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鐵路上的馬車

京西南路大州爲鄧州和襄州,其中又以鄧州土地肥沃,自古就是農業發達的地方,是營田關鍵。

鄧州治穰縣,南陽郡,武勝軍節度,轄縣五。內鄉、淅川、順陽三縣沿漢水的支流淅水分佈,在羣山之中,扼進入陝西的武關道。平地有兩縣,爲穰縣和南陽。縣的分佈說明了這裡的現狀,羣山之中有三縣,肥沃的南陽盆地卻只有兩縣,人口嚴重不足。

自先秦兩漢,這裡就是中國要地,與北邊的洛陽一起並稱宛洛,中間魯關道連接。人煙稠密,農業發達,是能夠賴以爭奪天下的富庶發達地方。數百年後,特別是晚唐五代戰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早已沒有了往日景象。先朝開闢的陂塘渠道早已荒廢,特別是穰縣和南陽兩地,地廣人稀。

除役廂軍首先入鄧州,由知州范仲淹主持,在穰縣和南陽兩地營田。組織參照唐州營田務,鄧州派一官員常駐。唐州提供土地、耕牛和種子,轉運使司提供農具,其實就是從鐵監調來,當作償還營田務的欠款。收穫漕司和州縣按比例分配,大致五五分成。

此時對一個地方的稱呼,除了稱州名,還可能稱郡名或者節度,特別是歷史優久的地方。比如西京河南府,爲洛陽郡,時人常以洛陽稱之。鄧州爲南陽郡,時人多以鄧州和南陽並稱。襄州爲襄陽郡,多稱襄陽。郡名多是隋唐傳下來,便於與歷史銜接。

襄州,襄陽郡,山南東道節度,是轉運副使的治所所在。治下六縣,人口比鄧州更加稀少。南陽襄陽盆地連成一體,土地平曠,自古也是人口衆多的地方,是此次營田的第二重地,營田事務由轉運使司直管,襄州從旁協助。轉運使司派一官員主管,同樣參照唐州營田務條例,收穫與地方分配。

隨州,漢東郡,崇義軍節度,境內平原和低山丘陵交錯分佈,是營田第三重地。治下三縣,人口不多,可開墾荒地極多。杜中宵帶營田務駐治下棗陽縣,兼管北邊的光化軍和信陽軍營田,隨州協助。

其餘幾州多是山區,雖有閒田,開墾不易。由州縣報轉運使司,酌情分派營田的廂軍,由州縣官員主管,同樣參照唐州營田務條例,同轉運使司分配收穫。

唐州知州李復圭一再提出營田穩定之後,應當撤銷營田務,劃歸地方治理。此次相約,每地營田開地三年之後,把分散的營田村落劃歸地方,聚居區則到時再議。

議罷營田事務,看看末色還早,衆人各自加去休息,晚上李復圭在江邊酒樓請客。

杜中宵正要回驛館休息,隨州知州向綜前來,拱手道:“運判,左右無事,我們到外面看一看唐州風景。營田務駐棗陽,正在下官治下,以後多有叨攏的地方。”

杜中宵急忙回禮,連道不敢當。

向綜是太宗時宰相向敏中的孫子,父親向傳範娶南陽郡王趙惟吉之女,爲外戚,恩蔭爲文官。一任知縣,因善於治盜,通判桂州、常州,新近剛升爲知州。

杜中宵此時官位較高,不過年紀又輕,資歷又淺,向綜自稱下官過謙了。他是外戚,喜好結交文人士大夫,在官場上混得好,身段柔軟是必須的。

出了州衙,范仲淹、歐陽修和宋祁已經等在外面。見杜中宵來,歐陽修道:“杜運判是許州人,父親是州進士,入京趕考不合落第,一時困頓。杜運判少年英才,當時寫了篇小文,甚得蘇子美賞識。”

范仲淹嘆了口氣:“可惜了蘇子美,一時之錯,困頓至今。聽說去年起復爲湖州長史,不知以後還會不會重用。這幾年他縱情山水,有些灰心,不要消磨了志氣纔好。”

湖州長史是文散官,用來安置貶官罪官的,並沒有職事。蘇舜欽數年前削職爲民,雖然只是個只有名義的散官,終究是重新有了官身,以後有復起的希望。這幾年,杜中宵出錢託人,不斷爲蘇舜欽的事情奔走,現在纔看到了點希望。慶曆新政已經過去多年,往事已經淡了。

宋祁的哥哥宋庠對杜中宵印象不錯,他又是許州知州,杜中宵的老家所在。得了向綜邀請,特意前來相會。而且宋祁跟歐陽修一起修唐史,來往也多。

范仲淹與向綜是老相識,數年前向綜通判桂州的時候,還曾寫詩贈他。

歐陽修則是跟着叔叔在隨州長大,少年時光都是在那裡渡過。此次到了唐州,有意回隨州一趟。

五人離了州衙,走在唐州的街道上。鐵路通到這裡,唐州現在商賈雲集,非常熱鬧。幾人在街上漫步而行,看着路兩邊出售各種貨物的店鋪。最近幾個月,州城裡開了很多賣鐵監貨物的鋪子。許多從荊襄來的客商,便從這裡購貨,乘船沿唐河而下,形成了一條新的商路。

不知不覺,就走過了車站,只見一條鐵路在前方,向北蜿蜒而去。

看着鐵路,范仲淹嘆道:“沒有想到世上還有此種神物,燒煤就可以拉着人物遠行千里。有如此好處,以後必大行於世。道路四通八達,天下必爲之一變。”

幾人點頭,都道如此。

杜中宵也不知道鐵路在這個年代盛行,先在中國發展起來,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變化。可以肯定的是,跟歷史上的格局會大不相同。說不定絲綢之路會再次興盛起來,海運的重要性會受到一定抑制,沿着鐵路中原勢力向西北加速擴張。在輪船大興之前,海運成本並不會比鐵路更低,中亞會遠比歷史上的格局更加重要。中原文明會與正在擴張期的綠色宗教迎頭撞上,一連串火花先把亞歐大陸點燃。

歷史上蒙古人的鐵蹄幾乎橫掃了亞歐大陸,在西邊他們擴張到極限,停下腳步,留下了半個歐洲的土地和人口。就是在留下的那片土地上,爆發了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格局。如果鐵路通到那裡,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必然完全不同了。

這是個騎兵縱橫的時代,哪怕有了火槍,短時間也無法改變。火槍火炮,對這個時代來說,是大多數國家所承擔不起的。党項人有部分軍隊還在使用骨制箭頭,哪裡有那樣多的鋼鐵。

正在這時,歐陽修指着鐵路道:“咦,你們看,那裡怎麼有馬車行在鐵路上?”

杜中宵擡眼看去,鐵路上果然有馬車,還不是一輛,而是一個車隊。心中隱約猜到,可能是地方商隊佔鐵路的便宜,道:“這可是稀罕事,走,我們過去看看。”

到了近前,只見五輛馬車,拉着滿滿的貨物,不緊不慢地走在鐵路上。馬車的車輪經過改裝,剛好卡在軌道上,下了鐵路,也可以在正常的路上行走。

宋祁道:“這倒也是個辦法。若是沒有火車,馬車走在上面也省力不少。”

杜中宵道:“相公,這可不是好事。如果沒有火車,建鐵路供馬車行走根本划不來。不說馬車走得慢拉不了多少貨物,單路上建馬鋪供應糧草,就不是小數目。再者馬匹長期役使,多發疾病,根本行不了遠路。馬拉着車走鐵路,百十里還使得,遠了就沒有用處了。現在是鐵路上的火車太少,這些人改了車子佔火車的便宜罷了。此事若不制止,以後走得多了,必有被火車撞得人馬俱亡的事!”

馬拉鐵路在歐洲也曾經興盛過,主要是在礦區,和工業區到海港的地方。幾十公里,沿途有補給站點,也是個辦法。不過長距離沒有什麼意義,成本與收穫不成比例。

杜中宵倒不是不許百姓佔便宜,但馬車走在鐵路上,實在太過危險。

第157章 避嫌第36章 窮則獨善其身第63章 長見識第66章 力求全殲第44章 閒情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9章 培根固本第84章 兄弟相見第138章 佈置第134章 釜底抽薪第125章 遊街第2章 腳店和酒樓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74章 出乎意料第129章 由他去吧第251章 援軍來了第148章 楊家將第77章 無可奈何第23章 物是人非第83章 千里投奔第114章 富弼第14章 交涉第12章 打就大打第4章 隨從與屬下第68章 審明紀律第9章 初戰第106章 夫妻團聚第104章 賞識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93章 我想謙虛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9章 鑄門炮吧第252章 初戰第119章 小火慢燉第8章 兩難第25章 窮治地方第177章 分岐第13章 躲藏第206章 廣南亂起第266章 清洗第72章 不等了第97章 大刀闊斧第27章 再留無益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154章 降不降?第202章 離去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92章 舊人去向第53章 重新編組第15章 意外收穫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61章 物是人非第89章 接下來怎麼辦?第26章 反噬第86章 地方龍蛇第142章 商路第42章 故交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58章 鐵監第75章 小人書第44章 貴人?第158章 人贓俱獲第59章 大變革時代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114章 重兵出擊第57章 喜事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105章 加工難題第31章 党項戰略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52章 若即若離第22章 難題第112章 大生意第93章 一切都很新奇第67章 無法可想第230章 大勢第77章 禍福自招第164章 戰還是降?第57章 喜事第29章 夜戰第41章 爲考而學第113章 分岐第32章 危機第103章 不湊巧第29章 去不去?第257章 偶遇第49章 因地制宜第68章 反攻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74章 兩個拳頭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124章 千頭萬緒第50章 糧草第57章 民以食爲天第57章 民以食爲天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177章 分進南北第149章 不經打第51章 有錢還不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