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避嫌

從襄州回來,杜中宵與發運司一起上奏,在汴河和汴襄鐵路沿線州縣行均輸法。加大發運司和州縣的權限,對朝廷所需的物資靈活採購,三司不再定地、定價,實行徒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這套辦法是發運使許元提出來的,在汴河沿岸已經部分實行,現在擴展到京西路來,做了補充。

隨後杜中宵上章,把常平倉平抑物價的貨物範圍,從糧食爲主擴展到一般貨物,建立完整的商業網絡。即京西路分別在洛陽和襄陽設立常平市易司,重要州縣設立分司,下面設場,自由貿易。常平倉根據一路之內的價格趨勢,價低即買,價高則售,保證市場價格穩定。

宋朝商業實行的是行會制,不是自由貿易,產生了很多弊端。大商人利用雄厚的本錢,和官府給予的特殊地位,把持商業活動,攫取超額利潤。官府雖然獲得了利用大商人控制、操控經濟活動的便利,但商業利潤被商人所得,官府得利甚微。特別是稅收,大宗貿易以實物稅爲主,現錢很少,錢荒幾乎成爲日常。因爲市面上的大量現錢,進了大商人手中,貨幣的流通速度極低。再一個大商人把持商業,壓榨其他從業者,小商人、小店鋪、小手工業者只能微利,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一月之後,奏章得到允許,讓杜中宵以鐵監的利潤爲本錢,在本路建立常平倉體系。正式建立京西路提舉常衙門,設於襄陽縣對面的樊城鎮。

在此之前,杜中宵下令徹底清查京西路各州的常平倉和義倉。以通判爲主,各州互查,再抽出一部分知縣,進行覆查。賬冊必須清楚,如有虧空,寫明原因,暫不進行追繳。

官場上做事就是這樣,把官員們的責任免了,他們做事才能放下心來。只是清查賬冊,而不追究責任,得到的數字相對準確。不加上暫不追繳這一句話,賬面數字就不可信,地方官必然想方設法隱瞞。即使說了暫不追繳,許多地方的賬依然不對,部分官員還是打着先在數字上糊弄過去,後續補上的主意。

這些事情辦完,已經到了臘月。杜循坐着火車,急匆匆地到了樊城,說是年前來看看兒子。杜家在許州根基已經穩固,現在又通了火車,來往方便,家人不與杜中宵住在一起。每隔一斷時間,他們來探親。

到了後衙,杜中宵吩咐上了茶水,對杜循道:“阿爹,怎麼你一個人來?”

杜循道:“原來定下,是要再過半月纔來看你,其他人一時準備不及。我有事問你,先來了。”

杜中宵道:“有什麼事如此緊急?家裡出了什麼事嗎?前些日子,宋相公回京,陳相公罷相到許州去,莫不是難爲了我們家裡?”

杜循道:“沒有,不要瞎想。陳相公到許州當日,我與本州官吏一起去迎接,酒筵爲他接風,說了好一會的話。你爲幾年做的事,朝廷看在眼裡,相公們甚是嘉許。”

杜中宵皺眉道:“那能有什麼急事?巴巴地趕到這裡。”

杜循向前湊了湊,緊張地道:“你前些日子去信,說讓我們家裡把除田宅、酒樓之外的產業,全部變賣出手。這些年我們家在州里縣裡買了不少產業,什麼行當都有。這是爲你以後,爲子孫後代打算,立下個基業,你都是知道的。突然要出手,莫不是你在朝裡遇到了什麼難處?”

杜中宵出了一口氣,笑道:“阿爹,你想到哪裡去了!我現在提舉常平,要整頓本路商業,讓你們把那些產業賣了,是避嫌而已。等到過幾年,我不在京西路任職了,再買回來就是。”

聽了這話,杜循有些不悅:“在朝當官,只聽說爲家裡賺錢行些方便,只要不違律法即可,哪裡有不讓自家做生意的。你儘管做你的官,不要管我在家裡怎麼打理家業。”

杜中宵道:“阿爹,官場上做事,不得不小心些。此次我提舉常平,本路許多商人必然不會似從前那麼舒服,自家不避嫌,到時難免流言四起。而且,只要官府下手,很多產業不那麼值錢了,現在賣了也不吃虧。聽我一句話,拿着現錢在手,強似其他,幾年後再買不遲。”

杜循道:“現錢在手,可以做質庫生意。只是許州豪門大戶不少,這生意也不好做。”

“質庫也賣掉,這生意不要做。——不只是現在不要做,以後也不要做,沒前途的。”

質庫是權貴之家最喜歡做的生意,只要有本錢,有手段,這生意做起來最容易。不過,這生意也最容易引起紛爭,給別人把柄,杜中宵一向不主張家裡開質庫。只是杜家這幾年膨脹得厲害,手裡的錢非常充裕,在許州城和臨穎縣,幾乎沒什麼生意不插手。

聽了杜中宵的話,杜循有些鬱悶,道:“這生意也不做,那生意也賣掉,那還有什麼生意?難不成真像你說的,只留着田宅和酒樓?那才賺多少錢?兒子,你不知道現在家業大了,每日要花多少錢!”

杜中宵點了點頭:“就是隻留這兩樣,得的錢也足夠了。鐵監新出了許多農具,阿爹有沒有去那裡看過?全部用了新農具,以現在的人手,可以多開許多地。有田莊有酒樓,足夠支持家用。”

杜中宵做了官,杜家發達起來,原來小門小戶的家庭莫名其妙就成了大家族。多少許多年沒有聯繫過的親戚、同族,一個一個冒出來,託庇到杜家。甚至還有遠在他路的同族,到許州來認親,說是什麼什麼年代失散,怎樣怎樣遷徒,其中辛苦,一把鼻涕一把淚。再加上韓月娘家裡也是如此,杜家現在養着的人,有幾百戶之多,各種各樣的關戚。當然不是養閒人,這些人家都有自己生計。但既然是同族親戚,他們孩子的教育總要管吧,各種紅白喜事要管吧,雜七雜八,都是不小的開銷。

家業興旺,杜循這幾年正在興頭上,突然間杜中宵讓家裡產業收縮,怎麼也想不通。

杜中宵道:“阿爹,我在京西路提舉常平,事情做得好了,以後的生意不跟現在一個做法。聽我的話,先把家裡的產業賣出去,緊守本業。等到以後條例規範定下來,熟悉了,再上手也不遲。如果現在還生意都做,一是惹其他人的閒話,再一個我照顧不到,一個不小心就會虧本。”

杜循見兒子不鬆口,雖然心裡不服,最後還是答應下來。道:“若是家裡只有田宅酒樓生意,還要我看着做什麼?這兩年我們在川峽那裡的甘蔗園做得大了,不如我過去看兩年。”

杜中宵道:“也好,這纔是長久的生意。依我看,種甘蔗纔是賺大錢的辦法。只可惜川峽路遠,蜀道不便,來去要許多時日。總是讓別人管着,終究心裡沒底。”

川峽離着實在太過遙遠,管理不便。杜家在那裡種甘蔗榨糖,雖然能賺到錢,但卻無法擴張。僱的主管,能把種植園管好就萬幸了,不會想辦法擴大產業。甚至還有了苗頭,把杜家的產業轉手包出去,有的主管成了二地主。

第70章 試探第194章 要強硬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202章 離去第56章 人多糧少第41章 張馳有度第95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49章 伊州第108章 想法不同第193章 會員制第65章 生事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65章 天賜良機第154章 投奔第41章 張馳有度第102章 坐車第87章 既要面子也要裡子第120章 不問從前第108章 無本買賣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228章 大敵當前第44章 吾鄉有人第114章 獻城第213章 新與舊第186章 刺刀戰第21章 逃出生天第66章 三州賣酒第92章 杖責第226章 霹靂車第135章 不爲他人做嫁衣第215章 軍校第139章 打探消息第20章 農民舉人第67章 生意第2章 同年第36章 獻城第119章 一定要做好第63章 長見識第95章 絕路第18章 買空賣空第38章 試槍第17章 自尋出路第38章 進山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22章 紙上談兵第211章 風雨欲來第44章 閒情第53章 分兵第40章 兩軍對峙第7章 糟白酒第40章 派兵第8章 派人第49章 因地制宜第48章 君自爲之第149章 不經打第22章 紙上談兵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55章 內附第39章 順化渡第10章 不賣給你第64章 曲線前進第25章 欽差試炮第128章 伊州來使第32章 官、吏、差第60章 不正經的男女第152章 裝車的辦法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81章 故人來第66章 自作聰明第11章 決戰第42章 債券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29章 波及部族第232章 重賞之下第213章 京城第235章 突破口第210章 韓琦到來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46章 民亂第23章 物是人非第196章 專賣店和儲蓄所第25章 終究心軟第18章 無路可走第78章 党項來人第102章 投降第8章 制硝第57章 掛麪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200章 時移世易第151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6章 從河曲到河曲第119章 鐵路上的馬車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154章 投奔第59章 大變革時代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191章 合圍第8章 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