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朝政

兩人敘了別後之情,杜中宵又問起現在朝中局勢。

韓絳道:“自範、韓、富諸公出政府,現在中書賈、宋二相公掌朝政,前幾年的新政一掃而空,朝政一切因循,朝中也無大事。只是,朝中諸公皆以跟党項議和爲幸事,一心只要和平,無人敢言戰。你們去年在唐龍鎮雖然大勝,卻有許多官員不滿,認爲擅開邊釁,會惹起無窮禍端。”

杜中宵聽了,深深嘆了口氣,沒有說話。自己的印象中,宋朝對外軟弱,最怕打仗,哪怕打贏了也處處退讓。自己在火山軍的功勞,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也不知道最後是個什麼結果。

看了杜中宵的表情,韓絳笑道:“你也不用胡亂猜想,唐龍鎮勝了,終是大功,朝廷必有封賞。現在夏太尉回朝爲樞密,有人爲你做主。”

從永城知縣,被帶到幷州任籤判,人人都知道夏竦對杜中宵有知遇之恩。這個時候,夏竦出事杜中宵是會被連累的,相應的,杜中宵有難處,夏竦也會盡力幫忙。這是此時官場法則,早已超出了個人感情的因素。這種官場上的法則,也是後來黨爭盛行的溫牀。

慶曆新政失敗,得利的既不是呂夷簡,也不是夏竦,而是賈昌朝。他從經筵侍講,這幾年官位飛速提升,數年之間已經位至首相。在宋朝的宰執當中,賈昌朝是一個另類。他因真宗皇帝南郊獻頌詞招試而獲賜同進士出身,在地方當過主簿和知縣,此後便就是經筵侍讀,陪太子、陪皇帝讀書,基本再也沒有任過地方官。數十年間未離京城,做到首相,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在時人眼裡,賈昌朝是個不通實際政務的官員,牢牢坐住首相的位子,自然靠的是陰謀手段。特別是他在慶曆諸黨被貶出京城之後任相,把慶曆新政廢除一空,是慶曆黨人眼中的第一小人。當然黨爭的說法是靠不住的,實際賈昌朝順應了西北休戰之後休養生息的要求,做事穩妥。

雖然同是慶曆黨人眼中的政敵,賈昌朝和夏竦的矛盾卻很大,不但不是一黨,還是政敵。夏竦一直想入中書,卻幾次陰差陽錯,就是做不成宰相。此次入京爲樞密使,他自己意在政事堂,賈昌朝自然處處防着他。唐龍鎮之戰,不可避免地捲入了兩府的矛盾之中,並不那麼順利。

聽韓絳介紹了京城的局勢,杜中宵嘆了口氣:“鮮花着錦,烈火烹油,自西北議和以來,人人皆以爲從此天下太平,可以安享盛世。賈相公以這太平景象爲自己之功,卻不知——”

韓絳一驚:“待曉如何說這話?”

杜中宵道:“別的我不知,這一路上走來的景象,卻覺得好日子只怕到頭了。連年戰亂,朝廷休養生息自是應該。只是本朝與前朝不同,國本在軍,先軍而後百姓。範、韓諸公行新政,便就是在這上面務行姑息,最終新政無所建樹。這幾年休養生息,依然沒有整軍,太平日子如何堅持得下去?西北亂起,天下擴軍,禁軍幾近百萬,至今猶是如此。養軍之費不減,休養生息來的錢依然在他們身上花了去。天下無戰事,朝廷又難免對禁軍刻薄,朝廷和禁軍兩相厭,焉能不出事?”

韓絳聽了,一時無言。此時的官員眼光多在軍隊臃腫上,想着慢慢自然淘汰。卻不知軍隊是掌握天下武力的,是那麼好淘汰的?

宋朝的軍隊是終身僱傭制,一旦從軍,便就當一輩子兵。元昊叛宋之後,宋朝大擴軍,僅禁軍就接近百萬,廂軍還有數十萬。朝廷收上來的錢糧,絕大部分都花在了他們身上。不管是慶曆新政還是後來的休養生息,最緊要的任務,其實是讓軍隊復員,恢復生產。可惜宋朝特殊的國情,不管哪一黨都沒有在這上面下功夫。和平僅僅是不打仗了而已,養軍之費卻減不下來。

這造成兩個問題,一個是民間負擔降不下來,百姓和官員不滿。再一個,軍隊的待遇跟戰時相比降低,再加上和平時期有官員剋扣,同樣在醞釀不滿情緒。河東路駐紮重兵,杜中宵一路走來,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即使在火山軍,自己跟駐軍的關係也不怎麼樣,打仗靠的是麟府路的兵,何況其他地方?

大戰之後的大復員大生產,纔是儘快擺脫戰爭陰影的不二法門,其他只是拖延而已。偏偏宋朝涉及軍隊的事務非常敏感,需要皇帝和大臣齊心合力,以大魄力才能完成改革。此時的皇帝無此魄力,也沒有能辦成此事的大臣。

賈昌朝在慶曆新政之後執掌朝政,既無大錯,也無大功,只是把問題掩蓋下來。可惜,到了現在已經有些掩蓋不下去了,特別是軍中的不滿情緒很強。

韓絳一直在京城爲官,很少接觸軍隊,沒想過杜中宵提出的問題。聽了杜中宵的話,既覺得有些新奇,又有些吃驚。跟党項戰爭的最後幾年,京東和兩淮多次發生軍隊叛亂,還歷歷在目,不能不信。

杜中宵在邊地兩年,對這個時候的軍制有些無語。邊境遇到衝突的時候,覺得處處兵都不夠用,到了發錢糧的時候,卻被兵力數字嚇死,真是奇葩。火山軍這種地方,幾乎一戶養一兵,還不包括當地的鄉兵。自己重建偏頭寨,進佔唐龍鎮,興建營田務,卻又無兵可派。說到底,把禁軍這種主力軍團,在各地撒胡椒麪,徒耗無數錢糧,卻沒有機動力量,又怨得誰來?

此事不能過於深談,兩人聊了幾句,便轉換話題。

韓絳道:“待曉還記得離開京城時我制的車船麼?這兩年頗制了幾艘,在汴河上做拖船。前些日子真州上奏,欲在他們那裡制上幾艘,則從那裡到兩浙,每年省無數人力。”

杜中宵喜道:“那船若是成了,汴河每年不知多運多少貨,省多少人力,那纔是功德無量!”

韓絳嘆了口氣:“可惜還是不盡如人意。一是那船太貴,再一個難免有一些小毛病,又沒有幾人能修。是以現在只能有幾艘在那裡跑着,又能夠大量使用,還不知道到何年何月。”

“萬事開頭難,只要有了開始,總會慢慢好起來。此事要辦好,中書可以在京城建處學堂,專門教訓此物如何修理,當能好得很多。”

韓絳點了點頭。他的正職是開封府失官,公務繁忙,車船隻是業餘愛好。因爲現在缺點太多,朝廷現在對那東西並不熱衷,發展得並不理想。而汴河又不是隨便可以行船的地方,私人蔘與不進來,發展缺乏動力。不管是蒸汽機還是火槍火炮,杜中宵只是埋下了一爛種子,現在剛剛發芽而已。大多數人的眼裡這只是個新奇事務,要等到被廣泛認可,全社會主動施肥澆水,還不到時候。

這就跟種地一樣,從種下種子到發芽,是最艱難的時候。只有不懈地堅持和愛護,讓幼苗漸漸成長起來,最後才能收穫成功的果實。杜中宵也不及,自己現在官卑位低,技術成熟也只有一邊看着。

第130章 沒有不同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129章 由他去吧第122章 陰暗角落第13章 不知道自己幹嗎的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96章 歸順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194章 要強硬第10章 愛信不信第21章 逃出生天第10章 馬大官人第195章 意外之喜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93章 三碗不倒第37章 熟人第41章 爲考而學第36章 獻城第86章 以工代賑第145章 開拓的本錢第88章 左右爲難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53章 分兵第15章 攻城第135章 事發第66章 給錢第106章 慶功第119章 故人蒙難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第112章 武進士第4章 隨從與屬下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60章 全軍出擊第61章 水車第28章 當要大變第149章 不經打第115章 該裁軍了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153章 鬼谷口第172章 擔憂第138章 查糧第144章 異人第28章 三路齊出第37章 熟人第31章 炒鋼第24章 抓人第165章 皇子案發第3章 首告有賞第258章 出首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28章 當要大變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3章 首告有賞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64章 曲線前進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49章 免死第139章 善後第112章 撞鐵板第142章 迷惑行爲第176章 佔領高昌第209章 編制第1章 驚天大案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80章 洞房花燭夜第53章 技術狂人第5章 舊人第51章 大敗第247章 劉淮相親第58章 百年計第30章 換酒而已第19章 齊射最好第130章 商路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145章 康員外的煩惱第180章 戰於龜茲第174章 大炮主義第59章 要學好第11章 心煩氣躁第20章 莫多管閒事第14章 陣前殺將第124章 千頭萬緒第14章 不管事的縣令第151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39章 求而不得第53章 推而廣之第261章 戰機不能失第76章 天生神將第4章 應對第65章 介紹進學第121章 蠻荒之地第62章 援軍第82章 日暮途窮第122章 見面第203章 給錢第156章 兩說第39章 古礦洞第107章 超出想象第13章 聲東擊西第73章 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