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葉縣

中原到長江中游的荊襄地區,大道有三條。西邊經魯山關,北邊是洛陽郡,南邊是南陽郡。這條大道的要隘是三鴉口,數十里穿行於山中,山路崎嶇。洛陽做國都的年代,這條道路特別重要。中間一條經過方城埡口,北邊是葉縣,南邊是方城,經鄧州到襄州。方城埡口寬闊平坦,周圍都是低山丘陵,這是南北大道。葉縣向西經汝州過龍門,可以到洛陽城,向北經襄城到許州,有大道通汴梁,向東經郾城可到陳州,道路四通八達。東邊一條經信陽軍到鄂州和漢陽軍,也就是後世的武漢地區。

這三條大道,受南北兩端在全國地位的變遷,各時期的繁華程度不一。最早洛陽和荊州在全國的地位舉足輕重,魯山關道路特別重要。隨着北方洛陽地位下降,重心轉移到開封府,南方的荊州地位慢慢被襄州取代,中線的方城埡口成了南北交通的主幹道。到了後世,雲夢澤消失,鄂州和漢陽地位上升,再加上國都進一步東移,信陽到武漢的道路地位上升,成了溝通南北的大道。

這個時候,荊湖地區沼澤廣佈,生活着大量蠻族,開發程度不足,南北大道以中線最重要。葉縣正處這條大道的關鍵位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杜中宵和蘇頌到了葉縣,把青臺鎮的事務交給崔主簿。

知縣李秉和主簿柳涗迎了二人進城,到了衙門裡分賓主落座。

問了勞苦,杜中宵道:“朝廷已有旨意以葉縣之地爲鐵監,只是諸事未備,耽擱下來。此次我和蘇主事前來,就是查看鐵監準備得如何,不可久拖不決。”

李秉道:“運判來的正好。此地有鐵礦,朝廷要設鐵監的消息傳出去,這幾個月不少事端。我等位卑官低,縣裡人手又少,處置不便——”

杜中宵道:“這幾個月營田務到這裡的人不多,跟地方上爭端多嗎?”

李秉忙道:“回運判,營田務與地方倒沒有什麼爭端。不過地方大戶聽說礦冶利厚,不少都遷到有礦的地方,紛紛佔地。那裡都是山區,沒有什麼人家,多少年戶籍不修,田契散失,難辨真假。在那裡選址建冶鐵的地方,爭端不斷。縣裡不敢決斷,是以耽誤下來。”

杜中宵聽了,微微一笑:“山林草澤,天子所有。他們敢佔,倒是膽子不小。”

李秉嘆口氣道:“話雖是如此說,可那一帶都是土山,並不是不能耕田。那些大戶到山進而去指認地方,說是祖上在哪裡曾經耕田,在哪裡曾經放蠶,有的甚至還假冒故居,指認古墳,哪裡說得清。”

單獨設監,擺明了這一帶的鐵礦不小,又有內庫撥下來的五十萬貫本錢,好大一塊肥肉,地方上爭搶是想得到的事。要開礦冶鐵就要佔地,佔地就要拆遷,看來很多大戶把鐵監當肥羊了。

此時徵用民地,一樣是要給補償的,就連皇宮擴建,也有因爲補償太高,最後被攪黃了的事,就不要說建鐵監了。不過鄉野地方,敢這麼名目張膽訛田,膽子太大了些。

聽了李秉大略說了鐵礦那一帶的情形,杜中宵又問:“鐵礦開起來不易,那麼煤礦呢?”

李秉道:“煤礦那裡還好,紫雲山一帶礦苗極多,這裡佔了,鄉民到別的地方採就是。”

杜中宵點了點頭:“這樣就好。現在天氣炎熱,離着縴夫到來還有些日子。我和蘇主事在這裡,先採煤建幾處磚瓦場,準備磚瓦,建造房屋。等到縴夫來了,有地方住。那些大戶總不能處處佔住,連建房舍的地方都沒有。至於他們佔住的鐵礦,這幾個月從容處置。”

李秉道:“此事不難。那些大戶不知從哪裡知道的消息,都是進山佔有礦的地方,山下澧水南岸多閒地,倒是沒有人冒佔。那一帶離着鐵礦不遠,又有水源,是建礦冶的好地方。”

澧水和堵水同源而異流,堵水過青臺鎮入唐白河,屬於漢水水系,澧水則向東入淮河。這一帶山區雨水多,有不少這樣的河流,源頭離着很近,卻分屬不同的水系,正是分水嶺的典型特點。

杜中宵道:“好,這幾日知縣派些人手,到那一帶找一找有沒有合適燒磚瓦的地方。對了,除了磚瓦,還要有石灰,一樣把地方選好,準備燒造。”

李秉道:“倒不必特意尋找,本縣向來產的好石灰,山裡自有采石的地方。黃泥則隨處可見,燒得好磚瓦。只是方城山下不產煤,要從紫雲山下運來。”

杜中宵道:“無妨,營田務有大車,儘可以運煤過來。對了,滍水和澧水相距不遠,能不能修建運河連通?若是有河相通,運煤便就方便許多。”

李秉道:“此事只怕不可行。滍水上游多暴雨,來水不定,而且水中多泥沙,若挖運河,很快便就淤積,年年疏浚,地方不能負擔。”

杜中宵道:“既如此,那就算了,就用大車運就好了。”

煤礦離着鐵礦大約二三十里,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如果真用大車運輸,大量產鐵,實際無法供應。不能用水運,就要想別的辦法了,比如軌道運輸。

火車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就是在礦山發展起來的。成本再高,短途運輸大量礦石也划得來。杜中宵原本就有意在這一帶試驗軌道運輸,發展成熟了,再推到其地方去,也不差這一點了。

冶鐵的地方在方城山下,礦石則產在山中,本就應該建造軌道運輸礦石,哪怕是用人推,也是划算的。裝滿礦石從山上下來,利用高差,本就不需要什麼動力。空車上山,也很容易。

杜中宵只記得軌道的大致樣子,到底應該怎麼做,還是要一點一點去試。

回到住處,杜中宵換了便服,喚了陶十七過來,對他道:“適才李知縣說,你們前些日子探出鐵礦的地方,好大多戶在那裡佔地,要挾朝廷,可有此事?”

陶十七道:“唉呀,哪裡只是要挾朝廷的事!我回青臺鎮之前,到那裡跟幾個大戶談過,試着多給他們錢,讓他們不要擅起事端。官人猜怎麼着?給多少錢,他們都不讓!後來多方打聽,才知道他們存什麼心思。這些人啊,想的跟本不是多要些錢,而是要自己開爐冶鐵。我們探出來的礦,不知怎麼就會被這些大戶知道了所在,各顯神通,把地方佔住。”

杜中宵皺起眉頭:“他們想自己冶鐵?心倒是大得很!”

陶十七道:“官人不知道,最近那一帶都流傳着,萊蕪監鐵礦是民戶冶鐵,官收鐵課。民間大的冶戶僮僕無數,家財萬貫,人人都想做那樣的大財主呢!”

第95章 經銷商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149章 不經打第147章 兩軍齊出第48章 雙刃劍第84章 實在聽不懂第46章 工業種子第50章 好酒第95章 特區第121章 迴歸第101章 好心第99章 鐵路留念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31章 你想錯了第105章 突破第47章 有賞有罰第3章 同行是冤家第69章 南線出兵第119章 鐵路上的馬車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第191章 集議第171章 初敗第37章 貪得無厭第1章 投其所好第78章 仙人跳第21章 員外請客第114章 辦個會員吧第164章 過去不須提起第123章 不要鬧事第168章 安撫第118章 普通人第93章 我想謙虛第66章 自作聰明第146章 貢品第193章 會員制第50章 烈酒如火第265章 使節第22章 分別對待第122章 新的時代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153章 各有前程第91章 爭鬥第11章 心煩氣躁第90章 狼狽爲奸第6章 御史之論第101章 陛下,降不降!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34章 青臺鎮第88章 談判第81章 合議第112章 對牛彈琴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45章 邪教第119章 故人蒙難第94章 樞密副使第233章 錢帛動人心第6章 再回相州第31章 你想錯了第23章 全力應戰第50章 糧草第197章 新式印刷術第158章 暫且忍耐第59章 巧遇第216章 三策第48章 溼法鍊銅第272章 諸使慶功第23章 會師第27章 知己知彼第120章 謹慎爲上第1章 平安是福第125章 党項商人第67章 生意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3章 比不得第157章 避嫌第19章 各有門路第71章 關鍵第一戰第228章 大敵當前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156章 兩說第222章 戰事關鍵第71章 壓路機第107章 無可奈何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4章 隨從與屬下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第49章 草棉第11章 墾田第195章 意外之喜第80章 新婚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3章 新家第35章 來客第96章 免稅第130章 沒有不同第91章 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