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縮一縮吧

廂軍衙門裡,杜中宵、劉幾和楊畋坐在主位,看着新到的竇舜卿、向傳範和楊遂,以及在三人身邊的李復圭,道:“竇都監以管軍王太尉和趙滋之薦,願來營田廂軍,實是難得。楊遂在貝州時就相識,當時先登,向監押則經兄前知隨州向綜之薦,願意前來,我們歡迎。李知州去任,願來營田務廂軍,做個軍需官。都是我們急需的人才。今日備了酒,一會爲你們接風洗塵。”

四人一起謝過,在客座落坐。

杜中宵道:“軍中原編爲三師,現在兩師已有師主,竇都監便爲第三師師主。楊、向二人隨在竇都監軍中,如何安排與兩位軍主商量。李知州與他人不同,爲軍中軍需官,隨在我的左右。”

劉幾道:“現如今諸軍基本齊整,惟騎軍缺人與馬,炮兵缺人,一時難以招人入軍中。李知州,此事你多用些心思。如果在秋後之前,能把人馬配齊,本軍就整編完成了。”

李復圭拱手:“回提舉、軍主,下官御任之後,此次在京中陛辭時,聽城中大臣議論,營田廂軍報上去的編制委實過多。全軍將近五萬人,依數目論,相當於沿邊一路兵馬了。雖然軍中花費多是來自於營田務,士卒多是廂軍,人數還是太多。現在軍中人馬不齊,不如就依朝中的意見,縮編一下爲好。”

杜中宵看了看劉幾和楊畋,笑着道:“縮編也未嘗不可,不過編制還是留在那裡。一軍以五萬人之數,是爲了應對戰事,一路之兵當有此數,不然不可以攻守自如。廂軍到底是營田,人馬不足,自然可以把人數省下去,編制留在紙面上吧。”

禁軍之中,帶兵兩三千人已是當然的中級軍官,再向上,除非入三衙禁軍做定主、廂主,不然在地方是沒有機會鍛鍊帶更多兵的。廂軍到底是廂軍,在朝廷中眼中非正規軍,杜中宵怎麼折騰,朝廷都當作是試驗而已,將來做不得數的。軍中的軍官,多是隸營田務之下,非朝廷的正規軍官。正式軍官來,都是超擢數級,都監可以做師主,帶一萬餘人。其實在禁軍體制下,都監最多帶兵不過一千,廂軍放大了十倍。

帶的兵多了,發的錢當然也多,都是營田務和常平司補貼的。三位軍官前來,本來待遇不變,官與權僅是在營田廂軍之中。

王凱已升任馬帥,在麟府路時竇舜卿是其手下,曾有爭執,後來非常賞識。前幾年,竇舜卿在京東路打海盜,與趙滋是同僚,這次就是他們兩人價紹前來。楊遂是平貝州王則之亂時的先登之將,後世說此事的小說《三遂平妖傳》的三遂之一,既得王凱賞識,與杜中宵也有一面之緣。向傳範則是前宰相向敏中次子,趙德昭之子趙惟吉的女婿,此時官位不高,因兄長向綜推薦,來到營田務任職。作爲外戚,本來就沒什麼打仗的機會,營田廂軍帶的人多,錢糧又多,可以惟持自家的排場。、

李復圭是個善於發現機會的人,任唐州知州的時候就與杜中宵有接觸,此次主動來做軍需官,依然是文資。軍需官相當於出戰時的隨軍轉運使,依照此時慣例,都是由文臣擔任。他說現在營田廂軍的編制過多,不是代表自己的意見,而是朝中皇帝和大臣的意見,杜中宵當然不能違背。

這就是禁軍和廂軍的不同,雖然在西北,帥臣的意見都是鄉兵、蕃兵比禁軍好用,但武將的職官卻是跟屬下禁軍人數掛鉤的。地位決定帶多少禁軍,其他兵馬不做數。

一軍五萬人,完全就是一路之兵,杜中宵也覺得這個數目太龐大了些。但算來算去,如果把軍定義在一路,也就是武將能夠帶兵的極限,差不多就是這個數目,不管怎樣先把編制立起來。數量再多,就不是常任武將能夠決定的,必然是有朝廷派出的帥臣進行統一指揮。這樣算來,一軍軍主,其實相當於現在的沿邊一路都部署。再向上,就是經略使級別的帥臣了。

上了茶,幾人一邊喝着茶,一邊議論着朝中對於營田務整頓廂軍的看法。普遍意見是,杜中宵定的一軍人數實在太多了,這樣整編下來,天下還剩幾個軍?還有一點,就是炮兵和騎兵過多,炮兵能夠自己製造還好說,宋朝境內不產馬,那麼多騎兵怎麼去編?

杜中宵靜靜着,最後問道:“你們既到營田廂軍來,以後就是一家人了,覺得朝中說法如何?”

竇舜卿叉手:“回提舉,末將官不過都監,帶兵不過千餘人,萬人以上兵馬如何,實在不知。”

杜中宵點了點頭,對三個武將道:“無妨,這一兩個月,你們到編好的軍中去,從最基層起,一點一點熟悉。都監帶兵千人,其實與現在的一營之兵相差不多。不只是數目,而且是打仗的做法,都是手下兵馬列陣而戰。至於情報、行軍、補給、退卻、追敵,都不在考慮之內。以後不同了,這些東西都必須要學起來,不然不能獨當一面。軍中與以前的編制最大的不同,是營一級列陣而戰,之上的層級,都要能夠獨當一面,直接面敵。此事可不簡單,要學的多了。”

竇舜卿道:“末將在邊陲多年,與敵相交,數次與敵爭戰,對這些倒是不陌生。”

“那就好,那就好。”杜中宵一邊說着,一邊站起身來。“後面擺了酒筵,我們入席吧。”

衆人到了後衙,各自分賓主落座,杜中宵引着喝了幾杯酒,道:“諸位初來,一會讓你們的隨從與營田務的官吏一起,安排住處。旁邊就是鎮子,採買什麼都方便。抽出空來,到樊城一趟,從這裡有火車去,容易得很。那裡有常平司開的商場,各種貨物應有盡有,先安心住下來吧。”

向傳範笑道:“末將在京城的時候,與周邊人氏說起,無不羨慕京西路的繁華。只是末將因爲身份關係,不好隨便出京。這次來隨州,親戚吩咐,要買許多貨物呢。”

外戚的行蹤是受到限制的,住在京城,未得旨意不能隨便出城。營田務的鐵監,常平司的商場,給京西路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鐵路通了之後,北路的洛陽,南路的襄州,加上中間的鐵監,成了天下數得着的繁華之地。反倒是開封府,因爲獨立於經濟體系之外,商業遠遠落後了。

現在京城的富貴人家,經常坐兩京鐵路,從開封到洛陽去玩耍,更加帶動了洛陽繁榮。那條鐵路是天下最繁忙的,去年剛剛改成了又軌,一邊連着政治中心,一邊連着商業中心。

很多官員願意到營田務和提舉司來,與此不無關係。杜中宵的地位,此時堪堪到路長官,對於很多前途遠大的官員,到他手下爲官,心中難免有顧慮。這麼多年了,營田務只有兩個罪官,常平司報上去數月了,還沒有定下屬官了。

這幾個常平司賺錢太多,朝廷安排屬官,希望是有地位有能力的。有能力有地位的,又不想到杜中宵手下,僵持很久。直到不久之前,才終於決定先設一個常平判官。

第236章 時移事易第52章 一敗再敗第82章 不甘心第179章 典型的賀大第133章 兩件大事第92章 育種爲主第11章 墾田第151章 進城第169章 你有手段嗎?第50章 沒有展開第74章 鄰居登門第227章 利器第102章 這是小的?第142章 商路第183章 收網第186章 刺刀戰第25章 窮治地方第93章 我想謙虛第116章 好時機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82章 契丹要害第33章 臣願出征第19章 牙人爲主第4章 包龍圖第75章 小人書第144章 開拓兩湖第126章 行會第35章 工廠的不一樣第95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43章 自有人買第21章 眼見爲實第196章 尉遲三郎第102章 願意獻城第61章 物是人非第157章 避嫌第93章 一切都很新奇第172章 先下手爲強第28章 當要大變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188章 大勝第146章 圍城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65章 介紹進學第171章 主戰第70章 試探第30章 僥倖第9章 上元觀燈第187章 關鍵一戰第147章 兩軍齊出第66章 屬官第77章 誰買誰倒黴第114章 種地一條龍第38章 兵臨渡口第139章 打探消息第47章 隨你喜歡第266章 清洗第92章 鄭重其事第1章 疾風暴雨第19章 走訪民間第150章 都不容易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3章 同行是冤家第169章 攻佔柳中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57章 荒唐手段第80章 左右逢源第75章 小人書第59章 要學好第220章 早做準備第108章 商業旺地第200章 捕虎第147章 大亂將起第11章 攤派差役第231章 細作第20章 威力盡顯第28章 醉仙釀第149章 農事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207章 不奉旨第75章 小人書第206章 廣南亂起第251章 援軍來了第131章 邊打邊談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33章 泄秘第123章 廣種棉花第62章 盡心而已第60章 目標黑水城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21章 逃出生天第17章 破城第71章 何去何從第2章 同年第34章 人心惶惶第60章 交鋒第31章 党項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