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絕對主力

昨晚,沒有發生什麼重要的事情。

一定要說的話,也就是反潛護衛艦發現了幾個可能是潛艇的水下目標,只不過隨後都確認是誤報。

帝國海軍在東陸心海苦心經營幾十年,早就在此建立起嚴密的反潛網。

在差不多20年前,也就是波伊戰爭之前,當時忒爾共和國還沒宣佈永久中立,更沒有在民族獨立運動當中被肢解,仍然跟帝國保持着良好的關係,克里特島上的幾座軍事基地由帝國軍隊控制。

在第一次民族獨立運動爆發之後,帝國海軍抓住最後的機會,在克里特島與玄大陸之間鋪了一條海底反潛聲納基陣,而且用海底電纜連接到亞里沙大港,從而在東陸心海的西邊建立起一道反潛屏障。

爲了打造這套海底聲納系統,帝國海軍花掉了6億金元。

因爲相關經費沒有獲得論議兩院批准,挪用退役軍人撫卹金,此後還通過做假賬的方式填補虧空,所以在事情敗露之後,參與此事的主要官員與將領全都被送上軍事法庭,連時任海運總司令的李銘博都受到牽連。

此外,這套海底聲納系統是否有價值,在當時存在很大爭議。

如果不是已經完成,而且能正常運作,恐怕論議兩院會下令拆掉這套系統,以節約每年上千萬金元的維持費用。

等忒爾共和國宣佈永久中立,以及希臘獨立建國後,這套海底聲納系統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價值。

帝國海軍只需盯住克里特島東北,也就是與卡爾帕索斯島之間的海峽,就能阻止西陸集團的潛艇進入東陸心海。

因爲卡索斯海峽非常淺,平均水深不到100米,不適合潛艇活動,所以盯防的難度不是很大。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在東陸心海的反潛壓力並不是很大。

隨後的20年,帝國海軍能夠牢牢的控制東陸心海,並且前出到北夕落洋,與此有密切關係。

此外,在運行這套海底聲納系統當中,帝國海軍掌握了很多的搜潛與反潛經驗,還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維護與管理系統,對後來部署運行另外幾套海底聲納系統,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其實,也就是這套海底聲納系統,讓帝國海軍不肯放棄東陸心海。

如果沒有這套海底聲納系統,只是來自潛艇的威脅,就足以逼迫帝國海軍放棄在東陸心海部署艦隊的念頭。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西陸集團那些搭載了重型反艦導彈的潛艇能夠突破這道反潛網,向西航行300多千米,就能夠用射程達到500千米的重型反艦導彈,對東陸心海里活動的帝國艦隊發起飽和攻擊。

顯然,在受到潛艇威脅的情況下,艦隊根本沒辦法全力防空。

有這道反潛網,只需要安排幾艘大型攻擊潛艇,就能夠把敵人的潛艇擋在西邊。

這樣一來,艦隊就能夠安心執行其他作戰任務。

再說,如果真要從東陸心海撤軍,哪怕是爲了保密,都得拆掉鋪在海底的聲納,而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只是現在,李深智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吃早飯的時候,他下了一道命令,把升空巡邏的防空戰鬥機翻倍,由平常的4架增加到8架,而且2艘航母都必須讓4架“戰-9B”處於最高戰備狀態,不但要掛上導彈,還要讓飛行員坐在駕駛艙裡面,而且至少要讓2架停留在彈射點上,確保在接到命令之後能夠立即彈射升空。

此外,還需要增派1架“指-6C”,派往艦隊西北150千米處。

這樣一來,就能夠跟部署在艦隊西北與西面450千米外的2架“指-6C”重合,確保不會漏過任何可疑的目標。

最後,就是讓所有戰鬥機飛行員做好準備。

如果一定要李深智做出選擇,他更願意相信艦載戰鬥機,而不是戰鬥羣裡的幾艘防空巡洋艦。

其實,“戰-9”就是爲對抗“飽和攻擊”研製的重型艦載戰鬥機。

着手設計之前,帝國海軍只給“戰-9”定下一個具體的戰術指標,準確說是必須達到的戰術性能。

在接到命令後緊急升空,用15分鐘飛行500千米,再用搭載的遠程導彈攔截150千米之外的轟炸機。從艦隊防空指揮中心下達命令算起,到用導彈擊落轟炸機,總共用時絕不能超過20分鐘。

當然,這個要求可以說是非常的苛刻,到了幾乎無法實現的地步。

不說別的,空軍最先進的截擊機,也無法做到,更別說爲了部署到航母上必須犧牲部分性能的艦載戰鬥機。

搞到最後,海軍也只是把時間限制放寬到25分鐘。

顯然,這絕對不是拍腦袋的決定。

這個25分鐘,其實是在反覆推演之後得出的結論。

哪怕是最理想情況,即艦載預警機前出到400千米之外,而且雷達對高空飛行的轟炸機擁有不低於450千米的探測距離,在發現轟炸機後立即發出戰鬥警報,而轟炸機將在距離航母500千米的地方發射反艦導彈,那麼留給艦載戰鬥機趕過去攔截的時間,滿打滿算總共就只有25分鐘。

亞音速轟炸機飛行350千米,最多隻需要25分鐘!

當然,通過提前部署戰鬥機,能縮短截擊時間,可是來襲的也有可能是飛行速度更快的超音速轟炸機。

總而言之,“戰-9”從一開始就按照截擊機在設計。

用海軍航空兵自己的話來說,“戰-11”是戰鬥機當中的截擊機,而“戰-9”就是截擊機當中的戰鬥機。

可見,爲了達到海軍提出的性能指標,在設計的時候是無所不用其極。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採用了可變後掠翼。

當然,這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想同時具備低空低速性能與高空高速性能,唯一能夠採用的方案。

這是帝國海軍積極採購“戰-9B”,並且爲“戰-9A”更換髮動機的關鍵所在。

此外,就是採用了至今都獨一無二的火控系統。

“戰-9”不但有當今功率最大的機載火控雷達,還擁有最複雜的火控系統,能同時控制6枚遠程空空導彈,攻擊同一個扇面內的6個目標,由此成爲全球第一種具備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的戰鬥機。

當然,雷達與火控系統只是基礎。

爲了讓“戰-9”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截擊機,能夠在超遠距離上朝攜帶反艦導彈,有巨大威脅的轟炸機開火,帝國海軍還投入巨資研製了全球第一種遠程空空導彈,也就是最大射程接近200千米,動力射程都有150千米的KK-9“獵隼”。其最新的改進型,甚至具備了主動自導能力。

其實,KK-9是“戰-9”專用空空導彈。

因爲是海軍投資研製的遠程空空導彈,需要跟雷達配套使用,還採用的海軍的接口,所以帝國空軍一直沒有采購與裝備這種導彈,而且一直以遠程空空導彈的命中率太低爲由,拒絕發展類似型號的導彈。

嚴格說來,其實是空軍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KK-9在對付戰鬥機的時候,命中率確實不高,主要是機動性不夠好,而且中段的飛行時間太長,戰鬥機通過轉向就能擺脫。

所幸的是,對付轟炸機,特別是執行攻擊任務的轟炸機,KK-9的命中率並不低。

要說的話,KK-9主要對付的也就是攻擊機,不是戰鬥機。

與海軍比,就算空軍需要截擊機,可對付的不是轟炸機,至少不存在需要在上百千米之外朝轟炸機開火的需求。

帝國本土所遭受的戰略威脅,主要是中遠程彈道導彈與巡航導彈,而不是掛着炸彈執行轟炸任務的轟炸機。

對於那些掛着巡航導彈的轟炸機而言,在150千米之外開火與在80千米之外開火,並沒有本質區別。這就是,跟巡航導彈動輒超過1000千米的射程相比,空空導彈的那點射程根本不值一提。

其實,在帝國周邊國家當中,也沒有性能先進的轟炸機可用。

有這個實力的,其實是在東望洋對岸的紐蘭共和國。

因爲欠缺前進基地,所以紐蘭共和國的戰略轟炸機,主要針對在其本土周邊地區的軍事基地,特別是在霍瓦依羣島那邊,而在該方向上擔負防禦任務的主力,在上次大戰之後就是帝國海軍。

如果需要,也是動用部署在陸上機場的重型艦載戰鬥機。

可見,在本土防禦方面,帝國空軍對遠程截擊的需求並不是很高。

不然的話,也不會在開發第四代戰鬥機的時候,直接放棄遠程截擊機,把截擊任務交給了“戰-11”。

依靠“戰-9”與KK-9這對組合,帝國海軍第一次擁有值得信賴,而且足夠強大的遠程截擊能力。

在理論上,1個小隊的4架“戰-9B”就能夠應付一個方向上的威脅。

這就是,KK-9D在對付轟炸機這類大型目標的時候,命中率可達80%,4架“戰-9B”掛在的導彈,在理論上能攔截19到20架轟炸機。執行反艦作戰任務的時候,西陸集團往往會保證在一個方向上,能夠投入60到80枚重型反艦導彈。按照每架轟炸機攜帶6枚導彈,以及導彈有80%的完好率,60%的突防率爲標準,那麼在一個方向,就至少需要出動大約20架轟炸機。

這些數據絕不是編造出來的,而是演習得出的結論。

當然,也有軍情局等情報機構的功勞。

此外就是,爲了提高突擊行動的成功概率,西陸集團往往在2個方向,甚至3個方向上同時發動進攻。

顯然,這纔是關鍵所在。

在航母戰鬥羣進入戰鬥狀態之後,必須得在航母上保留一個小隊的“戰-9B”。

只要及時發現來襲的轟炸機,那麼4架“戰-9B”足夠完成截擊任務。

2艘航母,總共8架戰鬥機,加上已經升空的4架,最多能同時應付來自3個方向上的威脅。

受交戰區域的限制,在東陸心海,最多也只需要應付來自3個方向的威脅。

西北的愛琴海,西邊的中陸心海,以及西南的北玄地區。

當然,得具備一個前提條件。

敵人沒有派戰鬥機護航,或者說沒有安排戰鬥機前出奪取制空權。

不然的話,12架防空戰鬥機肯定不夠用。

其實,這也是李深智擔心的地方,要不然,他也不會下令讓所有戰鬥機飛行員做好出擊準備。

要說擔心,其實也有點過頭。

如果敵人派戰鬥機前出護航,必然會暴露作戰意圖,而且在後面跟進的轟炸機肯定無法及時投射反艦導彈,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飛往攻擊區域,也就有更多時間出動更多的艦載戰鬥機。

其實,這也是很常見的交戰方式。

在設計航母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各種極端情況,即需要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安排最多的戰鬥機升空。

這是帝國海軍一直堅持建造大型航母,而且航母越造越大的關鍵所在。

因爲航母越大,飛行甲板的面積才足夠大,也才能讓足夠多的戰鬥機在飛行甲板上處於待命狀態。

按帝國海軍的理論,只要是技術允許,而且效費比不是太差,航母是越大越好。

“薛遠征”級的標準排水量超過了8萬噸,滿載排水量更是超過10萬噸,而計劃當中的下一代航母,至少會增加15%,滿載排水量很有可能達到12萬噸,綜合戰鬥力提升三成以上。

當然,航母到底要多大,同樣有科學依據。

在以出動爲主,並且保留回收戰鬥機的能力時,首要任務是艦隊防空,“薛遠征”級能在飛行甲板上擺放16架“戰-9B”,並且讓其中的12架處於戰備狀態,另外4架能夠在放飛第一批4架之後的15分鐘之內做好升空準備,也就是補充燃油、掛載彈藥與完成必要檢查工作。

其實,這也是一個艦載航空兵聯隊至少搭載2個戰鬥機中隊,總共擁有20架重型戰鬥機的關鍵所在。

算上已經派出去的4架,剛好能夠把20架戰鬥機全都用上。

單純從防空的角度來看,哪怕是再搭載一些戰鬥機,因爲沒辦法在遭到攻擊之前將其全部派出去,所以沒多大意義。

因爲往往要同時執行防空任務與護航任務,所以通常情況下,一個甲級艦載航空兵聯隊會有3箇中隊的重型戰鬥機,至少都有24架,最多可達到30架,在必要的時候甚至會增加到36架。

這次,2艘“薛遠征”級各搭載了24架“戰-9B”。

不是說防空不重要,而是離亞歷山大港並不遠,隨時可以從部署在那邊的岸基航空兵抽調防空戰鬥機。

現在的問題是,靠這48架,準確說是可以出動的36架“戰-9B”,能頂住即將到來的空中打擊嗎?

第382章 貴而無當第73章 舉棋不定第566章 放下心來第171章 引領潮流第312章 不再等第571章 三波攻擊第586章 精確轟炸第135章 難以置信第462章 凱旋而歸第191章 拉幫結派第25章 開眼界第261章 兩場談判第195章 發飆第87章 防空中堅第595章 帝國野心第27章 懸而未決第329章 疑兵計第246章 覆滅第616章 利益最大化第40章 九天雷霆第368章 回國第5章 帝國首輔第49章 奔赴前沿第99章 半支艦隊第44章 進退兩難第504章 潛艇的發現第46章 戰略要地第298章 三次機會第461章 見好就收第79章 黃蜂的毒刺第51章 變與不變第520章 順水推舟第275章 帝國的準駙馬第55章 戰火重燃第181章 萬事俱備第289章 陸軍的備用計劃第168章 主動後撤第124章 最後的“飛隆”第176章 尷尬處境第60章 輾轉歸隊第159章 陡然生變第175章 轉攻爲守第5章 拳拳到肉第223章 一報還一報第243章 等來的電報第363章 全都是運氣第44章 重點栽培第578章 重大消息第347章 自殺式攻擊第210章 中流砥柱第519章 閉門造車第615章 崩潰的王國第201章 峰迴路轉第109章 合圍到位第610章 一席之談第96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88章 野心勃勃第449章 等待機會第275章 帝國的準駙馬第233章 羣龍無首第400章 誤判敵情第359章 果斷出擊第355章 好消息與壞消息第546章 緊急返回第549章 登門求助第191章 提前開始第458章 左右開弓第112章 必不可少第552章 兜底第117章 攻心之戰第599章 無法解決的矛盾第51章 低空霸主第324章 苦肉計第139章 牛犢之勇第97章 全新視角第135章 超級航母第501章 突擊得手第15章 萬事俱備第171章 搗亂分子第375章 獨樹一幟第199章 自欺欺人第47章 空中防線第252章 摧枯拉朽第388章 早有預謀第175章 轉攻爲守第13章 預料之中第181章 情況有變第566章 放下心來第459章 爭分奪秒第182章 噩耗連連第117章 加強防空第181章 萬事俱備第44章 重點栽培第97章 迎難而上第113章 發現平頂船第193章 接二連三第403章 重返腳趾半島第634章 陌生的總統第46章 四人同框第381章 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