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

自從雍正皇帝登基以來,天下人只知道他是一個頗爲勤政的皇帝,可是隻有少數人才明白,眼前的這個主有多麼的刻薄寡恩,甚至可以說,他所做出來的一切表演,本質上都是爲了讓人爲他心甘情願去死。

從繼位開始,隆科多因爲手握九門提督大權,再加上雍正內心猜疑,因此對他頗爲忌憚,基本上很快就對他沒了信任,幾乎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徹底讓隆科多形同軟禁。

等到後來,若非局勢變化迅速,年羹堯手握兵權,要不然就連他也不會有任何的好下場,至於鄂爾泰也好,田文鏡也罷,那也都是隨手可以丟棄的棄子罷了。

因此張廷玉心裡明白,哪怕如今雍正對他多麼看重,可是有些東西是絕對不能錯的,一旦觸及到對方心裡的那根線,那麼雍正對他的猜疑只會越來越深。

“回稟皇上,奴才以爲,當下與俄人議和,或可將來爲大清添加一大助力,可是對方目前不可能爲我大清所用,只能當做將來的一記伏筆......如今奴才以爲,面對楚逆北伐大軍,可有三策以應對。”

“衡臣不妨都說說。”

雍正的語氣顯得十分平淡,可是其餘大臣卻都豎起了耳朵,他們倒不是完全沒有想法,只是如今也想印證一二,再就是通過皇帝表現出來的態度來猜猜他的想法。

張廷玉慢吞吞地豎起了第一根手指頭,“以當下形式來看,最下策乃堅守山東、河南以及直隸,倘若只是步步堅守,只會被寧楚以多擊少,逐一吞吃,到時候我大清幾無還手能力。”

聽到張廷玉只將自己的對策定爲下下之策,卻是讓徐元夢有些不服氣了,他沉聲應道:“以張大人看來,難不成我大清放棄山東河南,聽任楚逆平安渡過黃河不成?”

張廷玉搖了搖頭,輕聲嘆氣道:“若是我大清選擇固守山東河南,表面看上去能夠形成節節抵抗,可是徐大人想過沒有,倘若沒了我大清八旗的彈壓,綠營將士何來的戰心,只怕是還沒有到戰場,就徹底潰散了......”

“況且,既然先前放權各地督撫,那麼到時候他們也可自行團結各地士紳,對寧楚進行反抗,至於這十幾萬大軍,爲確保萬一,可以直接調遣入京。”

聽到了這裡,雍正心裡悚然而驚,他發現這個問題似乎在朝堂上,根本沒有人真正去提過——或許是顧忌滿漢一體的問題,又或者是擔心引起朝堂的分裂,總而言之,所有人幾乎默認了綠營跟他們是一條心的。

可問題真是一條心嗎?這自然是個天大的謊言,只有那些終日端坐在朝堂上的大臣們,纔會這麼一廂情願地以爲綠營都會爲大清的存亡而戰。

然而在實際上,綠營的節操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無論是選擇威逼利誘,還是選擇收買分化,總有對付綠營的辦法,更不用說,以目前寧楚影子和軍機處的滲透能力,只怕綠營系統也成爲了篩子。

徐元夢沒有說話了,當對方將這一點捅穿以後,他就知道無論再說什麼都沒有意義,皇帝不會信他,大臣們不會信他,就連他自己都沒辦法說服自己。

“張廷玉,說說你的中策。”

雍正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上深究,畢竟這個問題根本沒辦法解決,綠營不會歸心的原因很簡單,待遇給的不夠罷了,可如果真按照八旗的待遇來給,以大清的錢糧根本養活不了多少人。

張廷玉臉色淡然,豎起了第二根手指,“調集山東綠營和河南綠營北上,放棄山東河南防務,將楚逆的戰線拉長,於直隸調集重兵,與寧楚決一死戰。”

根據張廷玉的這一個計劃,到時候直隸會集中十八萬綠營兵,再加上十萬八旗新軍和五萬滿蒙騎兵,以三十餘萬的兵力迎擊戰線被拉長的復漢軍,似乎倒有一搏之力。

雍正點了點頭,於心而論他想的也是這一點,只是還想再聽聽所謂的上策,便望向了張廷玉,示意他將最後一策,也就是所謂的上策說出來。

張廷玉深深吸了一口氣,這也是他心裡最爲忌諱之處,於是便跪了下來,低聲道:“回皇上的話,奴才以爲,無論如何戰,我大清於關內已經再無可復之機,既然進而無望,不如退而求其次,可選擇退出關外積蓄實力,倘若有待一日天下大變,我大清未嘗不能再次入關圖謀天下........”

衆人一驚,他們瞬間只覺得張廷玉瘋了,這仗都還沒有打,就想着放棄關內的所有地盤,就這麼跑回到關外去,若是不知道的人,只怕還以爲張廷玉是寧楚安插進來的內奸呢。

徐元夢大怒,指着跪在地上的張廷玉,厲聲道:“張廷玉,你知道你在說些什麼嗎?你信不信,就憑你這些話,老夫便要斬你!”

莊親王允祿也是一副怒不可遏的模樣,“我大清豈有不戰自降的道理?張廷玉,你沒膽去打楚逆,可是本王卻有,這條性命就算豁出去了又如何,豈能棄先祖基業於不顧?”

張廷玉跪在了地上,神情反而更加淡然了,他低聲道:“若非如此,我大清的一切就壓在了這一戰上,倘若輸了便是萬劫不復......”

說道理,張廷玉根本不認爲這一仗能贏,即便是匯聚了大清目前的所有兵力,他也依然不看好清廷能夠戰勝寧楚。

眼見得衆人還要繼續指責不休,雍正冷冷哼了一聲,便止住了衆人的喝罵之聲,衆人眼見雍正氣惱,卻是全部跪在了雍正的面前。

雍正沒有望向他們,長嘆一口氣,“自從楚逆起兵以來,朕常常思考爲何局勢敗壞如斯,實在是因爲人人有私心,人人皆不可捐軀赴難,以致於楚逆坐大,不可再製.....”

“若是繼續未戰先退,只怕軍心人心,皆毀於一旦,到了那個時候,縱使有關外沃土,如何能爲我大清所有?”

“此戰聽聞楚逆小兒親領大軍前來,朕亦不願退縮......你們無需再議,朕決意親征楚逆,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衆臣全部跪倒在地,高呼萬歲三次方止,唯獨張廷玉卻是在心底嘆口氣,如今既然皇帝下定了決心,他們作爲臣子,也只得聽命行事。

隨着雍正決意親征之後,南北大戰的火藥味卻是顯得越發濃郁起來,在京城裡的八旗上下卻是一陣驚惶,因爲先前有了康熙親征的先例,此時許多滿蒙親貴,對於皇帝親征實在有些心裡發虛。

就連一直都在閉門讀書的滿洲大學士馬齊,如今也不得不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聲稱皇帝乃國家之重,絕不可輕動,或可命令宗室大臣爲帥,另外選拔軍中猛將,亦可禦敵於黃河之南,使其不可輕犯。

倘若在過去,雍正看到這樣的摺子,或許還會給老臣一個面子,選擇將其留中不發也就完了,可是眼下局勢不同,雍正原本心裡正是多疑之時,便覺得馬齊此話有些別的意思,繼而便想到了困居在景山的老十四。

這一想不要緊,卻是將雍正心裡的那點忌諱全都勾出來了,他很快就想到了當年繼位時發生的那些糟心事,當下便狠狠地駁斥了一通,還派了小太監去馬齊的府上,硬生生將老頭罵了一個時辰,若非老頭心理素質還行,只怕卻是要被雍正給罵死過去。

然而問題卻是來了,雍正罵退下了一個老臣,可是卻也引起了其他宗室重臣的反對,大家的意思很簡單,眼下這個局勢本來就艱若累卵,若是皇帝在戰場上再出現點什麼事,到時候大清怎麼辦?

倘若老十三還在,或許他還能勸動雍正皇帝,可是老十三已經死了,而莊親王允祿並沒有什麼影響力,而且他年輕氣盛,也是贊成皇帝親征的,因此到了這個時候,說話的宗室們並沒有真正特別有分量的人物。

在這種情況下,雍正卻是全部給駁斥了一頓,甚至對於一些老臣更是絲毫不留情面,他還懷疑其了在景山的老十四,以爲對方在搞什麼鬼,便專門派去了使臣前去訓斥,可是這一訓斥不要緊,原本就驚懼無比的允禵,竟然就這麼直接給嚇死了。

一時間京中更是謠言滾滾,許多人雖然不敢明說,可是他們的心裡卻認爲這裡面肯定有雍正的手筆,允禵的死跟雍正脫離不了關係。

雍正實際上這一次真的沒有動手,他即便再怎麼憤恨,也會考慮到一點,那就是允禵是跟他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關係比起其他的皇子還要特殊,倘若是雍正下手,只怕將來的名聲會臭到髮指。

因此,允禵的死在這個時候卻透着幾分不對勁,而雍正眼下也無暇多慮,因爲寧楚的北伐大軍,已經在黃河南岸逐步集結完成,隨時有可能發起渡河進攻。

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會攻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