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能戰方能言和

聽了這話,韓琦奇道:“太尉如何這麼說?一軍練成,分駐外地,再練一軍,又有何不可?”

杜中宵道:“相公,一軍練成,如果沒有戰事,只怕很快就會墮落下去。軍中經驗,沒有在戰爭中見過,大多都會很快被忘掉。書本上學又如何?三令五申又如何?不打仗,那些都是沒有用的東西。只有在戰爭中真正見過,真正經歷過,纔會真地學起來。”

張昇道:“也未必如此吧。依太尉所說,一支軍隊,不管練得如何,不上戰場,豈不是就一直不能打?若是如此,又辦軍校,又教新兵,又有什麼用處?”

杜中宵點了點頭:“不錯,一支軍隊沒有上過戰場,任說得天花亂墜,實際上也是不能打的。如果沒有戰事,那就要模擬戰事進行演練。練得越多,模擬越逼真,效果就會越好。但與實戰相比,總是要差一些。我們現在整訓,實際只是重編軍隊,沒有機會演練——”

韓琦道:“怎麼沒有機會?編成新軍,讓他們到外演練就是。”

杜中宵搖了搖頭:“新編成的各軍,對於戰事都不清楚。沒有合適的敵人,又怎麼練得出來?只有真正找過仗,上過戰場,知道仗到底應該怎麼打,才能夠知道怎麼演練。不打仗的時候,軍人哪怕看着再勇武,真上了戰場,什麼樣子可說不準。見了敵人一鬨而散的有之,打不過敵人,對老百姓窮兇極惡的有之,都不稀奇。紀律寫在那裡,真能保證戰場紀律的,又有幾支軍隊?”

見杜中宵說得認真,韓琦看看張昇、張方平兩人,道:“依太尉的意思,不上戰場,軍隊能不能打就是說不好的事情?我看河曲路諸軍,做事甚有章法,党項實在不堪一擊。”

杜中宵道:“那是因爲,當時營田廂軍練好之後,到了河曲路敵軍不知,連獲大勝。一場勝仗一場勝仗打下來,軍隊的心氣起來,變得不一樣了。當時初練好軍隊,如果就遇到強敵,不支的話,這支軍隊最後如何,可就不好說了。這就跟人一樣,百鍊成鋼,可剛可柔,最後才能夠穩定下來。”

聽了這話,一時間其他人都沒有說話。他們沒有想到,杜中宵對軍隊是這樣的看法。本來以爲,整訓只是按照河曲路的軍制,把軍隊的人換了之後,重新編制而已。卻沒有想到,真正完成是要經過一場大戰纔可以。不經歷戰火,怎麼編制,也只是書面上的而已。

看看天色,韓琦道:“左右今日無事,便上些酒菜來,我們邊飲邊談。”

不多時,酒菜上來,韓琦舉杯:“難得今日我們聚在一起且飲一杯。”

放下酒杯,韓琦對杜中宵道:“以前只見太尉在河曲路時,帶着大軍連戰連勝,向無敗績,開拓出萬里之地。卻從來沒問過,太尉覺得,什麼樣的軍隊,纔算是真正強軍?”

杜中宵想了想,道:“真正的強軍,只靠軍隊是不行的,需要有天下的民心纔可以。按理來說,軍隊應該是從百姓中出來,爲朝廷做戰的。以前的禁軍,因爲種種原因,許多世代當兵。這些人,跟百姓的關係淡了,並不能打惡仗。只有真正從百姓中出來,爲了百姓,爲了天下作戰,才能成爲真正強軍。”

這個道理杜中宵是學過的,簡單一句話,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軍隊只有與人民連在一起,才能百折不撓,越戰越強。不過這個年代,沒有條件,這一點很難做到。不但是對於朝廷來說不可能,對於百姓來說也不可能,不具備那樣的客觀條件。

以前的禁軍,由於宋朝脫胎五代,篡周自立,刻意讓軍隊與百姓保持距離。不要說從羣中來,到羣衆中去,他們本就刻意與百姓保持着距離。這樣的軍隊,時間一長,將領的能力不行,下面的士卒自然也就不行了。而且沒有韌性,一旦失敗,便就不可挽回。

杜中宵很清楚現在沒有建立人民軍隊的條件,退而求其次,建立專業化的軍隊。讓軍隊保持最基本的戰鬥力,後邊就是憑強大國力,與敵人硬碰硬打仗了。

一支軍隊,是有自己的性格的。只是按照新的編制整訓,不經過戰火的洗禮,軍隊是不可能成長起來的。原來的性格不會消失,很快就會腐蝕新的軍隊。

聽了杜中宵的話,張方平道:“禁軍是國家爪牙,只要能打仗就好。百姓生活安逸,便是天下最大的樂事,怎麼能靠他們打仗!普通百姓不識兵戈,纔是朝廷之福。”

杜中宵點了點頭:“參政說的沒錯,不聞兵戈,是百姓的福氣。可沒有強軍,衆敵環伺,這福氣是可望不可求。能戰方可言和,只有打得四鄰無話說,纔會有真正的和平。不能打,周邊強敵豈能放過嘴邊肥肉?便如前唐,國力盛時四夷來賀,國力一弱,遍地兵戈。”

這是矛盾論,對於這個年代的人來說,不是多麼高深的理論,但也不是一般的官員能認識得到。張方平對此顯然並不贊成,對他來說,軍隊就是軍隊,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百姓享受和平就好。

百姓不識兵戈是福氣,不過這樣的福氣只能憑運氣,看別人給不給你。只有自己是天下強軍,四夷不敢動入侵的念頭,那時纔是真正的和平。

張昇點了點頭:“太尉說得對,能戰方能言和。若是不能打仗,再是忍讓有什麼用?當大唐安史之亂後,周邊的吐蕃、回鶻、南詔,諸般種種,可沒有善類。”

杜中宵道:“對,朝廷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爲什麼有和平?因爲自己兵強,周邊敵人,來入侵討不到便宜。一旦入侵對外敵是有利可圖的事情,和平就很了。便如澶州之盟,如果不射殺蕭撻凜,讓契丹人知道不能取勝,怎會有後來的兄弟之邦?”

韓琦道:“我有些明白太尉的意思了。只是那般強軍,沒有天時地利人和,只怕是難。”

杜中宵點頭:“不錯,很多事情不是知道怎麼做,就能做好的。只能夠按着現實的條件,去做合適的事情。不能夠天下人萬衆一心,那就只能從軍隊本身想辦法。定好他們要做什麼事情,做到需要哪些條件,選擇合適的人即可。現在的禁軍,打仗或許有人懂,但對於真正的戰爭,又有誰明白?不經過一場需要天下盡全力的戰爭,許多人對戰爭還是認識不清。兩國交戰,不只是前方一刀一槍,而是從朝政到日常細務,方方面面。做了萬全準備,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張方平道:“去年滅了党項,並沒有多費力。”

杜中宵道:“參政,與本朝相比,党項有多大的地盤?有多少人口?有多少錢糧?只要正常,用錢糧堆也能堆死黨項,做不得數的。契丹與本朝比,才堪堪算勢均力敵。敗了契丹,才能說安全。”

於契丹來說,燕雲十六州只是一部分,他的核心是遼東和大草原。河東和河北路以北,廣闊的土地都是契丹領土。大草原的上所有部族,都是契丹的一部分。與女真人不同,這些草原部族,都相當忠誠於契丹,其實力不可小視。

第106章 殺人越貨第157章 避嫌第52章 分岐第213章 演練第63章 葉縣第110章 俗文化第35章 防守反擊第78章 作戰當勇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73章 在商言商第62章 追查第234章 泄密第205章 先讀書第22章 大勝?第6章 糟民第116章 如何安置第102章 願意獻城第15章 朝爭第46章 失誤的代價第97章 各取所需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96章 好土第18章 威力驚人第31章 競爭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101章 早作打算第96章 免稅第214章 保護價收糧第11章 心煩氣躁第3章 首告有賞第37章 貪得無厭第79章 有進有出第249章 內賊第143章 亂起第74章 壓力第190章 進佔疏勒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63章 文臣論兵第163章 過蒲昌第83章 攻城受挫第9章 葉縣第131章 不同的聲音第24章 劫富濟貧第94章 誰不缺油?第217章 是東是西?第190章 無路可退第35章 工廠的不一樣第100章 不同心思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17章 出戰第16章 毛遂自薦第158章 能戰方能言和第87章 末路第46章 遊學第105章 寶貨第155章 看你像賊第231章 細作第47章 有賞有罰第95章 賭東道第90章 別有任用第83章 自相殘殺第60章 全軍出擊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74章 風波第31章 兩手準備第111章 不降立斬第268章 備戰第17章 破城第80章 新婚第14章 不管事的縣令第273章 封賞第93章 三碗不倒第117章 大開眼界第154章 快進快出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26章 突發大案第141章 且先等等第33章 臣願出征第13章 抓人第97章 各取所需第8章 擦邊球第41章 張馳有度第53章 升遷第7章 投敵第60章 全軍出擊第64章 聖心難測第66章 給錢第56章 心生去意第117章 大開眼界第126章 前路第234章 狄青南下第145章 沒有準備第68章 入城閱兵第101章 各懷心事第14章 不管事的縣令第2章 腳店和酒樓第256章 死裡逃生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第227章 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