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中)

禮部。

履新不久的禮部尚書徐學謨今天有些頭疼,原因當然就是高務實的那道《請開藩禁疏》。

按理說,高務實這件事對於徐學謨而言比較不地道,因爲宗藩問題除了宗人府之外,其在朝廷屬於禮部的當管。高務實作爲兵部的戎政侍郎,這道上疏實在有點狗拿耗子多管閒事的嫌疑。

你要是個科道官,那也還罷了,你一個兵部侍郎插手我禮部的事情,你眼裡有我這個大宗伯嗎?

哦,不好意思,這個真沒有。

徐學謨所惱火的,首先也就是這點:高務實的確不會把他放在眼裡。雖說他徐部堂資歷夠老,乃是嘉靖二十九年的進士,比高務實強了起碼七八條街,可資歷這東西也要看怎麼比、什麼時候比。

他徐部堂資歷如此老,在朝廷摸爬滾打數十年,也纔剛剛從侍郎晉升尚書,可人家高務實區區一個萬曆八年的金榜,現在居然已經是侍郎了,這怎麼比呢?比起來實在讓人氣短,還不如不比。

資歷之外,朝臣還可以比的無非就是事功和聖眷,頂多再加一條士林威望。可這三項徐學謨就更不敢比了。

論事功,高務實安南定北;論聖眷,高務實天下無雙;論威望,人家是六首狀元,甚至剛纔傳出的緊急消息還說內閣一致評價高務實爲“天下文膽”。這還比個屁?

但實際上,在這三條之外,徐學謨知道自己最不能和高務實比的還有另外一點:勢力。

高務實何許人也?那是許國一位堂堂次輔都壓制不了的實學派頭號人物,身兼三代首輔之遺澤,能夠和申元輔面對面談判的人。

他徐學謨呢?連眼下這個大宗伯都是靠着鄉黨關係,由申元輔悄然運籌,從前輔臣潘晟手裡巧取豪奪而來的。

如此,高務實當然不會把他徐學謨放在眼裡,或許在人家眼中,心學派中唯一可以稱之爲對手的,也就申元輔一人而已,餘者皆不值一提。

所以徐學謨只能把這口氣嚥下,強迫着自己思考更重要的事。

更重要的無非就是在高務實這麼一搞之下,禮部到底該擺出什麼態度來,是同意還是反對,亦或者作壁上觀。

他首先排除了作壁上觀這一條。宗藩問題畢竟是禮部的正管,別人都還可以考慮在事情明朗之前先不置一詞,可禮部顯然不能這樣做,要不然皇上到時候問起來,難道禮部還能表示“我們局外中立”不成?

剩下的就無非贊同還是反對了。其實從內心本意來說,徐學謨是同意對宗藩動手的,雖說高務實今天這手筆看起來實在是太大了一些,怎麼看都過於激進了,搞不好會惹出麻煩來,但他的思路徐學謨還是贊同的,那五條措施都算得上對症下藥。

可是朝廷的事,又豈是心裡贊同就一定能表示贊同的呢?高務實今天這一手,完全佔據了全部的先機。可以這樣說,將來只要朝廷對宗藩問題動了手,不論動到什麼程度,取得了多少成績,最後論功的時候都跑不了高務實的首倡之功。首功歸了高務實,也就是歸了實學派,這是毋庸諱言的。

既如此,我心學派往哪擺?難道就甘願給人家鞍前馬後打打下手不成?

而且眼下還有一個麻煩,那就是從內閣最後傳出的來風聲,只是說五位閣老已經聯袂去見皇上了,但卻沒有說閣老們最後商議出的立場。

這麻煩就大了,禮部作爲宗藩事務風口浪尖的主管衙門,現在外頭都在等着禮部表態,而申元輔偏偏沒有傳出消息來給他。徐學謨明知道自己此刻應該放出些風聲安撫百官的心情,但卻又實在不敢越俎代庖,以免萬一曲解了申元輔的本意,那就徹底玩砸了。

靠着打太極打發走了第四批悄悄派人來詢問禮部意思的心學派官員,徐學謨急得滿屋打轉,一邊派人悄悄催問宮裡的最新消息,一邊派人出去瞭解各衙門的動向。

各衙門裡頭,工部肯定是最安靜的,畢竟宗藩什麼的和他們沒什麼關係。原先和他們有關係的也無非是新封親王、郡王時可能需要工部安排修王府,但這種時候工部無非是個做事的,有就做,沒有就不做,關係不大。

刑部方面的反應也不大,雖說宗室犯罪問題這些年變得逐漸嚴重,但由於宗室犯罪一般輪不到刑部乃至三法司過問,都是宗人府先處理,所以刑部在這件事上的態度也是無可無不可。

只是因爲考慮到朝廷一旦按照《請開藩禁疏》的提議開放藩禁,那麼將會有大批低級宗室轉歸刑部處置其犯罪,所以現在刑部內部有些人就已經開始琢磨,是不是可以藉機向朝廷申請更多的經費?——宗室案件肯定比較難辦嘛,咱們多要點經費豈不是理所當然?

兵部方面反應一般,除了兵部職方清吏司有些興奮之外,其餘各司基本上沒有什麼反應。

至於職方清吏司爲什麼會興奮,其實也簡單——這個司負責掌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簡練、征討之事。換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他們負責擬定作戰計劃。

呃……你們是不是閒得慌,現在擬定什麼作戰計劃?

其實不然,職方司現在還真是在擬定作戰計劃,而且目標還非常廣泛,把二十幾個親王的藩國全部打上了可能謀逆的標籤,然後在職方司內部搞推演。

但那不是最有意思的,有意思的是其推演中代表朝廷出征主力的不再是各地戍守的衛所、邊軍等等,而是新近編成的禁衛軍。

職方司在各種推演中都把禁衛軍當做朝廷出征的主力來用,只不過每次動用的都只有兩鎮到三鎮,也就是兩三萬人左右。這倒也好理解,畢竟禁衛軍現在是京營唯一的野戰部隊,乃是朝廷震懾天下用的,總不好隨便一個平叛就全部開出去了。

要知道他們可不是以前的京營,沒有“四十萬”之說,攏共就那六萬人馬,可不能輕易開玩笑。

兵部的這個反應,徐學謨只覺得荒謬。在他看來這根本就是吃多了撐的,哪家藩王能蠢到造反?自己有幾斤幾兩都不知道嗎?頂多也就是鬧點事,到時候無非和朝廷慢慢扯皮罷了,怎麼可能打仗。

何況就算真打仗,徐學謨也不覺得禁衛軍有什麼機會出戰。北方的重要藩王基本都在邊軍的包圍之下,怕是還沒宣佈起兵就要被傳首京師;南方的藩王周邊雖然未見得有什麼邊軍,但他們離得太遠,就算要剿也肯定是由當地督撫調本鎮兵處理了,哪裡等得到從京師派禁衛軍過去?等禁衛軍趕到,黃花菜都涼了。

吏部的反應就比較正常了,闔部上下異口同聲,都表示支持開藩禁。好吧,吏部是實學派的大本營,有這個反應也不算意外,徐學謨聽了報告就當沒這回事。

六部之中便只剩下戶部。戶部的態度可就激烈多了,不僅全部上下議論紛紛,而且還衆說紛紜。有說高宮保這次不愧是大手筆,如此一來戶部的壓力頓時輕了許多,終於不必一天到晚掛着苦瓜臉了;有說高宮保手筆雖大,但還是給朝廷或者說給天家留了顏面,沒有把親王、郡王一網打盡,尤其是潞王什麼的……

言下之意,這些官員對於“即將之國就藩”的潞王還是保持戒心,不明白高宮保既然已經這麼大手筆了,爲啥還要留下這點尾巴不肯斬斷。

按照他們的想法,那當然是一次搞定最好,像潞王這樣的所謂“諸藩觀瞻”,更應該當做榜樣嚴格限制——他那潞王府到底還要花多少錢?那個景王遺業到底怎麼辦?

當然,持這些想法的基本都是品級比較低的官員,他們甚至沒有得到風聲,不知道高務實勸說潞王放棄景王遺業這件事。

事實上除了六部之外,真正表現得態度最激烈的還有一個衙門,那就是都察院。

都察院的反應甚至比戶部還要誇張,一大堆言官們聚集在一起嚷嚷。有的興奮地表示高宮保果然是“天下文膽”,竟然敢以朝廷重臣之身提出宗藩問題,甚至還一出手就是如此大手筆;有的則更進一步,表示大家應該趕緊着手準備聲援高宮保,以期把這件事鬧大,讓皇上不敢因爲“親親”而拖延不決。

甚至還有人提出,說大夥兒不如更決絕一些,乾脆一起去午門外“叩宮”,逼着皇上親自出面,“給天下人一個交代”,當場答應開藩禁。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總而言之就是都察院的御史們興奮得無以復加,一個個都嚷着要參與其中,“願附驥尾,共襄盛舉!”

而科道官一貫聯繫緊密,都察院激動成這樣,六科當然也不能免俗,一些給事中甚至從宮裡跑了出來(六科的辦公地點在宮裡,離內閣不遠),和都察院的御史們一起商議該怎麼擴大聲勢,聲援高宮保的“義舉”。

呃,之所以是義舉,當然是因爲高務實理論上不管這茬,他這麼做完全應該是“基於義憤”。不管這事的高宮保都站出來了,咱們這些監督天下萬事的言官豈能落後於人?

這些興奮的科道官們還真不含糊,當場就讓人找來筆墨,潑墨揮毫,寫下聲援高宮保的奏疏,然後問衆人誰願意附署聯名。

此時此刻羣情激奮,那是肯定不能裝傻充愣的,於是不管心裡是不是真的那麼激動,反正一個個都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紛紛搶着上前,在那道奏疏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沒過多久,一道附署了一百多名御史、給事中姓名的奏疏即告完成,很可能創造了兩個大明記錄:科道官附署名字最多,以及完成速度最快的上疏。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現在已經過了上疏的時間,理論上來說,此時通政司已經開始準備接收司禮監下發的聖上硃批了。

不過沒關係,在座諸位誰都不是普通人,尤其是六科給事中們更是拍着胸脯擔保,說一定能把這道奏疏直接送呈君前。

這話倒也不是吹牛,六科是有其特殊性的,不僅本身就在宮裡辦公,而且他們久在宮裡,和司禮監也混得熟,直接把東西送到司禮監手中倒也不奇怪。

至於說程序問題……都這種時候了,幾乎全部的科道官都簽名附署的奏疏,於情於理也有直送君前的資格嘛!大明朝的科道官特權,那是和你說着玩的嗎?

於是六科給事中們馬上帶着聯名奏疏匆匆往宮裡趕去了。

消息傳到禮部,徐學謨急得嘴上冒泡,簡直恨不得直接入宮去找申元輔請示機宜纔好。他此刻忽然想到一件事來:爲什麼高務實突然要插手禮部的事啊?

疑神疑鬼之下,徐學謨產生了一個懷疑:莫非高務實是因爲不滿自己從潘晟手裡得到這個大宗伯的位置,所以纔在宗藩問題這個禮部直管的事情上下手,爲的就是打自己一個措手不及,讓皇上覺得自己這個大宗伯極不稱職,然後再想辦法把自己彈劾下去?

這個念頭一冒出來就再也止不住了,徐學謨甚至還順勢聯想到,一旦事情真的如此發展,那對申元輔來說也是巨大的危機。

本來申元輔不僅想要拿下禮部,還要拿下潘晟當時在內閣的名額。而現在內閣的名額雖然沒拿到,但好歹禮部尚書還是到手了,可要是高務實的“奸計”得逞,這禮部豈不是就得而復失了?要是這樣的話,申元輔這小半年時間豈不是就完全白費力氣了?兜兜轉轉許久,一下子全回了原點。

想到此處,徐學謨在三冬之下居然冒了一身冷汗,整個後背都被汗水浸透了。

他再也忍不住了,立刻出了禮部衙門,也不管周圍的官員們上來打聽他的態度,一概冷着臉拒絕,然後匆匆上了綠尼大轎,直接往皇宮方向而去。

_____

PS:電腦端登錄不上起點,說我網絡問題,現在手機端發書,很不方便,所以昨天的打賞和月票致謝留到明天一起發,抱歉。

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020章 世界局勢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024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132章 萬夫莫當第122章 鹿鳴之宴(下)第143章 新鄭新政(下)第010章 新鄭高氏(上)第159章 會元之爭(中)第188章 巡撫遼東(二合一)第073章 召見第187章 葉赫女婿第054章 頭疼的圖們第055章 碧湘樓閣(下)第192章 還劍湖會晤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043章 高陌薦才(上)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126章 俺答求封(四)第049章 三寸之舌(下)第246章 前鋒之戰(下)第217章 “皇爺急召”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033章 宅心仁厚(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三)第130章 有個叫努爾哈赤的小子第064章 圖們的決斷第168章 戰象VS大炮第133章 癱倒當場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038章 不是爲了忽悠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288章 緬甸跌倒,大明吃飽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135章 密奏第081章 我的“浩然之氣”(4更破萬)第058章 互爲倚仗(上)第030章 夫若有罪,妻豈無過?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九)第051章 夜會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105章 慈寧宮的哭聲第094章 貴妃相召(上)第150章 部堂拜訪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044章 《請開藩禁疏》第168章 蒲元毅的投名狀(二合一)第113章 高戚之會(八)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四)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54章 桂西王,桂南王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093章 撲朔迷離(4更破萬)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117章 銷售火爆(下)第217章 臺灣島第151章 要面子的安南第011章 材料價格(下)第066章 喜得貴子第216章 天賜之寶也第108章 且慢動手!第070章 萬事俱備(上)第043章 威逼(4更破萬)第117章 桂南女王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175章 莽應龍是有點莽啊第127章 劉氏獻藥第055章 碧湘樓閣(下)第157章 鄭鬆的決斷(4更破萬)第112章 東返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187章 此地:金港第110章 創造需求第161章 三路圍清化!(4更)第151章 枕邊風(下)第139章 應王莫敦讓第121章 席間生變第177章 生擒炒花(下)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130章 有個叫努爾哈赤的小子第044章 人才不少(上)第240章 三個“未來首輔”第115章 封爵?第140章 三路平莫第182章 勢不由人第277章 逆轉第045章 務實御下(下)第044章 心焦創收第039章 催婚那是真的煩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