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天下文膽

高務實的這道奏疏着實把幾位閣老驚呆了,在議事堂中面面相窺了好一會兒,才聽得申時行輕咳一聲,道:“諸公以爲,這道奏疏我內閣應當怎樣擬票?”

許國遲疑了一下,沒吭聲,張學顏見了不禁暗暗皺眉,然後道:“這樣的疏文,內閣怎好擅擬,肯定是要交由皇上宸斷的。不過,調理天下是內閣之臣責,若是一遇大事便全無己見,卻也不妥,總要拿出個態度。”

申時行好容易碰上個敢搭腔的,哪裡肯放過,立刻便問道:“心齋公所言極是,這樣事關天下大局之疏文,內閣不能不拿出一個態度來——不知心齋公如何看待高求真此疏?”

他本以爲張學顏只是用“內閣總要有個態度”來逼自己這個首輔先表態,所以才抓住時機趕緊反將一軍,卻不料張學顏居然並不怕表態。

只見張學顏忽然朝兵部方向拱了拱手,道:“高求真雖是士林晚輩,但自今日起,我必不敢稱尊於他當面。”

申時行愣了一愣,還沒弄明白張學顏忽然這麼捧高務實一句是何用意,便見張學顏沉聲凝神,緩緩道:“不愧六首狀元,果然天下文膽。”

申時行聽得一驚,六首狀元也就罷了,那本來就是高務實的榮譽,可這天下文膽……這話是能隨便定論的嗎?

文膽一詞,本來有好幾個意思,用處、用法也不盡相同,可一旦冠以“天下”這個前綴,那通常來說就只有兩種情況了:一是士林領袖,一是朝廷首輔。

請問高務實是其中哪一個?

申時行的臉上雖然依舊掛着笑容,但這笑容卻怎麼看怎麼僵硬。

不過,他最終還是沒有出言反對,因爲他也知道,以高務實的身份地位說出這些話來,那真是勇氣可嘉。

高務實在這篇疏文裡到底說了些什麼,以至於申時行也會這樣想?

這篇疏文,高務實一開篇便舉例論述了一件事:祖制並非不可違,時移世易之下,沒有什麼祖制是一定不能違背的,什麼事都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定論。而且列祖列宗也並非無條件遵守祖制,甚至太祖高皇帝本人在確定了“祖訓”之後,自己也曾經多次進行相關調整。

既然太祖自己也調整,後來的成祖等“列聖”也都按照當時的國情做出過多項調整,那麼現在我們爲什麼就不能調整呢?

說明了祖制也可以進行調整的理由之後,高務實就開始“開方抓藥”了。他的“調整”辦法一共有五條。

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封爵問題。高務實提出應該嚴格限制封爵人數,如親王嫡長子照例襲親王,而嫡庶次子就最多隻許封其中四個,一共五位可以封爵。郡王嫡長子照例襲郡王,而嫡庶次子最多隻許封其中兩個,一共三位可以封爵。鎮、輔、奉國將軍有嫡子的,許封其二,無嫡子的就只許以庶子一人請封。至於鎮、輔、奉國中尉,那就不好意思,不論嫡庶都只許封一子。

不過封爵作爲最關鍵的問題,到這裡還沒說完,高務實繼續提出要求。

以上的這些宗親之外的宗親,因爲不得冊封,安排如下:其中有志讀書的,就與民間俊秀子弟一體入學。而其中應舉登名科甲者,該授官的就授官,但是有個要求,就是隻能在外任官——換句話說就是不能爲京官,不能至中樞。

其他讀書不行而選擇種田或者務工的宗室,聽其自便就行,朝廷不必多管。如果考慮到其中一些宗室可能並沒有謀生手段,那麼不妨考慮由朝廷給他一筆“初始資金”。

比如親王之子不得封者,到了十六歲,朝廷賜給冠帶,再另外給銀六百兩;郡王之子不得封者,年至二十,賜給冠帶,給銀四百兩;將軍中尉之子不得封者,有志入學,賜給衣巾,與各子俱給銀二百兩。如此一來,不管是讀書當官還是去做其他謀生,都不怕沒有照拂,出了差錯。

而如果其中還有一些完全不成器的……高務實表示,天下各家都有不肖之子,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換句話說:朝廷不養廢物,你愛死哪去就死哪去,老子這裡沒給你們這些廢物做考慮。

在此之後,他順便把另外兩個相關的問題解決了:一是宗室不能出城。高務實認爲宗室出城並不礙事,而且“祖訓”之中其實沒有這一條,至於後來爲什麼形成這種說法,高務實不管——其實那是靖難之後的事,而且只是潛規則,所以高務實這裡乾脆不承認。

另一條就是他和朱翊鈞之前談到過的“刑不上宗室”,這裡高務實給出了意見:沒有冊封的宗室通通轉入法司管轄,與民無異。順便他還論述出這樣做是“大公至正之道”。

封爵問題解決完,第二件事便是繼嗣問題。這個比較簡單,高務實不同意各種兄終弟及的繼承,他認爲只有親王這個級別可以兄終弟及——這是考慮到親王算是“一國”,不好動不動就給人來個“國除”。當然,如果兄終弟及都沒人繼承,甚至親侄兒都沒有,那就是絕嗣了,該“國除”的還是“國除”。

第三條就很厲害了,高務實直接廢除了宗室封爵的“低保”——原先的宗室,到了最低級別的奉國中尉以後就不會再降了,因爲那就是宗室的最低級別。奉國中尉生了兒子,也還是奉國中尉,孫子也一樣,總之推之無窮。

宗室人口爆炸其實主要就是因此而來,所以高務實這次就要求奉國中尉以下不得再封,其所生長子給銀一百兩作爲資本,後來再生的朝廷就不管了。而且這個政策只管五代人,五代之後朝廷完全不管。

按照高務實的觀點:給你五代長子各一百兩,你要是還敗落了,那是你這一家子實在太無能,反正我朝廷已經仁至義盡,你該餓死就餓死算了吧。

第四條不是很重要,主要是封爵既然處理了,那麼各郡主、縣主和其家人的相關待遇,當然也要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基本都是與封爵調整相對的,不必細說。

第五條則是嚴肅法紀相關的提議,高務實要求徹查冒妾子女、擅婚子女、革爵子女等等,反正就是身份不合格的所謂宗室,全部都要查出來、剔除掉。

當然,考慮到這其中最多的是“擅婚子女”,所以高務實還是很仁慈的先給他們發放一定的口糧,然後士農工商讓他們自己選條路走。

以上這些處理辦法,高務實其實搞起來還挺熟悉,因爲他前世深入接觸過類似的事——國企破產買斷。

當時他是在縣委秘書任上接觸這些的,曾經跟着自己領導參加了很近百次會議,跑遍了全縣二十多個要破產的企業,跟企業上的人或商議或扯皮,總而言之就是經驗豐富。

高務實覺得眼下大明的宗室問題就和當年的那些虧損國企差不多,光靠救是救不過來的了,該搞破產買斷的就必須狠下心來搞,不搞就只能大家一起歇菜。

而且宗室問題其實比國企虧損問題更嚴重,因爲那國企就算再怎麼虧,至少產品還是有的,只是資不抵債、產品滯銷之類的麻煩很大。

而宗室問題根本就是朝廷純虧,而且越虧越多。你能負擔得了今年、明年,也總有負擔不起的一天。到時候你朝廷虧到沒錢做任何事,宗室本身也因爲拿不到錢全得餓死,這又何必呢?

不如早改。

然而,申時行之所以最終沒有反對張學顏把高務實誇耀成“天下文膽”,還不單單是因爲高務實提出了這些,因爲高務實提出的辦法雖然比較集中、比較全面,但在他之前其實也有一些言官分別提到過其中一些,比如嚴格審查啦、宗室犯罪應該一體交給法司啦,這些之前都有人提過。

高務實厲害的地方,在於他不僅集中起來一次說完,而且最關鍵的是,他是第一個以“非科道官”身份提出這些改制的人,是第一個提出這些問題的朝廷大員。

這就厲害了,因爲言官是“不以言治罪”的,而朝廷大員反倒沒有這樣的“優待”。

換句話說,以高務實的身份說這些話,是要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的,一個弄不好就可能激怒皇帝,那就完蛋了。

雖然高務實與皇帝關係特殊,但申時行在這件事上的態度很保守,他認爲君臣關係再親密也改變不了“君君臣臣”這個事實。

只要皇帝依舊是皇帝,高務實依舊是臣,那皇帝的逆鱗就依然是不能碰的。

宗藩問題是不是皇帝的逆鱗?沒人可以保證,但的確很有可能,因爲皇帝本身也必須擺出一副關心宗親的態度來,這是儒家思想歷來所提倡的,誰都不能把它不當回事。

因此高務實提出這些改制辦法,不管怎麼說,都是在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

尤其是,你這樣做就不怕激怒天下宗藩,最後鬧出個什麼“七國之亂”來?

你就不怕自己最後成了晁錯?

因爲這些原因,申時行沉默半晌之後,終於還是勉爲其難地點了點頭,道:“高求真膽氣沖霄,吾不如也。”

張學顏捻鬚不語。

吳兌則立刻道:“既然元輔也如此以爲,那內閣不妨便票擬贊同吧。”

申時行有些遲疑,沉吟着沒說話。其實站在他的角度來說,他的確比較難辦。

一來宗藩俸祿問題確實已經成了大麻煩,他作爲首輔來說應該支持這樣的改制,畢竟這個改制一旦成功,朝廷的包袱頓時就要輕上許多。

但二來這件事是高務實提出的,如果辦成的話,首功肯定歸高務實,沒他心學派多少成績,然而他作爲首輔如果表示支持,偏偏又肯定會爲高務實吸引很多火力過去,相當於白白幫了高務實的大忙。

爲高務實火中取栗,自己卻撈不到多少好處,這要是筆買賣的話,那真是怎麼看怎麼虧。

另外就是萬一辦砸的情況了,正如同他剛纔覺得高務實膽子大的理由一樣,這事一旦操作不慎,搞出幾個藩王造反那就麻煩了。

雖說從大明這些年的軍威來看應該是不怕區區幾個藩王造反的,可誰知道今上這位年輕天子的膽子夠不夠?萬一他也和漢景帝一樣,腦子一抽覺得可以靠“誅晁錯”來讓諸侯息兵,到時候他會選擇殺誰?

是殺高務實這個始作俑者,還是殺自己這個首輔?

這可沒準啊。

申時行正覺得爲難之極,忽然目光瞟到一言不發的許國,陡然福至心靈,立刻問道:“潁陽兄,你意下如何?”

他本來想,許國身爲實學派名義上的魁首,剛纔既然不說話,那隻怕是高務實連這麼大的事也沒和他商議,他心裡多半很是不高興,所以纔會不表態,因此自己這一問之下,許國恐怕就會說出一些他申元輔愛聽的話來。

誰知道許國的表現卻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許次輔只是淡淡地道:“宗藩宗祿之害早已有之,我身爲閣臣,沒有早些爲君分憂,已是失責。如今既然有求真首倡,我自然願附驥尾,共襄盛舉。”

申時行心中愕然,但臉上卻也不好表露,只能勉強一笑:“潁陽兄雖是自責,無異於責我,此事若說誰當首過,必時行也。”

這其實是句客套話,或者說逼不得已之下才會說的話,但既然說了,就沒法收回。

張學顏與吳兌對視一眼,正要一齊表示贊同,誰知道竟然被另一人搶了先。

東閣大學士、吏部左侍郎王家屏輕輕一拍太師椅的扶手,大聲道:“次輔此言極是,這樣的大事,我內閣沒有首倡本已不該,如今既然有朝廷重臣鄭重提出,我等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豈能自甘人後,至此不置一語?爲解民困、豐國用、親宗室,我願附議:請開藩禁!”

申時行聽得,立刻朝王家屏望去,同時心中一緊,暗道一聲:壞了。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PS:昨天一章發完之後,有讀者朋友說文言文沒看懂幾句,覺得很虧,所以今天這章特意用申時行的思維加旁白的方式把《請開藩禁疏》的大意梳理了一下,現在應該沒有什麼閱讀困難了。

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017章 利益捆綁第052章 邊市秘聞(上)第201章 黃芷汀到來第060章 張馮靠攏(上)第002章 歙縣逃犯(上)第155章 馬家父子到蓋州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055章 霧裡觀花(上)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038章 你還是有點用的第009章 安陽之行(五)第086章 蛇打七寸(下)第206章 弒嶽(下)第122章 鹿鳴之宴(下)第124章 道統之爭(下)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093章 命案發酵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051章 參將牽馬第032章 京師潛流(下)第063章 病榻交心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081章 高宮保的信第031章 永寧公主(3更破萬)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157章 人事調整(下)第177章 海軍就是砸錢(4更破萬)第116章 工作安排(上)第135章 蟻穴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158章 庚辰春闈(一)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174章 南掌國又咋了?第010章 新鄭高氏(上)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286章 藝高人膽大第225章 三策(上)第029章 遭遇響馬(下)第034章 高欽差再臨大同(3更破萬)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066章 務實回京(上)第075章 各家子弟(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047章 有詔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上)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055章 碧湘樓閣(下)第294章 婚禮籌備中第070章 逐保倒張(十)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089章 吾家寶駒(上)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276章 奔襲東籲第126章 二位老帥第002章 翰林清貴(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八)第123章 千鈞一髮(4更破萬)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277章 逆轉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028章 永定河患(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第068章 隆慶託孤(一)第060章 張馮靠攏(下)第090章 宣府馬芳(下)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35章 添花送炭(下)第147章 斷然不信第051章 君臣父子第065章 承意詳處第023章 華亭舊事(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021章 門生聚會(下)第046章 商政相連(下)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034章 遭遇流民第155章 升龍,我的升龍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114章 定功風波第112章 我願意借第029章 遭遇響馬(下)第026章 官升兩級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268章 揭謎(上)第129章 回鄉之前(上)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040章 必有隱情(上)第195章 誰在未雨綢繆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015章 伴讀之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