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入城難

政事堂裡,幾位宰執處理罷公文,坐着小憩。參政吳育攏着袖子,到首相賈昌朝面前拱手:“相公,麟府路王軍馬和火山軍杜知軍已到京城,在城外待旨。年前唐龍鎮一戰,他們處置得當,不只是得了唐龍鎮這處要地,全滅入寇的契丹人,做事又有分寸,讓契丹人無話可說。此是近幾年難得的大勝,朝廷當重賞,以安將士和邊臣之心。到京城而不得入,極爲不妥,當極早引對。”

賈昌朝不緊不慢地道:“唐龍鎮地處三國之間,多方稱臣,比不得其他地方。雖然契丹人最終認了此事,還不知党項那邊怎麼想。還是等一等,有了陝西路消息,再引對不遲。”

吳育面色不悅:“邊臣立功,不從速賞賜已失人心,豈有再拒之京城之外的道理!這兩年契丹與黨項交惡,大戰不已,正是本朝鞏固邊疆的機會。如此冷落唐龍鎮一衆功臣,只怕西北將士更加畏縮。”

賈昌朝道:“此事我自有處置,你不必多言了。邊疆大事,一切都應慎重。”

見吳育滿面怒色,悻悻地回到自己案前,一邊的新任參政文彥博道:“吳大參說的也有道理,邊臣回京述職,依例當立即引見,讓他們等在城外不好。樞府移文,欲讓王凱兩日後見駕,火山軍知軍也應當一起。不然,大家面上都不好看。”

賈昌朝道:“此事我再與樞府商議,你們不須議論。”

夏竦回朝任樞密使前不久,慣例是由昭文相兼任樞密使,賈昌朝剛剛辭去兼職不久。對於樞密院的事務,政事堂的其他幾位宰執不好多說,文彥博嘆口氣,也不再說什麼。

吳育和文彥博都是天聖五年進士,四十出頭爲執政,這個職位上是極爲年輕的。此時的政事堂老中青結合,本該是有番作爲的時候。可兩位宰相賈昌朝固權,陳執中圓滑,卻顯得有些死氣沉沉。吳育性子執拗,遇事敢言,爲參政後跟賈昌朝衝突不斷。文彥博爲官謹慎,左右逢源,掀不起什麼大浪。

另一邊的樞密院,夏竦安坐,問一邊的副使龐籍:“麟府路軍馬王凱和火山軍知軍杜中宵,到京城已有數日,在城外待旨。中書可有消息,安排他們什麼時候引見?”

龐籍道:“賈昌相公言,待陝西路報回党項軍情,再作處置。”

夏竦淡淡地道:“唐龍鎮一戰,河東路奏報極爲詳細,還有什麼不清楚的?近日河東路奏報,契丹西南面招討司欲在開春之後,對党項用兵,哪裡還有餘力顧及什麼唐龍鎮?東府一再推託,讓大將邊臣待旨城外,與慣例不符,他們是怎麼想的?”

龐籍拱手:“今日已移文,兩日後王凱見駕,不知東府怎麼回覆。”

自西北用兵之後,中書的地位便就明確位於樞密院之上,賈昌朝不鬆口,王凱和杜中宵就只能在城外待着。兩人說是回京面君,實際上什麼時候進城,是中書和樞密院說了算,除非皇帝特旨。這種事情皇帝怎麼可能干涉?打亂了兩府部署,不知道又惹出什麼亂子來。

戰爭時期,邊將入京要立即入宮,任何人不許阻撓耽擱。現在議和了,這些舊規矩都廢棄,一切要聽從兩府的安排,特別是中書的安排。說到底唐龍鎮在朝臣眼裡不是戰事,而是邊境糾紛。

夏竦官場多年,賈昌朝的那點小心思洞若觀火,卻又無可奈何。他爲什麼一心想入主中書,去做宰相?因爲天下政務,說到底是掌握在宰相的手裡,樞密使的地位不過跟參政相仿。

沉吟良久,夏竦面上浮起一絲冷笑,對另一邊的副使高若訥道:“王凱和張岊連番上書,說此次唐龍鎮大勝,全賴杜中宵制了火槍火炮。言這兩物最是利器,遠勝弓弩,當者立死。此次他們入京,特意帶了火槍火炮來。你擬份熟狀,請聖上明日移步城外,觀火槍火炮操演!”

高若訥稱是,猶豫了一下道:“只見兩位將軍在奏章裡說,火槍火炮到底是什麼,誰也沒見過。說是用焰硝發射彈丸,下官駑鈍,想來想去也想不明白。焰硝是常見之物,京城裡的焰火便是。此物在軍中使用頗廣,火箭、藥箭,每年制數百萬,雖然有其可用之處,卻未見特別厲害。”

夏竦也不知道火槍火炮是什麼東西,不過他信得過杜中宵。依杜中宵的性格,這些武器性能只會向小裡講,絕不會誇大。此時宋軍中使用火藥很多,京城中有專門的都火藥作,爲軍隊提供火藥。不過由於配方的關係,這時的火藥以發火發煙爲主,用在弓弩箭矢上。更進一步的,是在裡面攙雜糞便毒藥,製成藥箭。雖然不中者立死,但箭傷卻極難治癒。至於用焰硝發射彈丸,夏竦也想不出是怎麼回事。

出了於謹慎,夏竦派人問了杜中宵,杜中宵回了一封信。雖然在信裡夏竦依然不知道火槍和火炮的具體原理,卻可以看出來杜中宵很自信。杜中宵的自信,對夏竦就足夠了。

王貽永是武將,又是外戚,雖然任樞密使多年,卻一直避免樞密院的具體事務。下朝之後,便就找個藉口回家去了,此時夏竦身邊只有龐籍和高若訥兩個副使。

見兩人都有些心虛,夏竦道:“我們要相信大將邊臣,絕不會誇大其詞。邊臣入京奏事,總不能這樣一直等在城外。擬熟狀上去吧,此是樞府事務,不必讓中書通籤。”

高若訥拱手稱是,不再多言,低頭擬熟狀。

向宮中遞交文書的是通進銀臺司,隸樞密院之下,熟狀擬好可以立即送進去,繞開中書。夏竦實在跟賈昌朝耗不起,便想這個辦法,讓朝中官員先見識一下。熟狀是擬好的宣敕,送進宮後,用印即爲皇帝詔命。中書所發爲敕,樞密院所發爲宣,各自有各自的系統。一般的政務,這實際就是兩府給皇帝安排的行程表,若無特殊緣故,皇帝都會依此安排日程。

若是中書,熟狀必須由舍人院擬,是程序對宰相的牽制。樞密院掌軍情,注重保密,就沒有那麼麻煩了。高若訥擬好熟狀,夏竦帶頭,三人在後面用印畫押。這等小事,王貽永就可以跳過了。

驛館裡,王凱和杜中宵閒着無聊飲酒,相對而坐,有些鬱悶。來的時候興致沖沖,以爲自己立了大功,該入朝領賞了,沒想到在城外等了兩天,一點動靜沒有。以前跟党項開戰的時候,王凱也曾入京,哪裡是現在這個樣子?那時一到城外,只要城門不關,立即飛馬入宮,跟皇上直接奏對。

飲了一杯酒,王凱嘆氣道:“我們一路緊趕慢趕,絲毫不敢耽擱,卻不想到了汴京城下,卻在驛館裡歇了下來。知軍,你說這是什麼事情!前方唐龍鎮有多少事務,等着我們回去,怎麼耽擱得起!”

杜中宵道:“鈐轄安心歇着吧,我們又有什麼辦法?現在與黨項議和,與契丹有盟約,邊境起了衝突,誰知道朝中官員怎麼想?不等他們議論出個結果來,我們只怕是進不了城。”

第55章 西壽軍司第39章 雜談第129章 慢用第10章 工廠傳聞第25章 此何人哉第125章 提攜舊人第93章 三碗不倒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60章 無商不富第129章 提拔第19章 各有門路第102章 拿人第40章 盡殲來敵第12章 施粥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26章 反噬第23章 會師第146章 圍城第57章 荒唐手段第204章 赴考第41章 天章閣講武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101章 各懷心事第44章 背後勢力第67章 生意第92章 育種爲主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128章 做多吃多第82章 日暮途窮第3章 破城第50章 糧草第193章 分岐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97章 公事私事第89章 各有側重第60章 聞風而至第84章 接駕第163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231章 細作第10章 愛信不信第74章 兩個拳頭第122章 陰暗角落第187章 人財兩失第96章 出陣第79章 由遠及近第85章 會計天才第5章 生意人家第106章 草市飲酒第31章 競爭第104章 海商第17章 需要改革第48章 溼法鍊銅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23章 全力應戰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233章 錢帛動人心第10章 不賣給你第196章 尉遲三郎第114章 重兵出擊第46章 失誤的代價第170章 釜底抽薪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166章 惡人當道第84章 生活問題第55章 內附第256章 死裡逃生第31章 良好兵源第127章 該讓而讓第83章 衆官請客第60章 聞風而至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61章 物是人非第143章 尉遲後人第146章 圍城第211章 分岐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237章 循路而來第112章 武進士第240章 錢與物第28章 當要大變第60章 你想做官嗎?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13章 破飛狐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53章 分兵第180章 戰於龜茲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44章 新與舊第41章 張馳有度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88章 談判第49章 草棉第191章 合圍第14章 隱情第67章 意外第121章 家事第49章 圍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