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心累

看着水流不息,蘇頌道:“這水車能出多少水?一日夜可澆多少地?”

狄都頭道:“回主事,我們算過了,水車裡出來的水,一個時辰有三百五十擔,一個白天十二個時辰可澆三畝地。若是兩頭毛驢輪換,晝夜不停,二十四個時辰可澆五畝地。”

晚上的效率總是低一些,所以一日夜加起來只有五畝。蘇頌粗略算了一下,一戶有地三十畝,如果有一眼這樣的井,一具水車,五六天的時間就可以澆一遍。只要澆得及時,可以抗過旱災。當然今年的旱災並不嚴重,並不是所有的地都要澆,還要輕鬆些。不過驢騾這種牲畜,可不是家家都有的。

想了想,蘇頌又問:“如果不用驢騾,用人力來推,一天能澆多少地?”

狄都頭道:“那怕是要減半,一日夜只能澆三四畝了。”

蘇頌點點頭,又仔細看了看水車的結構,對杜中宵道:“這水車制起來並不難,如果營田務各村都建起來,便就不懼旱災。今年旱情不重,可以先建一些,後面慢慢補起來。”

杜中宵指着鐵鏈道:“制起來是不難,只是用鐵不少。”

關鍵還是鐵。這個時代鐵依然缺得厲害,平常鄉村裡連鐵製農具都沒有普及,更何況用鐵這麼多的水車呢。一斤鐵就算二十文,鏈條因爲是鍛造的,用的是好鐵,還要更貴一些,水車也不便宜,光用鐵就要五六貫了。加上木材,加上人工,一臺水車怎麼也要二十貫,戶戶推廣成本可不低。如果再加上配套的小毛驢,哪怕是營田務,推廣起來一時也能難度。

見蘇頌不說話,杜中宵道:“現在這水車只能救急用,在合適的地方建造,想讓所有的田地都澆上水,非一時一日之功。我們可讓鐵匠鋪先打造一些,選村子裝起來,澆些好地。真遇到旱災了,好地能夠澆上水,不至於斷了口糧。”

蘇頌點了點頭,這倒是個辦法。想讓災年跟正常年景一樣收成,需要的成本就太高了,只要不斷了收成,餓不死人,扛過去災荒就可以了。現在農業通常的算法,三分收成,一分田賦租稅,一分種田的人自己消耗,一分儲蓄。也就是三年正常收成,可以扛一次顆粒無收的天災。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說明租稅過重,農民負擔沉重,要出問題了。

農民耕種多少土地纔可以生存下去,便是這樣推算出來。以客戶來說,比如五口之家,自己沒有一點土地,全是租來。田稅是十分之一,即畝收一石,田稅一斗。剩下的收成與地主平分,一畝地自己可以得四鬥,十畝地可得四石。那麼種五十畝地,一家收成二十石,堪堪夠生活,就沒有抵抗災荒的能力。所以官府的賦稅差役,不能讓客戶負擔,不然就會出現逃亡。

營田務是平均分配土地,全是主戶,沒有客戶。一畝地收一石,三十畝收三十石,交稅三石,還剩下二十七石。除了足夠五口之家的糧食,還有儲蓄,能夠抵抗災荒。水利設施建設得好了,畝收就不只是一石,可以達到兩石,就是小康之家了。這是以旱地來算,再算上其中有十畝的水田,又可多出來一二十石,生活就比較富裕,能夠負擔基礎建設。

青臺鎮附近這五個營的模範村莊,就是按照這樣劃分的。其他的桑園、果園,算是農戶的福利,讓他們除了吃飽穿暖,還能夠手中有錢,支撐商業的發展。

規劃是這樣規劃的,看起來很美好。不過縴夫們實在不會種地,現在的現實情況並不樂觀,不但是地裡的莊稼管得不好,就連預計中的十畝水田,大多數村莊都不見影子,水利設施一片空白。

又能夠怎麼辦呢?讓他們修路開渠,下面村裡的指揮使和都頭已經換了一半,進度依然不能讓人滿意。再壓下去,只怕基層的官吏就沒有人做了,杜中宵又沒有人頂上,工程進度只能慢了下來。

人力有時而窮,杜中宵也沒有辦法。製造這種水車,便就是補救措施的一種,通過多種辦法,讓農田基礎設施儘快完善起來。這一帶做得好了,才能推廣到其他地方去。

就如這個村子,狄都頭算是個肯幹能幹的了,水車建在他們的村裡,很是出了力。挖井的時候,他找了幾個壯汗,一日就把井挖好了。但水車建好,卻沒有迅速推廣使用的想法,而是立在這裡,作爲運判官人的政績,披紅掛綠,專門給人看。

外面田裡的禾苗都已經蔫了,杜中宵看在眼裡,急得不行。如果這是自己的地,如果自己得到了這澆水的工具,一定會挖好多眼井出來。水車是能拆能裝的,無非是這裡拆了裝那裡,儘快把田裡的莊稼澆一遍,保住秋後的收成。

可這些種地的縴夫不急,田裡的莊稼就沒有去看過幾次,日日曬太陽聊天,瀟灑得不行。他們習慣了領錢糧的生活,到日發米,田裡的莊稼根本就不上心。

看着圍着的村民興高采烈的樣子,看熱鬧看得開心,一點都不在意這水車實際的意義,杜中宵只能心裡嘆氣。田好開,但讓這些人成爲真正的農民,還需要漫長的時光。非要收了莊稼,有人家多,有的人家少,起了攀比之心,纔會認真種起地來。等到過幾年,有的人家日子寬裕了,蓋新房買新衣,別人家看着眼紅,才知道要仔細伺候地裡的莊稼。

杜中宵實在等不起,他在營田務能幹幾年?打下底子,還不知道第幾任才能收穫果實。

這些日子,杜中宵經常到下面的村子裡巡視,到地裡看地種得怎麼樣,越看越沒有信心。惟一能做的,是規劃得儘量合理,把框架搭起來,再培養人手,讓他們慢慢發展吧。

修路開渠,給他們製出水車,一切準備妥當,杜中宵要到葉城去。農業見效時間長,這裡又比不得當年自己在永城營田,只好先放一放。永城的時候,招的都是多年種田的老農,哪裡要費這麼多心?那些人第一年種田,就收了許多糧食,給杜中宵掙來了政績。現在的營田務,等到秋天收了糧食,能夠餵飽他們的肚子,不用京西路其他州縣調糧,就謝天謝地了。

要想出政績,還是要靠工業,要靠葉縣的鐵礦和煤礦。下一批來的縴夫,杜中宵已經打定了主意不讓他們開田了,全安排到葉縣開礦辦場務。縴夫一直是軍事化管理,他們習慣了被人管着,說不定那種工作環境還更適應。分到村裡屯田,他們難受,杜中宵更難受。

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64章 不嚇你們第86章 連夜攻城第114章 種地一條龍第171章 主戰第12章 打就大打第20章 結冰了第135章 事發第20章 莫多管閒事第135章 事發第47章 不念舊惡第112章 武進士第96章 出陣第160章 出人意料第68章 有好酒第158章 能戰方能言和第42章 疑惑第136章 再次掛帥第79章 剪羊毛第91章 沒有出路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168章 使節第48章 君自爲之第105章 突破第53章 推而廣之第32章 收網第131章 放手第71章 試槍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254章 畏敵如虎第59章 重騎立功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234章 泄密第123章 不要鬧事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182章 細作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86章 以工代賑第114章 難以捉摸第41章 試探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第150章 爲什麼第107章 大同府第29章 過界第93章 工農並舉第5章 召試中書第16章 毛遂自薦第25章 此何人哉第156章 兩說第143章 亂起第181章 開店第195章 使節第187章 人財兩失第26章 反噬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97章 重任第218章 用盡全力第39章 兩難第170章 地震第28章 三路齊出第4章 三項任務第72章 數字嚇人第47章 致命的一里路第119章 使節第45章 時移世易第189章 被圍第13章 聲東擊西第19章 齊射最好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20章 官哪第129章 處處不同第99章 輕重緩急第23章 意興闌珊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29章 過界第136章 堅守原地第92章 杖責第40章 盡殲來敵第196章 尉遲三郎第50章 好酒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187章 人財兩失第13章 躲藏第62章 援軍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114章 獻城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154章 快進快出第5章 生意人家第120章 再見已不是從前第147章 大亂將起第196章 專賣店和儲蓄所第120章 再見已不是從前第139章 求而不得第164章 戰還是降?第94章 開戰第29章 讓你吃雞第258章 出首第28章 難題第51章 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