒人比我們便利。到了襄陽上火車,可以去江陵府。而後就一路都能夠坐船,經靈渠而入廣南。幾萬蠻人作亂,只是乘朝廷兵力空虛攻城掠地,大軍一動,剿滅不難。”

儂智高佔領邕州之後,勢入破竹,兩廣南部幾成白地。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一帶本就地廣人稀,各州縣沒有什麼駐軍,很多連城都沒有。除了鬱林州和梧州幾個重要節點,其他地方做官都沒有人去,條件比流放官員的儋州和雷州都惡劣。天氣熱的時候,不是本地人,北方的軍隊根本不跟踏足。不要說黃河以北的軍隊,就連荊南的軍隊都水土不服。

也正是因爲如此,少數的南下漢人都是聚集在州縣城附近,儂智高一路屠城,幾乎全滅。因爲儂智高之亂,嶺南的開發倒退很多年。

楊畋在荊南多年,不知多少次平定蠻亂,有些心累,對南下平叛並不熱衷。倒是劉幾以文換武,急切想上陣立功,熱烈地與杜中宵討論儂智高的行動,規劃着秋後南下平叛立功。

歷史上儂智高之亂是由狄青平定的,第二功臣就是劉幾,爲廣南東西路捉殺使。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道:“此次招幾位前來,就是要議一議,如果朝廷讓我們南下平亂,要做哪些準備。先從軍中編制、條例議起,議完之後,其他事務一併討論清楚。就當做是一次演習,以戰兵來重整營田廂軍。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趁着天氣熱的時候,整改補足。”

楊畋道:“編制有何可議?禁軍都有成例,照做就是。”

杜中宵道:“禁軍編製成例,是依平戎萬全陣,與我們不合。那是在北方平原作戰,必選地勢平曠的地方,以營爲單位,依陣圖而列陣。兩軍堂堂之陣對壘,當然無話可說,此陣極有用。可兩軍作戰,能夠布成營壘堂堂對陣的機會有多少?大多數時候,都是靠奇兵勝,交戰於遭遇之時。與此對應,軍中編制就要既適合於大軍列陣,又要適合分散作戰,能分能合方爲可戰之軍。”

劉幾道:“況且我們與禁軍不同,不用弓弩,軍中多槍炮,也該自有編制。”

平戎萬全陣是太宗時所制,有詳細的陣圖,大戰時甚至有皇帝親派的排陣使,前方將領必須依陣圖列陣,不得私自變更。理論上講,平戎萬全陣不負其名,真能列出來,有很強的戰鬥力。十萬人之陣,整整齊齊佈陣,令行禁止,不管哪個方向都有強大的防守和反擊能力,是很優秀的陣法。

可實際上,此陣的限制條件太多。要有大平原,還要敵人必須來戰,實際很難做到。這陣是爲對付契丹人而制,可契丹人又不是傻子,你陣列好了,他們知道很難攻破,憑什麼來打?遠遠對峙,利用輕騎深入騷擾,這陣就不攻自破了。實際上平戎萬全陣在歷史上幾乎沒有起到作用,契丹人不按你的套路打。

陣沒用,但禁軍的編制卻是按此來的。禁軍以營爲基本單位,一營就是大陣的一個單元,臨陣依陣圖,各營有自己的固定地方,有自己固定的作戰套路。這些練得精熟,卻沒有靈活性。

營是禁軍的基本編成單位,下面有都,都下面有隊,無論作戰還是駐紮,都是一個整體。營的上面是軍,軍的上面是廂,編制都不固定,權用於管理之用。出戰時派兵,不管廂和軍,以營爲單位從各軍中抽調出來,臨時指定帥臣,統兵作戰。

這種編成方式已經被證明了,只是紙面上好看,實際作戰沒有多少用處。由於編制依此而設,更加導致戰時指揮混亂,與黨項作戰時出了很多亂子。歷史上王安石變法時的將兵法,便就是因爲編制與實戰不合,最早由范仲淹在延州初創的。

杜中宵道:“軍中編制,必須依實戰編成。首先第一條,基本的編制單位是什麼?這分兩種,一是駐軍訓練的時候基本編制是什麼,二是作戰時基本編制是什麼。”

劉幾道:“依這幾年來看,以營爲基本,平時並沒有什麼不妥。只是有一點,上面是軍,管着許多營,有諸多照顧不到的地方。下面是都,一營五都,指揮使只能管到都頭,下面無力去管。”

杜中宵點了點頭:“不錯,營的下面和上面其實都缺了一級。我們訓練時從來兵不滿員,還不太明顯,一旦整編滿員,這個弊端就顯出來了。一個基本原則,統兵官能直接管到的,必須要隔一級。也就是要指揮使要管到隊將,上面軍都指使管到營指揮使,他們中間還要有一級。如此才能如臂使指,不至受制於下級。如果只是一級壓一級,統兵官平時不知下面軍情,戰時不能臨機應變。”

軍隊專業化之後,統兵官的權被專業部門分割,相應的管理事務也少了許多,有精力對軍隊進行精細化管理。下面一級單位太多,精力所限,只能利用下一級的統兵官。對上說好話對下說狠話,是很多人難以避免的,就容易被下級矇蔽。上下級之間,應該更多的是日常事務,更一級,纔是深入管理。

作爲基本單位的營下面的編制,必須加入層級,五個都頭有點多,一都十個隊將就明顯過多了。

第67章 我來了第254章 畏敵如虎第75章 小人書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212章 物是人非第229章 如果勝了呢?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9章 鑄門炮吧第19章 走訪民間第30章 殺人者死第116章 如何安置第40章 盡殲來敵第7章 御史臺案第60章 全軍出擊第67章 無法可想第188章 妙計第51章 各有封賞第15章 難得良機第155章 降了第136章 學校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36章 集議第119章 使節第30章 僥倖第44章 奇兵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118章 普通人第87章 末路第65章 天賜良機第213章 京城第102章 投降第199章 能放手則放手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64章 自投羅網第58章 臨行之言第137章 主僕矛盾第66章 自作聰明第38章 如何治理?第99章 破靈州第8章 賈逵出兵第199章 軍校第17章 波折第73章 出門難第121章 蠻荒之地第155章 販魚第21章 一起抓走第45章 定計第134章 表功第112章 調回京城第38章 向東第95章 賭東道第5章 往何處去?第73章 內部牽制第93章 死路一條第136章 堅守原地第44章 背後勢力第100章 兩使相遇第218章 開花彈第85章 物是人非第49章 草棉第12章 徵役第38章 如何治理?第83章 晴天霹靂第71章 戲中人第62章 分兵而進第269章 斃敵城外第37章 不同看法第139章 打探消息第222章 戰事關鍵第260章 內亂第204章 走私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86章 逝者已矣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104章 賞識第44章 奇兵第21章 契丹來客第157章 拿人第49章 諸多不足第46章 工業種子第152章 裝車的辦法第14章 不管事的縣令第97章 無敵霹靂車第124章 衝突第16章 一燒了之第62章 新奇第252章 初戰第120章 坐山觀虎鬥第33章 使者第213章 演練第93章 死路一條第143章 尉遲後人第21章 一起抓走第24章 抓人第138章 價格雪崩第15章 攻城第271章 韓琦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96章 出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