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謹慎爲上

看那馬車走得不緊不慢,杜中宵道:“這不是小事,這些人一有懈怠,不及察覺火車開來,撞上就是幾條人命!我們等在這裡,喚李知州來,讓他處理此事!”

范仲淹道:“運判,算了吧。晚上李知州在江邊酒樓設宴,那時再說不遲。”

杜中宵怕出了人命官司,影響鐵路發展,正要分辨。一邊的向綜輕咳一聲,道:“範相公說的有道理,些許小事,何必去請李知州。等到晚上飲筵之時,讓他以後嚴加約束即可。正好各位知州都在,一起說給他們知道,此事不可行。”

說完,向杜中宵使了個眼色。杜中宵心領神會,不再分辨,五人繼續前行。

走在路上,向綜故意落後幾步,低聲對杜中宵道:“運判,你誤會範相公的意思了。”

杜中宵有些不明白,問道:“何以出此言?”

向綜道:“這是官府修的鐵路,不許百姓行走。你看那幾輛車,走得甚是從容,而且就在城裡,若我猜得不錯,十之八九他們是得了本地官吏的准許。官吏爲何允他們行走?當然是收了錢。如果此事有李知州允許,叫過來豈不尷尬?事後再說,不落李知州臉面。”

杜中宵點了點頭,這才恍然大悟。范仲淹是個在官場成精的人,剛纔必然是這個意思。

如果是個尋常知州倒也罷了,杜中宵身爲運判,本就有按察官吏的職責。李復圭跟別人不一樣,他功名心極重,當着這麼多人被叫過來,以後肯定記仇。他父親李淑,在官場上本就以心胸狹隘著稱,又是資歷極深的大臣,被這父子記恨上,以後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吃虧。

杜中宵少年進士,在官場上沒遇到波折,一直順風順水。合作過的朝廷重臣,夏竦賞識,把他帶到河東路。鄭戩對事不對人,跟杜中宵的性格相合,沒有遇到過陰招害人的事。隨着官職升遷,以後只怕不會這麼順利了。一個不小心,就不知什麼時候得罪人。

此時的官員,不到大兩省和待制以上,沒有擺譜的資格。以地方來說,轉運使和提刑執掌着一路事務,又有按察官員的職權,自該凌駕於州縣之上。實際上,州纔是完善的政區單位,知州總攬大權,一州事務無所不管,轉運使和提刑很多時候是奈何不了知州的。更不要說,很多知州是重臣外放,重要地方一般是資歷極深的官員,一個不小心幾年之後就成了你的頂頭上司。

地方爲官,各種關係相當複雜,一有不慎,仕途就會起波折。跟後世等級分明的上下級關係可不一樣,不要說路與州之間,就是知州和通判,知通與幕曹官,也不能說一不二。

自到京西路,杜中宵專心於營田務事務,跟地方官接觸不多,行事缺了小心謹慎。以後營田務搬到棗陽縣,可跟以前不同了,做事要三思而行。

北邊鄧州是范仲淹自不必提,西邊襄州的王洙,曾爲翰林學士,因賽神會時與女妓雜坐,被御史彈劾來知襄州,同樣是重臣。而且襄州是京西路轉運副使的治所,又是江淮發運判官的治所,情況可比在葉縣時複雜得多了。鐵路修到襄州,直接影響漢水流域和川峽地區的漕運,發運判官馬遵此次沒來,還不知道江淮發運司的態度呢。

此時江淮發運司不設正使,由副使許元總攬一切事務。許元原來就是在襄州的發運判官,因爲政績突出,被提撥爲發運使。因爲資歷太淺,以副使行使正使的權力。這可不是一般人,是數十年來最出色的一位發運使,他的態度可能會直接影響鐵路佈局。

哪怕是對杜中宵親近的向綜,也是前朝宰相的孫子,正牌外戚,朝中關係多了去了。

走了一會,杜中宵仔細回想了剛纔的事情,暗暗嘆了口氣。自己出身寒門,朝廷是不歧視寒門出身的進士,甚至還會特意重用,但在官場上,終究缺了關係網。除了事功,以後還要特別注意,做事儘量圓滑。不然勞心勞力掙來的功勞,被人一句話就化爲烏有,前途就堪憂了。

走不多遠,看見一家酒邊,外面寫着“正宗葉縣酒食”。向綜笑道:“自鐵監建起來,葉縣成了繁華之地,就連那裡的吃食,也能在外面打出一片天下。既然走到這裡,便就進去飲兩杯如何?”

幾人同意,擡步進了小店。

尋了座頭坐下,向綜把掌櫃叫來,道:“主人家,你這裡寫着葉縣酒食,可是那裡人?”

掌櫃拱手:“回官人,小的自小在葉縣長大,在那裡開食肆數十年。因小女嫁來唐州,不得已才遷到這裡。無以爲生,只好重操舊業。”

向綜道:“葉縣只是小小縣城,又有什麼特別之處?”

掌櫃面帶自豪地道:“官人,葉縣雖小,卻有柏亭鐵監。那處鐵監有數萬戶做工的人,每月錢糧不缺,他們口味又雜,吃食之豐富,不下於開封府。不拘哪裡的菜,只要官人說得出來,小店就做得出來!”

向綜笑着搖了搖頭,對一邊的歐陽修道:“你們在鐵監住過幾日,有什麼好吃的,點些上來,我和範相公也品嚐一番。若是做得不正宗,我們不給主人家錢。”

掌櫃道:“官人這是什麼話?小的在葉縣開了幾十年店,豈有不正宗的道理!”

宋祁笑道:“那好,我在鐵監的時候,吃過一味松鼠桂魚極是不錯,酸甜可口。你去選上好的鯉魚做了來,我們嘗一嘗。還有,那裡沼澤衆多,烤鴨極是可口,也做一隻來。”

掌櫃道:“客官,若做松鼠桂魚,不要用鯉魚,也不要青魚,最好要用鱖魚。”

杜中宵道:“你說的不錯。不過,你這裡還有鱖魚賣?”

掌櫃道:“我店裡的鱖魚,都是從隨州送來,唐州城裡可是不多。”

幾人見掌櫃說的認真,想來不會錯了。能從外地運魚來,這店想來有些本事,幾人點了幾樣,讓做了上來。又讓掌櫃選最好的酒來兩壺,就當是午飯了。

掌櫃離去,歐陽修道:“隨州雖然與唐州緊鄰,其實水土大不同。那裡河流遍佈,雨水也多,其實是魚米之鄉。唐州雖然也是種稻的地方,總覺得差了些意思。”

說到這裡,歐陽修突然想起,問杜中宵:“運判,前些日子在鐵監的時候,我聽說營田務去年種了棉花?前幾年我曾得一匹吉貝布,極是輕柔,價值不菲。若是這裡能種棉花,何不讓營田務大種?”

杜中宵道:“不錯,我在河東路的時候,從西域買來的種子。這裡氣候合適,今年又種不少。”

第35章 怎麼切換?第200章 時移世易第85章 物是人非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99章 輕重緩急第176章 佔領高昌第26章 突發大案第61章 于闐商人第80章 長嘯卻胡騎第67章 意外第48章 衝不動的軍陣第14章 交涉第73章 在商言商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185章 截斷敵陣第34章 親臨前線第99章 科學的勝利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82章 不甘心第19章 鐵錘砸開硬核桃第85章 內亂第51章 猜題第161章 兩輸戶第31章 競爭第54章 崇政殿演武第30章 誰敢告他?第229章 如果勝了呢?第120章 再見已不是從前第69章 志同道合第40章 盡殲來敵第158章 能戰方能言和第116章 如何安置第225章 新與舊第154章 投奔第148章 楊家將第100章 意外之喜第38章 兵臨渡口第3章 同行是冤家第17章 言過其實第108章 商業旺地第127章 保持距離第96章 免稅第179章 戰前嚴令第264章 大勝第134章 表功第252章 初戰第74章 挑撥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40章 派兵第18章 威力驚人第31章 炒鋼第21章 一起抓走第70章 試探第93章 工農並舉第272章 諸使慶功第184章 冤家聚頭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65章 提前反攻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45章 乾寧軍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211章 風雨欲來第69章 南線出兵第233章 錢帛動人心第246章 議事第96章 免稅第88章 談判第13章 聲東擊西第259章 劉淮在此第213章 新與舊第40章 盡殲來敵第89章 內亂第13章 不知道自己幹嗎的第179章 戰前嚴令第196章 不能退讓第51章 進逼甘州第193章 會員制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48章 慶功第53章 升遷第149章 伊州第30章 以差監吏第164章 商量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212章 通車了第140章 用人換地第78章 期貨第27章 冤家路窄第79章 有進有出第83章 自相殘殺第120章 謹慎爲上第128章 剛剛好第199章 能放手則放手第21章 逃出生天第72章 比刀第230章 大勢第3章 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