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互相幫忙

發運司衙門,上了茶來,馬遵道:“今日杜提舉前來,我在漢濱樓特備了酒宴接風。雖然我們諸衙門同處一城,卻許多日子未聚了,難處今日有閒。”

杜中宵、李鋮和王洙三人急忙謝過。除了轉運司、發運司和州衙三個衙門,其實襄州城裡還有一個襄陽縣衙門,因爲等級太低,今天的聚會知縣根本就沒有通知。

杜中宵道:“這些日子,營田務捕了些魚,販往開封府。多謝發判幫着找車,不然不會如此順利。”

王洙道:“說起火車,因爲車站在樊城鎮,與州城有一水之隔,多有不便。本州意欲上書朝廷,撤鄧城縣,併入襄陽縣,州城轄漢水兩岸。諸位以爲此事如何?”

杜中宵道:“此事當行。火車通了,車站是一城之要地,自該歸州城直轄。現在以漢水爲界,分爲兩縣,着實不便。等到以後襄州到江陵的路修通,襄州城裡也會有車站,更加不便。”

馬遵道:“委實如此。不如我們三位一起上書,舉其不便之處,撤了鄧城縣算了。只是如果與襄陽縣合併,則人戶太多,爲一大縣,也有不方便處。”

此時襄州的附郭縣襄陽縣,只轄漢水南岸,對岸則爲鄧城縣轄下的樊城鎮。樊城沒有城牆,以碼頭爲中心,人戶沿着漢水分佈,也非常繁華。以前還沒有什麼,火車通了之後,以火車站爲中心迅速發展了起來,而且勢頭兇猛。誰都可以看得出來,幾年之後,北岸說不定比南岸還要繁華。撤銷鄧城縣,把樊城鎮劃入襄陽城,勢在必行。以後襄陽到江陵通了火車,兩岸連運,更需要衙門統一管理。

不過此時是漢水北岸人口衆多,南岸則地廣人稀。襄陽哪怕是州衙所在地,也只是緊縣,而對岸的鄧城則是望縣。讓一個緊縣吞併一個望縣,雖然有歷史地理加成,仍然會讓人覺得不合適。不過從歷史和地理意上來說,襄陽比樊城有名得多,兩縣合併,只能如此。

幾人商議一番,都覺得襄陽雖然小一些,但從歷史和現實來講,地位更加重要。一起上章,建議撤銷北岸的鄧城縣,合到襄陽縣來。

講過了一些雜事,杜中宵道:“我此次來襄州,是與諸位商議常平倉事宜。現在最要緊的事,是查清本路各州縣的常平倉和義倉實儲多少糧,在裡面存了多少年份。有哪些賬與實物不符,缺少的數目哪裡去了,儘快補足。此事非一人可辦,望諸位在本路通判和知縣中推舉可靠人手,幫着做此事。”

李鋮沉吟一會,道:“此事當仔細籌措,馬虎不得。而且杜提舉現在可不是隻管南路幾州,北路的常平倉也在轄下。還是行文轉運司,與漕憲商議,選出合適的人來。”

杜中宵道:“也好,此事非轉運司幫忙不可。”

常平倉以前在轉運司管下,一個不小心查出大的虧空,轉運使副難辭其咎。雖然杜中宵以前是轉運司判官,李鋮卻不敢一口答應,必須私下談過,轉運使田起同意,纔敢借人。

一路官員中,知州是任何衙門都不能輕動的,他們是一州主官,軍政民政大權在握,不在位全州都會混亂。從通判以下的幕職官,以及知縣,則是路一級可以調配的人手。幾個衙門的屬官都不多,遇有繁忙的事務,只能從這些人中抽人。

杜中宵要正式着手處理常平倉事務了,手下沒有屬官,只能從本路的官員中調人。轉運司爲一路最重要的衙門,必須經過他們,其他監司不能單獨行事。

作爲轉運判官,杜中宵一直沒有對本路官員行使過監察職責,對他們不熟。現在要用人了,心裡也沒有合適的人選,只能讓轉運司推薦。

商議了一會常平倉的事情,杜中宵道:“下年營田務就會種田產糧,倉裡縱然缺些糧食,只要查得清楚,不是官吏侵佔,也不是大事。縱然被挪用了,只要賬目清楚就好。朝廷讓我提舉常平,除了讓常平倉和義倉糧食充裕,我欲辦兩件大事,還要靠轉運司和發運司協助纔好。”

馬遵道:“提舉但講無妨,發運司必竭力相助。現在襄州通了火車,運往京城的糧草貢物,不知方便了多少。前些日子江陵劉相公來書,欲要修從那裡到襄州的鐵路。因爲聽聞現在天下修鐵路的地方着實不少,只是一少鐵軌,二少火車,多是徒勞。這些都是提舉一手建起來的,到時還要仰仗美言。”

杜中宵連道不敢,答應下來。什麼美言,他們想的當然是杜中宵跟鐵監的關係,走一走後門。朝廷盯住的幾條路,如連通四京的道路,急切要修的到登州的道路,鐵監不敢動手腳。其他的鐵路,要的鐵軌什麼時候發貨,裡面的貓膩就大了。地方鐵路,當然是地方官各顯本事。

此時江陵的知府是劉沆,曾經做過宰執的大臣,身份足夠。江陵到襄州的鐵路,對於發運司又格外關鍵,杜中宵就在旁邊,當然優先級要提上來。

對於鐵監來說,現在修路的優先級,是兩京鐵路第一,開封府到登州的第二,葉縣到洛陽的鐵路第三。其他地方鐵路,就看各自地方官能給他們多大的壓力。其實鐵軌還在其次,蒸汽機車頭的產量是限制死了的,提高產量很難。修好了路,也不一定能及時提供車頭。

其實從洛陽到京兆府、兩京到幷州鐵路的優先級也高。不過政事常已經定了,那兩條路用河東路產的鐵軌,暫時拖後。依杜中宵和蘇頌的建議,相州的鐵監依柏亭監的規格建鋼爐,所需的材料和軋製鐵軌的機器全部從葉縣拆過去,同時調過去一部分人員。

從頭再建一座鐵監,沒有杜中宵等當初建鐵監的人手把手教,風險太大。

襄州到江陵府的鐵路修通,襄州就有了兩個車站,到時繁華自不待言。漢水太寬,以現的技術根本不可能架鐵路橋,只能分成兩截,連不起來。實現了這個格局,襄州這裡的發運司地位肯定上升,不只是對江淮發運司的補充了。其輻射範圍,西可到川蜀,南可到兩廣。

眼看着皇祐元年就要過去,杜中宵算着日子,廣南的儂智高起事,應該沒多少年了。這條鐵路修通是個大變數,到廣南的交通便捷許多,到時不知道是個什麼格局,還要不要禁軍出戰。

對於此事,杜中宵記憶中有一個標緻,就是狄青回京任樞密副使。現在狄青依然在延州,是鄜延路主帥兼知延州,還沒有絲毫跡象。

第134章 趙滋述職第93章 恩威並施第8章 約期舉事第101章 慶功宴第139章 善後第97章 公事私事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40章 不進則退第32章 危機第200章 時移世易第15章 人多官少第204章 走私第86章 逝者已矣第83章 霹靂車來了第36章 獻城第1章 平安是福第203章 一切都變了第90章 十三郎第196章 不能退讓第55章 不重要的戰場第144章 異人第98章 時代的碾壓第234章 泄密第28章 當要大變第79章 得償所願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168章 你們不管我管第124章 衝突第43章 不同待遇第8章 麟府路援軍第208章 騎兵第一營第74章 兩個拳頭第52章 禁地第104章 和氣生財第146章 圍城第39章 前線第82章 契丹要害第133章 回鄉第72章 不務虛名第44章 背後勢力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79章 破靜州第220章 早做準備第150章 都不容易第218章 開花彈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191章 合圍第146章 貢品第24章 追與逃第15章 難得良機第105章 突破第267章 敵軍再至第121章 在此一舉第235章 突破口第126章 行會第58章 真香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84章 窮途末路第62章 盡心而已第36章 集議第111章 不降立斬第18章 遊騎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60章 目標黑水城第120章 坐山觀虎鬥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206章 閒話党項第90章 等不得了第28章 醉仙釀第108章 商業旺地第93章 我想謙虛第44章 背後勢力第212章 物是人非第20章 莫多管閒事第150章 破城第16章 生意興隆第16章 用刑第214章 保護價收糧第45章 定計第194章 要強硬第125章 提攜舊人第159章 琳琅滿目第223章 軍制暗合第68章 稀罕物第109章 獻不獻城?第79章 破靜州第183章 專業化第140章 拒絕第189章 被圍第182章 軍中封建第199章 軍校第128章 剛剛好第167章 猴戲第88章 入幽州第49章 党項軍略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13章 聲東擊西第89章 各有側重第37章 白紙做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