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動員機制

以迢曼帝國的政治體制,在獲得內閣全體支持的情況下,肯定能夠在帝國的立法院獲得多數支持。

原因也很簡單,萊因哈特領導的是多個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

這27名內閣大臣當中,13人來自萊因哈特所在的“迢曼民主振興黨”,另外14人分別來自6個政黨,而這7個政黨在立法院擁有78%的席位,肯定能爲萊因哈特的戰爭提案提供三分之二的多數票。

其實,只需要獲得4個聯合政黨支持,萊因哈特就能夠發動戰爭。

讓萊因哈特操心的,並非能不能獲得戰爭授權,而是有沒有把握打贏這場戰爭,或者說達到既定目的。

正是如此,在送走內閣大臣之後,萊因哈特就讓秘書去安排,請軍方的將領前來協商作戰的事情。

在根本上,萊因哈特並沒有指望能夠在戰場上取勝。

顯然,他還有那麼一點自知之明。

別說迢曼帝國,就算拿整個西陸集團也比不過樑夏帝國。再說了,在西陸集團與樑夏帝國之間還有廣袤的,幾乎是無法跨越的巨大陸。從軍事層面上看,通過地面戰爭擊敗樑夏帝國的概率幾乎爲零。

這絕對不是在漲敵威風。

要說的話,樑夏帝國在巨大陸方向的態勢,比上次大戰爆發之前,還要好上幾十倍。

關鍵就是,把“勢力邊界”向西推了數千千米,都到了伏爾加河東岸。

任何來自西方強敵,向東發動進攻的時候,首先得渡過伏爾加河,然後還要翻越崎嶇的烏拉爾山,強攻以防禦堅固而出名的葉堡,接下來要跨越幾千千米的平原荒漠,才能達到樑夏的本土。即便衝到了這裡,離勝利也十分的遙遠,因爲到樑夏帝國核心地區,還有數千千米呢!

要說的話,沒有任何一支地面部隊能夠在一場戰爭當中,完成跨度接近1萬千米的遠征行動!

哪怕是當初征服了世界島的蒙古騎兵,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打了成百上千場戰鬥。

哪怕只是渡過伏爾加河,也困難重重。

在上次大戰結束前,準確說是在駱沙聯邦投降之前,樑夏帝國不惜耗費更多的物資與犧牲更多的將士,搶在迢曼大軍渡過伏爾加河的前面,推進到伏爾加河東岸,就是爲了控制烏拉爾山以西的土地。

簡單的說,是爲了讓烏拉爾山成爲真正的戰略防線。

從軍事的角度來說,要想讓烏拉爾山成爲戰略放線,就必須向西推進,控制西邊的伏爾加河平原。

簡單的說,讓伏爾加河東部平原成爲戰略防禦的緩衝區。

這樣一來,來自西邊的敵人首先就得渡過伏爾加河,然後要向東推進數百千米,才能夠到達烏拉爾山西麗。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更容易明白。

如果放棄伏爾加河東岸平原,迢曼帝國的軍隊就能直接面對烏拉爾山,不存在要首先渡河的問題。

對防禦的一方來說,意味着需要守衛整條山脈,至少要沿着烏拉爾山佈防。

有了伏爾加河東岸平原,防禦部隊就能夠擊中部署在葉堡等要塞裡面,在敵人發起進攻之後,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由樑夏軍隊一直採用的這一套防禦戰略。

整個伏爾加河東岸地區,都是樑夏軍隊的防禦緩衝地帶,而這套防禦戰術對樑夏帝國的裝備建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直升機的航程與作戰半徑。

從烏拉爾西邊前進基地,到伏爾加河的平均距離在300千米左右,樑夏陸軍的武裝直升機的最大作戰半徑就是300千米,通用直升機在滿載下的航程不低於300千米,大型直升機更是以600千米爲設計指標。

只要戰爭爆發,樑夏陸軍航空兵就能夠依託烏拉爾山西邊的前進基地出擊,打擊來自伏爾加河對岸的敵人。

此外還有,樑夏陸軍唯一的遠程支援火力,也就是戰術彈道導彈,最大射程也只有300千米。

這個地理因素,就連樑夏空軍都沒能避免。

樑夏空軍的主力攻擊機,作戰半徑都在500到700千米之間,就是因爲前進基地在烏拉爾山東邊。從這些基地起飛,攻擊機需要飛躍烏拉爾山,也就要消耗更多燃油,需要更遠的作戰半徑。

在防禦部署上,整個伏爾加河的東岸,以及闊海的北岸平原,全是戰略緩衝區。

按照迢曼總參謀部,以及西陸聯軍司令部做的推演,以現有兵力,就算是全力以赴,最多也就推進到烏拉爾山一線。

要想繼續向東推進,必須投入更多的兵力,也就會導致後方防線空虛。

簡單的說,等樑夏陸軍發起反擊,西陸集團或許連本土都守不住。

正是如此,在西陸集團擬定的幾套戰略計劃中,其實全都以掃蕩駱沙聯邦共和國爲主要目的。

在完成對駱沙聯邦共和國的攻佔行動之後,也就是在拓展了戰略防線之後,就必須立即由攻轉守。

接下來嘛,就得看友軍的表現了。

只有在紐蘭共和國參戰,並且在東望洋上發起進攻,牽制樑夏海軍的主力,以及同時奪取夕落洋的制海權,打通到西大陸的海運航線,通過海運向西陸集團提供戰略援助,纔會考慮在巨大陸戰場上繼續向東推進。

當然,如果紐蘭共和國出兵參與地面戰爭,自然是再好不過!

因爲紐蘭共和國立即參戰的概率幾乎爲零,所以在西陸集團的戰略計劃中,要在巨大陸戰場上跟樑夏帝國鏖戰。

取得全面勝利?

顯然,那只是癡人說夢!

基於這一整套戰略計劃,在單方面跟東方集團開戰的情況下,西陸集團能夠爭取的最理想的結果,只是逼迫樑夏帝國承認駱沙民主共和國吞併了駱沙聯邦共和國,並且以此重新完成了統一。

不過,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在東方集團發起反擊之後,西陸集團的大軍撤回到伏爾加河的西岸。

要到這個地步,能夠守住本土就很不錯了。

當然,萊因哈特也沒想過要在軍事上取得全面勝利,或者說沒有指望通過戰爭擊敗樑夏帝國。

他的目的,其實只是轉移西陸集團的內部矛盾,借戰爭加強對西陸集團的統治力度,打擊那些試圖或者已經在挑戰迢曼帝國,想要擺脫迢曼帝國控制的分裂勢力,讓當前局面繼續維持下去。

只是,情況顯然沒那麼簡單。

用幾名高級將領的話說,在戰火點燃之後,到底打成什麼樣,發展到多大規模,就不由萊因哈特來決定了。

要是能夠打贏,還好說。

只要願意做出適當讓步,就能以勝利者的身份,跟對手討價還價,也就有把握達成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結果。

如果戰敗,或者說沒掌握主動權,恐怕連談判的機會都沒有!

說得直接一點,不是萊因哈特想結束就能夠結束的。

問題就在這裡。

之前召開的幾十次軍事會議,討論的全都是戰爭規模的問題,而萊因哈特一直希望能夠控制戰爭規模。

可惜的是,軍方將領全都認爲不可能!

爲此,總參謀長亨克爾上將還專門向不太懂軍事的萊因哈特做了詳細說明。

關鍵,其實是戰爭動員。

雖然發展了幾十年,把完成基本軍事動員的時間由之前的幾個月,縮短到了一個月,但是動員本身並沒有變化,仍然需要在前線集結作戰部隊,也仍然需要調集運輸力量運送裝備彈藥。

如此一來,戰爭動員就成爲了開戰的信號。

和平時期,三個超級霸權都在監視對手的武裝力量,首先關注的,就是對方有沒有秘密進行軍事動員。

此外,三巨頭在戰後建立起來的軍事通報機制,同樣跟動員掛鉤。

簡單的說,任何一方在產生懷疑之後,都有權以最後通牒的方式,讓懷疑對象在24小時內做出解釋。收到質疑的一方,不但要在24小時內給出解釋,還要立即停止相關的軍事行動。

正是如此,才形成了必須事先通報的互信機制。

在決定出兵波沙灣之前,樑夏帝國已經通報了相關事宜,特別是軍事動員的範圍與持續時間。

不動員就開戰?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和平,但是在平常時期,誰都不會讓軍隊處於戰備狀態,畢竟軍人的承受能力也有限度。

關鍵還有,在平常時期,也沒辦法維持太多的作戰力量。

相對而言,西陸集團的情況還算好的。

因爲整體實力不如東方集團,所以在大戰之後的幾十年裡面,西陸集團一直保持較高的戰備狀態,或者說是更害怕遭到突然襲擊,也就需要部署更多的兵力,讓更多作戰部隊處於作戰狀態。

這跟西陸集團長期保持進攻態勢其實是一件事。

當然,這跟西陸集團的戰略縱深有關,從伏爾加河往西,幾百千米之外就是駱沙的首都莫薩。

相對而言,憑藉雄厚的實力,廣袤的戰略縱深,東方集團在巨大陸方向上的戰備級別反而低得多。

在波伊戰爭結束後,樑夏帝國一度將部署在東駱沙的地面部隊縮減到了40萬。

關鍵就是,在巔峰時期,只是駐紮在葉堡的樑夏陸軍就有50萬!

按情報機構提供的消息,東方集團至少需要3個月,才能夠完成戰爭動員,準確說是向東駱沙投入足夠的兵力。

顯然,這就是關鍵所在。

西陸集團只需要1個月的時間就能夠完成動員,因此有足足2個月的時間,也就有希望趕在東方集團完成動員之前取得重大勝利。

毫無疑問,這也正是西陸集團軍事戰略的核心所在!

只要局勢失去控制,就必須搶先出手,利用首先完成動員所獲得的2個月時間,拿下足夠左右戰爭進程的勝利果實。

按照迢曼總參謀部做的推演,這是唯一有希望在巨大陸戰場上取勝的戰略。

當然,所謂的“取勝”也只是拿下東駱沙,再逼迫樑夏帝國接受現實,或者等待紐蘭共和國參戰。

問題其實就在這裡。

哪怕提前做好準備,都需要1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戰爭動員,準確說是讓作戰部隊做好進攻準備。

這1個月,哪怕發生了奇蹟,最多也就能縮短几日。

原因也很簡單,大批主力部隊在平時靠後部署,而且主力部隊的主戰裝備,在平時也存放在後方。

當然,還有至關重要的彈藥與燃油等作戰物資。

至於1個月的準備時間,那是經過嚴密計算之後得出的結果,而且在每年的西陸集團聯合演習中都會進行推演。

西陸集團開始進行動員,東方集團會熟視無睹?

顯然不會!

樑夏帝國一直在努力打造可靠的,而且能夠持續運行的戰略偵查網絡,爲此不惜發射數十顆大型偵查衛星,甚至爲了把這些重達十幾噸的偵查衛星送入太空,投入巨資開發了重達上千噸的運載火箭。

這些,不就是爲了監視敵人的一舉一動嗎?

何況,誰能保證在西陸集團的內部沒有樑夏帝國的諜報人員,或者說是被樑夏帝國情報機構收買了的叛徒?

只要西陸集團開始進行動員,東方集團肯定會提高戰備級別。

在樑夏帝國發出通牒後,再停止動員?

這顯然是在開玩笑。

走到這裡,全面戰爭將不可避免!

用亨克爾的話來說,在東方集團開始進行戰爭動員的情況下,西陸集團難道還能夠降低戰備級別?

從戰略博弈的角度來說,只要進入到戰爭動員階段,那就停不下來了。

道理也很簡單,誰都不會相信對方只是爲了防禦而進行動員,也就肯定會爲防守反擊做戰備。

何況,西陸集團還準備發動進攻。

那麼,在戰爭打響之後,還有希望停下來?

不要說亨克爾,就連萊因哈特都知道,只要打響第一槍,就必須分出勝負。

這也是開始的表決結果讓萊因哈特感到害怕的關鍵所在。

現在不是戰爭會不會爆發的問題,而是任由誰出面都無法阻止戰爭爆發的問題。

萊因哈特非常清楚,就算他動用宰相特權否決了內閣的戰爭表決,那些渴望戰爭大臣也會把他趕出宰相府,然後讓一個願意發動戰爭的大臣住進來。如果萊因哈特試圖用別的辦法阻止戰爭爆發,比如說提前解散內閣與立法院,並提前舉行大選,那麼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一顆罪惡的子彈。

其實,萊因哈特也沒想過要阻止戰爭爆發。

他只是很擔心。

在大戰爆發後,紐蘭共和國真會兌現承諾,也就是在其他方向上,策動針對樑夏帝國的軍事行動?

第537章 遠洋的威脅第565章 去向不明第378章 登門拜訪第256章 各奔東西第551章 超級轟炸機第197章 論功行賞第423章 夜間偷襲第405章 最大的戰利品第58章 偷襲得手第262章 無可救藥第176章 這是幻覺嗎第457章 運氣成分第20章 全能人才第412章 妄想的和平第137章 現實難題第306章 把話挑明第215章 擺開架勢第493章 各持己見第519章 閉門造車第90章 絕對主力第564章 底氣所在第99章 戰略欺騙第73章 防線淪陷第637章 媳婦熬成婆第65章 前沿陣地第146章 主炮開火第390章 小心眼第584章 穩步推進第420章 第三套方案第47章 理想主義者第219章 南方爲重第363章 全都是運氣第252章 摧枯拉朽第512章 真相大白第282章 內在因素第508章 疑雲重重第128章 厲害角色第109章 合圍到位第26章 怪人第503章 騷擾襲擊第243章 等來的電報第634章 陌生的總統第30章 帝都風暴第191章 提前開始第569章 進軍窄海第244章 頑強奮戰第296章 總統的擔憂第613章 強攻的局面第247章 被搶走的主功第31章 鋪天蓋地第147章 僞裝欺騙第586章 精確轟炸第274章 人海戰術第78章 前仆後繼第273章 苦命的公主第420章 第三套方案第295章 未來的總司令第236章 決心赴死第168章 鯨吞蠶食第266章 密約的草案第337章 敵人的雷達第510章 遠方的戰鬥第185章 簡宴第46章 四人同框第261章 兩場談判第254章 授銜與表彰第103章 禍不單行第189章 乾着急第621章 隕落的統帥第89章 返航第558章 成功上岸第346章 各自爲戰第73章 舉棋不定第254章 高歌猛進第66章 預想落空第301章 錯亂的步點第28章 風雲突變第157章 舉棋不定第261章 兩場談判第321章 破交與護航第490章 憂心忡忡第65章 前沿陣地第82章 不謀而同第222章 心腹大患第460章 俯衝撞擊第131章 敢想敢說第535章 奮起直追第53章 全線潰退第279章 錦上添花第317章 決戰姿勢第365章 宣告結束第21章 恥辱第72章 最後一炮第505章 登陸中轉島第179章 空天戰力第250章 問策第461章 見好就收第36章 別人買單第118章 戰術調整第39章 內憂外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