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新政窺弊改青苗

李銀月和羅蠶娘在討論王衝是怎樣一個人,而隔壁範小石和宇文柏則在爭論常平倉和青苗法,尤其是青苗法的好壞。

宇文柏立場偏向舊黨,自然要抨擊青苗法。而要談青苗法,就得從常平倉說起。

常平倉是在春秋時越國就開始嘗試的制度,漢時創立,唐時普遍設立。到神宗朝前,都是以賑濟地方災患,平抑糧價爲目的而設。糧賤時購糧入倉(糴),糧貴時賣糧出倉(糶)。除了平抑糧價外,常平倉還兼賑濟和借貸。

“王荊公立青苗法,藉口是革常平倉舊弊,實則專爲斂財!”

宇文柏就說到熙豐變法,王安石立青苗法時,名義上的“初衷”。常平倉制度確實有很多弊病,其一是設於州縣城廓,“惠不過三十里地”,難及鄉村。其二是常平倉儲糧,保管麻煩很多,很容易滋生弊病,官吏也容易上下其手。其三是常平倉由地方自主管理,經營問題很多,糴糶非時。

宇文柏認爲,比起目的在於平抑糧價和賑濟災患的常平倉制,青苗法就是純粹的弊法。

青苗法是在每年春秋糧熟前,由官府貸錢給民戶,取利兩分,由民戶自己買糧度過青黃不接之日。

此法看似善政,民間高利貸往往倍息以上,青苗法才兩分利。可民戶借高利貸若只爲度日,完全可以借糧還糧。而借錢買糧,正是糧貴之時,田熟還錢又是糧賤時,這是隱性的又一道折變,實際算下來,民戶至少要承擔八分利。

此法名義爲自願。其實是官府強制。朝廷以青苗利錢作爲諸路提舉以及基層官員的政績考覈目標,官員們自然會以權力強行攤派。而且青苗法又將富戶強行納入借貸範圍,規定要貧富結保才能借錢,富戶作爲甲頭,必須承擔貸錢風險。

“此法實乃不稅而稅,乾脆叫青苗稅好了!古往今來,聚斂天下之策,勝過此法多矣,卻未聞有欺世盜名能如此法者!行此法後。常平倉舊制則廢,連廣惠倉也被併入,國家不復天下人之國家,而是商賈聚斂之物!王荊公所謂不加賦而天下足,種種皆此手段而已!荊公更爲實倉本而改戶絕法。悖逆人倫,蘇老泉(蘇洵)所作《辨姦論》正合用於他!”

宇文柏義憤填膺,直接罵王安石爲大奸。

就青苗法本身而論,王衝的觀感與宇文柏相近,這一法打着善政的幌子,行賦稅之實,後世房產稅等手段頗有取此法精髓之處。

青苗法的損害不止在害民。尤在其借貸本錢是取自常平倉,這就把常平倉的社會保障功用給抹消了。

宇文柏的抨擊很到點子,王安石當政時,認爲常平倉有名無實。一方面推動常平倉全面轉向有息借貸,一方面則是將常平倉本挪作青苗錢本。

挪用常平倉本猶覺不足,還把專門用於救濟孤寡的廣惠倉也並了進來。而廣惠倉的本錢來自戶絕產,據傳王安石當政時。還改戶絕法,但凡亡故者沒有直系繼承人的。即便還有兄弟姐妹,都無權繼承,列作戶絕產沒官。此說未經考證,但自王安石變法起,戶絕產就被朝廷盯上,從立法到執行各個層面一再嚴苛,這卻是事實。

關於戶絕法,範小石有不同意見:“兄終弟及,本不合禮教……”

熙豐所立戶絕法正是以此爲據,按漢家倫常,本該是嫡親相傳,兄終弟及,那是夷狄之道。

這話出口,他自己就覺不對,宇文柏和鮮于萌也瞪住他,王衝更輕喝道:“慎言!”

本朝開國,太祖太宗不是兄終弟及?此時的皇帝,不是兄終弟及!?

熙豐時改戶絕法的官員,乃至王安石,沒有想到這一點?怪不得戶絕法改得悄悄的,沒有引起天下大議。而這一朝皇帝登基,又悄悄改了回來,不再把戶絕範圍定得那麼寬。

經宇文柏的批判,青苗法幾乎是黑得發亮,找不到半點白處。

因剛纔口誤,範小石的辯解只好從旁入手:“青苗法施行確有弊病,不過是荊公用人不明……”

這幾乎是通論了,把新法的問題都歸爲執行問題。王衝前世帶領銷售團隊,對這事卻有不同認識。

“大宋官吏就是這些人,收稅是他們,治平是他們,刑獄是他們,雖說問題很多,卻沒到百事敗壞的程度,否則大宋早就垮了,這說明官吏還不是不可救藥,或者一定會把好事辦成壞事。真是好事一定辦成了壞事,那就得問問這事是不是真是好事。話又說回來,如果非要個個都品行高潔的官員才能推行,那我大宋還需要作這事?”

王衝這麼說時,心中卻是另一番用語。設計一項制度之初,本就要考慮執行問題。如果這項制度出現執行問題,不去追問制度設計,卻去怪體制,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王安石搞青苗法,會沒想到執行問題?強行攤派,變相折納,官吏以此害民,這些問題王安石想不到,對得起他的才學和見識?王安石肯定想到了,只是他不在意,或者說本就在他預料的“承受範圍”之內,因爲他的初衷就是“富國強國”。

聽王衝站在宇文柏一邊,範小石有些急了,話題轉到青苗法本身上:“青苗法之弊在變常平倉制,在用人,在強行攤派,卻不是一無是處。抑民間高利貸,削豪強之利,免貧戶失地之苦。本朝不抑兼併,以致豪強富戶橫行。富戶上隱田畝,下凌貧苦,這也是寬濟此害,護天下根底之策!”

宇文柏針鋒相對地道:“小石,你這依舊是新法標榜之名而已。且不說王荊公照搬桑弘羊的均輸法和市易法何等荒唐,削了民商,富了官商,就說青苗法。青苗法要貧富結保方能借貸,其間的富戶就有分別計較。”

“那些不過是幾十畝地,小有宅產的富戶。本不願借貸,卻被強貸,還要保其他貧戶貸錢。貧戶償還不得,身無一物,一走了之,苦了這些富戶。而那些阡陌連野的富戶,本有勢力,因連保而對貧戶又多了監看之權,一旦貧戶還不起。就逼爲客戶,身家皆沒。”

宇文柏再冷笑道:“至於那些擁田百十頃,真正的豪強富戶,青苗法能動得了他們?你能指望官吏去逼他們借青苗錢?青苗法利低,確能抑豪強的高利貸。可這僅僅只是稍抑而已。並不損豪強富戶大利。天下民戶五等,豪強、鉅富、小富、平戶、赤苦,青苗法是大損天下小富!須知小富之戶,纔是天下根本!所謂耕讀之家,大多皆是小富之戶,便如守正一般。這哪裡是護天下根本,是損天下根本!”

鮮于萌也摻和道:“沒錯。就如市易法一般,面上看,市易法削了豪強商賈之利,可天下商賈終歸是中家小家居多。官府市易務儼然一鉅商。還有官府強權爲憑,強賣強買,豪強商賈只是損利,中家小家則是損根本。市易法一行。中家小家破家者不計其數,這與青苗法是一般道理。”

王衝有些走神了。他想到的是後世所得稅法……的確是一般道理,至少就青苗法而言,對豪強富戶還只是利害皆有,而對一般富戶,那就是徹底的盤剝了。由此來看,王安石之智在後世依舊發揚光大啊,老老實實掙錢的中產階級,是最佳的盤剝對象。

範小石被批得體無完膚,索性把問題捅大:“你們也只是司馬溫公舊論,於國家何益?國家貧弱,就得另開財源。莫不成就袖手坐觀作事之人,品頭論足而已?荊公之法,本義還是削強富國,即便施行有差,有害民之處,卻還是讓國家積起了財帛。神宗朝、哲宗朝能戰西夏,能平四邊,不就是靠了新法?”

宇文柏嗤笑道:“所以就有五路攻夏之敗?有四邊亂起?”

鮮于萌又發揚了踩在別人肩上一語驚人的傳統:“積起財帛就能安邦定國,就能國泰民安?當年太祖皇帝以封樁庫積財,買回了燕雲麼?”

範小石哼道:“作事便有錯,不作便無錯。舊黨當政,別說攻夏,根本就是賣邊祈和,若是到國家危急之時,怕還要賣國求安。”

這就扯得遠了,王衝趕緊調和。不過兩邊的論點都很有意思,宇文柏鮮于萌認爲,富國不等於強國,這一點王衝很贊同。

“富國”這個概念在此時很成問題,“富國”富在了誰身上?皇帝與士大夫身上,而皇帝的發言權很大。換了神宗,甚至哲宗皇帝,對自己的皇帝位置有責任心,還能務實地看問題,可徽宗麼……這皇帝位置是老天砸下來的餡餅,這位書畫雙絕的藝術家說不定心底裡是不屑的。章敦眼光老辣,所言“端王輕佻”,不在其品行,而在此心性。

就算只有皇帝和士大夫,在熙豐變法之前,各方還能充分參與,定策還有廣泛的博弈。可變法後已是黨爭之政,國家富了,該幹什麼,能幹什麼,能理性對待麼?不能,因爲臺上就只有一派人馬了,這時候只能祈禱皇帝和當政的官僚集團足夠冷靜。

可現實是,趙佶和他所親信的臣僚們,顯然沒這份冷靜,也看不到實際問題,甚至有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滿足感。他們幹了不少實事,大辦教育,大興救濟,以及對西夏用兵,征剿西南蠻夷。可接着他們要乾的蠢事,就把自己和整個國家葬送了。

由此王衝又有了一分深悟,靖康之禍是怎麼來的,小兒持金啊……

不過範小石所說的又是另一番道理,國家要維持下去,就得求變,這也是王衝很贊同的。根本的問題不是變不變,而是怎麼變。

這麼一看,王衝是不折不扣的蜀黨,其實宇文柏、鮮于萌和範小石也與王衝一樣,根底都是蜀黨。只是落在具體的法令,以及對王安石的觀感上,各自有所偏差。

王衝調和,問題回到眼前。在青苗法的褒貶上,範小石沒有辯過宇文柏,但他依舊不認輸,王衝有心在興文寨搞青苗法,這就是支持。

青苗法在元佑更化時廢止,而哲宗親政後,又詔各路常平官復青苗法,此時官家登基後,蔡京也力主盡復,卻因地方抵制,實際已名存實亡。

範小石道:“王荊公在淮南行青苗法很順利,說明只要是在一地,有人親自盯着,青苗法還是善政。興文寨要化夷入漢,要緊附田地,還要渡青苗難關,此法正合適。”

拋開對王安石青苗法的評判,宇文柏首先考慮的是此事的政治影響:“守正在此行青苗法,他日被翻出來,舊黨都會當守正是獻媚新黨,走新黨之路,這對守正很不利。”

經歷過了縣學之事,大家都很清楚,王衝絕不是新黨。

王衝搖頭道:“青苗法之害,你們已辯透了,也堅定了我的信心。我要辦的青苗法,絕非王荊公的青苗法。是取該法之善,絕該法之害。”

宇文柏皺眉道:“那豈不是新黨也不喜,舊黨也不喜?”

王衝嘿嘿笑道:“我字守正,作事就只往正處去,哪管什麼新黨舊黨!”

範小石也犯愁道:“這不就是蜀黨之路?他日守正要如何在朝中立身?”

“朝中立身?我要的是天下立身,朝中……誰管他們?”

王衝言語豪邁,讓範小石等人心緒激盪,都以爲王衝不避艱難,要往直中求道,卻不想王衝心里正嘀咕道,再過十年,這朝就沒有了,我管那班混帳君臣怎麼看。

三人頓時無比好奇,王衝要怎麼改青苗法?

ps:唔~大致思路正了,以後像這樣的章節會少一些,談問題也會在事情裡談,咱還是用事實講道理~~

第100章 百戰初歷試陣前第25章 未曾發現的真實第114章 風聲雲角蘊有年第150章 道法相爭遇七仙第一版三十八章 石磨碾豆誰身碎第13章 君子與小人第95章 危崖之前未知險第136章 周公王莽皆未顯第24章 筆下生數第137章 物非人非時已變第91章 美滿如風難留痕第146章 用心至誠送鼎鬥第110章 功成僰亡思惡咒第11章 古怪的契書第39章 伊川門下辨知行第91章 美滿如風難留痕第159章 用心西南似迷茫第161章 三月造麴爲綢繆第123章 梟桀之心制鴉雀第2章 天罰王家第33章 少年學諭第168章 有進無退冤旁甘第51章 小局大局皆入局第84章 書院方起問道一第133章 西南夷事定潛針第123章 梟桀之心制鴉雀第114章 風聲雲角蘊有年第81章 潛龍在淵見祥瑞第100章 百戰初歷試陣前第130章 春筍初露亂人心第89章 廿載姻緣一陷牽第9章 衣冠盛族的分寸第111章 歧在暴仁歧風波繼第21章 烏龍與黑材料第99章 離愁在後劍在前第151章 機緣不識傷十年第129章 形勢不辨自入轂第21章 烏龍與黑材料第19章 爹,不是這麼坑的第63章 守正不正作瘋人第25章 未曾發現的真實第39章 伊川門下辨知行第133章 西南夷事定潛針第83章 惡風蕩時問華夷第133章 西南夷事定潛針第13章 君子與小人第127章 瀘南定局約盟事第93章 密網陰織雷隱鳴第40章 知行之論談儒變第136章 周公王莽皆未顯第38章 當情當景各爭鳴第9章 衣冠盛族的分寸第141章 禍福自取非天意第150章 道法相爭遇七仙第102章 初戰試刃猶有憐第24章 筆下生數第26章 酒席聽舊事第100章 百戰初歷試陣前第102章 初戰試刃猶有憐第16章 菊花開,二郎來第15章 桃花開,二郎來第9章 衣冠盛族的分寸第155章 臨別汴梁析心變第20章 再世爲人正心性第117章 燃猴焚囤僰亂定第103章 前程相搏各算計第32章 連升四級第99章 離愁在後劍在前第151章 機緣不識傷十年第80章 寶刀如情難出鞘第84章 書院方起問道一第124章 危機四起明暗來第98章 廟堂氣重微塵攪第134章 人心易改錢爲利第70章 紛香滿坊狂蜂襲第108章 國族興衰僰亡慨第149章 颶風始卷猶偷閒第85章 理念相爭以行齊第42章 知書識禮煉廢渣第41章 我心爲天根在易第70章 紛香滿坊狂蜂襲第139章 汴梁初至生枝節第137章 物非人非時已變第102章 初戰試刃猶有憐第162章 講武預爲十年備第8章 相公家的規矩第36章 西園曬書英豪聚第125章 轉危爲機殺劫現第64章 貪心不足自挖坑第132章 復古書癡真面目第72章 殺與被殺生死間第15章 桃花開,二郎來第2章 天罰王家第90章 青春無忌留酸甜第123章 梟桀之心制鴉雀第5章 凡人之智第115章 故地重遊僰王山第159章 用心西南似迷茫第144章 深意銳志上新策第93章 密網陰織雷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