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

樞密院戰略廳,寧渝穩坐正中央的臺上,而下面則是坐着一排排肩上扛着將星的復漢軍將軍,從一顆星到三顆星,顯得璀璨無比,幾乎都讓人感覺到一陣眼花。

在座的這些將軍們,幾乎已經匯聚了復漢軍絕大部分的師一級的軍官,以及包括樞密院各部主官,他們此時眼神凝重地望着面前巨大的輿圖,而上面則標註着各師目前的所處位置,以及相關的軍事情況。

寧渝望着衆人堅毅的神情,輕聲道:“諸位,數年征戰,將士用命,到了今天終於快要畫上一個句號了。”

聽到皇帝這句發自肺腑的感嘆,幾乎所有人都微微低下了頭,說起來對於這句話感觸最深的,自然就是在座的這些將軍們,他們也都是從血雨中廝殺過來的,明白這其中的艱辛與付出。

特別是像總參謀部副部長宇治景,他自從經歷了當年的九江之戰以後,整個人都只剩下了半條命,即便到了今天,他的身體依然會隱隱有些不適,那便是戰場上留下來的痕跡,而其他的將軍們,或多或少也有過負傷的時候。

然而,隨着北伐之戰的臨近,所有人都知道,他們距離這個奮鬥數年之久的夢,已經不再遙遠。

“北伐原本不會這麼快,根據朕的預估,或許還要再等上一年才更加穩妥,可是你們都明白,有的仗不能拖,拖久了這心氣就沒了......索性將士們戰場用命,咱們年前打的這幾仗都很出彩,因此,北伐也就不拖了。”

寧渝輕聲感慨道:“如今的大楚,已經有充分的實力,去徹底掃蕩中原,恢復漢家江山,在此次的北伐之戰中,我大楚將會出動二十二萬人的軍隊,以及四十萬人的民夫作爲後勤保障,從而奠定此戰的最終勝利。”

樞密使寧忠義站起了身子,嚴肅而低沉地聲音響了起來,“爲了這一仗,樞密院進行了長達一年的準備計劃,所計劃涉及的軍隊一共有二十一個師,即包括復漢軍第一師、第二師、第四師、第七師、第八師......新編第十一師、新編第十三師......新編第二十七師,以及經過了加強的禁衛師。”

“北伐之戰,將會通過樞密院編制的北伐預算計劃,擁有軍費一千七百五十萬銀元,並預計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對京師的佔領,並在六個月的時間裡,完成對盛京的佔領,以實現徹底的戰略目標。”

臺下的衆多將軍,在聽到寧忠義的這一個個數字時,不由得有些悸動,在過去的幾年裡,他們什麼時候打仗這麼富裕過?可以說寧楚之所以屢屢以少勝多,除了自身戰力碾壓清軍之外,也有軍隊數量一直處於較低水平的緣故。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即便是在西南戰場上,寧楚的兵力也是少於清軍的,這使得許多戰略都帶着幾分冒險的味道,而如今二十萬大軍,或許將會以一種風捲殘雲的姿態,徹底完成一統大業。

寧渝看了一眼衆人的神情,心裡大概也知道他們的想法,不由得有些感嘆,在這個時代二十萬人便是一個極爲龐大的軍團,可是到了一戰二戰時期,卻僅僅只是一個加強集團軍的實力,連一個集團軍羣都夠不上。

當然了,由於時代的緣故,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至少在眼下能夠在國內整合出三十萬新軍,並且組織二十二萬人進行北伐,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畢竟清廷用吃奶的勁,都練不出十萬人來。

寧忠義並沒有去理會衆人的驚歎,而是繼續介紹道:“此戰將會分爲三路進攻,其中第一路爲第一集團軍,轄制第一師、第七師、第十一師.....第十八師等八個師,合計兵力八萬人,從淮北渡過黃河直取山東,撤其屏蔽,在拿下山東之後,展開對直隸的進攻,集團軍軍長由我親自擔任,集團軍參謀長由鄭洪恩擔任。”

“第二路爲第二集團軍,由第二師、第九師......第二十二師等八個師,合計兵力八萬人,從河南南部渡過黃河,進攻河南北部,等到拿下北部之後,便可西進兵分兩路,一部攻直隸,另一路攻山西,以斷其一臂,集團軍軍長由寧祖毅擔任,集團軍參謀長由程之恩擔任。”

說道這裡的時候,衆人便多多少少有些心潮澎湃,對於第三路大軍的行軍方向多少有些猜測,莫非是從潼關入關隴作戰?

只有海軍提督邱澤心裡所感悟,他大概能夠猜到了,倘若前兩路分別取山東和河南以北,恐怕第三路的出兵路線將不會繼續從陸地上走,否則所需要耗費的錢糧會太大,而海路便成爲了更好的選擇。

衆人並沒有猜測太久,寧忠義便已經公佈了答案,只見他手裡的指揮杆從上海劃到了天津,呈現出一道弧線。

“第三路由中央集團軍來完成,轄制禁衛師、第八師.....第二十三師以及第二十七師等五個師,合計兵力六萬人,在海軍的配合下,從上海登陸直抵天津,完成對其腹心的致命一擊,拿下天津後直接進攻京師。”

當謎底徹底揭曉的一刻,幾乎所有人都輕輕吐出了一口氣,毫無疑問這個計劃的成功率非常高,以目前清軍的實力,或許能夠遲滯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的前進速度,但是在中央集團軍這一致命攻擊下,幾乎不可能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等到天津被攻克,京師自然也就保不住,沒有了京師的局中調度,無論在山東還是河南、直隸集結的重兵,都只會成爲無頭的蒼蠅,徹底被寧渝大軍合圍給拍死。

至於關隴之地,原本可以從四川出兵攻漢中,只是西南終究是新下之地,內務調理更加重要,因此並不會擔負太重的責任。

如此一來,所有的謎底都幾乎揭開了只剩下最後一個懸念,那就是這一戰的全軍統帥,畢竟想要協調好三路大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是當寧忠義公佈自己擔任第一集團軍軍長的時候,衆人心裡便已經有所猜測,在目前的復漢軍體系當中,如果說還有其他人的資歷更深,那就只有一個人——皇帝本人。

簡單來說,如今的大楚天下,幾乎一大半都是寧渝親手打下來的,可以說大楚立國的每一戰,也都是在寧渝的指揮下取得勝利,早在他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民間就已經譽爲將星下凡,也是名至實歸的天下第一名將。

至於滿清的那個所謂天下第一名將傅爾丹,到現在還在復漢軍的礦坑裡吃沙子,命都快沒了。

因此,統帥目前北伐二十萬大軍,寧渝堪稱最好的選擇。

果然,在衆人激動的眼神當中,身着大元帥軍裝的寧渝,站起了身子,環視了衆人一眼,用手指點在了輿圖上面。

“此戰由朕親自掛帥出征,等到北征之日,朕的帥旗將會第一個出現在黃河南岸!”

..........

在中國的歷史上,北伐十分罕見,在此之前真正北伐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其餘北伐都沒有真正取得過完勝。

在當年朱元璋的戰略當中,並不是第一步就直取元大都,而是分爲三步,即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等到這三步走完之後,才真正進軍元大都,徹底實現席捲天下。

如今寧楚所面臨的局勢,比起朱元璋面臨的局勢其實好很多,就比如在關隴一帶,寧渝已經插進去了一根叫做‘大義軍’的釘子,多少能夠牽制一部分清軍的注意力。

除了戰略上本身的優勢之外,更主要的是還是雙方實力的對比。而在目前復漢軍絕對的實力面前,清軍並沒有太多的反手機會,畢竟寧楚擁有二十萬新軍,而清軍所謂的新軍只有十萬人,再加上二三十萬老式軍隊,根本不可能成爲寧楚的對手。

然而寧渝明白,他依然需要保持謹慎,目前還有兩個問題需要得到解決,第一個便是此戰位於北方,多爲平原地帶,將會十分適合滿蒙騎兵的突擊,而這一點也勢必會成爲他們取得突破口的重點。

儘管目前復漢軍已經建立了一支騎兵隊伍,可由於馬種培育計劃纔剛剛開始,因此大部分的馬匹都是從他國採購所得,再加上時間太短的緣故,倉促之前僅僅建立了一支不到萬人的騎兵部隊,編成五個團,全部歸屬於禁衛師旗下。

其中在這一萬人的騎兵部隊當中,有兩個騎兵團屬於胸甲騎兵團,每個團額定編制一千五百人,全團配備一部分阿拉伯戰馬,以及一部分從英法等國買來的戰馬,並且選取身材高大的騎手訓練,還配備了重十五斤左右的胸甲和頭盔,並使用輕便火槍和馬刀作爲武器。

因此,光是這樣的一個騎兵團,其所需的花費都幾乎趕上一個尋常的步兵師,堪稱昂貴無比,即便是在未來,寧渝也不打算過多組建騎兵,大概保持十個左右的胸甲騎兵團即可。

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十二章 問責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隱患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二十二章 制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