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且先等等

都亭驛,位於州橋附近的光化坊,是接待契丹使節的地方。富弼爲此次接待之使,從火車站迎了耶律仙童和吳湛兩人,到了都亭驛,設宴洗塵。

飲了一杯酒,耶律仙童道:“太尉,現在馬邑雙方數十萬大軍對峙,非是小事。我們此來,便就是要與貴國重修舊好,各自罷兵。此事緊急,不知什麼時候得睹聖顏?”

富弼道:“急什麼。二位遠來,且先在開封城裡遊玩幾日。現在春暖花開,正是一年中風光最好的時候,東京城裡攜老扶幼出城踏青。二位上使遠來,豈能錯過!”

耶律仙童急道:“前方數十萬大軍對峙,時間久了,不知道就要發生什麼大事。這個時候,哪裡有心情遊玩?太尉,國事爲重,還是讓我們儘早面君。”

富弼沉吟道:“聖上國事繁忙,我可以代爲通稟,但什麼時候上殿,還是聽詔命吧。”

耶律仙童和吳湛對視一眼,俱都無奈。當時出大同府的時候,還以爲一切順利,哪裡想到耶律洪基大軍出擊,會陷在馬邑。現在雙方對峙已經近一月,契丹的糧草已經難以支撐,實在等不得了。

富弼隻字不提前方戰事,只是說些詩詞文章,風花雪月。

崇政殿裡,幾位宰執大臣在那裡,正與皇帝趙禎商量前方的戰事。

杜中宵道:“前日得報,楊文廣已經佔領九十九泉,大同府以北已經盡入朝廷之手。可以命富弼再拖契丹使節幾天,讓他們先靜靜心。等前方耶律洪基大軍支持不住,再談不遲。”

韓琦道:“契丹的內戰已經打了五年,洪基三十萬大軍,可以說是傾國之兵。能不能,我們大軍齊出,先滅了此敵。如此契丹實在大減,以後再戰,便就容易了許多。”

杜中宵道:“相公,耶律洪基所部可不是契丹主力。此次進攻大同府的,只是一部分宮室兵,還有幽州、平州的人馬。我們一旦把他們打得大敗,契丹各部必然出兵相助,那個時候,前線的二十萬禁軍可難以應付。要想跟契丹決戰,沒有五六十萬整訓好的精兵,是遠遠不夠的。”

文彥博道:“契丹的五年內戰,不過是洪基的部分宮室兵和重元的西京道兵馬之戰,契丹各部並沒有參與,最多遙相呼應。這個時候兩國決戰,朝廷沒有做好準備,不是好時機。”

韓琦在河曲路大勝,心氣上升。現在看前線契丹兵馬處於下風,不由生起決戰的心思。杜中宵卻知道,現在馬邑的並不是契丹主力,連皇帝的宮室兵都不全,更加不要說各部。幽雲十六州這五年已經被打爛了,契丹其他各部卻還完好。禁軍不整訓完成,就不具備徹底打敗契丹的條件。馬邑是因爲那裡特殊的地形限制,契丹的戰力發揮不出來,不然不會如此被動。

趙禎道:“佔了朔州,又取德州、白水濼和九十九泉,契丹豈能願意?”

杜中宵捧笏:“是以要給契丹合適的條件。樞密院以爲,耶律重元被俘之後,一直不肯歸降,並沒有多少用處。不如就把重元交給洪基,換那幾個地方。對於本朝來說,還是土地實際些。而對於契丹,重元是與洪基爭皇位的人,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

趙禎道:“重元既入我手,再送回契丹,是不是會被人非議?”

杜中宵道:“朔州是蕭革所獻,只要厚待蕭革,哪個還能說什麼。重元不降,在本朝手裡就沒有用處,不如送給契丹。有了重元,這次契丹所失掉的土地,對他們國內也有了交待。”

文彥博道:“如果我們放了重元,契丹依然去攻這些地方怎麼辦?”

杜中宵道:“相公,契丹能攻,現在就去攻了。這幾個地方,朝廷佔下,契丹想奪回去,是千難萬難。除非趁我們沒有準備好之前,發動大戰,不然沒有辦法。”

田況道:“確實如此。契丹之力,此次馬邑之戰也看出來了。只要選對地方,契丹對本朝軍隊並沒有什麼優勢。河曲路現在二十萬大軍,契丹沒有三五十萬人,難有作爲。”

聽了這話,杜中宵道:“契丹軍隊不善攻城守城,最善於千里縱橫,來去無蹤。哪怕是現在有了火炮,其實除了守城的時候,契丹用起來並不順手。以後與契丹作戰,也是如此。要想恢復燕雲,就必須要有足夠的騎兵,以騎兵壓制契丹騎兵。如果不這樣,即使禁軍強過契丹,也難有作爲。兩軍對戰時,契丹總是能夠避開正面,不斷騷擾後路,仗還怎麼打?”

趙禎道:“可現在的禁軍,用槍炮,騎兵並不方便如此。”

杜中宵捧笏:“陛下,禁軍用槍炮自然是正途。不過,內地可以如此,一到了草原上,就難以捕捉契丹主力。要想真地擊敗契丹,恢復燕雲,其實是不夠的。契丹兵力,還是來自於草原的各部。不能夠掌控草原,北地終究難以安寧。契丹的中京和上京兩道,人口不多,但民皆爲兵,動輒百萬。沒有強大的騎兵,很難在那裡把契丹徹底擊敗。”

對這個問題,杜中宵想了很久。最終想明白,有了火器,其實並不能徹底壓倒遊牧民族。要想穩定北方,中原王朝自己就要有強大的騎兵,最好是世上最強大的騎兵。同樣的人口,全民皆兵的勢力明顯更有威脅。一旦時機合適,往往就能對中原王朝形成巨大壓力。

中國北方,有大量的宜耕宜牧的地區,比如河套,比如東北。這些地區在中原王朝手裡,能夠穩定統治,保持強大的騎兵隊伍,才能壓倒更北的遊牧民族。也只有在這個時候,纔可能跟遊牧民族貿易,使他們得到生活物資,而不需要動輒搶掠。

火車可以把大草原分割開來,但那成本太高,非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真正有用的,還是要建立強大的騎兵。有了自己的騎兵部隊,在武力上徹底壓倒遊牧民族,直接插手他們的內政,不使其形成統一的大部族,纔是北方安定的關鍵。

契丹是個很不一樣的勢力,不但有幽雲十六州這些農耕地區,而且佔據了整個北方草原。到現在爲止,契丹對草原的統治非常有效,各族聽命。其軍事實力,便來自於大草原。不能用歷史上的金朝滅契丹的例子來看現在的契丹,契丹內政遠沒到那麼腐壞,軍隊戰鬥力還在。

杜中宵在河曲路三年,寧可跑到千里之外的西域,也沒有越地陰山。因爲遊牧大草原,對於現在的宋軍來說,還是太大了。地廣人稀,遷徒不定,部族數量繁多,現在很難控制。

第150章 都不容易第74章 兩個拳頭第160章 實戰第一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87章 先利其器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147章 曾經的上司第78章 重炮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31章 你想錯了第35章 防守反擊第101章 各懷心事第206章 閒話党項第64章 不嚇你們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157章 拿人第18章 買空賣空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12章 三個和尚沒水喝第53章 重新編組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82章 鍊鋼第58章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第46章 工業種子第116章 如何安置第79章 由遠及近第139章 善後第84章 兄弟相見第165章 皇子案發第113章 分岐第41章 爲考而學第29章 波及部族第57章 民以食爲天第114章 獻城第128章 夜談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106章 草市飲酒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175章 逃跑第126章 前路第151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51章 大雪第194章 要強硬第87章 軌道第51章 進逼甘州第119章 使節第90章 狼狽爲奸第1章 投其所好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89章 賺錢第一第90章 十三郎第76章 吃好住好第156章 審問第83章 霹靂車來了第167章 本是練兵第25章 此何人哉第15章 朝爭第69章 格外可惡第126章 清量土地第69章 志同道合第42章 故人屬下第145章 開拓的本錢第111章 鐵甲第77章 禍福自招第156章 兩說第23章 可曾讀書?第114章 獻城第87章 先利其器第107章 無可奈何第97章 大刀闊斧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132章 離別第67章 安排第199章 打虎隊第22章 大局已定第129章 提拔第97章 重任第74章 鄰居登門第78章 作戰當勇第81章 親征第88章 入幽州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123章 新家第130章 商路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120章 坐山觀虎鬥第45章 乾寧軍第36章 集議第89章 內亂第68章 有好酒第39章 大軍出動第36章 帥司所在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44章 閒情第71章 花超了第57章 怎麼軍改?第20章 威力盡顯第67章 帶你看炮第50章 困難第22章 分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