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就近買茶

酒菜上來,剛要舉杯,康員外在路上看見,“咦”了一聲,急忙過來行禮:“原來提舉官人也在這裡用飯。小民是襄州城裡的茶商,今日到這裡閒逛,真是好巧!”

徐克小聲道:“提舉,這就是我前些日子說的那位康員外。多虧他相幫,我纔到了這裡。”

杜中宵點了點頭,道:“原來是康員外。相逢不如偶遇,既然碰到了,一起用些酒飯。”

康員外連連稱好,告一聲罪,跑回到路上,讓隨從們到別處吃飯,對蔣員外等人道:“今天真是好運氣,遇到提舉官人和徐秀才在那邊吃飯,讓我們一起用一些。這求都求不來的好事,竟然遇到!”

幾個員外聽了,俱都喜出望外,安排了隨從,一起到了棚子裡。

到了桌前,康員外高聲道:“主人家,這桌子拼得大一些。店裡有什麼好酒好菜,儘管上來!”

掌櫃上前行個禮,道:“客官,我們小店,沒多少花樣。只能再做五六個菜,上好的酒就只有竹葉清一味。這周圍的店家,都是租商場裡的地方做生意,也可去點別家的菜。”

康員外道:“無妨,店裡有的菜儘管上來,我多給賞錢。對了,別家我就見那邊一家做湯的,十分出色。你讓小廝去知會一聲,送一大盆湯過來。還有一家賣炙羊肉的,有些意思,讓他們送幾斤過來。”

主人答應,吩咐了個小廝,去幫康員外叫菜。

在桌邊坐下,康員外拱手道:“難得碰到提舉官人,讓小的們儘儘心意,今日做個東道。”

徐克見杜中宵面帶微笑不說話,對康員外點頭:“這裡只是吃便飯,不必破費。”

康員外喜道:“我走了一會,看了此處的吃食,確實都是尋常吃食,沒有像樣的酒樓。官人哪日得閒,小的江邊的酒樓擺桌酒席。”

杜中宵道:“再說吧。我事務繁忙,在樊城也待不了多少日子。”

這幾個員外一看就是出手闊綽的,主人分外用心,不大一會各種菜就飛帶上來。

見都是各種炒菜,康員外道:“一兩年間,襄州這裡便就學了葉縣那裡,流行這樣吃菜了。以前的煮燉之類,越來越少。這樣吃菜,味道雖然不如以前濃郁,卻清爽。”

杜中宵道:“炒菜,一是新鮮,再一個方便。有菜相佐,不似大魚大肉,讓人身體不好。”

康員外看了看身邊的蔣員外,不明白杜中宵的意思,只是點頭附和。

現在最流行的,是煮和燉。雞鴨魚肉,無不如此。對於窮人來說,這樣吃自然過癮,但對於天天大魚大肉的富人來說,營養過於豐富,對身體並不好。這個年代頓頓能吃飽的有多少人?倒也並沒什麼。杜中宵是形成的習慣,自從自己家裡賣酒,擺脫了吃上頓沒下頓的生活,就開始注意飲食。跟這個時代的人講營養搭配,完全是對牛彈琴。有錢了先吃個痛快,纔是這個年代人的常見思想。

對店家來說,炒菜便捷方便,用油多,吃起來格外可口,纔是流行開來的原因,跟什麼營養得當之類的完全沒有關係。大部人營養不良的時候,油脂對人有特殊的誘惑,看着香,吃着更香。

酒過三巡,康員外道:“今日我們在商場裡面轉了轉,這裡的貨物齊全,實在是前所未見。以前也去過開封府,就連京城裡面,也沒有這樣的地方。不過,官人,這裡沒有牙人,什麼貨物價錢都是定好了的。小的見識少,如此賣貨,如果貨物有了積壓,一時賣不出去,又該如何?便如我們販茶的,新茶和舊茶根本就不是一種東西。茶場裡有時有積壓數年之久的陳茶,殊無滋味,與泥土無異。若不是抑配,那種茶是沒有人買的。商場裡面的貨物種類繁多,此種弊端自然也是有的。”

杜中宵道:“賣不掉的,自然就扔掉了。每種貨物都有格等,有時間,過了時間,便就扔掉。”

康員外聽了就笑:“提舉官人好大手筆,能做成這件事情。我們到榷場買茶,有時場裡的茶有陳積五六年之久的,已經與泥土無異。榷場分毫不敢扔,全都抑配給我們。買茶的哪個願意?那裡的提舉官人便說,這茶都在賬上,哪個管虛耗了數目?”

入宋以來,茶法幾年一變,已經變了不知多少次。但萬變不離其蹤,就是官府掌握茶的收購、批發和運輸,低價收購,高價賣出,利潤稱爲茶息錢。理論上說,茶息錢是很高的,一斤五六百文。一斤茶賺這麼多錢,根本不切合實際,不管什麼茶法,每過幾年便運行不下去。有了新的茶法,茶商爲了保證自己的利潤,總是會很快找出其中的漏洞。茶息錢只存在賬冊上,其實並不存在。最常見的,一是虛估,再一個就是陳茶。賬上看着那麼多錢,其實都是庫裡的陳茶,五六年還不算離譜,十年八年也是有的。這些可不是後世的陳年普洱,幾年就爛得跟泥土一樣,完全不能用了。

茶法不切合實際,商人總能找到漏洞,過幾年漏洞越來越大,官府無利可圖,只好改換茶法,不斷循環。如果把所有的漏洞全部堵上,商人無利可圖,就沒有人做這生意,茶又賣不出去。

康員外說的抑配,就是榷貨物針對陳茶的一種處理方法。茶商買多少新茶,配多少陳茶,不然取消買茶資格。其實就是變相提高新茶價格,衝抵舊茶的賬。當然商人不是傻子,總是想方設法避開,如果避不開販茶就要賠錢。這種生意,一般人是做不了的。不只是要大本錢,還要能通各種路子。

這是宋朝財政上的特點,從商業體系中抽錢簡單粗暴,不遵循客觀規律,往往不可持久。茶鹽是生活必需品,這一點表現得特別明顯。酒相對來說,更具有奢侈品的特點,就好得多。

宋朝的茶,單從生產和銷售兩頭來看,利潤極豐厚。但實際上,茶息錢大多浪費在了流通和儲存上面,茶商發展不起來,官府也收不到多少錢。到頭來,商人利潤減少,消費者多掏錢,沒一個得利。

見幾個員外對自己說的過期扔掉,都覺得非常驚奇,杜中宵道:“售賣貨物,賣出去的必須是有用之物,不然哪個去買?過了時間,已經無用,自然只能扔掉。你們買茶其實也是如此,幾十年前,茶場積壓的陳茶,還不是一樣要燒掉?只是朝廷考課,茶場賺不出錢來,不敢燒,只好抑配給你們了。難道你們收了就能賣出去?最終花這些錢的,無非還是飲茶人。——對了,你們現在是從哪裡買茶?”

康員外道:“自襄州榷茶務廢棄,我們都是江陵府去買。現在鐵路通了,倒也方便。”

杜中宵道:“以後更加方便了。常平司與發運司議定,在信陽軍產茶的地方,別設茶山,隸營田務之下。商場裡以後也賣茶,都是來自於那裡。等到年後,那裡產了茶了,你們也可以到那裡去買。發運司只收茶息錢,其餘一切不管,只是不運到別州售賣就好。”

第123章 新家第123章 超期不贖第251章 援軍來了第55章 玩具第247章 劉淮相親第91章 攜手致富第121章 迴歸第20章 燒成白地第92章 大戰將起第259章 劉淮在此第80章 各有前程第69章 各有算盤第93章 工農並舉第18章 買空賣空第10章 愛信不信第92章 杖責第146章 提舉常平第34章 似是而非第12章 已陷死地第38章 如何治理?第26章 爲天地譜曲第27章 善後第29章 再次自薦第52章 一敗再敗第136章 再次掛帥第143章 尉遲後人第74章 出乎意料第147章 兩軍齊出第4章 隨從與屬下第22章 紙上談兵第60章 交鋒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216章 集結葉縣第33章 各個突破第112章 慶功第102章 奇風異俗第139章 善後第167章 猴戲第54章 炮轟甘州第2章 腳店和酒樓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27章 要開拓市場第2章 託付第66章 三州賣酒第134章 趙滋述職第13章 破飛狐第48章 溼法鍊銅第130章 普遍貧窮第49章 諸多不足第50章 好酒第25章 栽培第3章 首告有賞第171章 快刀斬亂麻第70章 建房築路第55章 傳頌天下第26章 文還是武?第202章 動物園第39章 壟斷漲價第73章 舊人第20章 威力盡顯第82章 日暮途窮第30章 誰敢告他?第85章 四散而逃第65章 胸有成竹第45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56章 買書第71章 花超了第125章 党項商人第49章 党項軍略第5章 往何處去?第33章 使者第24章 追與逃第114章 辦個會員吧第9章 培根固本第125章 有些不對第21章 一起抓走第18章 威力驚人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69章 他鄉遇故人第37章 錢的問題第224章 回鄉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42章 故人屬下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38章 進山第109章 不必書生意氣第95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第195章 使節第1章 投其所好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148章 楊家將第208章 騎兵第一營第9章 鑄門炮吧第1章 蒸汽車船第14章 交涉第120章 坐山觀虎鬥第60章 全軍出擊第32章 官、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