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地方矛盾

桌子上一盤桑椹,一盤楊梅,剛剛洗過,看起來水靈靈的。陶十七不時拈一枚起來放進嘴裡,吃得津津有味。唐州這裡地氣偏南,水果與北方不同,這些東西在陶十七眼裡新鮮得很。

杜中宵看過了陶十七帶回的公文,交給一身的蘇頌,道:“看來,葉縣一帶雖然人戶不多,要建礦冶也不容易。過些日子,這裡的事情少了,我們一起到那邊走一遭。”

陶十七道:“官人說的是,麻煩事可多呢!前些日子,我們只是到處探礦,倒沒什麼事。最近這些日子,朝廷定下來要建鐵監,還要選址建官衙,建場務,突然就冒出來不少討便宜的。”

杜中宵道:“方城山下地多人稀,沒多少人口,哪來許多爭端!”

陶十七連連搖頭:“官人不知道,一涉及到個錢字,有人什麼辦法都想得出來。我們選定冶鐵的地方,在縣城以東二十里外。那裡本沒有多少人家,方圓十里之內算起來,不過六七十家而已。爲免麻煩想的是全部遷走,在北邊平原地方爲他們重新開地,重建房屋,再補助錢糧。本來說好的,後來鄉民不知聽什麼人蠱惑,突然不搬了,說是古土難離,只是要錢。這如何使得?沒有辦法,只好向北遷了五六裡,避開人戶,全是山間荒地。結果又有人說是什麼有祖上古墳,糾纏不休。”

杜中宵點了點頭:“這還要人蠱惑?他們聽說了朝廷撥下大量銀錢,誰不想分一杯羹?此事只要讓地方處置即可,給予適當補助,也不能讓他們獅子大開口。”

陶十七道:“罷了,官人不去,我們這些人怎麼敢做這個主?以後葉縣劃到鐵監還好說,現在汝州治下,與百姓起了爭端,知州怪罪下來哪個擔得起?”

杜中宵與蘇頌對視一眼,一起微微搖了搖頭。陶十七說的是實情,不說他們這些小官,就是自己去了,也不好鬧出事端。現在知汝州的是趙及,父親從契丹南遷,他是進士出身。趙及爲人謙虛厚道,多次爲臺諫,不畏權貴。來汝州之前,是鹽鐵副使,開礦冶鐵正是他業務內的事。

若是正常,趙及並不難說話。可問題是他現在有病在身,到汝州來就是養病的,治下事務根本不能親力親爲。跟百姓起了爭端,按他以前作風,只怕會不分青紅皁白袒護百姓。趙及的地位,杜中宵一個轉運判官還不敢硬抗,事情搞清楚他又沒有精力,只能躲着了。

做官會碰到很多這種哭笑不得的事情,面對一個上下交口稱讚的好官,你一心爲公,偏偏就容易發生矛盾。爭執起來,你混身是道理,也未必佔上風。

沒有辦法,只好杜中宵親自去一趟,儘快把葉縣劃出來,成立鐵監,事情就好做多了。

陶十七又道:“還有一樁,前些日子在南邊山裡,我們發現了一處石墨礦。那山並不高大,也不陡峭,礦牀外露,極是好採。我想着有了石墨,可以用來制坩堝,煉好鋼。卻不想那處山坡,有幾戶人家放了柞蠶,說是自古以來就是他們養蠶的地方,極是難纏。”

杜中宵嘆了口氣:“好了,我知道了。等過些日子,這邊有了眉目,我親自去一趟。你們現在處處受阻,無非是地方上的牛鬼蛇神,乘着朝廷設鐵監,準備開礦冶鐵的機會訛些錢財,不是什麼大事。”

陶十七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地方上的人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裡。那一帶又處於數縣交界處,山高皇帝遠,州里縣裡推託,當然不是他們能夠理順的。幾個滑吏勾結了地方大戶,就讓他們處處受制。

這種時候,給錢給好處是沒用的。補償再多的錢,也到不了普通百姓的手裡,只能是豪強得利。要想打開局面,先把地方上的牛鬼蛇神處理一遍,再對普通百姓合理補償,才能解決問題。

就如把石墨礦說成蠶場,十之八九不是放蠶的人主事,而是豪強大戶借他們的名義生事。真正老實放蠶收繭的,錢給的夠了,還有什麼不好說話的。

蘇頌放下手中公文,道:“你們到葉縣並沒有多少日子,不想做了這麼多事。公文條理清楚,事事有根有據,而且數字精確,一看就懂,很是難得。”

陶十七道:“這不是我寫的。當時隨着我去的,有一個新招的吏人,名爲羅鋒。這人雖然年幼,只有十七八歲,學起東西來倒是極快。特別是寫公文,是一把好手。現在他是我們一行吏人的頭,安排事情井井有條。只是年紀太小,好多老吏不服。”

杜中宵道:“當初在永城,你隨在我身邊做事,也不過是這個年紀,哪個不服了?”

陶十七笑道:“那怎麼一樣?那時在官人身邊,處處有官人做主,主簿縣尉也給幾分薄面。”

杜中宵沉吟一會,道:“現在諸事草創,處處都要用人。若是真有能幹的,當不次進用。等到我去葉縣的時候,你帶着羅鋒隨在我的身邊,若是真地能幹,自有用他的地方。”

陶十七喜道:“官人這樣說我就好做了。這人隨在我的身邊,助力不少。只是我官小位卑,不管許給他什麼。有官人做主,他也有份前程。”

新的事業,新的制度,不管是老吏還是新人,都要重新學起。其實不是年輕人學得快,而是老吏的包袱重,很多人放不下架子,拘泥舊制,成了營田務制度建設的絆腳石。杜中宵已經發現,自從自己開始推行新制度,發下冊子讓官吏學習,很多年輕人冒出頭來。年輕人冒頭是好事,但由此引起新人舊人的矛盾,進而影響到公事,就不好了。

既不能打擊年輕人的積極性,又不能讓老人消極對抗,這其間的分寸拿捏,很是難辦。杜中宵的想法是先從年輕人中立幾個典型,不吝提拔,做個榜樣,保持住整個隊伍的銳氣。再想辦法提拔老人,讓他們跟年輕人配合,爲其他人做個榜樣出來。

到京西路屯田的縴夫動輒以萬計,需要大量官吏,不是自己和蘇頌幾個人就可以把事情辦了的。營田務下面早晚會設立各種衙門,會設置官員,還要有大量吏人配合,隊伍建設好了,事情才能做好。

這不是一個人,想一個辦法,覺得下面就會推行下去,就能把事情做好。別說這麼複雜的事,就是單純的一個鍊鐵,杜中宵的精力也只能做到提幾個關鍵的技術節點,事情還要下面的人去做。這次沒有陶十七隨行,杜中宵照顧得了青臺鎮附近的營田,就照顧不了方城山那邊的鐵礦。

不管是種地還是開礦,杜中宵的做法都跟這個時代不同,必須從頭培養人才。現在給官吏發三本小冊子,讓他們自己學習,只是粗略篩選,後面還要進行專門性的培訓。初步選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才能談隊伍建設,事情纔會做得又快又好。

萬事開頭難,既然選擇了超出時代的做事辦法,就必須有適應新時代的人才。這樣做,初始的時候可能進度慢一些,做起來難一些,長遠來看總是值得的。

第7章 自己想辦法第234章 狄青南下第54章 逃散之人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39章 古礦洞第127章 南下第129章 由他去吧第21章 契丹來客第84章 議降第48章 君自爲之第13章 破飛狐第120章 坐山觀虎鬥第37章 僵局第81章 新知州第251章 援軍來了第209章 難題第77章 無可奈何第87章 進城第82章 不甘心第67章 意外第46章 人心惶惶第10章 不賣給你第47章 致命的一里路第4章 汴河上的縴夫第8章 制硝第207章 慶賀第26章 圍堵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123章 不要鬧事第59章 重騎立功第227章 一天一杯果汁第41章 張馳有度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50章 如釋重負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48章 溼法鍊銅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86章 連夜攻城第126章 前路第145章 不得要領第12章 徵役第100章 要不要也降?第149章 農事第100章 兩使相遇第126章 清量土地第78章 作戰當勇第54章 爭端第3章 破城第179章 典型的賀大第19章 攻破曲陽第43章 自有人買第168章 使節第52章 除夕第49章 明哲保身第5章 召試中書第34章 親臨前線第93章 死路一條第32章 官、吏、差第24章 劫富濟貧第48章 溼法鍊銅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171章 快刀斬亂麻第72章 不務虛名第91章 爭鬥第134章 釜底抽薪第128章 伊州來使第43章 兄弟之爭第81章 合議第50章 好酒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176章 錢荒第130章 大包圍圈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240章 錢與物第27章 知己知彼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156章 有些茫然第155章 機宜司第70章 試探第203章 給錢第91章 菜地第236章 同年再會第100章 輕鬆時刻第42章 疑惑第59章 地方矛盾第22章 難題第42章 聚飲第49章 諸多不足第80章 新婚第39章 雜談第143章 包車第194章 南下人口第206章 不自知第2章 託付第53章 技術狂人第117章 無路可逃第207章 慶賀第40章 壟斷經營第150章 爲什麼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