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由他去吧

看着在地裡試機器的蘇頌等人,杜中宵道:“麥老櫻桃熟。此時麥尚未老,襄州櫻桃卻已熟了。商賈從那裡販了,到唐州坐火車到中原來,這幾天周邊到處都是賣櫻桃的。”

歐陽修道:“可不是,我也見到了,昨日買了兩斤。聽說還有坐車到襄城,要販到開封府的,不知成也不成。以後火車通了襄州到開封府,中原人也能吃上這些江南珍品。”

杜中宵點了點頭。火車一日可行千里之遙,許多以前不能販運的水果農產品之類,都可以用火車運輸。哪怕各地都有,南方也可以反季節銷售。宋人對吃穿極爲講究,捨得花錢,這個時候如果能把櫻桃販入京城,可以發一大筆財。那些不利於保存的水果,以後可能就行銷天下了。

前些日子就有人販楊梅,這幾日販櫻桃,過些日子還會有更多的南方水果賣到北方。現在坐火車的人,幾乎人人帶大量貨物,就連官員也不例外,車票一票難求。

說起此事,杜中宵不由想起自己小時候,第一次坐火車到廣南,看見列車員人人帶着大量水果。特別是好運輸耐保存的菠蘿,見縫插針,幾乎塞得到處都是。對於在火車上工作的人,這算是一種福利吧。

交通運輸對經濟格局的改變,怎麼估計都不過分。宋朝不限制人口流動,不岐視商業,這種現象特別明顯。只要有利可圖的事情,就有人去做。

隨着天氣轉暖,最近鐵監周圍的肉菜價格大幅降低,便是有人從唐州一帶販運而來。雖然只隔着二百餘里,中間有一座方城山,唐州地氣比這裡暖了許多,蔬菜種植更加方便。

坐火車販貨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收稅。只要買一張車票,路上的各種錢全省了,哪怕是販運大宗貨物,成本也低得多。不過現在車輛太少,貨車只有官營,不對民間開放,影響不是特別大。

看着試機器的人羣,杜中宵想,等到這條到襄州的鐵路發揮出作用來,天下看到好處,只怕很多地方都會爭着建。宋朝喜歡重臣外放爲知州,到時候肯定熱鬧得很。

看了一會,歐陽修道:“運判,讓他們在那裡試好了,我們到城裡去逛一逛。”

隨着地方的發展,這裡多了新地名。鐵監對面的澧河北岸,店鋪林立,被稱爲城裡。鐵監人員居住的南岸,則被稱爲鐵監。向東還有礦區,北邊則被稱爲煤山,都是約定俗成。

剛進入市集,就見迎面走來一個人。頭髮花白,鬆鬆挽了個髻,花白鬍子,穿了個直裰。手中提了一個酒葫蘆,半眯着眼,一搖三晃,手中哼着小曲。

偶一睜眼,恰看到杜中宵和歐陽修走來,猛地一驚,急忙上前行禮。

杜中宵卻不認識,問道:看你有些面善,只是想不起來是誰。“

那老者道:“小民童九成,這個,這個,在鐵監裡做個教席。初來的時候,因爲我年老,還願意去學識字書算,官人誇獎來着。”

“哦——”杜中宵點了點頭,這纔想起是誰。童九成是童安路的一個族叔,偶然知道他在鐵監裡甚是得意,便跋涉千里尋了過來。這麼大的年紀,鐵監是不收的。這個童九成便自費去學識字書算,因爲以前上過私塾,很快就學了出來。鐵監營區教書的人,專門有一個學校,有些像後世的師範,他又跑到那裡去學了幾個月,樣樣合格。杜中宵聽說了此事,爲了鼓勵上進,曾經獎賞過他。

想起往事,杜中宵看看童九成,哪裡像個教師,就是個爲老不尊的老農嗎。

歐陽修聽說此人是個教書的,不由上下打量,越看越覺得不可思議。忍了好久,不悅地道:“若你是哪家員外給人開蒙的西席,隨你喜歡,無人管你舉止。可你拿着鐵監的錢糧,爲人師表,怎麼可以這個樣子?如此胡來,豈不教壞了子弟!”

童九成連連告罪,甚是尷尬。

杜中宵卻不以爲意,一笑而過,對童九成道:“你教學生的時候,可不敢如此胡來,一都要合按規矩。出了學校,隨你自己願意,不要過分就是了。”

童九成連連稱是,急忙告辭,拿着酒葫蘆急匆匆地走了。

歐陽修道:“運判,爲人師尊,豈可如此放浪形骸!此人這個樣子,豈不會教壞了鐵監子弟!”

杜中宵擺了擺手:“龍圖言重了。鐵監的學校,只是三年,讀書認字,能夠寫寫算算而已。他們這些人,算不上什麼師尊,無非是教些知識混個口食罷了。頑童又知道什麼,學過三年,自有去處。”

見歐陽修還是憤憤然的樣子,杜中宵道:“前面我們找個地方,喝幾杯酒,何必生這些閒氣。”

杜中宵眼裡,從來沒有把鐵監的學校教師視爲爲人師表的人,他們只要教識字和簡單的算術就可以了。相應的,他們的待遇不高,基本與鐵監工人一樣,杜中宵的說法是教職工。

拿着扛大包的錢,卻做士大夫的要求,這種人哪裡找去?按歐陽修的觀點,鐵監的學校根本就招不到老師。這些教師就是份簡單的工作,不能過多要求。只要他們在學校的時候,嚴格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辦事,業餘時間哪個管他。與其嚴格要求,又不能給與金錢與地位,弄出一堆僞君子似的老師,還不如公事公辦呢。工作時嚴格就好,業餘時間管他們做什麼,只要不作奸犯科就好。

投入有限,在教師身上舍得花錢,願意請名師嚴師,就必然會減小教育範圍。要普及教育,就不要對啓蒙教師提過多要求。學生啓蒙了,自然會有專門的學校,那纔是真正教書育人的地方。

世間事處處皆學問,教人啓蒙讀書也沒什麼了不起。教人識字的老師要這樣,那教人做事的又當如何?教與學,不必把雙方關係看得那麼重。不要跟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係比,那不只是教知識,而是傳道授業解惑。啓蒙的老師,只要把書本上的知識教了,是能傳道還是解惑?實際做不到。

學校是教知識的地方,不要帶上太多的功能,事情還是簡單一些爲好。附帶的東西太多,往往會把主業給忘了。啓蒙之後有各種學校,想學什麼就去學,只要考得上,學校願收就行。

杜中宵可是記得宋朝歷史上最重要的教育革,即三舍法。從縣學開始,層層選拔,分爲三舍,一直到太學。依表現和成績,直接代替進士考試。這種改革一點也不成功,既沒有擴大教育範圍,也沒有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反倒是途徑單一,利於控制,加劇了黨爭。

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是此時的書院,雙方自願,不只教知識,還教思想,學校不適合。

教育一杆子捅到底,從啓蒙開始,上了好學校,就可以上更好的學校,一直到最後,獲得遠超他人的社會地位,又有什麼好處。聞道有先後,達者爲先,不是先上學的爲先。教育系統越嚴密,越容易造成父傳子,子傳孫,最後子子孫孫成了一潭死水。社會要有紀律,但不能太刻板,適當亂一點好。

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174章 誓死不降第235章 突破口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41章 阻力重重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9章 酒糟蒸酒第272章 諸使慶功第102章 願意獻城第112章 調回京城第121章 蠻荒之地第114章 難以捉摸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98章 時代的碾壓第48章 邀賞第86章 多學多煉第92章 杖責第91章 菜地第3章 首告有賞第177章 分進南北第172章 先下手爲強第92章 不買別動第21章 一起抓走第1章 蒸汽車船第45章 葉縣改革第153章 外戚第267章 敵軍再至第163章 夜議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172章 先下手爲強第135章 不爲他人做嫁衣第104章 賞識第73章 出門難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105章 突破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92章 育種爲主第96章 免稅第31章 大軍南下第5章 中招第236章 時移事易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3章 新家第51章 進逼甘州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7章 一拍即合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4章 汴河上的縴夫第15章 攻城第48章 慶功第8章 約期舉事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212章 縮一縮吧第100章 意外之喜第110章 吃好喝好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86章 以工代賑第61章 物是人非第30章 京西營田第30章 兵臨城下第17章 破城第76章 無冕之王第7章 自己想辦法第93章 我想謙虛第1章 蒸汽車船第157章 長久之計第46章 工業種子第88章 入幽州第109章 獻不獻城?第107章 大同府第14章 陣前殺將第136章 再次掛帥第40章 盡殲來敵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35章 這是掛麪第6章 再回相州第194章 要強硬第33章 使者第190章 進佔疏勒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6章 糟民第21章 逃出生天第72章 不等了第1章 面君第163章 夜議第46章 失誤的代價第65章 佔地賠償第11章 攤派差役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43章 戰前聚議第10章 模範部落第136章 納稅人第17章 言過其實第158章 暫且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