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襄洛鐵路

出了驛館,隨着李復圭,衆人到了州衙。一到後衙,幾位知州便就迎了出來。

晏殊快走幾步,握住范仲淹的手道:“希文,多年不見,一向可好?”

范仲淹拱手:“還好,還好。自京城一別,忽忽數年,唉,不知不覺,你我已是風燭殘年。”

歐陽修上前道:“範相公老當益壯,何出此言!過得幾年,朝廷還當重用。”

范仲淹微笑着搖了搖頭,與宋祁和柳植見過了禮,一起走到院裡。

暮春天氣,草長鷹飛,院裡的花樹開得正豔。樹間掛着的幾隻鳥,扯開喉嚨,不斷歌唱。

分賓主落座,京西路轉運副使李鋮道:“等了數日,衆位知州終於到齊。今晚爲杜運判和五位知州接風,明日,我們便一起商議營田事務。”

衆人一起稱是。杜中宵是轉運判官,在這裡,他跟李鋮是自己人。

李復圭道:“諸位大臣到弊地,特備了些酒菜,今晚痛飲。小地方,招待不週,莫怪。”

歐陽修笑道:“李知州說哪裡的話,我們從鐵監一路走來,唐州的景象看在眼裡。想數年前我從光化軍任上去京城,走的就是這條路。那時田多曠土,人煙稀少,一片蕭條。此次卻是不同,一路上人煙稠密,稻桑遍地,不可同日而語。似此富庶地方,必不會虧待了幾位相公。”

李復圭道:“這都是杜運判掌管的營田務功勞,一年多時間,人戶翻了一番,開了無數田地。現在營田務還是直屬轉運司之下,地方上不得插手,唐州依然不容易。”

杜中宵與李鋮相視一笑,沒有說話。

一年多時間,營田務在唐州安置了過萬戶,建了無數村莊,開出大片良田。不只如此,營田務還發展了商業,現在青臺鎮的繁華,不下於唐州城。李復圭年後纔到本州任職,看在眼裡,極是眼熱,一力主張讓營田務把建好的地方,轉交地方。這些資源一到手,唐州的人口和經濟立即翻番,政績不小。

杜中宵跟轉運司商議過,主張按照朝廷開田免稅三年的慣例,三年之後穩定了再移交給地方。不然地話,像以前唐州等地也曾經營田,都是由於州縣搜刮過甚,導致人戶逃亡而失敗。地方營田,不管是由州還是縣主持,官員爲了在任期內出政績,收的地租比當地的地主還重,怎麼發展得起來。

不大一會,上了酒菜,衆人歡飲。

酒過三巡,歐陽修道:“諸位,你們坐過火車嗎?”

李鋮道:“前日我們到車站那裡看過,一個車頭帶着數個車廂,裝的東西着實不少。而且跑起來比馬車還快,極是便易。”

歐陽修道:“敢止如此。這車只要加水加煤,便就可以一氣跑數千裡。用馬拉車,路上要準備草料飲水,還要歇息,如何比得了!我們從鐵監過來,三百多里路,三個多時辰就到了。除了晏相公因爲暈車的緣故,精神萎靡了些,其他人根本就沒覺得什麼,便就到了。”

王洙笑道:“還會暈車?只聽說過暈船,坐車怎麼會暈?”

宋祁擺了擺手:“你們坐一坐就知道了。那車擺來擺去,可不就像坐船的樣子。這車好就好在,是燒煤出力,不用牛馬。聽杜運判說,只要路上有加水加煤的地方,可以一氣跑萬里之遙。”

范仲淹微微點了點頭,道:“我們前日看見,拉着幾輛車,每車都裝得滿滿的。不知這火車,一趟能拉多少石?一個時辰百里,真能按這速度跑數千裡?”

杜中宵道:“回相公,現在的火車,一趟是拉六千石。一個時辰百里,是在平地,如果山地上坡的時候,自然會慢一些,但也不會低於一個時辰五十里。只要路鋪好,有車站加煤加水,數千裡當然不在話下。實際上,鐵路鋪到哪裡,火車就能跑到哪裡。”

范仲淹又點了點頭:“若是把鐵路鋪到京兆府,鋪到秦州,火車數日之間就能跑到?”

“路鋪過去了,當然是能跑到的。不過,到秦州要翻六盤山,這路可不好修。我考慮過此事,要到西北去,路當從鎮戎軍向北,到靈州。而後過黃河,轉向河西。”

范仲淹點了點頭:“也是,走鎮戎軍不必翻山,地方平坦,想來容易修路。”

說完,神色黯然,輕輕搖了搖頭。與黨項已經議和,這些事情只能想想了,當年的金戈鐵馬早已經遠去。即使向西北鋪鐵路,已過六十歲的范仲淹,也不大可能再到邊疆去了。

這裡的幾位年老大臣,比如晏殊和范仲淹,以及宋祁,對於党項一直耿耿於懷。與黨項的戰爭正是他們當政的時候,最後以這種方式結束,每個人都不甘心。不甘心又怎樣呢?范仲淹是在西北過仗的,打不贏就是打不贏,樂觀一點也就是防守有餘,進攻不足。

如果早有這樣一條鐵路,軍隊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地運到西北,又會是什麼結果呢?作爲當年的西北主帥之一,范仲淹禁不住這樣想。或許,不會那麼狼狽,但要想戰勝元昊,總覺得還是不足。

見衆人感興趣,杜中宵道:“其實鋪鐵路,通火車,不只是縮短了運送人員和物資的時間,節省了運費。更重要的是,有了這種手段,從其他方便能夠節省下大筆錢財。”

作爲轉運副使,李鋮對此是最感興趣的,見杜中宵說起,忙道:“運判,鐵路和火車是你們鐵監製出來的,你管着,想來比我們都看得清楚。到底有哪些好處,不妨說上一說。”

杜中宵拱手,道:“便以剛纔說的西北爲例。如果有了鐵路,中原大軍數日可達。不只如此,陝西路的軍隊,幾天時間就可調到數百里外。如此一來,就不必到處建堡寨,處處設防。一路有警,方圓千里的大軍可以雲集對敵,不致因處處設防每路的兵馬都不多,被西賊各個擊破。此是軍事意義。再從朝廷花費來講,中原物資可以方便地調運到西北,便就不必依賴商賈,延邊入中法沒有必要了。僅此一項,就可節省千萬貫不止。而且,運輸方便,前線的物價就不會太貴,又省下一大筆錢。”

李鋮點了點頭:“說得有道理。前些日子,田計使來書,說許多人都言鐵路好處,欲要今年秋冬之季鋪設襄州到洛陽的鐵路,讓我們議一議。運判覺得如何?”

杜中宵道:“從襄州到洛陽,有兩條路。一條是走鄧州、南陽、魯山關,經汝州到洛陽。還有一條是走唐州,過葉縣去汝州。西線路短,若鋪起來比東線便捷,此不必說。但六十里魯山關都在山中,能不能鋪路,下官說不好。穩妥起見,走唐州,過葉縣,雖然遠了一些,一路都是平地,倒是有可能。”

李鋮點頭:“有道理。魯山關一向通不了大車,鋪起來不易,還是走唐州穩妥。運判,如果鋪這樣一條路,不知秋冬兩季可否完成?”

杜中宵道:“副使,只是鋪路,當然不難。但是,這樣長的路,鐵監積攢下來的鐵,就全部都用完了。再鋪別的路,鐵監挪不出鋼材來,要用錢了。”

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91章 沒有出路第17章 波折第157章 避嫌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127章 南下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13章 抓人第11章 心煩氣躁第15章 意外收穫第126章 輸不起第60章 全軍出擊第217章 是東是西?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79章 破幽州第18章 審案第140章 給你們出路第24章 新知縣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195章 畢昇後人第11章 亂起第53章 推而廣之第22章 大局已定第35章 防守反擊第148章 楊家將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170章 圍城第108章 無本買賣第83章 自相殘殺第175章 帶兵叔侄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141章 傳言第195章 使節第60章 你想做官嗎?第59章 地方矛盾第65章 強行收錢第69章 各有算盤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166章 調兵遣將第196章 專賣店和儲蓄所第66章 給錢第78章 重炮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89章 內亂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188章 妙計第19章 牙人爲主第108章 無本買賣第135章 大戰在即第157章 長久之計第45章 時移世易第98章 時代的碾壓第4章 包龍圖第208章 奇才第36章 帥司所在第101章 要熱鬧第12章 三個和尚沒水喝第131章 京城來使第106章 慶功第99章 破靈州第47章 隨你喜歡第12章 已陷死地第53章 升遷第38章 峰迴路轉第29章 再次自薦第75章 小人書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111章 鐵甲第4章 三項任務第21章 一起抓走第161章 兩輸戶第77章 誰買誰倒黴第1章 驚天大案第71章 關鍵第一戰第84章 議降第32章 不許看第28章 當要大變第117章 大主顧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40章 不進則退第44章 背後勢力第100章 輕鬆時刻第130章 沒有不同第149章 不經打第194章 要強硬第170章 地震第59章 地方矛盾第82章 不甘心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118章 投降第13章 躲藏第39章 雜談第70章 各有怨言第156章 不去管了第186章 刺刀戰第141章 且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