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廣種棉花

回到驛館,已經是繁星滿天。一時睡不着,杜中宵和歐陽修、向綜三人坐在驛館的院子裡閒聊。

晚風吹到身上,好似少女的手,輕柔而又帶着芳香。周圍萬籟俱寂,偶爾傳來幾聲蛙鳴。

杜中宵看着遙遠的夜空,感受着春風的氣息,嘆口氣道:“自我登第爲官,亳州數年,而後便就到了河東路。火山軍正處邊地,天氣嚴寒,這個季節不過剛剛解冰而已。棗陽這裡雖然地方偏僻,卻如江南天氣,春天真是個好時候。”

向綜笑道:“可惜棗陽小縣,沒什麼名勝遊覽,不然明日我們耽擱一天,陪着運判四處看看。”

杜中宵搖了搖頭:“我出身農家,祖上幾代都耕田爲生。科舉中第,可謂躍出農門,不只是我家裡的人,就連地方百姓,都指望着光耀門楣,爲地方增光。爲官近十年了,還沒遊山玩水過呢。”

向綜出身富貴之家,很難明白杜中宵這種貧苦人家出身的官員的心境。歐陽修雖然小時窮苦,終究是官宦世家,同樣不能理解。

沉默一會,向綜道:“運判少年登第,這幾年輾轉各處爲官,着實做了許多事情。現在來棗陽,也要如在葉縣時一樣,讓這裡成爲富庶之地。我們州縣官員,跟着也做些成績出來。”

這纔是向綜最關心的。杜中宵在火山軍,就建了唐龍鎮這樣一個用錢堆出來的地方,到唐州汝州營田,建了鐵監。來棗陽縣,不說那麼耀眼的政績,哪怕是差一些,地方也會有無窮好處。

向綜爲官,善於治盜,強於軍旅,勸耕農桑、發展地方經濟並不擅長。杜中宵來了,他想着依靠營田務,能夠把地方發展起來,對自己未來仕途有無窮好處。

歐陽修對向綜道:“君章沒有去過葉縣,到了那裡見過,才知道運判擅於理財,天下無雙。朝廷裁撤拉縴廂軍,只要他們到了地方無怨懟,不鬧事就是善政。可在運判治下,營田務衣食豐足,來的廂軍日子比以前不知好過了多少。而鐵監比營田務更加富足,每月錢糧不缺,即使普通士卒,衣食也強於一般縣裡吏人。那一帶,現在已經極其繁華,罕有其比。”

向綜聽了,忙問杜中宵:“運判,到了棗陽不知要做何事?總不會只是開荒種田。”

杜中宵道:“這裡閒田無數,氣候溫和,水源充足,我意欲廣種草棉。唐州今年種棉兩年了,種子廣有,也摸索出了這一帶種棉的辦法。草棉遠勝貯麻,不只是輕薄結實,產量也遠遠過之。更不要說現在價錢遠在麻布之上,物以稀爲貴,精良布匹甚至貴過絲絹。”

向綜覺吟道:“草棉?隨州這裡能種?”

“當然能種。草棉此物,本就喜溫暖之地,又缺不了水,不正適合這裡?”

向綜道:“只聽說西域產草棉,嶺南產木棉,卻不知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習性如何。若是能夠廣種草棉,倒是地方發展的一條路子。”

杜中宵道:“還有一點,草棉與稻麥輪種,不生病害,諸多益處。而且農忙時可與稻麥錯開,最方便這地廣人稀的地方。這一帶種得多了,建座工廠,不就什麼都有了。”

歐陽修笑道:“運判不管到哪裡,都要建工廠。建廠雖然賺錢,不過用人太多,只怕荒廢田地。”

杜中宵看着歐陽修,笑着道:“龍圖,如果不建工廠,鐵監怎麼能製出那麼多農具來?有了那些農具,以前一夫只種五十畝,現在百畝又有何難?農工何爲本,何爲末,不能簡單而論。如果糧食短缺,人民衣食不足,自然應該勸農耕種。可現在以天下而論,真正缺糧的有幾處地方?如果不遇大災,大多能夠豐足。無非是開封府駐軍和官員衆多,需要從外地調運。還有沿邊三路,因爲防邊,需要糧食罷了。所以天下缺的不是錢糧,而是能方便調運錢糧的辦法。”

向綜道:“要修鐵路。鐵路修起來,天下調糧,何愁不豐足。”

杜中宵點頭:“現在天下餘糧多的地方,一是江淮兩浙,所以汴水漕運是京城命脈。還有一處,是益州一帶。那裡自古爲天府之國,人口衆多,土地肥沃,錢糧廣有。”

歐陽修道:“如果鐵路能修到益州,那可就不得了了!”

杜中宵聽了大笑:“怎麼可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集天下之力,也無法把鐵路修到那裡。雖然如此,在合適修路的地方鋪上鐵路,終究是方便許多。”

這個時代的技術,怎麼可能把鐵路鋪進四川,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能夠鋪到襄州,藉助漢水和長江與四川盆地交流,已經非常難得了。

這個話題揭過不談,杜中宵道:“現在最要緊的,是把鐵路修到襄州。只要到了那裡,北邊連通開封府,就成幹道。不要只看襄州,這條路溝通了漢水、淮河、汝河,到開封府又連通汴河,東西南北水陸輻射全國。離這條路近的地方,以後前途無量。棗陽有濜水到襄州,也還方便,這是隨州比不了的。爲什麼營田務設在這裡,便是這個緣故。”

哪怕修了鐵路,這個年代的水運依然重要,特別是對於糧食等大綜物資來說。鐵路最大的作用,是把許多交通線連結起來,從而形成交通網。至於以後如何,那就不是杜中宵考慮的事情了。

今年春天,契丹大舉進攻党項,此時兩國尚在激戰。宋朝軍隊疲憊,邊境缺糧,上下無戰心,只是坐山觀虎鬥。這種大好時機錯過,可見軍力之孱弱。這種時候,要麼跟契丹一起進攻党項,分潤好處,要麼在延邊增兵牽制契丹,哪有坐視不理的道理。

與此同時,廣南儂智高與交趾決裂。去年交趾派兵征討,兵敗而回。儂智高乘勝整合周邊勢力,慢慢坐大,已經暴露出北向攻宋的野心。

北邊契丹和党項大戰,南邊儂智高蓄勢待發,正是大亂將起的局面。依杜中宵的記憶,這是最後一次搏戰功的機會了,萬萬不能錯過。

到京西路營田的到底是廂軍編制,怎麼也是軍隊,去年一年營田建鐵監,接下來的這兩年則要練兵了。一旦有了機會,手中有兵,可以去建功立業。

營田的重點轉向襄州隨州一帶,不再化軍爲民,而是以軍屯的形式,一邊開荒,一邊練兵。這裡不比唐州汝州,地近荊湖,雖無大仗,小亂不少,勉強可以練兵。只待機會來了,便可建功立業。

第85章 物是人非第82章 鍊鋼第48章 雙刃劍第4章 應對第251章 援軍來了第29章 奏對第103章 杖斃第9章 地方的難處第29章 再次自薦第96章 歸順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5章 舊人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2章 城狐社鼠第148章 西進第85章 內亂第189章 被圍第31章 良好兵源第233章 錢帛動人心第35章 怎麼切換?第140章 給你們出路第75章 一潰千里第2章 託付第96章 貨物有別第26章 圍點打援第13章 不知道自己幹嗎的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72章 比刀第144章 做大事情第67章 數路齊出第3章 同年重逢第9章 培根固本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230章 大勢第73章 出門難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4章 三項任務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53章 分兵第44章 新與舊第68章 入城閱兵第233章 錢帛動人心第77章 無可奈何第209章 編制第44章 新與舊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136章 走向遠方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113章 迎接第231章 大不一樣第173章 帶話就是第78章 錢來了第74章 挑撥第116章 全力向西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73章 在商言商第123章 新家第110章 俗文化第60章 你想做官嗎?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203章 不期而遇第95章 經銷商第60章 聞風而至第1章 疾風暴雨第14章 交涉第130章 大包圍圈第1章 驚天大案第64章 形勢逆轉第64章 謀劃第212章 物是人非第88章 談判第121章 在此一舉第83章 衆官請客第224章 回鄉第171章 主戰第197章 鴉兒看第129章 慢用第122章 新的時代第55章 內附第58章 臨行之言第52章 準備攻城第89章 知州門客第46章 民亂第12章 徵役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第93章 恩威並施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151章 畏難的營田軍隊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32章 危機第41章 天章閣講武第64章 謀劃第21章 契丹來客第109章 不必書生意氣第75章 大軍到來第70章 各有怨言第220章 生活不同了第131章 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